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黄山而生(童乃寿传)(精)》由原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杜诚题写书名,合肥市委宣传部长、安徽省美协常务副主席林存安作序。作者为市场星报资深编辑、艺术中心主任周玉冰,大学期间发表文学作品,担任校文学社社长,当过十年的中学语文教师,兼任过美术教学。他的作品有动人故事、有历史脉络、有思想深度、有社会风情,每一部作品都写出了人物的灵魂。可以说,童乃寿是黄山的知音,作者是童乃寿的知音。
该书在大量采访的基础上,深入童老的内心世界,紧紧扣住童乃寿为山水画而追求不止、为黄山画奋斗不息的主线,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大画家形象呈现出来,许多章节让人为之潸然泪下。
《为黄山而生(童乃寿传)(精)》是一部记载已故国画大师童乃寿先生人生历程的人物传记。作者周玉冰以传记作家的眼光,通过对传主生前的采访,真实描绘了童乃寿为黄山而活的艺术家的传奇人生。作品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他对艺术的不倦追求、对黄山的痴迷热爱以及他做人的赤诚坦荡情怀。既是这位勤奋大画家的奋斗历程,也是当代画坛风采的呈现。书稿资料丰富,文字生动,评述得当,是一部励志向上的传记作品。
第一章 艺术启蒙
艺术的种子
一颗种子,悄然种下
岁月就会斑斓
梦想就会斑斓
1月1日是一个世界性的节日,称为元旦。
清朝统治瓦解之后,1912年1月2日,孙中山通电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公元纪年。南京国民政府还曾颁布命令,自1929年1月1日起,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年。
不过,春节是从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中提炼出来的节日,已深深融人中国人的血脉中。这是行政命令废除不了的。于是,元旦也过,除夕也过,成为此后中国人的生活习俗。
1941年1月1日,安徽巢县柘皋镇王庄村童兴友家喜气洋洋,接生的老妈子们跑来跑去,端水的端水,祈祷的祈祷。
一位接生婆兴奋地告诉焦急等待的童兴友:“生了,生了,母子平安,是个男孩,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漂亮得很!”
童兴友高兴得差点蹦起来:“今天日子好啊,按照新规定,是一年的开始呢!”
童兴友靠点薄田过日子,给邻村一家邹姓糕饼坊做帮工,日子过得很艰苦,平时攒下的几个鸡蛋要给媳妇补补营养。用什么招待大家呢?好在他是个会持家的人,平时就把东家给的糕点攒了起来,这不,正好分给前来探望的妇女和小孩。
孩子一天天长大,童兴友根据家谱辈分“长兴乃有贤”,给他取名童乃寿。
小乃寿聪明、灵活。因为家境贫寒,童兴友为人家做长工,小乃寿则给财主家放牛。6岁的时候,小乃寿被送进财主家的私塾里,陪财主家少爷读书。
私塾老师教学生毛笔字,教得最多的是赵孟頫的楷书碑帖,学生写得好就用红色圈一个圈。其他孩子每页几个圈,童乃寿的习字本上则是一圈到底。
财主家少爷笨,书总是背不出。老师干脆让小乃寿教财主家少年和其他孩子,他成了老师的助手,大家喊他“小先生”。 财主家少爷不服气,让同在私塾的堂兄与乃寿比试背书,背《三字经》《百家姓》,输了得认少爷为老大。
比赛开始,两人很快都熟背出来了,胜负难分。小乃寿说,这样背书算不上本事,能倒背出来,那才叫本事。
“你能倒背?吹吧!”大家说道。
小乃寿背了起来,从后往前,一句一句背出来,一字不落,大家都傻眼了。从此,财主家少爷对小乃寿佩服得五体投地,经常从家里拿鸡蛋给他吃,请他代老师打自己板子的时候轻一点。
童家隔壁有个柳远宏,是方圆十几里闻名的画师。有人家里的孩子生病要驱鬼神画钟馗,或者有哪个村子建祠堂要画祖先人物像,都请他去画。
小乃寿喜欢画画,常常跟随在柳远宏身后,看多了,也画起来。有一次,他画了一幅画,有山有水、有村舍小桥。柳远宏看了很吃惊,逢人便说,这孩子这么小就懂得构图,今后有出息。他拿出家里珍藏的《芥子园画谱·山水卷》给小乃寿临摹。
小乃寿如获至宝,有事没事就临摹起来,在地上画,在墙上画。
柳远宏看他画得好,便给他纸,他更是画得认真,画好一张急忙送去请柳老师指点。柳远宏总是赞叹,有时也指点他注意笔墨功夫。
巢湖地区很信仰钟馗,孩子生病了,大人不舒服,总要画张钟馗像,或者挂在床头,或者烧了驱神。有一次,有人来请柳远宏画钟馗,但他去了柘皋。来人在屋外等,左等右等都不见,眼看日落西山,还不见柳远宏的身影。童乃寿看来人急得团团转,跑回家,拿起笔唰唰画了起来,不一会,一个威武的钟馗跃然纸上。
“你看,这个钟馗可喜欢?”
“喜欢喜欢,太好了!你家有柳老师的画?怎不早说呢?”
“我画的。本来不敢画,看你急,便画了。”
“我还以为是柳老师的画呢!”来人惊呆了,道谢后飞快往家里跑去,见到打招呼的就说,“童兴友家那孩子不得了,钟馗画得真好!”
从此,周边几个村子,许多人都来找童乃寿画画。
艺术的种子,就这样悄然种下。 P3-5
林存安
童乃寿先生走了。他带着对人民的深情厚义走了;他带着对山水树木的深情厚义走了……我与他相识已三十多年,平时交往不是太多,偶尔在一起画画、聊天,相处得很淡,但情谊很深。他给我留下突出印象:待人谦和,为人真诚,处事厚道,从艺精勤。与他在一起时,你会感到他通体透明、性情纯真,就像他的中国画一样,浓墨也亮,淡墨也亮,正所谓人品即画品。
童乃寿先生的中国画艺术,应该纳入中国画文脉的发展进程去审视,他是在安徽这方沃土上成长并有所建树的中国画家。他也是老百姓熟悉、美术界尊敬的人民艺术家。
天资聪慧,尊师重学。乃寿先生不具家学渊源,他是靠着自己的天分、勤奋和尊师重学成功的。他自幼喜爱画画,得到相邻长者的提携和关心。柳远宏、舒荫黎是他的启蒙老师,把他引进了从艺之门。舒荫黎老师将他推荐到童雪鸿门下。童雪鸿是安徽八老之一,诗书画印俱精。在童雪鸿先生的悉心指导下,童乃寿得到了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之后还得到王碧梧、陆敏荪、申茂之、方雪鸪、陆寰生、张君逸、王石岑等老师的培养和教育,对书法和绘画经过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在学习过程中,他有幸先后得到了肖龙士、懒悟、沈尹默、潘天寿、陆俨少等名家指点,领悟了中国画艺术的高端境界。童乃寿对老师尊重,对知识敬畏,学习勤奋,用心得法。他除了向老师学、向大师学,还特别注意向同道学,比如赖少其、郭公达、裴家同、张建中、陶天月等,他都用心吸收他们所长,见贤思齐。
深入生活,探索规律。我认为这是童乃寿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是成功的中国画家必须遵循的艺术规律。童乃寿足迹踏遍皖南、皖西、皖中、四川、湖南,深入黄山、天柱、峨嵋、张家界,画了大量的写生速写,可谓“搜尽奇峰打草稿”。他最钟情的还是黄山,他一生画黄山、想黄山、思黄山,研究黄山。黄山是他的艺术载体,是他的精神家园。历史上画黄山的画家很多,明清以来有渐江、石涛、梅清、戴本孝,今人有黄宾虹、刘海粟、董寿平、李可染、赖少其等,他们都各具特色,各有面貌。童乃寿能够兼收并蓄,另辟蹊径,画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风格。在大量的写生活动中,最让他感到难忘并收获甚大的是1977年与著名画家应野平、方济众等一行在皖南、皖西写生的经历。这一次他画得多、画得好,使他从写生中感悟了创作、感悟到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他曾亲口对我说,画黄山除了要把握黄山的自然风貌,还要有诗人的夸张手法和浪漫情怀。
守正出新,久久为功。乃寿先生一生从艺,虽条件不优,经历坎坷,可他信念坚定,执着进取,在七十多年的人生道路上他丝毫没有懈怠,只有攀登。早年拜师、访友,求学问道,都是满腔热忱,不耻下问。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总是心无旁骛,踏实勤奋,用功过人。外出写生,他比同道跑得多、画得多。参加笔会,他比别人去得早、收工晚。他靠着自己的默默耕耘,一步一步地进入“童家山水”的境界。
童家山水,面貌彰显。孔小瑜在与童乃寿谈艺时,指导他要“以自然为师,画出童家山水”。这对童乃寿触动很大。几十年的绘画生涯,他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同时用脑用心研究、思考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创新“童家山水”。童乃寿的作品充分发挥了中国画表现方法以线为主的特长,造型概括,风骨遒劲。他的用笔,苍茫而果断,纷繁而周密,具有雄健、刚直、凝练、老辣、生涩的特点。他善用浓墨、泼墨,间用焦墨、破墨,枯湿浓淡,郁郁葱葱,均浑然天成。设色淡雅,清逸俊朗。他善画云海,出神入化,直入仙境。他注重中国画的构图规律,尚气势,重整体,苦心经营,出奇制胜。童乃寿的作品,立意清新,格高意远,彰显了“童家山水”的独特意蕴。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童乃寿一生光明磊落,朴厚正直,待人和蔼可亲。他生活简朴,唯一爱好嗜酒嗜烟,饮酒作画,乐在其中。晚年病痛缠身,仍作画不辍。
《为黄山而生》这部书,通过大量的采访,获取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紧紧扣住童乃寿为中国画事业而追求不止,为黄山而奋斗不息的主线,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艺术家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许多章节让人读之潸然泪下。童乃寿待老师的深情,对待恩人的感怀、在艺术苦旅上的郁闷与徘徊、收获和喜悦,包括他的宽厚和仁慈,都写得入木三分,扣人心弦。
本书作者周玉冰是一位有实力而低调内敛的作家。迄今为止正式出版十余部文学作品,以人物传记见长。他写诗人海子、写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写中国气象学泰斗叶笃正,也写时代英模雷锋等。他的作品有动人故事、有历史脉络、有思想深度、有社会风情,每一部作品都写出了人物的灵魂。尤其是,作者从小喜爱美术,大学时有美术作品参展,对安徽美术界尤为熟悉。因而写起美术人物更得心应手。作品把所写主人置身于时代潮流中,置身于安徽美术发展中,捕捉他人生闪光点,重在他的艺术探索与追求,重在他的人格魅力。可以说,童乃寿是黄山的知音,作者是童乃寿的知音。
这是一部为黄山而生、为黄山而活的艺术家的人生传奇,也是一部一代大画家成长的奋斗史,更是当代安徽美术的发展史,新徽派书画家的群体风采呈现。于欣赏、于研究,都极具价值。
是为序。
我写人物传记,都是被人物的某一品质打动,进而去关注他的方方面面、去深入他的内心世界,从而有了创作的冲动,才有力量和勇气去写作。写诗人海子、黄梅戏艺术宗师严凤英、中国气象学泰斗叶笃正都是这样。
写童乃寿也是这样的。
童乃寿的山水画我是十几年前在一家画廊里认识的。春天,细雨蒙蒙。画面上墨色氤氲淋漓,神韵浑然天成,静谧空灵的气息似从远古、从未来而来,沁人心脾。
走近童乃寿,更为他的人品所折服。他对中国文化、对国画是那么热爱,尤其是对黄山的、对黄山的一草一木更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他的确是为黄山而生。尤其是当他被误诊后,因化疗身体受到极大创伤,但他以极大毅力,在一个无比清静的个人世界里,倾心于黄山画的创作。每一卷作品,都是他心血的结晶,每一篇作品,都凝聚了他对黄山的一往深情。
一个大画家,不仅仅是笔墨技法上有卓越成就,还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童乃寿在他的绘画思想上,可谓海一般深邃,天空一般辽阔。但绘画之外,他极其单纯,单纯得透明。他没有为名为利的心机,他没有议论他人短长的闲情。他永远是宠辱不惊,永远是不知疲惫地画画……
正是被童乃寿的艺品与人品所打动。三年来,我一直与他做心灵对话,乃至隔一段时间就想去看一看,在我的情怀深处,他一如我的亲人。也在一种敬仰和欲罢不能的创作心态中,去勾勒他的艺术人生。
但我深知,因为他的淡泊情怀,这书所描绘的也仅是他的一些侧影。他的人生、他的思想,尤其他的艺术,是浩瀚博大的。
在此我要感谢童乃寿的家人,感谢他的艺术同道、亲友郭公达、裴家同、周彬、凌徽涛、周友林、耿立军、陈廷友等,还有他的弟子王仁华、胡礼惠、高军、樊建文等,都在百忙中接受采访,让我一步一步走近童乃寿,也一次又一次接受精神上的洗礼。
周玉冰
2013年8月28日于栀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