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主体功能区概述
1.1 主体功能区涵义
1.1.1 主体功能区定义
1.1.2 主体功能区目标
1.2 国外功能区区划实践
1.2.1 问题区域
1.2.2 标准区域
1.2.3 经验启示
1.3 我国主体功能区区划
1.3.1 主体功能区产生
1.3.2 主体功能区类别
1.3.3 主体功能区管理
1.3.4 主体功能区政策评议
第2章 行为辨析与管理
2.1 行为辨析
2.1.1 经济学范畴内个体行为
2.1.2 行为动机与分类
2.1.3 社会选择
2.2 行为管理
2.2.1 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
2.2.2 市场机制
2.2.3 基于社会目标的政府
2.2.4 制度
第3章 机制设计
3.1 基本内容
3.2 指导思想
3.3 主体功能区机制设计内容
第4章 限制开发类重点生态区发展目标
4.1 限制开发区主体功能
4.2 限制开发区范围
4.2.1 农产品主产区范围
4.2.2 限制开发类重点生态区范围
4.3 限制开发类重点生态区转型问题
4.4 发展目标
4.4.1 规划目标
4.4.2 中间目标
4.5 限制开发类重点生态区发展
4.5.1 发展内涵
4.5.2 限制开发类重点生态区发展
4.6 云南省怒江州概况
4.6.1 区位与区划沿革
4.6.2 自然地理状况
4.6.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4.6.4 怒江州主体功能区属性
4.6.5 怒江州发展问题
第5章 限制开发类重点生态区主体行为分类与相互作用
5.1 主体认识
5.1.1 经济学范畴内主体
5.1.2 环境与发展关系范畴内主体
5.2 限制开发类重点生态区主体体系
5.3 限制开发类重点生态区主体行为分类与相互作用
5.4 怒江州主体辨析
5.4.1 主体功能属性约束下行为主体分类
5.4.2 怒江干流水电开发案例主体分析
5.4.3 怒江干流水电开发环境影响
5.5 怒江州自然主体选择
第6章 限制开发类重点生态区主体利益变化格局
6.1 限制开发类重点生态区主体行为约束与激励分类
6.1.1 限制开发类重点生态区开发原则
6.1.2 限制开发类重点生态区主体行为约束与激励分类
6.2 限制开发类重点生态区主体利益变化格局
6.2.1 限制开发类重点生态区主体利益变化一般情况
6.2.2 澜沧江漫湾电站水电开发中主体利益变化事例
6.3 怒江干流水电开发计划中利益变化
6.3.1 生态环境效益影响
6.3.2 经济利益变化
6.3.3 社会效益评价
6.3.4 对居民点分布的影响
第7章 限制开发类重点生态区机制设计讨论
7.1 居民外迁安居机制
7.2 森林生态效益公共偿付体系
7.3 均等化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制度
7.4 生态区居民环境与发展决策机制
7.5 限制开发性土地管理制度
7.6 非GDP指向的多重目标管理绩效评估
7.6.1 地方政府激励弱GDP化
7.6.2 适应性管理与生态系统管理
参考文献
致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