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雪柿子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曹文轩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曹文轩先生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学者,被视为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标志性人物。曹文轩的作品多以少年生活为题材,语言细腻、优美、富有灵性,状物、抒情、描摹人物都极具情致,在透着淡淡忧伤的优美格调中寄寓对童年的深情回望,在如诗如画的古典美学意境中融入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表现出对自然美、人情美的呼唤和对永恒的人性的终极关怀。

《雪柿子》收录曹文轩的八部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呈现出曹文轩一贯的美学风格,具有深厚的审美内涵和情理交融的美好意境,能为少年读者的心智成长提供丰富的养分。

内容推荐

《雪柿子》是曹文轩的一部文学作品集。

《雪柿子》讲述:我有一处位于山水间的居所,庭院里种着两株柿子树,低矮却繁茂。情绪躁动的时候,我会来到这里,寻份心静。某个冬日回来,发现庭院里早积了厚厚一层雪。柿子树上也落着沉甸甸的雪。拨开积雪,下面竟然结出了零星的柿子。想要写一篇关于希望的小说时,我眼前忽然出现了那两株厚重的树。干瘪的红色映衬在绵厚的白雪里,竟是生机勃勃。饱满的果实像是不会熄灭的红灯笼,一直照耀着。我让这些红灯笼挂在山崖里,在绝望的尽头,它们被纯善的孩童们渴望着又分享着,眷恋着又割舍着,直至随着自然的规则而被播撒向远方。

目录

雪柿子

鸭奶奶

蓝花

瞎眼山羊把歌唱

金色的茅草

渔翁

海牛

黑鸽子

水边的文字屋(代后记)

试读章节

整个夏季和秋季,天空没有掉下一滴雨,所有的庄稼全部枯死,冬季来临时,这百十户人家的山村,开始接受饥饿的煎熬。

米桶、米缸都空了。明明是空了,大人和孩子还是禁不住要打开盖子看一看。真的空了,一丝不剩地空,干干净净地空。饥饿的孩子不死心,把脑袋伸进米桶或米缸,还用手在里面仔细地摸索了一阵。

空了!

饥饿的孩子还未灭尽一番童心,把头埋进米桶或米缸里,从嘴里发出声音。那声音出不来,在米桶或米缸里旋转着,轰鸣着。孩子觉得这很有趣,便放开了喉咙,声音嗡嗡地响着,有点儿像天边的雷声。

终于不再游戏,脑袋慢慢抬起来时,脸色苍白,眼角不知何时已挂上了泪珠。

人们开始用带长柄的铁叉挑起头年的麦秸、豆秸,一个劲儿地抖动着,企图抖落下一些残留的麦粒和豆粒;人们把本想用于喂猪的米糠,用细眼的筛子重新筛了一遍,把一些看不出来的碎米全部筛了出来;人们把芦根从泥里挖出,晒成干儿;人们几乎搜遍了前后左右的山,将凡是可以充饥的野菜、果实,全部搜罗回家中……

一个漫长的冬季,像一条黑洞洞的隧道,似乎是无底的。

大人们要带领孩子们穿越这条隧道,走向春天,走向来年收获的季节。

孩子们已不再像小疯子一般在外面玩耍,一个个,或睁着饥饿的眼睛躺在凉丝丝的床上,或是坐在门槛上,用无神的目光,看着瘦着肚皮、摇摇摆摆地在寻找食物的狗或猫,无心玩耍,也无力玩耍。

瘦。

一切有生命的,都在变瘦,人瘦,猪瘦,狗瘦,连鸟儿都瘦。

衣服变大了,床变大了,房子变大了,村巷变大了,天和地变大了。人们在天底下走着,像一根根长长短短的筷子。

满目的荒凉,在这冬季里,让人感到有点儿绝望。

终于,有鸟在天空飞着飞着掉了下来。有人捡起来,用手摸了摸说:“嗉里没有一点儿食,就剩下骨架了。”

河里,没有鱼虾,只是空河。

夜晚,狗虽然还吠,但声音非常疲软,更像是哼唧。

偶尔,会有个孩子奔跑起来,大人看到了,心立即紧缩起来,向那孩子叫着:“慢点慢点,省着点力气吧。”那大人看到的是越来越饥饿的明天。

食物日渐短缺,人们的眼睛在日渐变大。学校的老师看见一群孩子的眼睛时,无缘无故地想到了铃铛,一对对铃铛。

隔个几天,就会看到有一个乞讨的人走过村庄。男的,或女的,一身尘埃,脚步既沉重,又虚飘。不听口音,就知道那人是从远方而来的。饥荒不只是降临在这个小山村,而是降临在一个非常广阔的区域里。乞讨者明明知道,这小山村己很难施舍,但还是一家一家地乞讨着。“给口吃的吧。”声音疲惫,像是在自言自语。小山村的人因无力施舍这个乞讨者,而心里感到内疚。前面的人家知道这个乞讨者马上就要走过来了,干脆早早地关上门,然后躲在门后,从门缝里看那乞讨的人慢慢地走过。

这天早上,女孩蓬草背着书包第一个走进教室,不久,尖叫着从里面跑了出来,见了树鱼、丘石儿、桐子他们几个男孩,才站住。然后,她用手指着教室:“死……死人!”

这几个男孩愣了一下,随即跑进教室,但随即又抢着跑了出来,并一时忘记了饥饿,大声喊叫起来。

老师来了。

老师在前,树鱼他们跟在老师后面,慢慢地走进教室。

用两张课桌拼成的“床”上,躺着一个衣衫单薄的乞讨者。这是个上了年纪的人,细高个儿。

P13-16

后记

小时候在田野上或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草做一座小屋。有时,几个孩子一起做,忙忙碌碌的,很像一个人家真的盖房子,有泥瓦工、木工,还有听使唤的小工,一边盖,一边想象着这个屋子的用场。那不是一个空屋,里面还会放上床、桌子等家什。谁谁谁睡在哪张床上,谁谁谁坐在桌子的哪一边,大家不停地说着,有时好商量,有时还会发生争执,最严重的是,可能有一个霸道的孩子因为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恼了,突然地一脚踩烂了马上就要竣工了的屋子。每逢这样的情况,其他孩子也许不理那个孩子了,还骂他几句很难听的,也许还会有一场激烈的打斗,直打得鼻青脸肿哇哇地哭。无论哪一方,都觉得事情很重大,仿佛那真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屋子。无论是希望屋子好好地保留在树下的,还是肆意要摧毁屋子的,完全把这件事看成了大事。当然,很多时候是非常美好的情景。屋子盖起来了,大家在嘴里发出噼里啪啦一阵响,表示这是在放爆竹,然后,就坐在或跪在小屋前,静静地看着它。终于要离去了,孩子们会走几步就回头看一眼,很依依不舍的样子,回到家,还会不时地惦记着它,有时就有一个孩子在过了一阵子时间后,又跑回来看看,仿佛一个人离开了他的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流浪了一些时候,现在又回来了,回到了他的屋子、他的家的面前。

我更喜欢独自一人盖屋子。

那时,我既是设计师,又是泥瓦工、木匠和听使唤的小工。我对我发布命令:“搬砖去!”于是,我答应了一声“唉”,就搬砖去。哪里有什么砖,只是虚拟的一个空空的动作,很逼真,我还咧着嘴,仿佛是一大摞砖头,死沉死沉的。我很忙碌,一边忙碌一边不住地在嘴里说着:

“这里是门!”

“窗子要开得大大的!”

“这个房间是爸爸妈妈的,这个呢——小的,不,大的,是我的!我要睡一个大大的房间!窗子外面是一条大河!”

那时的田野上,也许就我一个人。那时,也许四周是滚滚的金色的麦浪,也许四周是正在扬花的一望无际的稻子。我很投入,很专注,除了这屋子,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那时,也许太阳正高高地悬挂在我的头上,也许都快落进西方大水尽头的芦苇丛中了——它很大很大,比挂在天空中央的太阳大好几倍。终于,那屋子落成了。那时,也许有一支野鸭的队伍从天空飞过,也许,天空光溜溜的,什么也没有,就是一派纯粹的蓝。我盘腿坐在我的屋子跟前,静静地看着它。那是我的作品,没有任何人参与的作品。我欣赏着它,这种欣赏与米开朗基罗完成教堂顶上的一幅流芳百世的作品之后的欣赏,其实并无两样。可惜的是,那时我还根本不知道这个意大利人——这个受雇于别人而作画的人,每完成一件作品,总会悄悄地在他的作品的一个不太会引起别人注意的地方,留下自己的名字。早知道这一点,我也会在我的屋子的墙上写上我的名字的。屋子,作品,伟大的作品,我完成的。此后,一连许多天,我都会不住地惦记着的我的屋子、我的作品。我会常常去看它。说来也奇怪,那屋子是建在一条田埂上的,那田埂上会有去田间劳作的人不时地走过,但那屋子,却总是好好的还在那里,看来,所有见到的人,都在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它。直到一天夜里或是一个下午,一场倾盆大雨将它冲刷得了无痕迹。

再后来就有了一种玩具——积木。

那时,除了积木,好像也就没有什么其他的玩具了。一度时期,我对积木非常着迷——更准确地说,依然是对建屋子着迷。我用这些大大小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积木,建了一座又一座屋子。与在田野上用泥巴、树枝和野草盖屋子不同的是,我可以不停地盖,不停地推倒再盖——盖一座不一样的屋子。我很惊讶,就是那么多的木块,却居然能盖出那么多不一样的屋子来。除了按图纸上的样式盖,我还会别出心裁地利用这些木块的灵活性,盖出一座又一座图纸上并没有的屋子来。总有罢手的时候,那时,必定有一座我心中理想的屋子矗立在床边的桌子上。那座屋子,是谁也不能动的,只可以欣赏。它会一连好几天矗立在那里,就像现在看到的一座经典性的建筑,直到一只母鸡或是一只猫跳上桌子毁掉了它。

屋子,是一个小小的孩子就会有的意象,因为那是人类祖先遗存下的意象。这就是为什么第一堂美术课往往总是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再用几条长长短短的、横着的竖着的直线画一座屋子的原因。

屋子就是家。

屋子是人类最古老的记忆。

屋子的出现,是跟人类对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家就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就是生命延续的根本理由。其实,世界上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都是和家有关的。幸福、苦难、拒绝、祈求、拼搏、隐退、牺牲、逃逸、战争与和平,所有这一切,都与家有关。成千上万的人呼啸而过,杀声震天,血沃沙场,只是为了保卫家园。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像高高的槐树顶上的一个鸟窝不可侵犯一样。我至今还记得小肘候看到的一个情景:一只喜鹊窝被人捅掉在了地上,无数的喜鹊飞来,不住地俯冲,不住地叫唤,一只只都显出不顾一切的样子,对靠近鸟窝的人居然敢突然劈杀下来,让在场的人不能不感到震惊。

家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

当我长大之后,儿时的建屋欲望却并没有消退——不仅没有消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感悟的不断加深,而变本加厉。只不过材料变了,不再是泥巴、树枝和野草,也不再是积木,而是文字。

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无论是抒发,还是安抚,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特别是当我在这个世界里碰得头破血流时,我就更需要它——由它建成的屋,我的家。虽有时简直就是铩羽而归,但毕竟我有可归的地方——文字屋。而此时,我会发现,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多少年过去了,写了不少文字,出了不少书,其实都是在建屋。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自己的屋子。

我想,其他作家之所以亲近文字,和我对文字的理解大概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我是一个在水边长大的人,我的屋子是建在水边上的。

2010年7月22日千橡树湾住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8: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