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成立10周年,中央编译出版社成立20周年,联袂重磅推出《渡(书的信仰思想卷)》(作者曹保印)。
新京报“书评周刊”封面人物10年精选,开启2014年阅读的故事。
讲述梁漱溟、王阳明、沈志华、俞可平、贺麟、熊培云、林怀民、金克木、李零、托克维尔等14位思想家的坚持、思考和阅读。
从雾霭沉沉的此岸,到清风明月的彼岸,让《渡》为你摆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渡(书的信仰思想卷)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曹保印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新京报成立10周年,中央编译出版社成立20周年,联袂重磅推出《渡(书的信仰思想卷)》(作者曹保印)。 新京报“书评周刊”封面人物10年精选,开启2014年阅读的故事。 讲述梁漱溟、王阳明、沈志华、俞可平、贺麟、熊培云、林怀民、金克木、李零、托克维尔等14位思想家的坚持、思考和阅读。 从雾霭沉沉的此岸,到清风明月的彼岸,让《渡》为你摆渡。 内容推荐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渡(书的信仰思想卷)》,只是近三年来《新京报·书评周刊》发表的极少一部分封面报道文章,书里的麦克法兰、周其仁、梁漱溟、王阳明、朱大可、沈志华、李零、托克维尔、张英洪、贺麟、俞可平、熊培云、金克木、林怀民这14位思想家,也只不过是极少一部分我们曾经关注过的引“渡”人。但是,他们来过,闪亮过。这些思想家在人类群星璀璨的天空里,虽然很可能只是一颗颗小小的流星,但是,读一读他们的故事,品一品他们的思想,至少可以让你“渡”一段小小的美好时光,到雾霾之外的清新世界里去。 《渡(书的信仰思想卷)》的作者是曹保印。 目录 01 麦克法兰 你够现代吗? 02 周其仁 一个人的“城乡中国” 03 梁漱溟 行动的儒家 04 王阳明 此心光明 05 朱大可 批评家的迷津 06 沈志华 在档案中勘探历史的真相 07 李零 演《易》 08 托克维尔 一本老书的突然走红 09 张英洪 悯农 10 贺麟 贺麟的精神遗赠 11 俞可平 敬畏民意 12 熊培云 村庄 13 金克木 轻与重 14 林怀民 信仰舞蹈 试读章节 麦克法兰的父母是印度北部阿萨姆的茶叶种植者,他成长于斯,然后在牛津大学获得历史学位,当同学们用香槟庆祝通过结业考试时,他闷闷不乐地躲进了图书馆,想要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被他找到的是巫术,他首次研究作品,即是关于都铎和斯图亚特时代英格兰的巫术。 在研究巫术的过程中,他发现英格兰的巫术很不一样,很端庄,没有淫乱;很饱足,没有饕餮之欲或是杀人越货;很独立,女巫们都是单独行动的。之后他又研究同一时期英格兰的婚姻情况,发现彼时英格兰的婚姻模式就很现代,由个人独立选择,追求爱情。按照他此前的历史训练,中世纪的英格兰应该是黑暗的,没有人性的,充满奴役的,与当下生活有着巨大的差异,却没想到,他在史料中遇见的英格兰,很特别,很摩登。 一个意味深长的研究细节是这样的:麦克法兰涉猎了一批17世纪的日记,其中包括一位神职人员拉尔夫·乔斯林的日记,他惊愕地发现,拉尔夫非常现代,他的家庭生活、对子女的态度、经济焦虑,都是艾伦自己非常熟悉的模式,他的动机和行为,简直与现代人亲密无间。“一经洞察,我不由得大吃一惊,与大学教给我的东西截然相反,与我的许多老师和同事所接受的公认知识也完全不同”。 1978年写成的《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是最能体现麦克法兰的“侠客”气质的。在那部书中,他认为很多历史学家其实是以论代史,按照某种理论框架(往往是来自学术权威的),预先建立了自己对历史的猜想,然后找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猜想。而他自己则从研究13—17世纪英格兰的档案中发现,所谓的“农民社会”,根本就不是历史学家说的那样,没有那么贫穷落后,那么热土难离,也没有那么父权至上,相反,它有私有产权,有平衡而开放的政治制度,有自由与平等。 《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出版后,当时有学者发表书评说,如果麦克法兰是对的,那么他就是历史学界的爱因斯坦,那位学者同时很淡定地说,不过麦克法兰显然不是对的,因此大家不用改弦更张。只是,几十年过去了,史学家已经广泛认同了麦克法兰的观点。 麦克法兰非常享受自己这种“一经洞察,大吃一惊”,他说,自己的整个学术历程,不是在象牙塔中建立一个学术宝座,而是与更多人分享自己的惊奇和兴奋。 观察者的行动:为现代性拼一副七巧板 麦克法兰是一个典型的苏格兰姓氏。知道这一点,也许可以获得理解他所谓的“现代”的一个隐秘的线索。在未完全展开对现代的诠释之前,我们可以在理论的略嫌抽象的层面探测一下这个词,首先,是马克斯·韦伯的声音,他说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工具理性的扩张,现代意味着,社会发展的过程不是其自发演进的,而是人制定了目标,有意识地推进的,目标的制定、达到目标的手段以及过程,都渗透了人的理性。这样的表述,让人很容易嗅到法国启蒙运动的气息。 但苏格兰有自己特殊的启蒙传统,苏格兰的学者们,比如大卫·休谟、亚当·斯密、亚当·弗格森、约翰·米勒等,他们并不相信理性有能力创造出完全合乎理性的社会,人的理性(或者说理性的人)本就是与其自身所在的文明相互塑造成长的,理性不能跳出自己所在的文明创造另一个文明,社会进步必须以传统以人性为基础。无限放大理性的作用,在启蒙时代对人有解缚之功,但无助于深入理解世界。麦克法兰对此熟稔于心,在他的书中,他也如休谟、斯密那样,依持人性的特质来解释社会生活。 在成为一个人类学家之前,麦克法兰一直在寻找一个体系,可以整合关于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可以解释人生存的价值与意义。他也开玩笑说,自己是一边秘密地寻找这样的体系,一边研究历史,然后迎面撞上了人类学。P5-7 序言 很多朋友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时代,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不读书了。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总会笑着回答:“我不是还在读书吗?你家里不读的书,都送给我吧!”然后,朋友便也笑了,接下来又会说:“不,我舍不得。我还要留着读呢!” 你看,在读书上,这并不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时代。事实上,很多人依然热爱阅读,书之于生活,也依然是阳光、空气和水。 不绝望,才会有希望。有希望,才会有未来。在希望与未来之间,我们需要为每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渡”一个方向,“渡”一条道路,“渡”一种信仰,“渡”一份美好。你在世界的这头,我在世界的那头,“渡”让彼此拥有了整个的世界,而“希望之书”则让“渡”成为可能,也让“渡”本身成了一种对书的美好信仰。 伴随着《新京报》的这10年里,《新京报·书评周刊》为读者“渡”的好书不胜枚举,很多人正是通过它感受到阅读的魅力,重新捧起一本本书,享受缕缕沁人心脾的书香,从雾霾沉沉的此世界,“渡”自己到清风明月的彼世界,给自己一份自由呼吸的权利,也给自己一份沐浴心灵的安宁。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文学卷、思想卷,只是近三年来《新京报·书评周刊》发表的极少一部分封面报道文章,文学卷里的所罗门·诺瑟普、托尔金、爱丽丝·门罗、谢默斯·希尼、黄永玉、薛忆沩、余华、莫言、陈忠实、彼得·海斯勒、木心、特朗斯特罗姆、王安忆、马尔克斯这14位文学家,思想卷里的麦克法兰、周其仁、梁漱溟、王阳明、朱大可、沈志华、李零、托克维尔、张英洪、贺麟、俞可平、熊培云、金克木、林怀民这14位思想家,也只不过是极少一部分我们曾经关注过的引“渡”人。但是,他们来过,闪亮过。 这些文学家、思想家,在人类群星璀璨的天空里,虽然很可能只是一颗颗小小的流星,但是,读一读他们的故事,品一品他们的思想,至少可以让你“渡”一段小小的美好时光,到雾霾之外的清新世界里去。你可以不认同他们的故事,更可以不认同他们的思想,不过,通过和他们的心灵对话,你一定能收获一份思想操练的健康,一份精神充实的饱满。这就足够了。一本薄薄的小书所能创造的价值,本来就很有限,我们也不梦想它能做到更多。更多的东西,在梦之外,它不属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只属于神格外眷顾的仙境。 我的好友、国家阅读工程形象大使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史,就是它的阅读史。”我非常认同。在很多人精神发育不全的今天,在中国国民性同样精神发育不全的今天,捧起一本书来,从此岸“渡”向彼岸,从绝望“渡”向希望,正是此刻的我们需要做的。所以,你还等什么呢?打开书,“渡”吧,给自己一个全新的世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