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用社会建构“看”世界
一 一种新的视界
二 从认识论到本体论
三 引人入胜的疑惑
第一章 追源溯流
第一节 早期思想:古希腊先哲之说
一 苏格拉底:知识的“助产术”
二 柏拉图:真实世界何在?
三 亚里士多德:为世界建立秩序
第二节 近代发展:从康德到维柯
一 “白板说”预留的空间
二 人为自然界立法
三 绝对理念的自我实现
四 第一次清楚的描述
第三节 现代中兴:发生认识论
一 认识是生成的
二 内化与外化的双向建构
三 扩展建构:逻辑、数学及其他
四 合理启示
第二章 科学知识社会学:制造科学
第一节 “未完成的事业”
一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二 默顿:“科学家的社会学”
三 丰富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最相近的思想先驱
一 维特根斯坦
二 库恩
三 最为相近的思想
第三节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
一 爱丁堡学派与“强纲领”
二 巴斯学派与科学争论研究
三 巴黎学派与“实验室研究”
四 约克学派与“科学文本和话语分析”
第四节 当代波澜:从两种文化到科学大战
一 两种文化的分裂
二 关于科学的论战
三 “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
四 一场错误的战争?
第三章 技术的社会型塑论:型塑技术
第一节 从科学知识社会学到技术的社会型塑论
一 社会研究:从科学到技术
二 技术的社会型塑论的产生
三 技术的社会型塑论的内核:来自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关键词
第二节 技术决定论的批判
一 技术解释的多向模式
二 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第三节 主要理论方法
一 利益分析
二 系统分析
三 “行动者—网络理论”
四 其他分层及特征
第四节 对技术发展的技术社会型塑论分析
一 从社会需求到社会调节
二 技术发展的社会制约
第四章 走向人本分析
第一节 “对话中的人”
一 对话体现主体间性
二 人在对话中建构意义世界
三 对话作为人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重勘“自我”
一 “内生的自我”
二“植入的自我”
三 到底有无“自我”?
第三节 何谓“人格”?
一人格有常态
二人格在途中
三 解释的张力:走向何方?
第四节 性别:天生的抑或建构的?
一 生理决定论看性别
二挑战生理决定论
第五节 身体的规训与雕刻
一 建构身体的社会因素
二 雕刻身体:历史和现实的案例
第六节 心理世界再审度
一 维果茨基:新的心理观
二 语言建构的心理世界
三 重识心理现象
第七节 回到马克思
第五章 通往普遍方法
第一节 国际关系与国际问题
一 国际关系观的“转型”
二 国家身份和国家利益的缘起
三 从国际规范到物质资源
第二节 知识观、学习观与教育观
一 知识来源于社会的意义建构
二 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建构
三 教育是师生之间的合作性建构
第三节 环境问题
一 作为社会问题的环境问题
二 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
三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全球变暖的社会建构
第四节 社会问题
一 社会问题新解
二 社会问题的建构过程
三 观念变革:从定义到意义
第六章 哲学意蕴
第一节 在科学哲学的语境中
一 历史主义
二 科学研究纲领
三 研究传统理论
第二节 理解:从解释学看建构
一 自然科学知识也需要理解
二 理解的过程就是建构的过程
三 “前理解”与建构的条件
第三节 相对主义与建设性的辩证法
一 传统相对主义与科学知识的社会学分析
二 “强纲领”中的相对主义
三 建设性的辩证法
第四节 引向“哲学范式”
一 理论前提与思维特点
二 “本体论转换”中的得与失
三 “家族相似”下的多样性
第七章 余问与评述
第一节 利益决定一切?
一 爱丁堡学派的“利益分析纲领”
二 “利益理论”的典型案例
三 利益决定一切吗?
第二节 真理的终结?
一 “真理”诸说
二 另一种真理观:从认可到共识
三 “真理的真理性”究竟在哪里?
第三节 客观公正是否可能?——以学术评价为例
一 社会建构视野中的学术评价
二 学术评价中的社会建构
三 客观公正是否可能?
结束语 两种视界的比较
一 进化与建构之别
二 进化与建构之同
三 现代实践中的互渗
四 两种视界的互利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