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风云变幻》收录了唐勇作为人民日报社记者在美国常驻期间采写的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的采写文章。《解读风云变幻》主要收录深度报道,对新闻背后的新闻进行全方位解读,比如美元贬值牵动世界、长虹被骗背后的故事、美国教授如何治校、解读中国威胁论、美国怎样消灭有偿新闻、全方位扫描美国医疗保险体制、欧美为何爱把中国与印度比等。本书建议作为新闻学用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解读风云变幻/唐勇看美国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唐勇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解读风云变幻》收录了唐勇作为人民日报社记者在美国常驻期间采写的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的采写文章。《解读风云变幻》主要收录深度报道,对新闻背后的新闻进行全方位解读,比如美元贬值牵动世界、长虹被骗背后的故事、美国教授如何治校、解读中国威胁论、美国怎样消灭有偿新闻、全方位扫描美国医疗保险体制、欧美为何爱把中国与印度比等。本书建议作为新闻学用书。 内容推荐 他采访过美国总统、部长、议员、州长、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的CEO。他走访过耶鲁、普林斯顿、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常春藤名校校长和《华盛顿邮报》总编辑。他曾来到五角大楼探秘。他曾钻进防核地堡探险。他曾踏入陆军基地兜风。为揭开美国说客生活的隐秘一角,他曾在华盛顿“游说街”点菜。为体验普通农民生活,他曾与美国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他,就是《人民日报》驻美国记者唐勇。《走马西来欲到天:唐勇看美国》这套书是作者对驻美生涯的一个总结,一共四本:《对话政商翘楚》,《走访文教精英》,《闯荡南北东西》,《解读风云变幻》。本册《解读风云变幻》帮您深度分析美国社会热点问题。 美国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国家之一。由于种种原因,近代以来,国人对美利坚存在太多的误读,要么过于玫瑰色,要么过于灰色。本套书尽量生动客观深入地反映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展现给读者一幅超级大国全景图。它立体多面、细腻生动、丰富多彩、引人思索!而这份生动客观深入,既来自于中国第一大报所赋予的权威性,也来自于作者本人对新闻理想的不懈追求。 目录 序言:一个中国记者跨越大洋的追求 从《杀死比尔》看美国电影文化 “战俘门”事件中的美国媒体 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大选 大选后遗症困扰美国 美国如何处理医患纠纷 西方主流媒体中的中国人 美元贬值牵动世界 长虹被骗40亿的背后故事 《今日美国》报:“发行量冠军”背后的秘密 层层剥下伪书洋装 牛奶问题的中美对比调查 中美如何应对“后配额时代” 美国经济学家为谁说话 “问题捐赠”事件追踪调查 聚焦美国智库的“中国通” 美赌城起诉中国贪官 欧美为何爱把中国与印度比 中国成全球研发新热点 美国大学教授如何治校 美国到底有没有幼儿EMBA? 李文和七年伸冤路 解读“中国威胁论” 美国名校学生这样研究中国 有偿新闻难有立足之地 “丘成桐风波”前前后后 科学走进寻常百姓家 走私化石还能追回吗? 美国学术期刊:不收版面费是主流 美国解密日本战争罪行的背后 美国医疗保险体制扫描 校园枪击案元凶是中国人?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位超级影迷的解读 上面提到的帕垂克是一位超级影迷,也是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大学生。帕垂克今年22岁,来自北卡罗莱纳州,目前正在主修亚洲政治,其中包括中国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课程。他十分喜欢电影,对暴力动作片尤其着迷,堪称美国青少年中“专家级的影迷”。提起《杀死比尔》,帕垂克侃侃而谈。下面是记者和他关于《杀死比尔》的对话: 记者:很多观众认为《杀死比尔》的武打非常过瘾。你觉得哪些片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帕垂克:《杀死比尔》的摄影技术很好。导演昆汀费了很大的劲.使得画面色彩完美无缺,演员们精彩的表演与环境配合得天衣无缝。在《杀死比尔》第一部中,新娘乌玛·瑟曼与维薇卡·福克斯之间的打斗作为开场戏,简直带劲极了!记得当时维薇卡灵机一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预先藏在食品盒里的手枪向乌玛瞄准,试图杀死乌玛。但乌玛的反应比维薇卡还快,就在维薇卡即将扣动扳机的一刹那,乌玛锋利的匕首已经出鞘,如一道闪电般刺人维薇卡的胸膛。汩汩流出的鲜血染红了衣服和地板,与厨房四周纯白的颜色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乌玛的第一个复仇目标就是石井。石井参与了血洗婚礼。绰号为“水腹蛇”。讲述石井生平的那一段故事是用日本动画呈现的,我非常喜欢。日本成人动画中所具有的“暴力美学”传统使得动画片在日本本土成为远远比美式动画更为芜杂的艺术表现形式。昆汀这次借用了动画的叙述。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当然,就在乌玛与石井决斗之前,乌玛与栗山千明之间也有一场激烈的打斗,我也非常喜欢。 《杀死比尔》第二部不像第一部那么血腥,但我认为第二部要比第一部好两倍!第二部少了一些血腥的味道,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得更好。在第二部里,观众终于知道:谁是新娘;新娘是怎样进入小教堂的:新娘的孩子下落如何;新娘在中国的一个寺庙里跟中国武术高手“白眉”如何学习中国功夫。新娘甚至曾经被活埋到坟墓里,后来又神话般地死里逃生。 记者:你为什么会喜欢看像《杀死比尔》这样的暴力动作片呢? 帕垂克:我非常欣赏扮演新娘的女演员乌玛·瑟曼。她把一个女杀手的表情和神态演绎得非常逼真,她对生死所抱的那种漫不经心的态度也很特别。《杀死比尔》融会了亚洲流行的中国香港动作片元素,也融会了日本封建武士电影的风格,还融合了美国电影中意大利黑帮电影的色彩。意大利黑帮电影曾经在美国风行一时,但遗憾的是,在过去20年里,这种类型的电影已经被人们逐渐遗忘了。 昆汀将上述诸种元素融为一炉。同时整个影片还借用了许多古典的电影元素,充满了浓浓的怀旧情绪。该片的片头音乐是一首1966年的美国老歌.“加利福尼亚蛇”在医院里面哼的那首曲子也是一个老电影的插曲。“黑蛇”从头到尾都穿着李小龙在最后一部电影里面的那身明黄色运动服。这种怀旧情绪让我十分着迷。 不过,当我跟许多中国朋友交流对《杀死比尔》的看法时,他们跟我的观点有些不一致。 记者:为什么? 帕垂克:很多中国朋友都认为《杀死比尔》只是展示了中国功夫的皮毛,没有展现中国功夫的精神。他们认为,中国武术的最高境界是不要武术,追求和平。在《杀死比尔》里根本看不到这些。 记者:据说《杀死比尔》中的精彩对白经常被美国年轻人引用,已经成为美国年轻一代大众文化的流行术语,就像中国香港演员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的对白经常被中国年轻人引用一样? P4-5 序言 一个中国记者跨越大洋的追求 丁刚 唐勇6年前离开报社去美国进修国际政治,我总觉得是一种损失。当时,他在业务上正处于上升阶段,应当能在中国的国际新闻报道领域里有更多建树。6年后,重新翻阅他在美国做记者时采写的一些报道,我仍然相信我当时的判断。 这些报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至今读起来仍有强烈的现场感。其中一些故事虽已成旧闻,却依然引入入胜。比如,唐勇在2005年写的《层层剥下伪书洋装》,真的像是在一层一层地揭开当时中国图书市场上泛滥的那些假洋书的真实面目。 讲故事是记者的基本功,唐勇对这个基本功的“修炼”很专注,且下了一番工夫。这是我重读这些报道的印象。但是,唐勇的追求并没有停留在讲故事上,而是让自己的报道向国际政治的层面进一步延伸。他的追求在这一时期他采写的一些专访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人民日报》是中国最有影响的纸媒之一,而《环球时报》则是中国国际新闻报道领域的权威媒体,这两家媒体为唐勇的追求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 唐勇在美国当记者的那几年,正是中美关系进入机制构建的一个新时期。在许多层面,中美都开始尝试建立联系沟通的机制,两个大国的交往与互动在不断加深。 与此同时,中国读者在经历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也基本了解了美国的概况,有了更深入了解美国对华政策的需求。赶上这个好时机.是在美国做记者的幸运。唐勇没有让机会轻易流失,而是将自己的报道紧紧扣住了中美关系这个宏大的主题。 唐勇的报道中,有一部分是专访,他选择的主要是在中国读者中颇有影响的美国政治家、商界名流、常春藤名校校长、传媒巨擘和一流专家学者。美国前总统卡特、杜邦总裁贺利得、耶鲁校长雷文、《华盛顿邮报》总编辑贝内特、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杜维明、美国东亚研究和近现代中国学研究的先驱人物傅高义、以“第三次浪潮”的概念而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未来学者托夫勒,都出现在他的采访名录里。这些专访已经超越了普通新闻作品的影响,至今读起来,仍能给人以不少教益。 10年前我从美国回国后,在《环球时报》社工作过一段时间.而唐勇正好去了美国工作。当时,《环球时报》重点报道的就是中美关系.唐勇发回的那些专访,对我理解当时的美国对华关系很有帮助,一些中国学者也对唐勇的专访表示过相同的看法。 唐勇后来去美国攻读国际政治和大众传播学,在拿了博士学位后成为给美国学生讲授新闻法和新闻采访报道的学者。一个中国记者到美国的大学里去当新闻学教授,这在过去是根本不可能的。记得我30年前在社科院读新闻学研究生的时候,能够听一堂美国学者的讲课都是件稀罕事。碰到这样的机会,教室里常常是座无虚席。后来我到美国工作,也见到过一些教新闻的华裔学者,但他们大都没有像唐勇这样,有过一段在中国主流媒体当国际新闻编辑、做驻外记者的工作经历。 唐勇当时若留在中国做记者,现在或许已是一位著名的国际新闻人了。但唐勇这几年在美国,其实也没有脱离本行,他在异国他乡的“本行”里开出了一番新天地,用一个“损失”换来了一份新成就。2012年.唐勇的名字上了全美50名优秀新闻和大众传播学教授榜,同时他还获得美国最权威的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AEJMC)授予的最佳学术论文奖。2013年,唐勇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评选为杰出校友/形象大使。 唐勇又一次抓住了中美关系变化所提供的机遇。从改革开放之初美国影响中国,到中美之间开始相互影响,时代的确不同了。唐勇会把自己当年在人民日报社上夜班和在美国当记者的经历讲给美国学生听吗?他又是怎样结合自己的中国新闻实践来讲授美国的新闻学呢?或许,他在下本书中会讲到这些故事。 这是我的期待,相信也是读者的期待。 2013年11月于巴西里约热内卢 后记 2004年至2007年。我赴美国华盛顿,担任《人民日报》常驻记者。从事新闻行业的人都知道,在美国当驻外记者分量非同小可,在华盛顿这个“世界新闻之都”当记者更是不同寻常。由于美国华盛顿记者站任务重,责任大,地位高,一般来说报社都会派年龄比较大的资深记者赴任。我刚到美国上任时才三十出头,毛头小伙子一个,当时大概算是《人民日报》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驻美记者。这样的安排可能也是《人民日报》新闻改革的一部分。2004年前后,新闻改革正在这份中国最大最权威纸媒如火如荼地展开。从重视宣传说教到重视新闻传播,从官话老套到清新可人,要完成这样的华丽转身,自然离不开报社的年轻人。 记得2003年年底的一天,报社国际部一位副主任通知我到他办公室。一进办公室,刚一落座,他就对我说:“我们决定让你去美国驻站,你看如何?”我欣然接受,不过感觉忧喜参半,忧的是美国站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喜的是可以到美国这个新闻主战场经受锻炼。当时这位领导还对我说,大家都对你评价很高,“相信你能干好!” 对新闻人来说,2004至2007年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时期。期间既有挑战,更有机遇。跟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刚刚打开国门不同,这个时期的中国已然以政经大国的形象全面融人世界。中美关系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都更加密切。上至决策层下至普通读者都已经不再满足通过《参考消息》了解美国。他们希望在国际新闻和传播市场上听到中国记者自己的声音,希望中国记者从美国发回的新闻报道更独家、更有冲击力、更有故事性、更有深度感、更有中国立场、更适合本土口味。然而几十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的驻外记者尤其是驻美记者主要工作就是编译外报外刊外电,新闻报道自采率不高。这是众人皆知的“行业秘密”。显然,这样的传统工作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新时代中国人的信息需求。如果说在纸质媒体时代,外派记者编译国际新闻还可将就。网络时代的来临,社交媒体的兴起,则从根本上颠覆了驻外记者的工作方式。网络时代,编译国际新闻在国内编辑部就可以完成,驻外记者这个行业要想不被淘汰出局,就只有充分发挥驻在当地国的优势,通过大量的实地采访。对国际新闻进行解释性调查性的深度报道,通过中国人的视角报道外国,而不是报道外国媒体。 驻美记者改变工作方式,独立挖掘新闻来源,自行生产新闻产品,而不是跟着美国媒体的指挥棒走,可行吗?答案是肯定的。2004至2007年的美国社会集体氛围日益嬗变,给中国驻美记者提供了难得的报道机遇。走出记者站,深入美国社会,可谓正逢其时。如果说回到几十年前,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国记者还非常排斥,我驻美记者即使想走出去与主流人群接触也没有机会,今天的情况也已大不相同。如今,上至美国各界主流社会精英,下至普通阶层民众,都对中国兴趣日浓,他们希望了解中国,也希望自己被中国所了解。而我后来几年的驻美经历完全证实了这一嬗变。当我向美国各界的重要人物发出采访邀请时,经常强烈感觉到,绝大多数被采访对象都乐意接受中国记者采访,只要记者足够耐心和敬业。就连一向对中国颇有戒备的美国政界也调整姿态,放低身段。美国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共同主席里克·拉森在接受我采访时就不无感慨地说,要是回到几年前。他根本不可能接受来自“共产党中国”记者的采访。 新闻改革的要求,报社领导的信任,读者信息需求的改变,传播方式的革命。美国态度的转变,这一切给了初出茅庐的我难得的机会。大展身手的时刻到了。临行前跟报社领导汇报工作计划时,我阐述了这样的新闻理想:“绝不专注于浏览美国网站和当地报刊,而是走出记者站获取第一手信息,深入到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包括与一些有影响的重要人物接触,创作出有深度有细节有趣味的原创性新闻作品”。在飞往美利坚的航班上,我给自己暗暗定下了一个目标:若不采访,绝不写稿!重要事件争取到现场,重要人物争取有专访。这个目标按照国际新闻界的标准来看似乎不高,但对中国的国际新闻工作者来说却是革命性的。 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美常驻的几年时间里,我闯荡南北东西。足迹遍及美国,见证报道了一系列重大国际新闻事件,结识了大批著名的专家学者,专访了众多各界重要人物,在《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环球人物》和人民网等国内主流媒体上发表新闻报道作品数百万字,同时还发表了大量独家的新闻照片。我也是《人民日报》第一位用英文写作的驻外记者。我采写的很多有影响的英文专访,都发表在人民网英文版个人专栏,这是人民网给驻外记者开设的第一个英文专栏。 10年已悄悄过去,这些作品很多都已成旧闻,故事中的人物也可能渐渐被人遗忘,但往事并不如烟。相信这些新闻作品不仅仅是记录美国历史和中美关系史的一个个精彩片段,而且也对历史研究者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我也相信,这些作品对新闻传播系的学生、中美关系研究者和国际关系爱好者可以提供一些思考的作料。在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帮助下,我对这些发表在10年前的文字和照片重新阅读梳理,同时收集整理我从华盛顿记者站卸任后的部分作品,萃其精华,完成了《走马西来欲到天:唐勇看美国》这套书。 “走马西来欲到天”来自于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一首诗《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把“走马西来欲到天”作为这套书的总标题,是因为,第一,古代边塞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气质精神与今天的驻外记者有相似之处;第二,岑参的这首诗意境开阔宏大,艺术化地呈现了古代边塞诗人的一个生活剪影,也是我在美国驻站生活的缩影:远离故土亲人,肩负报社的重托。来到位于西半球的美国。为了寻找有新闻价值的线索,走遍美国各个角落。几年戎马倥偬,生活飘忽不定,半夜开车赶路,不知落脚之处,是常有的事。虽然常常是月圆人不圆,但依然斗志昂扬,只因为新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走马西来欲到天:唐勇看美国》一共四本,分别为《对话政商翘楚》、《走访文教精英》、《闯荡南北东西》、《解读风云变幻》。每本书的文章都基本上以发表时间先后为序。《对话政商翘楚》虽然按时间编排,但考虑到如果政商人物放在一起全部按时间排,容易造成阅读上的混乱,所以最后决定把政治人物与商界人物分开,分别按发表时间排。《走访文教精英》也是如此,分为教育人物(如大学校长)、科技文化人物、体育人物和艺人,每一类人物都按时间排。对于《闯荡南北东西》和《解读风云变幻》,如果同一主题的稿件中含多篇报道,以最后一篇的发表时间排序。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文章在初次发表时都有改动和删节,本次出版我尽量保留了它们的原貌。 《对话政商翘楚》收录了我对美国重要政治经济人物的专访文章,比如前总统卡特、前国务卿鲍威尔、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犹他州州长和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农业部长约翰斯、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世界银行行长沃尔福威茨、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瓦格纳、杜邦总裁贺利得。《走访文教精英》收录的主要是我对美国文化、教育、科技、传媒、娱乐等领域精英人物的专访,例如对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常青藤名校校长的专访,与《华盛顿邮报》总编辑、桥牌女皇杨小燕、世界首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未来学家托夫勒、新儒学大师杜维明、哈佛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义、哈佛汉学家宇文所安的对话。歌星宋祖英和影星章子怡虽不是美国人物,但作为中国民族音乐和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号颇为国人关注,碰巧两人都到华盛顿参加重要的文化活动,对她们的专访也收到这本书里。 《对话政商翘楚》和《走访文教精英》都属于高端人物访谈,在体例上都大体相似,每篇文章都包括个人简介(对被采访对象的简要介绍)、记者手记(与采访有关的有故事性和现场感的细节)、采访正文三个部分。《闯荡南北东西》主要收录我采写的调查性、探访性文章,比如踏进美国陆军基地、探秘美国五角大楼、揭秘美国政要防核地堡、访问美国联邦政府道德署、走进美国最高陆军医院、探访美国最大精子库、体验世界娱乐之都、走访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与美国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近距离接触美国说客等。《解读风云变幻》主要收录深度报道,对新闻背后的新闻进行全方位解读,比如美元贬值牵动世界、长虹被骗背后的故事、美国教授如何治校、解读中国威胁论、美国怎样消灭有偿新闻、全方位扫描美国医疗保险体制、欧美为何爱把中国与印度比等。 对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国人的心态一直很复杂。有人逢美必反。有人言必称美国。能够眼光平视的不多。如何跳出对美国的盲目崇拜,跳出对美国的盲目鄙视,精华拿过来学习,糟粕毫不犹豫抛弃,对新闻界来说也是个大课题。我尽量通过自己的对美报道向中国读者展示一个多侧面、多向度、立体的、真实的美国。 个人觉得这套书在高端人物专访和国际调查报道方面有一些新的开拓。我给高端人物采访的定位是:有深度、有思想、有格调、有人情味、有细节、有质疑,尤其是有质疑。比如,在采访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的时候,我就问他曾经做出的预言当中哪些是失败的。在采访美国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共同主席里克·拉森时,我问他作为国会对华友好的少数派是否感觉孤单?在采访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时,我问他是否对当年支持阿富汗宗教势力对抗苏联从而让本·拉登和“基地”组织坐大感到后悔?在采访耶鲁大学校长雷文时,我问他是否在招生时遇到过来自权势人物的“关系电话”?这些火药味十足的问题能够刺激被采访对象的情绪,让他们迅速进入战斗状态,从而给出出人意料的精彩答案。要知道,但凡有能力的被采访对象,都讨厌四平八稳的问题,都喜欢接受挑战,从而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充分利用这种心理,就能够激活记者和被采访人双方的情绪,从而让亮点和看点脱颖而出。 对于国际调查报道,我的经验有三点:第一,要有批判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记者。一个优秀的调查记者要追逐真相,对曝光社会丑恶现象一定要有激情和担当。我为什么要连续报道杜邦特富龙不粘锅事件?就是因为看到杜邦这样的跨国大企业也涉嫌诚信问题,被控几十年来一直对制作特富龙品牌不粘材料的全氟锌酸氨有毒隐瞒不报,损害了全世界消费者的健康权和知情权。我为什么要报道洋伪书问题?就是因为看到伪书正毒害着中国读书人的心灵世界,而许多人却大发不义之财。每当接到国内编辑部这样的约稿,我都感到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和激动,这样的激情推动着我完成后面的调查全过程。第二,建立庞大的专家学者库,随时邀请最权威的专家学者就某新闻事件发表看法,庖丁解牛,以此增加报道的权威性。 第三,充分调动五官感觉(指视、听、触、嗅、味五种感觉),以细腻的文笔重塑现场,给读者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比如,为了完成对美国“游说门”丑闻的系列报道,我采访了美国三大说客。在谈到这些说客如何“会来事”时,我调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比如迈耶斯的“中餐攻势”、马洛对我“人民日报记者”身份的关注、卡西迪从我的录音笔谈到中国人对新技术的热衷等等。在采访华盛顿K街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服务员时,我问他,美国国会将出台新法律,加强对游说业的管理,你们酒店可能前景不妙,这位服务员用手在空中划了一个圈说:“法律是法律,现实又是另外一回事。人们总有办法绕过法律!”这样的肢体语言和直接引语对任何记者来说都是难得的干货,我当然不会放过。 对于我的美国报道,读者买账吗?由于没有详尽科学的受众调查,我不想妄下断语。相信作为读者的您在看完这套书之后自有评判。从我个人的角度讲,我很自豪,《走马西来欲到天:唐勇看美国》这套书的许多文章当年都曾占据国内各大新闻门户网站的显著位置。不少读者都在网上留言,给我留下了激励褒奖的文字。对于我在美国抓原创新闻,人民日报国际部曾经专门致信表扬。《华盛顿邮报》专门负责报道国际媒体的专栏作家杰弗逊·莫利在写给我的电子邮件中说,他经常在网上“报着极大的兴趣”阅读我的人物专访文章。能取得这点小小的成就,从远里说离不开中国的强大,从近里说离不开人民日报社的大力支持。 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拥有与其政治经济实力相匹配的传播能力。目前,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国家主流媒体都在为增强传播能力努力着。在这一新形势下,中国驻美记者队伍迅速扩大,一些实力雄厚的媒体(如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甚至开始在北美分社雇用本地雇员,它们也在逐步调整采写方式和传播理念,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传媒竞争。未来的国际新闻工作者肩负着更大的责任,面临着更好的机遇。我自豪,我曾经为中国的国际报道做出过自己的贡献。我坚信,今后十年中国驻美记者将写出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这些作品将为中美两个大国的共同繁荣和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1995年,刚走出校门,我就跨人人民日报社的大门,成为一名党报记者。当年我才20出头。8年国际部夜班,1年国际部白班,1年《环球时报》,4年驻美经历,人民日报社是我新闻事业的起点。韶华易逝,如今人到中年。虽然足迹遍及世界,北京金台西路二号和《人民日报》华盛顿记者站这两个地理坐标最难相忘。第一次划版时的紧张,第一次发表署名文章时的兴奋,第一次领到工资时的激动,第一次从美国发回报道时的欣喜……党报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多年以后还常常溜进梦里。8年夜班,记忆最深是每晚陪着星星和月亮回家。4年驻美,忘不了编辑们凌晨三点从北京打来的紧急约稿电话。我在人民日报社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 新闻不是记者一个人的战斗。《走马西来欲到天:唐勇看美国》这套书收录的每一篇稿件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报道和编辑团队在支撑。每个文字、每张照片都凝结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感谢人民日报社的领导。感谢曾经与我并肩战斗的国际部同仁。感谢《环球时报》、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环球人物》和《生命时报》编辑部。感谢人民日报出版社,特别是编辑程文静女士。感谢所有曾经负责处理我的稿件的校对和拼版师傅。感谢我的朋友李文友和李之洋。感谢公司万选通,感谢封面摄影师Stacie Kwacala,还有其他不愿具名的无名英雄。感谢我的家人。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走马西来欲到天:唐勇看美国》这套书不可能摆在您的面前。 唐勇 2014年4月于美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