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迟悟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宗奇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宗奇所著的《迟悟集》收集了李宗奇近年发表在《中华散文》《美文》《散文选刊》《读者》《随笔》等杂志的优美散文,以及新创作的部分作品。本书收录的这些文章都多描写亲情友情之作,处处体现了人们之间的温暖和宽容。

内容推荐

李宗奇所著的《迟悟集》主要记述了作者的一些生活琐事、旅途见闻,还有乡土人情、民风民俗以及作者朋友的能体现朋友鲜明个性的个别事件。《迟悟集》的作者注重细节描写,善于细微处的刻画,随心、随意、随缘,不虚张声势,也不狐假虎威的抒写,文笔清新,自然,通俗易懂,不但方言贯穿始终,有些文体还使用了民谣、儿歌等,幽默活泼。

目录

莲说

格格驾到

南圃小记

华山三友

伍眉花

八段锦

变化

翠溪雅集

担当

德惠书道善行路人

豆蔻年华

端屋过节

二百五

风大得很

夫妇同庚椿萱八秩

富贵无仁不算富

高兴之余

告辞

给贾平凹的一封信

骨节

故园

关中牛

贵在有病

过瘾

获奖感言

寒冬里的暖

翰墨养贤

两个大符号

画面

心音

黄土塬的回声

三次婚礼上的贺词

获新汉语文学传媒大奖之后

戒烟

金水桥

镜头里的世界

看《古炉后记》

看娃

泪水流淌母爱情

六十小话

龙吟

念想

农民工的赞歌

平凹过寿

强势

秦腔:秦人生命里流淌的旋律

秦腔学府播福音

心脏

求学记

曲径通幽

去新疆

一声雷

三池削面

山花

社区民警的颂歌

声音的力量

师者不语

平民书生

说爱

太阳神

味道

我的青藏线

心田放飞

寻梅

也说三笑

一串铃

音乐

幽兰告白

语录

在五次研讨会上的发言

山水寄情澄怀味象

哲理画中人

我眼中的文化

正月梅花

去政协上班

直白说事

致茂谦老

中国男人

钟声

重戴校徽

追梦人的足痕

不羁的风

心在说话

昨天的事儿

左右

马蹄声声章草吟

山水真人花鸟化身

笔墨精微气韵广大

终南气象

红事

白事

吊胃口的四个场景

静澄典雅满目春

赵姑娘

也是母校

精神灿烂

附录

宗奇先生 杜爱民

黄河岸边的写作 王朝阳

放下便是 遣高亮

真诚的表达或散文的自然法则 黄海

读老爸散文 李燕

后记

试读章节

莲 说

1965年8月,西安滑翔学校来合阳招收滑翔员,我和王小才报了名。初检后,去渭南复检,坐在解放牌卡车上心在飞,幸福灌满双眼。洛河窄,渭河宽,汽车和我们都是靠摆渡过去的。渭南是地区,比合阳大多了,进了百货公司不敢往里走,生怕出不来。火车还未过来,我俩就把耳朵贴在轨道上听,轨道先是微微地颤,接着发出嘶嘶嘶的声,随着一声吼叫,火车头就压过来了,我俩赶紧避在路基旁,一节一节地数,正数着火车呼哧就冒出一股白气来,又粗又猛,我俩撒腿就跑,跑得老远。午餐时,上来一道菜,看着白白的,吃上脆脆的,里边长着大眼和小眼,我数了,九个眼。奇怪,眼睛怎么会长到菜里?我问小才,这叫啥菜?小才说,没见过。我说,你给咱问问打菜的师傅。过会儿,他笑着走了过来。师傅说咧,这叫莲菜,是在泥窝子里长出来的,花比菜还好看。我第一次见莲,也就记住了九眼莲。

约摸十岁的样子,大年初三我去四姑家拜年,老早就谋算着吃白馍肉片,择两毛压岁钱。到了那里,四姑喜着,我高兴着。我说,四姑,叫娃给你磕个头。四姑说,社会都新成啥咧,还兴磕头?我说,磕,磕,一年就一次。磕到第二个头的时候,我的帽子掉在了地上,背后传来了一个女娃的笑声,我起身后看了她一眼,她脸红了,我也红了脸。姑说,这是邻居你党伯的女子叫莲,灵性得很。我又看了她一眼,肤色较深,但比我白,眼睛花得会说话,一笑脸上就亮出两个酒窝。听说,我当兵时有人给我说过她,我不知道,也再没有见过她。

小学六年级,我住杨婆家。杨婆家房子多,住着修路的民工。工地保管员、杨婆的儿子小牛和我住在一个炕上,每天晚上睡觉前,保管员就从炕沿下的瓷瓮里取出一条杠子馍,杠子馍是四节,分我和小牛每人一节,保管员自己吃两节。保管员不在的时候,小牛也取一条杠子馍,我俩每人两节。一天晚上,不知什么原因保管员和小牛都不在,我睡下又起来,起来又睡下,终于鼓起勇气又坐了起来,衣服都没披趴在炕沿上从瓷瓮里偷了一条杠子馍,把头蒙在被子里一气吃了个光。兴奋过后,也羞愧着自己。那时我们班二十七个同学,学习冒尖的三男一女,男的都姓李,我是其中一个,女的名字里有个莲字。莲长得窈窕,白净,说话声音带着磁力。班上有个同学曾给她写信,想不到她把这封信交给了班主任,上语文课时班主任先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卑鄙无耻。接着围绕这四个字讲了一堂课,并当场扇了那个同学一耳光,莲哇的一声就哭了。我孤孤地在新教室复习功课,她什么时候进来我没注意,我只听她说,你还看不上我,一句话吓得我书本一夹跑出了教室。五十年过后,她来我单位,我问有啥事,她说没有,只想来看看。我送她到电梯口,她说坐电梯头晕,慢慢走楼梯下,我站在楼梯口一直目送她到不见了身影。

上中学那阵儿,动不动就学农,学农就是到田间劳动,农民们感激着学生,送来一笼生红薯。我让学习委员去农民家蒸熟送来。半后晌,她把红薯提到地里,不论大小,每个同学都有,走到我跟前时她把衣角一拽小声说,班长我给你留了两个,我啊了一声。我看她时,她的脸颊泛起了红晕,羞得转身而去。谁能想到,她的名字也带个莲。这个莲的家境好,人大气、活泛、俊样,一看就是干事人家的孩子。后来听说她去了一家工厂,也不知现在咋样。

我去政协后爱上了照相,照山照水照人物,花卉中偏爱照莲花。有一天,我和妻子正在早餐,马学宽打来电话说,你爱照相,植物园有一种莲,大得很,人家说叫王莲,昨天我去了,真美,你快去。我放下碗筷,背起相机径直而去。老远处,硕大的王莲池围满了人,一个个的王莲像农村晒粮食的平底笸篮,大的直径有两米多,中的一米见圆,小的羞得露半个脸,幼的露出个尖准备冒出水面见人多又缩了回去,翠绿的水池底飘着几片白云,似动非动。我看得发呆,忽见人群哗啦聚在了一起,我端起相机就往前跑,一脚踏空,衣服烂了,裤子也破了,腿上隐隐发痛,好在相机没事。这时,最大的一个王莲上坐着三个女孩,胆怯地笑,羞涩地笑,笑成了三朵莲花。

我端起相机一个劲儿拍,拍得我泪眼婆娑,不知是痴迷着眼前的情景还是念想起曾经的往事。P1-3

序言

至善的境界,真纯的人格

——李宗奇其人其文

李星

很小的时候,就听母亲说:“宁叫邻居买个驴,莫叫邻居升个官”,当时不太明白,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渐多,我才知道这句话的真谛,并无师自通地形成了一条阅人经验:一阔脸就变的人是不可交的小人,两三年变的人是正常人,五年甚至长期不变的是定力深厚的真君子。作为一个省级权力部门的领导,李宗奇就是一个真君子。印象中他是一个永远谦逊随和的人,一个从来不拿架子——或许永远没有架子的人,一个温润如玉从不使我这样的人感到精神压力的人。在朋友们的笔下,有人说他像一个“老农民”,有人说他忙上忙下、奔前奔后像个办事员,而此刻在我的眼前,他却像一头永远低着头朝前拽的关中牛,包括他宽阔的额头,和善的好像永远向前方看着的一双大眼,两片厚厚的嘴唇,比牛只缺两只弯弯的柢角。惭愧的是,我与李宗奇至今并无深入的交往,所谓的印象,也只是在各种文学会议和朋友聚会中的匆匆一面,简短的类似问候式的话语,再有的也就是一个散文读者对散文作家的观察。其实,我对他的散文的阅读,也只有一两次的两三篇或三五篇,然而就是这很少的阅读,却给我留下了一个顽固的印象:这是一个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学修养和完备的心灵素质的散文人,而不是一个以文学为自己的形象装饰的官员。谢谢李宗奇让我为他的《迟悟集》作序,使我得以比较集中地阅读了他主要在转位之后所写的百多篇长短不一的散文,更深入地了解了他的文和人。

一是永不忘根本的凡人心、平常心,正与我印象中的关中牛形象重合。作家写作中首先面对的是一个写作的姿态问题,即你是将自己当作一个掌握了真理、居高临下的教化者呢,还是当作读者的一个平等的朋友。应该说在成名之前可能你对自己的能力是怀疑的,对读者是敬畏的,但在成名、特别是成大名之后,你的感觉、姿态就在不知不觉中变了。多年来我读过名家常常借写作散文吹嘘自己、自我表扬的文章,也读过所谓名家刻意表现自己的深刻,装腔作势的文章。如李宗奇者,为政时出过政绩,为文时,浪得不小的名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但是他却始终不忘根本,始终以平凡心做人,以平常心为文。他的笔下写过贾平凹、雷珍民,尊敬着贾平凹、雷珍民们的贡献,但也写过在他人生的各个阶段认识的各色朋友,包括普通农人、亲朋好友。对名家他可以调侃、提醒,揭他们的“老底”,对不名的奋斗者他可以不吝赞扬。他可以披露马河声当年的不堪和狼狈相,也可以提醒贾平凹不要当了主席,忘了根本,“弃了农”而“经了商”。他可以给孙子当“孙子”,郑重地为兄嫂的孙子过满月,为朋友的平民父母祝寿,给祖宗的灵堂叩头。而这一切,都来自他对自己根本的清醒的认识:“父亲是天,母亲是地,我们都是天地衍生的庄稼,庄稼长得快,长得好,长得强,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承载之德。人人都有父母,人人不是为父便是为母,不要说我们能文能武,能东能西,我们骨子里的潜质是与生俱来的,是父母给的,至于后天的修为那只是我们能量的一种补充。”这让我想到了《周易》上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天地之厚、父母之德为根本的人,就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自大的人,都无得意忘形的资本的人。

二是融入血肉,浸入骨髓的善。《德惠书道 善行路人》是宗奇写陕西文坛上另一个有名的善人雷珍民的文章中的主题词,他从雷珍民故乡的人文地理、父母血缘、个人修为中提炼出“德”和“善”来表彰他的书法精神之源:“佛教圣地,温情舒缓的梁山是他心中的精神父亲,紧靠洽川,胸怀宽慈的黄河,是他心中永远的精神母亲”,“一是敬畏,二是感恩,二者融合,便是大爱。珍民先生待人处事赋予大爱之心,代之而来的是他的书法有庙堂之气”。这里说的是乡党雷珍民,实际上也包括李宗奇自己,温暖宽慈,大爱大善,蔚然而成宽厚庄严的“庙堂之气”。

记得英国作家毛姆说过,真、善、美之中的真善都是因人、因地域、因民族、因思想观点而异的,只有善和爱是很难被误解的,所以他认为文学中的真与美的实现,靠的是善的清晰而确定的传达。李宗奇的所有文字中深厚宽阔的、无可怀疑的精神和心灵背景就是善和爱。他的文章既充满对父母、妻儿、兄弟、亲人们的伦理亲情之爱,也充满对朋友、同道、祖国、乡土的深厚之情。他笔下所写的与文坛书友的来往、交流、聚会,一改古往今来文人相轻的陋习,让人领会到一种纯真无邪的君子之义、朋友之情,使我往往把这种人与人、文人与文人之间的交往故事,读成理想的人间童话。“语录”在文体中常常具有神圣的地位,不仅凡夫俗子不可上得,就连一般名人也难敢问津,但是李宗奇却将从贾平凹、钟明善到表哥、妻子、女儿、孙女的话都并列辑录,但它的目的却不是“搞笑”,也不是孔夫子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方法论,而是一种众生平等的佛陀之悟,是一种谁都不可轻视,人人都可为圣贤的大悲悯、大敬畏。当我读到女儿说“想与我交手,显嫩”,五岁的孙女说“爷爷你太幼稚了”的话时,不是觉得可笑,而是产生了一种被童稚之言所击中了要害的震撼,这不是神咒、佛偈吗?同样母亲的“亏把人吃不死”的教诲不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慧根吗?领会了它,人与人之间就了却了种种的烦恼和是非。在《心音》一文中,他将友人宋艳刚《僧人打禅》的摄影意境与书家吴振锋讲的母亲的两件事联缀在一起,传达的正是人与人之间、一个人的心灵之中的那种可以与宗教境界并立的爱的境界,善的境界。虽或为凡夫俗子、愚夫、愚妇所为却足以令人心生“高山仰止”之叹。“人生是一个过程,心里欣慰便可,脚印里有温暖就行”,“人生在世,走过之路,要对天可言,对地可说”(《告辞》);“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不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总得留下一串踏踏实实的脚印”(《三次婚礼上的贺词》)。朴朴素素,平平常常,这就是宗奇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远通中国士文化精神近通共产党员宗旨的“道”。

三是李宗奇的散文写作有一种迥异于时俗的“为己”精神。他在荣获冰心散文奖的感言中说:“我喜欢散文,是透在骨子里的。它是我心中的毛毛虫,时常蠕动着我心中的酸甜苦辣。我写散文是一种业余爱好,恰似放羊的拾地软,既给了羊以自由,又呼应了我的心灵感召。……当我情感与文字对话时,心静得如进了庙堂,一切与散文无关的东西荡然无存。”在《昨天的事儿》一文中,他以调侃的口气写了同样意思的打油诗:“诗是什么/我脑子里的一条虫/它孤独久了/就会溜出来说话/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说别人意想不到的话/说自己想说而平素不曾说出的话。”它们与时下各种宏大的写作宣言不同的就是,把散文写作看做心灵的感召,是情感和思想的结晶(如释迦牟尼死后留下的舍利子),是用文字和自己对话。这让我想起了贾平凹说过的一句曾经惹是非的话:“写作是为了自己的受活”,即使在病中,他仍要在治疗之外坚持写作,在回答友人关切时,他说:“写作可以治我的病,不写作会加重我的病。”我以为这种把文学写作当作自己的需要的精神是真正的文学精神,是成就文学大家的第一要义。其实,陈忠实也说过他为什么要写《白鹿原》:“过了四十岁,我忽然想到要写一本给自己垫棺材的书”。这种强调文学创作首先是自己需要,心灵情感需要,交流倾诉需要,宣泄需要等等,并不与曹丕的“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韩愈的“文以载道”,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相矛盾,反倒更能加强文学所承载的社会责任。试想,一个言不由衷的作家,一个老想着教育别人的作家,一个不是听命于自己的内心召唤的作家,能写出不朽的服务于人类和社会的优秀作品吗?相反,我觉得如两千多年前荀子所批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治学、为文现象,仍然有很现实的当下针对性。自认为高人一等的文人,好为人师的作家,居高临下的文章太多了。文学上的“为己”精神,正与做人处世中不忘根本的平常心相外里,体现出一种“内圣外王”的中国士文化精神传统。

与以上种种精神相对应的是他的散文文本从语言、写法到结构的不拘一格,率性随意,不事修饰,真话实说,实话真说的无哗众取宠之意,盗名欺世之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可以构成他散文艺术特征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日常生活细节之中所蕴涵的精神性。这是青年学者王朝阳的两句相反的看似矛盾的判断给我的启示,这就是,一“他不寻求超越性的存在,”二“他所有的记忆都埋藏着精神事件”。前者指的是如本书中的《莲说》《格格驾到》《去新疆》《我的青藏线》《红事》《白事》等等,似乎全是关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乡村民俗及异域行走的记忆片段,实情实景,也就是此岸的“存在”。当作者醉心于将这些心忆眼观的东西落在纸上的时候,是老老实实沉醉其中的,看不见丝毫的所谓意识形态或先进思想的文明观照,我们从细节之中所能感到的只是作者的童心,好奇之心,以及虔敬之心,但是当这一切人伦的、民俗的、自然的、人文的琐碎细节和秩序成为一个世界,一个结构的时候,我们却看到了民族文化和中国人精神中的一种亘古难变生生不已的世道、人情,顿生古圣所谓的敬畏之心。于是爷爷高高兴兴地当了孙子的“孙子”,在产妇门帘挂红布条,烧香、叩头、敬祖等礼仪,就成了真正的“埋藏着精神性的事件”了。

二是雅和俗在宗奇散文中的统一。雅是文化人的思想、知识的流露和语言习惯,俗是大众老百姓(特别是农村农民)的思维和语言习惯。宗奇是曾经当过重要职务的官员,但更是一个文化人,所以他是读了很多书,有知识、有思想,有写作和书、画专长的人,所以他的散文中那些与书、画、演艺、文学界交往,鉴赏品评的文字,经常令我感叹,自愧不如。有时他是功力深厚的鉴赏家、美学家,有时他又是一个妙语迭出的文论家、思想家。如“文化是一座金字塔,包罗万象,它囊括了国之魂、家之神、人之根”,“艺术不是技巧,而是生命的往来。目标不是永恒,而是抵达的延续”,“说字是心养出来的,似乎更合情理”,“哪棵树是蜜罐子里长大的?”,“孤寂是一个人的骨髓,只不过极少有人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读书养心,交友养情,摄影养趣,抱孙养身”,“良知告诉人们,喜马拉雅山巅没有一丝喧嚣和尘埃,只有纯粹的灵魂在守候”……人道,文道,艺道,在他的形而下的文字中经常喷薄而出,让我想到所谓哲人、思想者并不是故弄玄虚的满口深刻,而是从常人常事常境中发现了深刻的人。

与雅俗有关,宗奇散文的语言智慧还表现在雅中有俗、化俗入雅、雅俗并陈的混搭式表现方式。如“斗转星移、时来运兴,找宝堂写字的蚂蚁过会似的多”,“帽根上拴辣子——抡红了”,“梦是命的化身,远看似一幅朦胧画,近看像一个甲骨文”(《追梦人的足痕》);“不是王奶奶和玉奶奶差那么一点,而是光脸和麻子的区别,差的点点数也数不清,趁早卷旗收兵”,“房内席地而卧的群书,一本本地被他翻了个遍,啃了个光,嚼了个碎”,“他的绘画和书法,如孪生的牙齿,上牙和下牙一样残火,谁战胜谁都不容易”(《不羁的风》)等,将社会自然生活现象、民间俚语、土语、歇后语融入严肃的叙述中,就像上穿西服下着革履中间却穿了件粗布裤衩,美声唱法中夹了一句原生态,虽然不般配,却突显出作者的幽默和自信从容的叙述心态。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连我这个关中人也难以把握的生僻,如“麦秆里睡觉的细客”、搞得“整整所所”、“咬砸下榻的地方”等等,何况年轻的或外地的读者了,似乎应该注意。

宗奇先生将自己的书命名为《迟悟集》,可能有转位后才明白自由的可贵和生活的真昧、人生的真趣的意思,并告诉那些死死恋位的人,及早放弃,脱掉重重甲胄,回归真我。这是宗奇人生的新阶段,生命的新开始。孔子日:“朝闻道,夕死可也”,我为他的新生活、新姿态而高兴,同时也认为对于一个少欲而放达的人来说,即使在其位而谋其政的人生阶段,他也能做到不执、不偏、不专(权)。其实,我在生活中就见到过这样的职务人,而宗奇先生也早就是这样一个少欲而放达的人了。

2012年8月18日草毕

后记

铜镜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中就出现了,战国时期方兴未艾,到了明末清初,欧洲的玻璃传到中国后,铜镜逐渐失去礼器和对影的功能。

太阳升起后,光亮了一个世界。“月亮姐姐”来接班,阴柔了满地的霜。光和阴媾合着,便亲热成了岁月,于是天荒地老,人就在镜子里变化着。什么时候有了白发,什么时候有牙齿脱落,什么时候花了眼,什么时候驼了背,什么时候沟壑上了脸,什么时候躺下睡不着、坐着蛮打盹?光阴知道,因为光阴识人心,重世情。光阴给了我业余生活,我把业余生活托付给了文学。看着人家弄书房、题书斋,我也凑起了热闹。一次吃饭时,说到这个话题,妻子说,唉,你这个人平时脑子反应慢,就叫“迟悟斋”吧。我听了觉得是理,遂找平凹老师题书,宝堂闻之让其学生刻匾送来,胡修和小白帮着挂在书房的显眼处。从此后,我的书房便有了自己的旗帜,虽然未见飘扬,却也心暖。每当有灵感时提笔就写,成稿后海宁、苏莹、刘玥帮着打,自己也学着在电脑上敲,既活动了手,又开阔了脑,思路由单一变得多元,从中认识了一些不曾认识的东西,也纠正了一些误读,当文字变成铅字时,那种感觉就像大暑天吃了冰淇淋一样爽。我去政协之后,大多时间由自己支配,写作欲望似忙前的小麦返青,一时还真有点热得凉不下了。三年多来,我写了一百一十八篇散文,内容有亲情、友情、世情、红事、白事、论事,文章长的万把字,短的几百字,随心、随意、随缘,不虚张声势,也不狐假虎威。二十多万字,是光阴洗礼过后的心语。好在有茅盾文学奖专业评委、著名评论家李星老师写序鼓励,有丽刊传媒董事长黄海精心策划,有蓝点广告艺术总监张养社热情指导,有何卉设计,冯敏、姚蓓蕾、安雄编辑校对,有挚友杜爱民、王朝阳、遍高亮、黄海和女儿李燕撰文帮腔,亦有马河声国画漫像,更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社长刘东风、大众分社社长郭永新力挺,我这个西安城里的老农民就敢大声说话了,是非曲直,任由读者说。

在《迟悟集》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之时,有光阴在此,我向一切关爱我写作的人行礼了。

李宗奇

二0一二年十一月一日

书评(媒体评论)

这些作品朴素实在,不是时尚女子的打扮,是山野少女,给人以健康、纯净的美感。

——贾平凹

他喜好幽默,却又不故意弄玩,只以土俚口语中最鲜活的机趣与朋友分享。

——余秋雨

宗奇先生貌拙气古,为文如做事,愿意舍轻就重,心汲甘泉,这本身就是君子之风。

——熊召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9: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