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太祖朱元璋全传/领导干部读史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煜瑞
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千古英雄,纵横驰骋,说不完的壮怀激烈,道不尽的叱咤风云。握一把历史的刻刀,雕琢出岁月流逝的痕迹,遗留下故国永恒的记忆。在权力、物质、欲望和人性的集中碰撞之地——权谋场中,权力角逐的惊心动魄,良知、责任和济世情怀,如何平衡?把事情做得不同凡响,成功登顶,如何借势、造势?过人的领导智慧,圆熟的管理艺术,如何拥有?

“领导干部读史”系列丛书,立足真相,不避讳崇高,不躲闪卑劣。把权谋人物放到复杂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中立体展现,着重在细腻的权力斗争情节中,表现其性格、命运、心态及处世法则,塑造鲜明、真实的人物形象。本书为《明太祖朱元璋全传》,由李金水等编著。

内容推荐

《明太祖朱元璋全传》由李金水等编著。

《明太祖朱元璋全传》内容简介: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微贱的皇帝,也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个从历史的夹缝中钻出来的英雄。作为一个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卓有建树的。如果用一言来概括他的治国方略,就是“以猛治国”。他紧紧把握一切所能把握的权力,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奠定了明朝两百八十余年的统治基础,朱元璋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发展到空前程度,由此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阻碍作用,使中华帝国开始走向了没落。

目录

第一章 乞丐天子

 第一节 贫苦出身

 第二节 游方和尚

 第三节 走投无路

第二章 从雄后昌

 第一节 九夫长

 第二节 福人福相

 第三节 招降纳叛

 第四节 濠州事变

 第五节 根据地

 第六节 大局为重

 第七节 大元帅

第三章 缓称王

 第一节 人心悦服

 第二节 韬光养晦

 第三节 体恤民力

 第四节 军纪严明

第四章 南征北伐

 第一节 集庆府

 第二节 十八策

 第三节 猛烈吴王

 第四节 平定江南

 第五节 北伐中原

第五章 开国皇帝

 第一节 石龟爬行

 第二节 洪武元年

 第三节 乱用武、治用文

 第四节 废除丞相

 第五节 内阁顾问

 第六节 重典肃贪

第六章 去荆棘

 第一节 特务

 第二节 杀、杀、杀

试读章节

第一节贫苦出身

1328年,这一年在中国的悠悠历史长河中也许并不引人注目,可在元朝的大事年表中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这年七月,大元帝国第十位帝王也孙铁木耳在大都(今北京)去世。宫廷内部旋即爆发了帝位之争。

一方面也孙铁木耳生前所立的皇太子是阿速吉八,只有9岁,丞相倒刺沙等人在上都立阿速吉八为帝。另一方面,上都开平的签书枢密院事燕铁木儿依靠武力拥立已故的武宗的次子图帖睦尔在大都即位,形成了大都与上都对峙的局面。经过一番激战,燕铁木儿获胜,攻人上都,阿速吉八不知所终。图帖睦尔登上了皇位,就是历史上的元文宗。

与此同时,安徽省濠州钟离县一座破旧的二郎庙里,诞生了一位改朝换代的人物,他就是朱元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太祖。

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正值秋高气爽的收割季节。中午时分,钟离县东乡贫苦农户朱五四的妻子陈氏,挺着一个大肚子,在破旧的茅屋中收拾碗筷。丈夫和孩子们都已下地干活去了,家里只剩她一个人。做完家务,她想去地里帮助丈夫播种小麦。不料走到半道,腹中便一阵阵剧痛,她意识到自己快要临盆了,忙咬紧牙关,忍着痛转身往家里赶。没走多远,陈氏就支撑不住了,她只好挪动着身子,进了附近的土地庙。不久,庙里就传出了男婴的啼哭声,一个小生命降临到了人世。

该给孩子起名了。那时候,穷人家的孩子经常按同辈份的兄弟排行取名。当时朱五四的哥哥朱五一已有四个孩子,分别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朱五四也已有三个孩子,分别叫重四、重六和重七,于是,朱五四为这个刚出生的孩子取名叫重八。后改名兴宗,又名朱元璋,字国瑞。

朱五四的祖籍原在沛县。不知从哪一代起,朱五四的祖先从沛县迁到了句容县。朱五四出生的时候,南宋已经被元朝灭亡。朱五四一家也变成了元朝的顺民。元朝把居民都编成固定的户籍,有民户、军户、匠户、灶户、站户、盐户、矿户、儒户等好几十种。不同的户籍要向朝廷缴纳不同的赋役。朱五四一家被编为矿户中的淘金户,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黄金。可哪里有那么多黄金可淘,朱五四家无奈,只好种粮,再用卖粮的钱,到远处的集市上换成黄金缴纳上贡。没过几年,朱家的生活就维持不下去了。朱五四8岁那年,父亲朱初一就带上一家人,北渡长江,逃亡到了淮河岸边的盱眙。

那时,盱眙县有大片荒废的土地。于是,朱家在那里开荒种地,定居下来。由于辛勤劳动,日子过得渐渐有了些起色。朱五四和哥哥都娶上了媳妇。

然而好景不长,朱初一得了一场急病死去,刚刚有了起色的家庭马上就垮了下来。朱五四弟兄不得不携家带口,再次流浪。朱五四先逃到灵璧,又迁至虹县(今安徽泗县),最后移居到钟离的东乡。朱元璋有两个姐姐三个哥哥。大姐在朱元璋出生时已经出嫁,婚后不久便染病死去。二姐后来嫁给了钟离县东乡的渔民。大哥成了家,二哥、三哥因为家里穷,只好给人家做上门女婿。

朱五四为人忠厚勤劳,主张“守分植材”,自食其力,以勤劳的双手脱贫自救。他常对朱元璋说:“凡人守分植材,如置田地。稼穑收获,岁有常利,用之无穷。若悖理得财,如贪官污吏,获利虽博,有丧身亡家之忧。”这是朱五四一生恪守的信条,勤勤恳恳,埋头实干,起早贪黑,省吃俭用,就希望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元代的公私地租和高利贷十分苛重,元末官府强加在百姓头上的各项徭役赋税,比之元初猛增了十倍二十倍之多,加之贪官污吏肆虐,鱼肉百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家也逃脱不了受困挨饿的日子。不仅如此,家境还越来越坏,“农业艰辛,朝夕傍徨”。

朱元璋在家里是最小的,深受父母的宠爱。虽然日子并不宽裕,但父母还是把他送到私塾里念书。由于生活所迫交不起学费。朱元璋不得不中途辍学。尽管如此,母亲还是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她对丈夫说:“人们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觉得咱们家肯定会出一个有出息的人,我看其他几个儿子都不善治产业,只有重八还像点儿样。”

母亲对朱元璋的影响是很大的。陈氏一生勤勤恳恳、吃苦耐劳,这些中国传统妇女优秀的品质在朱元璋身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母亲爱给朱元璋讲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外祖父抗元的故事。

朱元璋的外祖父曾经在宋朝大将张世杰手下当亲兵。蒙古兵攻打宋朝,攻占了宋朝都城临安,宋恭帝投降。可宋朝的许多文武大臣并没有屈服。张世杰和陆秀夫等人在福州拥立赵昱为皇帝,继续抵抗。文天祥在危难中出任丞相,招兵买马,转战于江西、广东一带。蒙古兵步步进逼,文天祥兵败被俘,被押往大都北兵马司的大牢中。元朝皇帝忽必烈亲自劝降,但没有成功,最后不屈而死。张世杰忠心耿耿,护送赵昱到东南沿海一带。P2-4

序言

风云时代风云帝王

在五千多年的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从公元前221年开始,中国就以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集权帝制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以后漫长的两千多年,中国一直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并有着几段辉煌时期,包括汉朝、隋唐、元朝和早清时期。中国在公元13世纪达到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及贸易中心,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为首的众多发明对世界的历史与科技发展有重要贡献,并拥有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华帝国长期的优势形成了巨大的文化优越感:根据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中国是“天朝上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皇帝就是“天下共主”。翻开世界历史,这个观点在16世纪以前,的的确确是一个事实。

拿破仑曾经对英国外交家阿美士德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一旦被惊醒,世界将为之震动。”拿破仑一生纵横欧洲,数次把多国联军踩在脚下,如此叱咤风云的人物为什么会对当时的中国有这样的论断,他的根据从何而来?

翻开世界近代史,我们会发现,拿破仑所处的时代,曾经拥有优秀远古文明的区域大多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欧洲如此,非洲也如此:而拥有广袤土地的大国又大多没有久远的文明,俄罗斯如此,美国亦然:真正能将久远的文明和辽阔的疆域结合在一起的,仍然只有中国。拿破仑一直试图统一欧洲,因为他深知:只有将文明的力量与辽阔的疆域结合,才能造就伟大的帝国。

纵观世界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文明能够这样伟大,中国的力量能够这样让人不敢轻视,一直以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形式存在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作为一个多民族集权帝制国家,所有的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个人身上。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雄才伟略的皇帝完全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曾有400多位帝王,其中13位杰出的帝王以其丰功伟绩而彪炳史册,在中华帝国史上,甚至世界史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一直都以一个大帝国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各民族用各自的历史共同谱写出一部中华风云史。秦汉时期,中华帝国把匈奴赶到西方,引发了欧洲的一系列大动荡;唐朝时期,中华帝国把突厥赶到西北,又引发了中亚和东欧的动荡。至于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这一系列的朝代更替,以及各个朝代中的叛乱分裂或者起义,都只不过是这个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国的内乱而已。

现在,我们回顾这个伟大的中华帝国史,秦始皇,无疑是这个大帝国的最初缔造者,正是由于他的君临,才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基础。

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公元前221年是真实意义上的帝国元年。“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统天下,废分封,设郡县,同文、同律、同衡、同轨,修驰道,筑长城,大一统的中华帝国有了一颗“统一的心”。从此,中国人以高度的政治智慧与独特的文化内涵,把“大一统思想”作为整个社会和个人的至高理想永恒地留在了所有中国人的血液中。秦始皇也当之无愧是中华帝国的始皇帝。

中国封建帝王“皇帝”的称谓由秦始皇开始,他叫“秦始皇”,就是希望大秦帝国会有接下来的二世、三世,直至千万世这般永远传承下去。这一点,虽然秦始皇的子孙没有做到,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讲,中华帝国后来所有坐拥江山的皇帝何尝不是秦始皇的继承者?

史家有个说法叫“汉承秦制”,意思就是刘邦建立汉朝之后,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大一统制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邦才是秦始皇的第一个继承者。秦末天下大乱,楚汉争霸的结果是“流氓战胜了英雄”。项羽首先在争夺天下的霸业中胜出,但遗憾的是项羽根本没有建立一个中央政权的意识,而是把诸侯全部分封到各自的领地。他的做法实际上是要让中国再次回到战国时代的大分裂中去,这无疑相当于一种历史的倒退,所以最后他败给刘邦也就不足为奇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其说是刘邦战胜了项羽,不如说是统一战胜了分裂。

楚汉争霸,也开创了帝国的另外一个游戏规则:就是皇帝轮流坐,英雄不问出处。这个规则的结果就是“成王败寇”,完美地解决了帝国内部改朝换代的“正统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最有能力的人成为开国皇帝,带领帝国一次又一次走向辉煌。

汉武帝即位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为日后中国两千余年的统一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儒家思想中的“三纲”和“五常”都有力地促进了大一统思想在百姓心中扎根。“英雄风流不尽数,刀马所至皆汉土”。汉武帝北击匈奴,南平两越,西通西域,奠定了现代中国辽阔疆域的初步基础,他又大力提倡中西交流,数次派人出使西域,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华帝国也开始有了广泛的世界影响,汉文化圈开始形成。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东汉末年,中国大一统的格局第一次长时间地分裂。也正是这次分裂,唤醒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统一意识。

曹操年轻时,曾得当时名士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而他也的确没有辜负这一番品评,一身功业让后人又叹息又嫉妒。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权势已经到了人臣之极,但他却没有称帝,究其原因,正是深受维护正统观念的影口向。随后他又立即率领大军南征,尽管最后功败垂成,但是他在北方实行的诸多政策都为日后晋朝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西晋武帝再次统一中国,最大的功劳当属曹操,这也是曹操被认为是晋祖的原因所在。在维护统一这一点上,曹操不愧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备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人缘的平民皇帝。刘备是汉朝宗室,又仁慈爱民,所以在东汉之末的乱世中是人心所向。他也正是凭借着这两个条件,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卖草席之人变成蜀汉的开国君主,他的一生也都在为再次统一天下兴复汉朝而努力,由于时代所限,他也没有成功,但他建立的蜀汉却在开发西南、促进民族融合方面作出很大贡献。刘备能够三分天下得其一,很大程度是占了“正统”的光,而正统的本质就是统一。

历史进入唐朝,中华帝国在建立九百多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将这个古老的大帝国推向了辉煌的巅峰。中国历代皇帝中,唐太宗是极少数上马善打天下、下马能治天下的英主。他在位期间,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对周边少数民族,他实行开明政策,安抚首领,鼓励民间交流,被尊为“天可汗”。

千百年来,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一直是人们备加推崇的封建社会治世的榜样,他本人也成为后世帝王竞相效仿的一代明君。唐朝在他的治理之下,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李世民的出类拔萃相比,武则天可谓丝毫不逊色。她以女儿之身,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大环境下可以坐上皇位,让天下所有男人俯首称臣,本身就是一件绝非常人能及之事。但她的即位,又不仅仅是一个女人的胜利,她开创的“武周革命”局面是中华帝国在唐朝时期的一个重要过渡。政治上,她上承“贞观之治”,注重富国安民,她的夺权过程虽然残酷,但百姓生活不仅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反而更加富足,这就为后面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华帝国这个大舞台上,宋太祖赵匡胤的杰出之处更多地集中在制度的完善上。宋朝之前的大一统政权,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都在后期饱受地方势力作乱的困扰,原因就是地方势力拥有军队,可以很轻易地对中央政府产生威胁。宋太祖登上皇位之后,第一个动作就是使用怀柔手段削去大将的兵权,使军队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彻底杜绝地方势力叛乱的可能性。同时,宋太祖还是个重视文化的皇帝,宋朝经济的繁荣和文化昌明也为前朝所罕见。

经历了南宋与辽、金、西夏并列的分裂局面之后,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人再次统一了中华帝国,这不仅是中国少数民族第一次统一全国,也使中国的少数民族再一次震惊全世界。成吉思汗天生就是一个战争之王,他的一生都在战争中度过,中原、漠北、西域、中亚都留下了他征服的足迹。中华帝国从未像成吉思汗在位时表现出这么强大的侵略性,所以,成吉思汗也成为对世界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之一。

明朝时期的中国,仍旧是大一统的局面,朱元璋统一帝国之后,撤消丞相一职,又大开杀戒,几乎将开国功臣斩尽杀绝,此外又开设了锦衣卫,监视大臣及百姓言行,封建皇权在他的手中发展到一个新的巅峰。在朱元璋的一系列举措之下,明朝几乎发展成了他的家天下,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再也没有权势能与皇帝抗衡的大臣,这不能归咎于朱元璋个人,应该说是制度的弊端,已经实行了一千五百余年的大一统式封建专制逐渐走到了尽头。明朝在重修长城一事上最下工夫,这也说明明朝抵御外族的能力最低,在朱元璋的影响之下,明朝后来的皇帝都只专心内斗,不思进取,明朝的世界影响力也随之下降,中华帝国的疆域也降到一个低谷。

清朝由女真族建立,这也是少数民族第二次统一中国,而大清王朝中最雄才大略的皇帝当属康熙帝。康熙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文治武功皆很出色的皇帝。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使耕地的面积迅速扩大,粮食产量有所提高,经济作物也被广泛种植,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康熙又平定准噶尔叛乱,将西藏、新疆和台湾牢牢纳入中国版图,又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有效抵抗了沙俄对东北地区的侵略。康熙时期是中华帝国的又一个顶峰,但是由于故步自封和闭关锁国,中国已经跟不上世界发展的脚步,近两千年的大帝国在最后的回光返照中走向没落。

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雍正时期,君主集权达到最高峰。雍正的即位过程可谓将中国古代的皇子夺权斗争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即位之后,规定以后的皇帝必须把继承人的名字写成诏书封存,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皇室继承人纷争的问题。雍正又设军机处,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为皇帝出主意、写文件、理政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雍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容忽视,正是由于他的拨乱反正,才使得康熙的一些有效政策得以延续,也使得康熙开创出的盛世局面得以延续。

雍正之子乾隆是“康乾盛世”的收官者。乾隆在位六十年,前期,他政治颇为清明,在康熙、雍正两朝的基础上,将“康乾盛世’’局面推向了顶峰。到了执政后期,乾隆开始穷兵黩武,将清政府积累下来的上百年家底挥霍一空,对外又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进一步耽误了中国与世界的同步发展,时有英国人形容清朝为“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从这种意义上讲,乾隆也是整个中华帝国的收官者。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直言不讳地说:西方之所以长久以来对中国心存疑虑,就是因为中国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

“统一”是打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的地方政权就再也没有办法在政治上与中央相抗衡,无论是后世的哪一个封建君主,争取统一或者维护统一都是他没法抵挡的诱惑,也是他无法摆脱的宿命。一国不容二主的观念在这块土地上是如此深入人心,真正成为中国人的民族基因,也是中华文明历久而弥新,中华民族能够傲立世界的真正原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2: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