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父母的习惯(培养孩子意志力的62个好点子)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日)多湖辉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孩子们自身是如何应对和解决挫折的?又是如何克服挫折所带来的紧张与不安的?让孩子们掌握生活技巧和生活能力,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这与孩子未来的幸福息息相关。从这种角度来看,“意志力”是孩子人生的宝贵财富。多湖辉编著的《父母的习惯培养孩子意志力的62个好点子》从这些问题出发,尽可能多地收集了一些智慧与技巧,以期告诉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克服困难、顽强生存的耐力和智慧。

内容推荐

现在的孩子在物质丰富、快乐舒适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娇生惯养。父母总是主动为其解决成长中的所有困难,但这么做对孩子的成长无益。当他们进入残酷的社会,发现现实并非如愿望中的那般如意时,不由感到惊恐不安、束手无策,于是止步不前。

《父母的习惯(培养孩子意志力的62个好点子)》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立足,为人父母者,有必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意志力,让他能直面生活的困境,克服人生的艰辛。本书以此为目的,提供了一些智慧与技巧,告诉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克服困难、顽强生存的耐力和智慧。衷心希望父母能与孩子一起践行,让孩子掌握真正的生存能力。 

《父母的习惯培养孩子意志力的62个好点子》是日本著名教育家多湖辉专门针对这一问题撰写的教育书籍,提供了62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技巧,帮助父母培养现代孩子坚忍不拔、刚毅顽强的意志力。

目录

前言意志力是孩子人生的宝贵财富

第一章 于瞬间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跟孩子说话的技巧

 1 别再说“有事吗”,“没事吧!”才是培养孩子意志力的魔法

 2 领会如何行动能有效发挥忍耐的作用

 3 要用第—人称来传达情感

 4 正确的用语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心智和同情心

 5 父母的爱和依赖引导孩子自觉地忍耐

 6 “无言的斥责” 

 7 戒掉幼儿语,让孩子别再撒娇任性

 8 “沉默是金”

 9 轻声细语更能响彻心扉

 10 通过警告,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和注意力

 11 被夸奖的孩子能忍耐痛苦

 12 给孩子一个最后期限,培养孩子的自律

第二章 于不知不觉之中克服任性——控制孩子的技巧

 13 父母的忍耐是培养孩子忍耐的前提条件

 14 将孩子想要的东西作为“特别日子”的礼物送给他

 15 教育孩子“为何要忍耐”、“何时要忍耐”

 16 面对孩子的“哭鼻子战略”要心狠

 17 “别人家是别人家,我家是我家”,严守家规

 18 关键时刻父亲出场,加强教育效果

 19 偶尔给孩子“解禁”

 20 积极地让孩子体味“失败的悔恨”

 21 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孩子的善心

 22 让孩子体验挣钱的辛苦

 23 让孩子认识到“今天的忍耐”将成就“未来的回报” 

 24 模仿商人的讨价还价,让孩子顺从提议

第三章 塑造孩子的人格——培养日常习惯的技巧

 25 诱导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忍耐

 26 巧妙运用技巧,让孩子从灰心中找到动力

 27 用暴力制服孩子,无法教会孩子真正的忍耐

 28 想要孩子百折不挠,偶尔有必要勃然大怒

 29 日常生活中的小约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0 责骂孩子之前先思考孩子的行为动机

 31 善于倾听才能教会孩子忍耐

 32 把握好分寸,防止孩子麻木不仁

 33 坚持不懈,锻炼恒心

 34 合理对待孩子的失败,有效培养孩子的韧性

 35 委托孩子做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36 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促使孩子独立自主

 37 对现实的忍耐源于对“实物”的接触

第四章 培养孩子扎实的“意志力”—父母的嘉言懿行

 38 如何培养孩子坚强地独自坚持到底

 39 公共场合是让孩子知道社会严酷的课堂

 40 敏锐地感知孩子的忍耐

 41 运用孩子世界中的纪律

 42 做糊涂父母,跟孩子一起忍耐!

 43 微笑和表扬已是最好的奖励

 44 适度地放任孩子,防止过度保护主义

 45 适度的惩罚有益于培养孩子的自制和忍耐

 46 不批评孩子的失败,而要引导他们反省

 47 将斥责模式化,让孩子的忍耐“根深蒂固” 

 48 忍耐拘谨,接触大人的世界,增长生存智慧

 49 有时对孩子说“不行”并不需要特定的理由

 50 让孩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到底

第五章 生存能力不断提高——锻炼孩子身心的智慧

 51 为孩子设置困境,给他们绞尽脑汁思考的机会

 52 让即将放弃的孩子坚持,只会适得其反

 53 委托孩子做事,考验孩子的意志力

 54 偶尔创造“物资不足”的状态,让孩子思考如何克服困难

 55 教会孩子克制自己,学会与周围合作

 56 把孩子当成大人看待,对其进行管教

 57 做好心理准备,不过度保护孩子

 58 一次看家体验让孩子成长

 59 男孩要有男孩的风度,女孩要有女孩的气质

 60 有些事情是不可忍耐的

 61 忍受艰苦的环境是忍耐的基本

 62 运动能够有效提高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

后记“忍耐教育”的潜力——加速的信息化社会的追求

试读章节

正忙着做饭,突然想起没买豆腐,做火锅可少不了豆腐。这时,小婴儿又哭闹着要吃奶,真让人手忙脚乱。

“小健,去买点豆腐。”

这时儿子就找借口说“现在正是电视好看的时候呢”,或者“这盘游戏还没打完呢”。甚至还有孩子利用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推托说“可我正在写作业呢”。

“去趟豆腐店花不了五分钟吧?这点时间都没有?”

“可是……”

“可是什么?火锅里不放豆腐可以吗?”

“也行啊。”

小小的豆腐事件也能引起母子争吵。生活中此类事情不在少数。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尴尬情景呢?

孩子知道妈妈为难,却找借口不帮忙,这其实是在对妈妈撒娇。但如果妈妈一味斥责孩子“别撒娇”,“没看到妈妈忙不过来吗”,只会助长孩子的顽固。这种因不乐意帮忙而表现出来的撒娇行为,是由于没有舍己为人的精神。这在心理学上是缺乏一种互相帮助、共同生存的“共同体意识”。在此情况下,大多妈妈总是一味说道理,并称孩子是“坏孩子”,弄得他们无路可退。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调皮不听话。

打发小孩做事,父母事先要传达这样的心情——“这虽不是命令。但如果你能主动帮忙的话,我会很开心的”。这样说的话,孩子就会主动来帮忙。每个人都会因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小孩也不例外。

某位心理学家建议,请小孩帮忙做事时,要用第-人称“我”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即“妈妈得到你的帮忙就轻松许多了”,“妈妈会很开心的”。这样的话,孩子也会因为自己的帮忙能让母亲开心而感到高兴。助人为乐的精神是小孩走向独立的一步。这种被人依赖的感觉增强了孩子的自尊心,于是他们能够忍耐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去帮助别人,抚慰对方的心情,并且没有怨言。

与第—人称“我”相对的是第二人称“你”。例如,父母对孩子说“为什么你总是一个劲地玩,你这样不行”。用第二称“你”对小孩说话,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直指小孩的人格本身,无法传达妈妈的心情。

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先说“我是这么想的”,然后再加一句“你自己做决定”。这既不是命令也并非强制,而是由自己作判断来决定,孩子一般都能克制自己。

这种方法表面上看起来很温和,其实是毫不留情的。因为小孩要尊重自己的判断就必须忍耐痛苦,而且任何借口都行不通。通过此方法能够教会孩子忍耐,改变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促进小孩的独立,使他们产生作为共同体一员的责任感。

不要用命令语气,而要传达妈妈“开心”、“得到帮助”的心情。被人依赖的感觉会增强孩子的自尊心

过去,我在某小学当校长时,有一回听到一位高年级学生的妈妈竞叫她孩子“宝贝”,着实让我惊讶。当然,我能理解这位妈妈对不懂事的孩子使用不适合其年龄阶段的话语时所包含的爱子之情。然而,这一时期父母对子女用语的重要性已得到公认。

众所周知,八岁时被发现的“狼女”终究不会说话。大家也看过这样的电视镜头:由于之前缺少妈妈的逗弄,小孩变得面无表情。无论专业的保育员怎么逗她玩,小孩就是不笑。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父母对子女的话语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理解语言的意思。

父母模仿小婴儿发出的无意义的声音,会使孩子体会到发音的快乐。通过这些交流,孩子形成了喜怒哀乐的感情,提高了语言能力。然而,孩子的世界越来越大,逐渐超出了家庭的狭窄范围,如果父母还继续使用幼儿语,不仅无益于训练孩子说话,还会在培养孩子意志力方面遭遇麻烦。

日语中的幼儿语特别多,英语中也有“妈咪”、“爹地”之类的词,但其数量是无法与日语中的幼儿语相比的。

竟然有妈妈称呼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宝贝”,可以想象日本的父母是多么娇惯孩子。对孩子使用幼儿语,可能是父母希望永远将子女控制在自己的可支配范围内。被父母当作幼儿来对待的小孩,无法正常地成长。

在电车上经常碰到这样的情景:父母拿着大包小包站在旁边,孩子却悠闲自在地坐着。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指不定会争先恐后地抢座子,甚至张开双腿,一个屁股占两个座位呢。对小孩继续使用幼儿语,会影响到他们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因此,父母应该尽早对小孩使用成人用语。这是促使父母不娇惯孩子,孩子不跟父母撒娇的第一步。

日常措辞会给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带来重大影响。如果一直使用幼儿语,小孩即便在体格上越来越健壮,心理上却始终得不到成长。早日戒掉幼儿语,会促进小孩萌发长大成人的意识。也就是说父母早日教导孩子正确的措辞,小孩的心理也会早日成熟。相反,如果一直使用纵容孩子恃爱作态的幼儿语,那么孩子缺乏意志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理所当然的。

过去我曾听一个从未用过幼儿语抚养孩子的人说过,小孩越早接触成人用语,对周围事物的概念形成也越早。由此说来,不仅要戒掉幼儿语,教导他们正确使用尊敬语、礼貌语、谦让语也很重要。培养小孩敬老尊上的感情,电车上他们就会忍耐辛苦、主动让座。语言是与他人交流的手段。通过正确的语言,人与人之间保持了适当的距离,人们学会了待人接物的处世方法。

最近不仅是年轻人,不懂如何与人保持距离的人越来越多。我想这是由于言语教导上的疏忽导致的。学会使用正确的措辞,有助于理解说话场合的氛围。这样便自然懂得为他人着想,控制自己的言辞。纠正孩子的措辞,孩子可能会喧哗、吵闹,因此需要充分的耐心。然而只要每次大人都严肃地提醒孩子,他们一定会逐渐掌握正确的措辞。

这最终会培养孩子的社会性,提高他们对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认识,促使他们学习忍耐。

戒掉幼儿语会促进孩子心理的成熟

区分使用敬语、礼貌语、谦让语的同时,孩子能学会待人接物的方法P18-21

序言

未曾被教以忍耐的孩子们,如今成了脆弱的一代

现在,许多家长因孩子而烦恼。

在家里、在学校,乍一看,孩子们似乎都很听话、活泼、淳朴,然而许多孩子稍稍遇到点困难便承受不住,要么哭着诉苦,要么赶紧逃避,如果困难无可避免,他们大多也难以控制情绪而莽撞行事。

孩子们的这种倾向,在幼年期还不怎么难以应付,然而度过青春期、进入社会后,问题会变得棘手并愈发凸显。

比较典型的就是他们的就业状况。数年前,青年人中不谋固定职业而只靠做临时工维持生计的自由职业者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而今,被称作“NEET(啃老族)”的人数量激增,父母和政府都十分伤脑筋。所谓“NEET”是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Training的缩写,指既不谋求工作又不追求学业的年轻人。据说现在这类人在日本已达五六十万之众。

一些年轻人并不是因为懒惰不去找工作,而是由于害怕失败才闭居家中、不肯踏入社会,即使上了班,也会因一点小挫折就一蹶不振。

现在的年轻人在物质丰富、快乐舒适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娇生惯养,无拘无束。直到毕业,父母都宠爱有加,主动为其解决成长中的所有困难。当他们进入残酷的社会,发现现实并非如愿望中的那般如意时,不由感到惊恐不安、束手无策,于是止步不前。

其实,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学校也好,职场也罢,周围并非都是投缘之人。存在一些心术不正的同事、惹人厌烦的前辈和上司也属正常。有谁知道何时会遭遇台风地震呢?或许明天就会遇上交通事故呢。应试、就职、结婚,事事称心如意之人是没有的,这就是现实。世间就是这般不合理,不尽人意,然而世人却不得不克服磨难生活下去。

然而,又有多少人不肯接受世间的荒谬,认为自己的不如意都是他人和社会的过错。他们埋怨政治腐败,父母、老师无能,社会黑暗。存在这种倾向的并非只有年轻人。作为父母的“成团一代”(指二战后数年生育高峰时出生的一代人),由于其父辈不愿让他们体会战争的痛苦感受,在教育他们时也忽略了意志力的重要性。

父子两代都在甜水中泡大,皆不知世间的辛苦。当他们的愿望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他们只是一味攻击外部环境,抱怨社会的失常,世间的荒谬,而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去迎难而上。

如此下去,浅尝人生的逆流风雨便会筋疲力尽、动弹不得,这些脆弱的人不断增加,您孩子的将来也不容乐观。“生存能力"将无限扩大孩子的可能性

所谓生存是指不在理想中生活,与不合理的事情抗争。如何才能培养一个坚强的孩子,让他能直面生活的困境,克服人生的艰辛?为了生存下去,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在不尽人意的世间活下去的韧劲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生存能力。  正是由于现代的孩子极度缺乏“生存能力”,文部省(相当于中国的教育部)才强调施令,要求学校教育需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

如今的孩子们只知道旋转按钮,连钻木取火、架釜做饭都不知道。他们沉溺于游戏、动漫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亲身体验的事情少之又少,一遇到麻烦就像漏了气的皮球。因为从未被训斥过,一点小批评也会让他们一蹶不振。 以往人人都能轻松越过的栏架对现代物质充足、不知艰辛的孩子们来说却“高不可攀”、“望尘莫及”。

虽说如此,倒退历史车轮,回到饥肠辘辘、性命难保的战争年代,让孩子们体验切肤之痛,这既不现实也与人愿相悖。不得不经受考验的时代已经过去。培养现代孩子坚忍不拔、刚毅顽强的意志力,我想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法。

第一,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孩子们体验挫折的机会,这是基本的方法。即创造更多的“挫折环境”、“考验机会”,使孩子置身其中,并让他们做好经历艰辛和痛苦的心理准备。

第二,对于讨厌忍耐的孩子们,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在忍耐,而要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忍耐的习惯。用这种方法,孩子们几乎没有感觉痛苦就学会了主动地去等待和忍耐。现代社会难以创造挫折环境、考验机会,因此心理战术就显得尤其重要。

如此下去,即便是天生怯弱的孩子,只要自幼积累了众多忍耐的经历,习惯了生活中的艰辛,过去高不可攀的栏架现在也能轻松越过。既然能轻易越过,就不再是痛苦之事了。孩子们若能拥有足够强大的意志力,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从容自在地度过一生,该是多么幸福啊!

社会的要求随时代变迁而变化莫测。毕业于名牌大学,进入一流企业,便能一生安定,这在现代社会已变成一种幻想。使孩子得到幸福的条件不再是出身名牌,进入名企,而是坚忍不拔的生存能力。追逐快乐舒适乃是人类的本能。因此有必要刻意让孩子置身困境,克服困难。

与此同时,“父母的意志力”也很关键。有时孩子的成长与自己设想中的模样有差距,对此父母是否有耐心就显得十分重要。让你意想不到的是,这才是事情的本质所在,甚至可以断言“孩子的意志力取决于父母”。因此,不仅仅是孩子,有时父母也试着汗流浃背、咬紧牙关,体会一下忍耐的经历吧!

事与愿违之时,孩子们是如何应对和解决挫折的?又是如何克服挫折所带来的紧张与不安的?让孩子们掌握生活技巧和生活能力。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这与孩子未来的幸福息息相关。从这种角度来看,“意志力”是孩子人生的宝贵财富。可以说现在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是对孩子将来的一笔有效投资。

拙作从这些问题出发,尽可能多收集了一些智慧与技巧,以期告诉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克服困难、顽强生存的耐力和智慧。衷心希望父母能与孩子一起践行,让孩子掌握真正的生存能力。

多湖辉

后记

后记“忍耐教育”的潜力——加速的信息化社会的追求

乘坐电车时,看到乘客那些令人瞠目的恶劣礼节真让人深感遗憾。每天都能看到大声打电话或自顾自发短信的人、忙于化妆的女性、狼吞虎咽地吃着寿司和面包的年轻人。他们的言行在宣扬他们做什么是自己的自由,和其他人没有关系。老人上车时不仅不让座,五个人占着七个人的座位也满不在乎,丝毫没有拿下行李、大家一起挤一挤的样子。这种亳不在乎地给周围人添麻烦的人,到了自己不得不忍耐的时候就会马上崩溃。在便利店被提醒站着读书、在学校被训斥—-下,就会去刺伤他人。

在公共场合,如果不知尊重对方、相互谦让,自己也不可能得到尊重。而那些人仅仅主张自己的权利、宛如己物似的随意支配,却没有意识到相互谦让、互相忍耐是在社会上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战后的日本,经历过战争的父母不想让孩子体验痛苦的回忆,过于想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于是溺爱孩子、过度保护他们。他们曲解了什么叫尊重孩子的人权,养成了孩子懒散、为所欲为、任性、霸道的性格。在学校,一些学生上课时使用手机、满不在乎地站起来行走、觉得无聊就走出教室,严重败坏了学风。戴耳钉、染金发、穿奇装异服等无视纪律的行为肆意蔓延。在企业或学校这样的组织中,如果每个人都任意地各自行动,秩序将荡然无存,组织将难以正常运营。如果不明确纪律,恐怕组织本身也要崩溃。曲解了自由、忘记了忍耐、变得毫无秩序的话,组织就无法成立、社会就会陷于瘫痪。

二十世纪后半叶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信息超越了国境自由地传播,现实世界的墙壁也接二连三地崩塌。柏林墙倒塌,东德、西德实现了统一,他们忍受不了自己错误的政府,于是推到了国界之墙。自由传播的信息让国境成了无形的东西,无形的信息摧毁了现实的世界。

那么日本的社会又怎样呢?不仅没有教会孩子作正确的分析,就连大人自身也不能进行合理的判断。因为不想让孩子受伤,就不允许孩子参加运动会的倒杆比赛和骑马比赛,叮嘱校餐不要给孩子上带刺的鱼等等。凡事都由大人事先斡旋、清除障碍,为孩子填平道路上的坑坑洼洼,只让孩子行进在轻松平坦的道路上。一直走在平坦道路上的孩子,进入社会后才碰到险恶的情况、阻挡前进的障碍,之后就会崩溃、犯下暴行、失去自信、整天待在家里闭门不出。

是时候重新质问自己“哪些是不得不让孩子忍耐的事情?哪些是为了教会孩子忍耐必须让他去做的事情?”在现代,全世界的新闻于瞬间传播开来。纽约911恐怖袭击、伊拉克空袭发生的同时,这些消息也传到了世界各地。信息不仅环绕着大人也吞没了孩子。

在鱼龙混杂、信息泛滥的现代社会,我们大人必须交给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必须认真地告诉孩子哪些是不得不忍耐之事,那些是不可忍耐之事。并且深切希望父母从孩子幼小时起就和他们共同积累艰苦的体验,以培养他们强大的意志力和正确的判断力。

多湖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6: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