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悲情枭雄蒋介石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永志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永志编著的《悲情枭雄蒋介石》分忠诚与背叛;执着与信念;贪婪与残暴;懦弱与躁狂;疑虑与偏执和自省与幻想六部分。书稿详实生动地记录了蒋介石从出生到病逝台北的整个人生历程,真实再现了这个历史风云人物的一生。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历史图片让读者能够了解蒋介石的政治履历、军事生涯、爱情经历、人生观、世界观等方方面面。本书不仅只对蒋介石加以研究,对蒋介石身边的人,他的学生、朋友、家人,甚至对手都有详实的分析评价,人物形象更丰满,最大限度的贴近客观的事实。

内容推荐

蒋介石是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不可否认,蒋介石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蒋介石的悲剧依然具有借鉴意义。刘永志编著的《悲情枭雄蒋介石》从蒋介石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人具有坚定的意志,严格的自律,灵活的手腕,还有领袖的气质,甚至是运气的眷顾,但其成败依然在一线之间。《悲情枭雄蒋介石》是研读蒋介石,并非只是为了了解这段历史,更是为了理解历史的戏剧性与残酷性,它会毫无保留地成就一个有缺陷的人,却又毫不吝惜地将赋予他的一切全部夺走。而对于蒋介石本人而言,他被自己的性格和思想所限制,对于最后的衰败有感于心,却无能为力!

目录

第一部分 忠诚与背叛

 第一章 盐商之子

 第二章 留学日本

 第三章 刺杀陶成章始末

 第四章 做“圣贤”还是做“禽兽”

 第五章 蒋介石也是股民

第二部分 追随与坚持

 第六章 赴难永丰舰

 第七章 访苏团长

 第八章 校长

 第九章 黄埔军初露锋芒

 第十章 孙中山逝世

第三部分 贪婪与残暴

 第十一章 中山舰事件

 第十二章 北伐

 第十三章 “清党”

 第十四章 蒋宋联姻

 第十五章 蒋介石“统一中国”

 第十六章 南京政坛“大地震”

 第十七章 “不抵抗政策”之谜,

 第十八章 毛泽东崛起

 第十九章 父子隋

 第二十章 西安事变

第四部分 怯懦与躁狂

 第二十一章 开放党禁

 第二十二章 迁都重庆

 第二十三章 汪精卫出逃,

 第二十四章 对日密谈

 第二十五章 外交抉择

 第二十六章 飞机“抢运”洋狗事件

 第二十七章 阻止德日“会师”伊朗

 第二十八章 “反对希特勒”运动

 第二十九章 会见尼赫鲁

 第三十章 中国远征军

 第三十一章 “高参”史迪威

 第三十二章 宋美龄的“婚外情”

 第三十三章 蒋介石的“私生子”

 第三十四章 藏事

 第三十五章 “闪击”延安

 第三十六章 美金公债案

 第三十七章 法西斯投降了

第五部分 疑虑与偏执

 第三十八章 重庆谈判

 第三十九章 抢占东北

 第四十章 马歇尔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四十一章 “二·二八事件”

 第四十二章 “占领”延安

 第四十三章 竞选闹剧

 第四十四章 通货膨胀

 第四十五章 失去大陆

第六部分 自省与幻想

 第四十六章 避难台湾

 第四十七章 反思

 第四十八章 “复职”

 第四十九章 反对“战术核武器”

 第五十章 一隅而终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盐商之子

身逢乱世,出生于没落盐商之家,幼年即遭遇丧父巨变,与寡母相依为命,遭欺凌、遭侮辱,亲友的漠视、世态的炎凉,却锻造出了坚忍、果敢的内心。

19世纪的中国是充满苦痛的岁月,内忧外困的社会环境严重摧残着这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古老大国。内忧: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已经表现出了垂死的迹象,但腐朽的满清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盲目自大地认为自己的王朝是“天朝上国”,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却在每况愈下。外困:1840年,几艘万里之外驶来的英国战舰敲开了满清王朝的大门,他们以“鸦片贸易不公正”为借口打了一场“鸦片战争”,最终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清廷不仅要赔偿英国人的“战争损失”,还被迫将香港割让给英国。这场战争改变了原有的“小邦夷人”必须向“天朝上国”进贡的传统,却没有改变清廷统治集团的思想,他们并没有多么在意这次战争,以为损失这些并不能动摇国本。但是,洋人是贪婪的,他们并没有因为占到了便宜就离开,而是变本加厉地掠夺这个落后而又富有的国家。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1844年、1858年、1860年、1879年、1881年、1885年……,几十年间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条约中中国赔款的数量越来越大,割地的面积也越来越大,侵略者肆无忌惮地瓜分着这个国家。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不仅压垮了清王朝最后残破的骨架,也几乎吸干了中华民族的鲜血,但是腐朽不堪的清廷统治者居然说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面对这个卖国政府,一干热血青年、仁人志士岂能袖手旁观,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人士纷纷涌现,不怕牺牲、不怕流血,拿出了“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气概,誓要推翻清廷统治,建立民主政权。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革命党人终于推翻了清廷,可是还没等崇尚民主的人高兴,“窃国大盗”袁世凯便以自己是逼迫清帝退位的“功臣”为理由,篡夺了刚刚建立起来的民国大权,自己当上了大总统。但是,袁世凯狼子野心,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推行民主,他的目的是要重兴帝制,自己当皇帝。1915年底,以为万事俱备的袁世凯开始公开推行帝制,他感觉皇位已经唾手可得,但是这个背信弃义的独裁者怎么也没想到,他的皇帝美梦在短短83天之后就寿终正寝了,而他自己也在羞恨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袁世凯最终死了,但是他也经过了一番挣扎,在其死前三周时,他曾收买张宗昌暗杀了当时的革命股肱、蒋介石的革命导师——陈其美,妄想像三年前暗杀宋教仁那样,挽回自己的颓势。但是,这次暗杀已经不可能挽救他的命运,反而增加了一颗将袁世凯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钉子。

1887年10月30日午夜,浙江奉化溪口村。一个人提着灯笼在漆黑的路上急匆匆地赶路去找产婆,为村里的一个即将出生的孩子接生。这个即将迎接新生命到来的家庭是当地的一户蒋姓盐商,住在流经该村的小溪边的一栋两层楼的大宅里。蒋家原本是当地的望族,曾有良田千亩。但是,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在“天朝田亩制度”下,这户人家所拥有的土地一夜之间就被瓜分殆尽,从此陷入没落。但是,蒋家人并没有颓废,他们改换职业,成了贩盐商人,虽然没有阪复先前的辉煌,但也算是重整门庭了。

今天,大宅里边的人们脸上都流露着喜悦,经过了一夜的等待,10月31日正午时分,一个男孩在二楼呱呱坠地。孩子的祖父甚是高兴,给这个宝贝孙子取了个乳名叫瑞元(寓意祥和如意的开始),后来这个孩子的母亲给他取名中正(寓意刚正不阿,不偏不倚),到这个孩子长大后得到的名满天下的名字是介石(出自《周易》:(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日:‘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字肃庵,不仅是家族重新兴旺的带头人,还因为他见多识广,为人正直,成为了村里争端的调解人。蒋介石的母亲是蒋肃庵的第三任妻子,一位守寡的22岁农村妇女,名叫王采玉。虽是后母,但她对蒋肃庵前妻留下的孩子能够一视同仁,而且这个目不识丁的村妇,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强的毅力,这在她培养幼年蒋介石的过程中得到了印证。而蒋介石那种屡陷逆境,却从不言败的性格也和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

孩提时代的蒋介石身体素质极差,经常生病、看郎中,但是只要在没生病的时候,他却是出了名的捣蛋鬼和孩子王。3岁那年,他把一只筷子插进了自己的喉咙,这是非常难受的,但是幼小的蒋介石却并没有停手,因为他想看一看筷子到底能插进去多少,他发现插进去并不难,可是要拔出来却难了。爷爷看到后,非常惊慌,赶紧制止了他的行为,关切地问:“怎么样,疼吗?是不是弄破了嗓子?”“没事,破了也没影响我说话。”他从床上一跃而起,然后又出去玩了。

5岁的时候,蒋介石差点因为自己的好奇和大胆而丧命。时值冬季,他对自家屋檐下的大水缸里的冰块产生了好奇,于是就毫不犹豫地跳了进去,一人多高的大水缸,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小孩子很难出得来。最终,浑身湿透还带着冰碴的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缸里爬了出来。

他非常喜欢和小伙伴们玩打仗的游戏,游戏过程中他总是表现出傲慢的举止,总能在小伙伴中得到发号施令的地位,因此,每次游戏时他都是当仁不让的“总司令”。他还会以“学者”的身份为小伙伴们说古道今,这让他懂得了不断学习的重要性;也常以“总司令”的身份向小伙伴们训话,告诉小伙伴必须要听他的分派,否则就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这锻炼了他的领导能力,也养成了他霸气、专横的秉性。  1892年,蒋介石5岁的时候,祖父蒋玉表去世,其父蒋肃庵的两名兄弟开始了对遗产的争夺,蒋肃庵本无意和自己的兄弟争夺遗产,毕竟他是蒋家重新复兴的带头人,无奈的是,他的两个兄弟互不相让。就在遗产一事尚无定论时,53岁的蒋肃庵突然撒手而去,当蒋肃庵的兄弟和蒋肃庵前妻的孩子把绝大部分家族遗产夺走后,蒋介石和他的生母王氏被赶出了蒋家,被迫自谋生路。

再度守寡,被赶出家门,没有积蓄,王采玉母子面临的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由于不再是村里有影响力的人物的妻子,她不得不做一些粗重的活计来支撑家用,为了能尽量维持收支平衡,她竭尽全力。但是,生活总是非常为难弱者,当时政府腐败,腐朽堕落的官吏们欺压百姓是习以为常的事情,蒋介石的家没有任何靠山,因此就成了常被欺凌的对象。一次,溪口村的一户人家因为交不起田租逃跑了,当地官吏就把蒋介石抓了起来,逼迫其母交付清那户逃跑人家的全部田租,不然就把蒋介石送进大牢,当时在场的众多蒋氏亲族全部无动于衷,王采玉为了赎回儿子,只好含泪拿出省吃俭用的积蓄付了田租。类似这种耻辱的经历还有过多次,这对年少的蒋介石来说既是打击也是奋起的动力,后来蒋介石将这件事情称为“点燃我革命之火的第一颗火花”。P2-5

序言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间,中国一直处于剧烈变化时期,各种文化、各种信仰、各种利益团体、各种势力相互交错,致使国家发生了长期动荡。中国的百年战乱时期,精英人物不断涌现,早期的禁烟民族英雄林则徐,展开太平天国革命的洪秀全,领导洋务运动的曾国藩和李鸿章,发起戊戌维新的康有为、梁启超,还有历经数年艰辛革命终于推翻清王朝的孙中山,当然还有本书的主人公、国民党执政时期党、政、军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及后来带领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毛泽东等。这些人都在中国百年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如果要问这些人中,哪个人的争议最大,经历的成功和失败反差最大,蒋介石当属不二人选。

蒋介石,字中正,1887年10月31日(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生于浙江奉化县溪口村,逝世于1975年4月5日,终年88岁。他是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一生经历了近、现代中国的许多重大变革时期。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经历讨袁、护法战争;孙中山逝世后,他亲自领导北伐、“清党”、“剿共”、抗日、内战,在民国时期长达二十二年的时间里担任国民党政府的最高领导人。

他于乱世中登上中国政权权力的顶峰,却又在自己亲手制造的乱世中失去了对国家的领导权;他将投机之法运用得登峰造极,却最终将江山断送在投机思想之下;他从未将革命视为事业,却最终窃取了革命果实;他苦修《孙子兵法》,却从未得到兵法中的精髓;他依靠黄埔军校走上了政治权力的巅峰,却在兵败如山倒之际让他曾经的学生们成为他的殉葬品;他与共产党不共戴天,却一生都不知道该怎样战胜共产党;他建立了世界上数量最庞大的军队,却在最短时间内亲手葬送了这支庞大的军队;他不愿看到中国分裂却不能实现他“反攻大陆”的“梦想”……

蒋介石的性格就是矛盾的结合体,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于他的固执而得到执行,最终却在他自己的怀疑中落下帷幕。早年的蒋介石常以枭雄自居,不愿受到任何束缚。革命在他心中的意义远没有自身的前途重要,他听从孙中山的召唤,心里打的是自己的小算盘;取得国民党统治权后,他便以领袖自视,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日本入侵中国后,他最开始表现出的是妥协性,但在被逼无奈之时,也曾表现出坚强的斗志,不能不说蒋介石的内心是善变的,他的权属也是善变的,他对中国未来的思考也是善变的;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以强者自居,背信弃义,挑起内战,但历史证明他只是个伪强者,失败是定局之中的事;退守台湾后,他“反躬自省”,“励精图治”,总想让台湾成为“反攻大陆”的基地,但最终也只是导致两岸的长期分离。

从蒋介石一生的经历看,有功有过,追随孙中山革命、创立黄埔军校、领导北伐是功;1927年到1936年间的十年“清党”、“剿共”是过;领导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是功;1946@到1949年的三年内战是过;避退台湾后,实行土改,反对台独是功;白色恐怖的统治手段是过。研读蒋介石,就是要寻找真实的蒋介石,要拨开事情的表象向内部挖掘,从蒋介石的性格入手,深度分析他所做过的事情。结合当时国内、国际形势来全面了解蒋介石处事的根本动机,以期能正确评价蒋介石的功过是非。

很多人都认同蒋介石的一生是个悲剧,蒋介石本人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如果总结造成蒋介石悲剧人生的关键因素,应该有四点:幼年成长经历坎坷,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成年后也未给自己营造一个全面系统接受教育的机会;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意识形态落后,在世界各国都往民主化发展的时期,他却固执地追求个人独裁统治;作为一名以军事起家的统治者,他精通的是战术而非战略,他缺少整体的战略构想。和他的对手毛泽东相比,他全面落后。毛泽东年少时也没接受过系统教育,但其在成年后却给自己补上了这一课;毛泽东有着先进的意识形态,从早期创立的苏维埃政府到后来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毛泽东都立足于民主,尽可能地发挥大家的智慧优势,而不是一言堂;军事上毛泽东以战养战,形成了独有的、符合中国国情和革命需要的军事理论,中国革命就是以此为基础取得成功的。

很多人都认可蒋介石是因为不重视人民的力量而最终走向灭亡的,这是得到历史验证的。但蒋介石之所以不重视人民是他性格上的缺陷导致的。他喜欢以强权来表现自己的权威,却不能将权力有效的分配出去,这就让蒋介石的性格越来越固执,越来越刚愎自用。蒋介石的多疑性是他性格的致命缺陷,这也是他失败的真正症结所在。他的多疑不仅体现在处处防范地方军阀上,还体现在他不信任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将领的能力上。在战争中,蒋介石常常越级指挥,而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解放战争中,蒋介石竟然身兼17个要职,在一些重大战役中,常常越级指挥到团级。

纵观蒋介石的一生,他是个从经历到性格都非常复杂的人。性格决定一切,蒋介石成功的前半生源自于他善于投机的性格,而他失败的后半生也源自于他多疑的性格。性格可以决定人的一生,蒋介石的前半生就是在对的时间、对的时机中,采用了对的方法,从而取得了成功;蒋介石的后半生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环境中,采取了错误的方法,最终输掉了整个江山。

蒋介石之败,根源就是败于性格,他的性格让他没有看到人民的力量;他的性格让他可以置东北沦陷于不顾;他的性格可以让他在民族危亡时,依然坚定地“剿共”而不是抗日;他的性格让他无法真正看清共产党的力量;他的性格让他狂妄地说出三个月“消灭”共产党的诳语;他的性格让他对自己的部下没有信任感;也是他的性格让他最终走向了失败。

蒋介石去世已近四十年了,但无论在政治界、军事界还是学界,围绕他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过:作为民国乱世的最高统治者和军事强人,蒋介石是一个战术家而非一个战略家。他与一些封建军阀竞争对手相比略高一筹并善于控制他们,但他作为国民党的领袖与中共的对手相比,其综合能力则相差甚远。蒋介石曾经统治了中国二十多年,但他却从来没有真正去了解这个社会的基础。

我们应该对蒋介石一生的所作所为进行这样的概括:他拥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但他也拥有非常大的缺陷,这些缺陷最终导致了他失败的下场。不可否认,蒋介石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但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蒋介石的悲剧依然有借鉴意义。我们从蒋介石的身上看到:一个人具有坚定的意志,严格的自律,灵活的手腕,还有领袖的气质,甚至是运气的眷顾,还是远远不够的,其成败依然在一线之间。研读蒋介石,并非只是为了了解这段历史,而是为了理解历史的戏剧性和残酷性,它会毫无保留地成就一个有缺陷的人,却又毫不吝惜地将赋予他的一切全部夺走。而对于蒋介石本人而言,他被自己的性格和思想所限制,对于最后的衰败有感于心,却始终无能为力。

后记

蒋介石一生阅人无数,同盟无数,对手无数,但这些人中只有一个人堪称是蒋介石一生的对手,这个对手手段高明、眼界高远、能力卓绝,这个对手将蒋介石赶下了神坛,这个对手将蒋介石撵出了大陆,这个对手让蒋介石领教一生、反省一生,这个对手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的战略眼光、洞察力和决断力都要高于蒋介石,更为关键的是,毛泽东的政治理想和军事才能是蒋介石无法匹敌的。从辛亥革命蒋介石追随孙中山,到1927年掌握国民政府大权,再到1947年失去解放战争主动权,直至最后输掉整个大陆,蒋介石唯一的政治资本只是1926年到1928年发动的北伐战争,那次战争他和他的军队取得了胜利。但是,不难看出,北洋军阀已经日落西山,军队战斗力低下,没有信仰,没有目标,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各军阀间彼此勾心斗角,没有形成合力。而蒋介石的北伐军,那个时候还是有信仰的,黄埔军校的学生还是以革命为自己的奋斗理想的。不过,随着他们的校长在1927年走上反动道路后,那些曾经英勇善战的将士们,也都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腐化堕落、没有信仰、心里只想着升官发财的土匪官兵。这样的军队,在对阵用坚强共产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时,显得不堪一击。

蒋介石作为统帅,在其几十年的军事生涯中,竟然没有形成自己的军事思想和理论,这也是他军事能力欠缺的表现。而毛泽东却在很早就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思想,而在军事理论方面,他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是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一、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二、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三、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四、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五、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六、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七、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八、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后夺取之;九、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十、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问。不难看出,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和军事理论是最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和最符合战争性质的。

在战略眼光上,毛泽东走的都是大布局、大棋局,比如他提出的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而蒋介石却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相当“小家子气”。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阻止日寇入侵,顽强死守城池还勉强说得过去,毕竟那是反侵略战争。但是,蒋介石还是为他并不高明的战术损失了上百万的抗战有生力量。如果蒋介石能采取更为灵活的战术,能俯下身子虚心借鉴毛泽东的游击战术,相信抗日战争的进程不会进展得如此惨烈。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更是自恃兵强马壮,而不放过对每一座城市的占领,这就给了解放军逐个消灭的机会。他竟然还会为了占据多少城市而沾沾自喜,他却不算算,在占据城市的同时,他损失了多少有生力量,而毛泽东正是在对敌人有生力量的逐渐消灭中,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慢慢变得强大起来。

说到洞察力,不能说蒋介石毫无洞察力,他能在20年代就预测出共产党将是他的主要对手,就说明他还是有一定前瞻性的。但他却没有更加宏阔的预见能力,比如判断抗日战争持续的时间。毛泽东能在抗战初期便断定:抗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历史进程,印证了毛泽东的预言。而蒋介石却在那个时候盲目乐观地认为,一年时间抗战即可结束。而随着抗战的深入,他又开始悲观,认为抗战可能十几年都结束不了。1944年,日军已经明显日薄西山了,他还不敢果断命令中国远征军二次东征,如果不是中国驻印军的捷报,恐怕缅北、滇西反攻战将会无限期拖后。而日军1944年发动的“一号作战”也是在垂死挣扎,蒋介石也没有判断出来,他的军队没有战斗力,一路逃跑,成就了日军战争史上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至于决断力,可以说是蒋介石的致命伤。在了解蒋介石后,我们可以发现,他几乎在任何大事件上都缺少决断性,一件事往往是今天决定了,明天自己就给否定了。如果某件事没有外国势力的干预,他还能够做出决断,比如发动“中山舰事件”;“软禁胡汉民”等,但只要掺杂进外国势力,尤其是美国人,他就开始犹豫不决,不论是战争时机还是政治时机都在他无休止的犹豫中丧失掉了。那么,蒋介石为什么会缺少决断力呢?这和他多疑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他由开始时的不信任别人,逐渐发展为不信任自己。

更重要的,蒋介石从来都不是一个有坚定信仰的人,从早年他追随孙中山便可以看出。因为和地方军阀的矛盾,他便可以置革命事业于不顾,擅自离开,而且这种故伎竟然屡次重施。他将这种事情视为向孙中山讨价还价的手段,的确他每次离开,再回来后都总是得到更多。不过,凡事有得必有失,蒋介石通过这种投机思想而取得的事业,也会因为他的投机思想而最终丧失。试问,一个没有坚定信仰的统帅怎么可能领导出有坚定信仰的部下?他作为黄埔军校的校长,给每名学生都配发了一柄中正剑,希望这些学生能永远忠诚于“党国”,如遭兵败时,可以用这柄剑自裁,以实现他“不成功,便成仁”的教诲。可是,极具讽刺意义的是,他的学生最后竟没有一个人用上这柄剑。

蒋介石不重视人民,认为有了数量众多的军队和精良的武器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但是,他的八百万军队最终却被一手拿枪杆,一手拿锄头的人民军队打败了。而且,直到最终失败他也没有I吾出其中的道理。

在用人方面,蒋介石的多疑和不宽容的性格则更加暴露无遗。他的军队中,分为嫡系和“杂牌军”两种。嫡系部队的领兵者都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而杂牌军的将领都是地方军阀。平时的战略物资供给上,蒋介石厚此薄彼,将最好的美式装备都调拨给嫡系部队,而那些“杂牌军”则只能捡嫡系部队换完装备后淘汰下来的旧装备。而在战略部署上,蒋介石也采取打压“杂牌军”的手段,让自己的嫡系部队时刻看紧这些“杂牌军”,还让“杂牌军”驻守一些离解放军较近的地方,用意就是把这些“杂牌军”当成炮灰。他对待这些“杂牌军”如此不公平,还想指望人家在关键时刻为他卖命,这不等于做黄梁美梦吗!而蒋介石始终遵循的“一石三鸟”、“一箭双雕”的打压地方军阀的手段,也被他的那些好学生全盘学去了,在战斗中,互相不救援,互相不解围,保存实力,最终导致一场原本势均力敌的较量在一边倒的态势中失败了。蒋介石看到这样的场景难免会感到痛心疾首,但他却从不思考部下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有“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遗传”因素呢?蒋介石所任命的高级将领中,有一些还是很会打仗的,但有一些则是纯粹的窝囊废。举两个例子说明,他一直重用的刘峙,从军一辈子也没打过一个像样的胜仗,可以说是“常败将军”;而另一个号称“天子第一门生”的胡宗南,也没给蒋介石争光露脸,这位志大才疏的“西北旺”对他的蒋校长从来都采取“忽悠”的方法,能骗就骗,经常向蒋介石报告一些假捷报,来获得升迁奖赏。

蒋介石还缺少改错能力,这里借用周恩来对他的评价:战争胜利了,永远是蒋介石的功劳;而战争失败了,则都是部属的无能。毛泽东说过:统帅的性格往往能决定战争的走向,蒋介石性格中的弱点,最终导致他输掉了战争,输掉了整个大陆。而蒋介石所缺陷的,毛泽东却都具备,而且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能力的比拼中全面处于下风的蒋介石,丢掉江山是其必然的结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4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