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公共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型边缘学科,涉及生态学\\环境学\\社会学\\城市设计学\\心理学\\工程学等众多学科。对于建筑公共艺术的研究源于多年来对公共艺术建筑性的关注。季翔编著的《建筑公共艺术》以建筑学\\艺术学\\美学等学科原理作为基础,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城市的公共艺术现象,阐释了“建筑化”对于公共艺术发展的潜在价值和意义。本书的目的并不是想提供某种创作手法,,而在为公共艺术设计者和欣赏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觉,并试图对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诠释。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推动了现代艺术观念的发展,审美和艺术逐渐成为促进公众思想解放的主要力量。科学技术的介入使建筑的艺术化形式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建筑是城市轮廓的主体,公共装置体现城市的生活品质,对建筑和公共装置的艺术化设计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建筑化的公共艺术已经将公共性作为体现其核心价值的外在标签。
季翔编著的《建筑公共艺术》从公共艺术的基本理论入手,着重诠释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含义以及表达方式,通过对建筑、公共艺术的形态和色彩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地域文化对形态构建的影响,同时,挖掘材料在建筑和公共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价值以及重要作用,剖析建筑的细部建构,从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联性以及价值意义探索公共艺术的深层次内涵。
本书结合作者搜集的相关资料和拍摄的实景图片,结合个人的研究方向,对建筑化的公共艺术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本书适合大中专院校的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风景园林规划等专业师生以及从事公共艺术、雕塑等相关行业设计师或爱好者进行阅读、参考。
序
第1章 “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阐释
1.1 公共艺术的概念
1.2 公共艺术的发展
1.3 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3.1 建筑艺术具有一定的公共性
1.3.2 建筑作为一种载体
1.4 “建筑化”背景下的公共艺术表达
第2章 建筑形态一一公共艺术的精神语言
2.1 形态类型
2.1.1 几何体
2.1.2 雕塑体
2.1.3 象征体
2.2 形态意义
2.2.1 标识符号
2.2.2 城市印象
2.2.3 文化精神
2.3 形态构建
2.3.1 基本形的构成一一点、线、面、体
2.3.2 基本形的变化构成
第3章 建筑色彩一一公共艺术的情感语言
3.1 建筑色彩认知
3.1.1 色彩学
3.1.2 建筑色彩的基本设计要点
3.2 建筑色彩构建
3.2.1 建筑色彩的公共理念
3.2.2 色彩对建筑的营造作用
3.2.3 建筑色彩造型构建方法
3.3 地域文化对建筑色彩的影响
3.3.1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3.3.2 人文地理环境因素
3.4 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公共艺术的色彩趋向
第4章 建筑材料一一公共艺术的语言基础
4.1 建筑艺术与材料表达语言
4.1.1 砖立面效果一一小体量与强大的“编织”功能
4.1.2 石材一一自然丰富的图案肌理
4.1.3 混凝土一一质感的丰富性与极强的塑性
4.1.4 木材一一“最有人情味的材料”
4.1.5 玻璃一一神秘与优雅的化身
4.1.6 金属一一“银色美学”金属的1艺材质
4.1.7 其他材料及其在建筑中的运用
4.2 建筑材料公共性的体现
第5章 建筑构件一一小品式的公共艺术表达
5.1 表皮的艺术构建
5.1.1 墙体与装饰
5.1.2 墙体与公共艺术
5.2 人口的艺术构建
5.3 顶部的艺术构建
5.4 楼梯的艺术构建
5.5 其他形式的艺术构建
第6章 “建筑化”公共艺术的价值意义和关联性
6.1 “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的价值意义
6.1.1 城市印象和文化标识
6.1.2 城市公共艺术化空间的塑造
6.2 “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关联性
6.2.1 建筑空间的公众参与互动
6.2.2 建筑空间和场所的特定性
6.2.3 地域文化和时代性的统一
6.2.4 艺术形式多元化与系统性
图片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