陈永忠编著的《沈钧儒》内容介绍:沈钧儒(1875—1963),字秉甫,号衡山,男,汉族,浙江嘉兴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法学家,政治活动家,曾任民盟中央主席,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和中国政治法律学会副会长等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沈钧儒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永忠 |
出版社 | 群言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永忠编著的《沈钧儒》内容介绍:沈钧儒(1875—1963),字秉甫,号衡山,男,汉族,浙江嘉兴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法学家,政治活动家,曾任民盟中央主席,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和中国政治法律学会副会长等职。 内容推荐 陈永忠编著的《沈钧儒》分为八个篇章,以历史叙事的形式全面地展现了沈钧儒从一名科举取士的封建士大夫到争取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爱国者的转变过程。《沈钧儒》通过对沈钧儒这位爱国民主人士个人经历的描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由清末民初以来的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巨大历史变革。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早年岁月 第一节 师桥沈氏 第二节 青春岁月 第三节 科举生涯 第二章 立宪救国 第一节 东渡日本 第二节 立宪运动 第三节 投身革命 第三章 救国之道 第一节 反袁斗争 第二节 护法运动 第三节 反对军阀 第四节 联省自治 第五节 险遭杀害 第四章 政治律师 第一节 法学教育 第二节 呼吁抗日 第三节 政治律师 第五章 爱国旗手 第一节 中国大老 第二节 “爱国有罪” 第三节 爱国无罪 第六章 抗战岁月 第一节 投身抗战 第二节 抗日救国 第三节 团结抗日 第四节 民主同盟 第五节 宪政运动 第六节 “今之伊尹” 第七章 和平民主 第一节 呼吁和平 第二节 反对内战 第三节 “一边倒” 第四节 迎接新中国 第八章 晚年岁月 第一节 左派旗帜 第二节 与世长辞 沈钧儒年谱简表 主要参考文献 跋 试读章节 第二节青春岁月 沈钧儒出生、成长在晚清一个封建士大夫的家庭。从小所接受的教育自然是传统的文化教育。3岁时他的母亲就开始教他识字,到5岁时就进私塾受启蒙教育。如同传统中国社会绝大多数家庭一样,沈家也是以读书做官传家,自然希望沈钧儒能够像家族先辈那样金榜题名。因此,沈钧儒12岁时回到嘉兴老家参加童子试,15岁考中秀才,28岁中举人。1904年参加甲辰恩科会试,中试贡士第51名,殿试二甲第75名,赐进士出身。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考试,因此,沈钧儒也就成了沿袭一千多年的科举取士最后一批进士之一。 沈钧儒自3岁由母亲教习识字,学习诗文,因此,母亲实际上是他的启蒙老师。沈钧儒自幼聪颖,指物能吟,出口成章,有7岁(虚岁,实为5周岁)能诗之美誉。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后,沈钧儒尤其喜爱文学,特别反对“八股文”,常不按教师指定的书籍去阅读,而偷看其他书籍。 8岁时,父亲沈翰任职于无锡,沈钧儒也跟随前往,受到了父亲极为严格的家庭教育。据沈钧儒亲笔自述:“幼年时代,父亲所给予我的家庭教育,影响也异常之大,综计父亲所教育我们的:第一是和平”;“其次是清洁整齐的习惯”;“此外,父亲更教育我们要爱惜物力”,“父亲特别反对吸烟,更反对赌博”,“和平、整洁、勤俭,以及爱惜物力这数点,可以说我从父亲那里得到了最好的家庭教育。我从小受了这种训练后,嗣后一直在日常生活中实行。”“父亲所给予我的教育,至今仍切实履行,数十年如一日”。 父亲沈翰的言行举止不仅影响了幼年时期沈钧儒人格与操守的形成,同样对处于青少年时期沈钧儒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成长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沈钧儒16岁时,父亲沈翰在江苏吴淞、宝山、震泽等地担任盐税官职,沈钧儒也跟随父亲官职迁移而在各地游学。其中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成年后的沈钧儒记忆犹新,“那时父亲在吴淞为官。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生日时,父亲带我们兄弟五人和我们的教师到上海观看焰火。在人群中发现一名与家人失散的南翔幼儿。父亲决定将我们托教师照顾,自己放弃观看焰火,连夜护送该幼儿回家。待到达,天已破晓。父亲的举动,给我们印象至深。” 从5岁进私塾开始,至29岁中进士,沈钧儒曾跟随许多授业恩师学习,但在这些众多的恩师当中,叔叔沈卫对他影响最大。沈卫(1862--1945),字友霍,号淇泉,晚号兼巢老人,亦署红豆馆主,按家中排行系沈钧儒十一叔。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考取秀才,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任甘肃主考、陕西学政。善诗文,工书法,晚年寓居上海卖字为生,名播江南,被誉为翰苑巨擘。 在任陕西学政期间,沈卫大力兴办学堂,开设官书局,奖掖人才,采取适当的方式处理教堂与民间的纠纷,深得当地人民的赞誉。不仅如此,沈卫还曾向清廷上陈革新意见,只是未被当局接纳。在此期间,沈卫还一度邀沈钧儒来陕西,安排沈钧儒一边担任三原学署文案,一边读书学习,准备参加乡试。在这里,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上,沈卫都给予了沈钧儒极大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对这位长辈和老师,沈钧儒自然是一直十分的敬重。在陕期间,在致夫人张象徵的一封家书里,沈钧儒就谈及了叔父对他的帮助,“另谋事甚不易,且叔父相待极好,如此远道,跋涉尤难,不能不细为斟酌。”此后,沈卫也一直对沈钧儒关爱有加。沈钧儒为救国曾多次遭难,沈卫都积极谋划营救。“七君子之狱”时,沈卫不顾年高,亲赴苏州探监和旁听法庭“审判”。叔父的关怀,让沈钧儒很是感动,因此,出狱回到上海后,就探望十一叔,并跪拜磕头。1944年沈卫在上海病重,于次年7月15日在上海病逝。沈钧儒为此十分悲痛,于这年中秋节在重庆一座名为罗汉寺的寺庙举办“佛事”,以示悼念这位对自己帮助颇大的长辈。P5-7 序言 中国民主同盟成立于1941年3月,正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国民党独裁统治破坏的危难之际。民盟以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尊重思想自由、提倡依法治国为政治纲领。民盟凝聚了当时绝大多数进步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可谓群贤毕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黄炎培、张澜、沈钧儒、杨明轩、闻一多、李公朴、梁漱溟、史良、胡愈之、楚图南、吴晗、费孝通……这些民盟前辈精英们纵横捭阖、开阔放达,本着知识分子的人文良知和社会责任“奔走国是”,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社会等领域都提出了明确的纲领和主张,将平等、民主、自由的思想播撒在中国的土地上。 在那苍黄翻覆、陵谷变迁的大时代,在那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动荡岁月里,历史的浪潮将中国民主同盟,将有志于民族振兴的贤良才俊推上了风口浪尖,他们在改变中国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他们为历史的进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将自己的荣辱与民族存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国的民主、繁荣奋斗了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探索,至今仍具有巨大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在和平盛世的今天,为了保存这珍贵的历史财富,为了让后人记住先辈们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他们为国为民、励精图治的奋斗事迹,我们通过多年的精心准备和积累,出版了《民盟历史文献》丛书,这不仅仅是追忆往昔、缅怀先贤,也不仅仅是为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去厘清历史、臧否人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回顾那段曲折的历史,传承民盟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真挚感情;纪念民盟先贤为新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呈现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嬗变和进步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同时也是为了民盟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需要;为了让那些隽永传奇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历史再现后人的眼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民盟历史文献》丛书的出版,是对先贤们多党合作历史的尊崇和传承。 《民盟历史文献》编委会 后记 在《民盟历史文献》丛书付梓之际,掩卷回首,民盟先贤们的音容笑貌挥之不去,不绝如缕,久久难忘。在编辑此丛书的过程中,我们每每被他们为信仰、为理想奋斗的坚定精神所感召和感动。 人不能没有理想和信仰,一个民族也不能没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我们的先辈们,正是怀揣民族富强、人民福祉的赤诚之心,身先士卒、鞠躬尽瘁;凭借自身高尚的人文品格和社会良知,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为中国社会的前途和命运探索了一条新的宪政之路;和平、民主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民主党派所共同追求的理想。 如今,面对着他们的拳拳之心和丰功伟绩,我们感叹!赞叹!怀念!更要继承! 《民盟历史文献》在整个创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厚爱。我们要特别感谢为此丛书孜孜不倦地考证、核实、梳理、完善的各位专家、学者,是他们的认真严谨,才使此丛书能够客观地展现历史的真貌;更要特别感谢中共中央统战部与民盟中央给予我们的鼎力支持和重视,没有他们的指导和帮助,我们不可能完成如此厚重的出版工作任务;还要感谢各省、市、地区的民盟组织,为搜集、挖掘、抢救民盟的历史文献资料做出的不懈努力和贡献;感谢每一本书的作者,是他们的辛勤笔耕和一点一滴的忠实记录,才集成了民盟历史的全貌;感谢为此丛书付出辛劳的编辑以及所有工作人员,感谢你们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 谨以此丛书献给所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献给为共和国诞生抛洒了智慧和热血的先贤们;献给那一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峥嵘岁月。 《民盟历史文献》编委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