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一个梦,10年,10年前我到了迪士尼和华纳片场,我有一种心酸和悲壮的感觉。回来以后就开始做这个梦,为中国、为华语电影打造一个现代化的、一流的制作基地,为中国的导演和所有热爱中国电影的艺术家,为中国的观众打造一个生产优质影片的基地来。3年前我们开始圆这个梦,去年终于梦想成真!”
2009年1月20日,2008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揭晓,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韩三平获央视经济年度人物奖。在颁奖会上,韩三平发表了如上获奖感言。
韩三平人选获奖的理由是:从《无极》、《投名状》到2009年的《赤壁》、《梅兰芳》,由韩三平领导的中影团队推出的这一系列高成本高回收的商业电影的运作,使得中国电影开始进人成熟的大片时代,《赤壁》(上)更是创下了3.2亿的票房标杆,成为其他影片追逐的目标。
对商界来说,韩三平是一位新近冒起的“优秀企业家”。对于中国电影界而言,他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在隆重的颁奖仪式上,韩三平坦然而自信,因为他知道,这份荣誉其实是属于所有电影人,属于正在高速前行的中国电影产业。
对经历了中国电影业生死浮沉的人们来说,韩三平的获奖感言,非常能唤起那种苦尽甘来的共鸣。但对于韩三平而言,那番话语中,还另有着一份非常个人化的体悟慨叹。
电影这个梦,韩三平不止做了10年,而是伴随他走过了30多个岁月,甜酸苦辣,从青丝到白发。
韩三平籍贯四川旺苍县,1953年出生于成都。父亲是一位老红军。他的童年、少年时期,是共和国初创和蓬勃发展的年代,家庭的熏陶和当时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给韩三平打下了浓厚的理想主义生命底色。这一点对他的性格养成和日后从事电影工作,影响深远。
在那个年代,电影是人们的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韩三平与许多人一样,非常喜爱当时的红色电影。韩三平回忆说:“我小时候喜欢看电影《地道战》、《铁道游击队》,喜欢李向阳、刘洪。男孩子都有这种情结吧,我更强烈一些,对银幕英雄形象更加崇拜。”
那个年代的孩子是有理想的。韩三平最大的志向,是当一名在沙场上建功立业的军人。银幕上的电影,对那时的韩三平是—个遥不可及的世界。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打断了韩三平正常的读书学习生活。懵懂的青春岁月遭遇的社会动乱,在学业损失的同时,他意外地收获了天性的放松和自由自在的乐趣。接着,韩三平赶上了那场浩浩荡荡的社会运动——他成为了全国16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中的一员。1969年2月,韩三平到四川省洪雅县天宫公社插队。对中国农村底层生活的接触以及每日繁重的劳动锻炼,为他提供了一种宝贵的生活阅历,也磨砺了他性格的坚韧不拔。
当时,解放军是全国人民仰慕的对象。韩三平报名参军,于1971年1月穿上了军装,终于圆了小时候的军人梦。1971年到1975年,韩三平在空十九师当空军地勤技术兵,服役期间,于1972年9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5年5月,韩三平从部队退伍复员,等待分配工作,跟当时所有人一样,都是“坚决服从组织分配”。他最早被分到成都一家茶叶厂,但他因为车祸受伤,没去成。1975年下半年,峨眉电影制片厂招工。韩三平听说电影厂可以分房子,立刻就去报了名。
命运的戏剧性就是这样,韩三平从此走人了中国电影的历史。此前,他根本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会与电影联系在一起,即便是他进了峨眉电影制片厂,他也没觉得自己会与电影之间有什么不解之缘。
1975年10月,韩三平到峨眉电影制片厂报到,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被分配做照明工。照明工在业内又称“灯爷”,就是在灯架上给演员们打灯,30多度的高温让人汗水直流,但他还要上下调度灯光设置,反反复复,加上又没有手套,让人热得受不了。
韩三平有一句口头禅:猪往前拱是找食。他的天性中有一种不安分、争强好胜的劲头,这使他产生了一种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他要当导演。多年以后,韩三平回忆时说得很坦率:“这是一种人的本能,你看电影里面照明不是最好的选择,导演是最好的选择。我也没有艺术上的造诣,到了制片厂只有一条,人往高处走。”
恰逢其时,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这是一个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的关键机会。韩三平显示出他日后广为业内称道的那种对关键机会下手不含糊的特点,全力以赴高考。1977年4月,他考进了四川大学中文系。其后几年正规的大学学业,为他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底蕴。
1980年4月,韩三平大学毕业,回到了峨影厂,被分配到厂宣传科做宣传干事。初衷不改,围绕当导演的目标,他开始了向上腾挪攀登之旅。韩三平做事勤快、有想法、肯动脑,赢得了领导赏识,被调到艺术室当了场记,之后,又由场记做到了副导演。1983年,北京电影学院办导演进修班的消息传来,雄心勃勃的韩三平闻风而动,想尽办法,又牢牢地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1983年9月到1985年3月,韩三平在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扎扎实实学习了一年半,并且担任班长。电影学院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当时北京浓厚的艺术氛围,使韩三平受到电影艺术修养的熏陶和思想视野的开拓,让他终身受益。并且,在电影学院,他还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电影人,积累了宝贵的业内人脉关系。这一点对他日后的事业助益匪浅,譬如《建国大业》的联合导演黄建新、《建国大业》的摄影,就是他电影学院的同学。
从北京镀金归来,韩三平自然得到了厂里的重视使用,很快被任命为峨眉电影制片厂艺术中心主任。并且,他正式成为了导演,终于有机会从事导演工作。1986年,他与米家山合作,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不沉的地平线》。这是一部描写一位老红军重返当年草地旅途故事的影片。接着,他又与周力联合执导了描写几个在教堂避难的中国女性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抗战题材影片《避难》。通过这两部影片的实践,韩三平的导演功力得到了很好的磨炼和提高。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