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园梦》编著者吴平树。
《春园梦》描写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湖北成宁梅岐山那地方的风物人情。书中的故事围绕着主人公伍安民一家人展开,反映了伍安民一家人在新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他的政治社会地位、经济生活条件、家庭人口和婚姻关系以及思想感情的诸多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始终沿着一条主线——人民与国家的关系的变化而前进。
书中歌颂了劳动人民,赞扬了热爱劳动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描写了梅岐山人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改变家乡面貌,实现梦中理想的春天里的“花园村”,争取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一宗宗鲜活感人的事迹。
《春园梦》编著者吴平树。
《春园梦》描写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南方某省一户普通农家人命运变化的故事。反映了主人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做主人,开创和建设自己家乡的艰苦历程。他们坚定不移地相信党,跟着党,把旧社会遗留的贫穷落后的农村,逐步改变成富裕幸福的田园。
伍安民出生于1911年,农历八月十九日。这天,在他家乡北面百里处的武昌,爆发了举世闻名的“辛亥革命”。他身材修长,腰板挺直,身高一米七八;长方形的脸,高高的鼻子,鼻梁中间有一段稍微凸起,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额头高宽而亮堂,有点秃顶。他是梅岐山这片土地上饱经风霜的“老农”。
一年新柳绿最好,风和日丽才是春。乡村的老屋显得格外的僻静。人在屋子里能感受到春风的滋润和阳光的温暖,偶尔飘来一阵兰花的香味,钻人人的鼻孔,沁人心脾。伍安民舒坦地坐在卧室里茶几前的木椅上,手里拿着一本《家谱》,看了“万代家乘”一页,又翻开看“排行”这页,里面写道:“尊民允世久,开国定安平;科教流泽远,德法植根深;工农经政运,文武纬邦兴……”他一边看《家谱》一边思索家事。祖宗从右江迁来,安家落业到这梅岐山下,已有几百上千年甚至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传说村子兴旺的时期有五六十户人家、二三百口人。如今只剩下两户了。村子衰败到这地步,只因长期以来国家内忧外患、战乱频繁。可见,国破家衰,政乱民荒。大堂兄安荣早年去了南洋做生意,至今杳无音信。二堂兄安华早年参加了红军,有人说他在兴国被国民党抓着,给枪毙了。在押赴刑场的一路上,他慷慨激昂,高唱着《斩雄信》赴刑。也有人说他跟着红军一起长征了。不知他现在到底如何?三堂兄安富早年参加了白军,有人说他抗日时阵亡了,也有人说他后来跟随国民党去了台湾。也不知是死是活。他大伯家的四个儿子,只剩下四堂兄安贵一人了。安贵是个驼背子,只因年轻时骑在牛背上斗牛,摔驼了背,便成了残疾人。他年轻时娶过妻子,妻子洗菜时不慎掉进水塘里淹死了,又未曾给他生下一男半女。他妻子死后未续,至今孤身一人。过不了多年,他这户也就不复存在了。看来,这伍家村的烟火只得由自家来延续了。现在,国稳民安了,可什么时候能国强民富、村子兴旺发达起来呢?自己生了五个儿子,长得像楼梯等似的一个挨着一个,大的已二十多岁了,可是一个也没有订婚。眼下饭都吃不饱,哪有钱给孩子说亲呢。唉!他这一声长叹,声音既深沉又伤感。惊动了他的妻子。
他妻子柳慈英在床前踏板边的椅子上坐着。她在理棉花,准备纺线捻灯芯,突然听到了丈夫的叹气,说道:“你无缘无故在那里叹什么气呢?一声叹气三年穷。”又说“你别看了!托杨家花婶说的事,你去问个信,看有没有个准信。”她右手转着纺车,左手捏着棉花,一边纺线一边说:“我看这门亲事应该抓紧办,免得夜长梦多。平仁也不小了,别耽误了孩子的青春。咱们这年纪的人家已一群孙子了。去催催媒人吧!”
伍安民喝了一口茶,就把《家谱》放进了谱箱里,一边准备出门一边说:“一会儿上去出工,我顺便到她家去问问。”他走到南边耳门背后,拿起锄草用的小锄头出工去了。 柳慈英还在纺线。她自从入社至今就没有到生产队出过工。因为孩子多,需要她在家里烧茶做饭,补衣洗裳,喂猪养鸡。
她身高一米六多点,身材匀称,圆圆的脸,一双笑眯眯的眼睛,非常灵秀的鼻子,两边嘴角略微上翘,脸上总是挂着笑意。尤其是她越想对孩子生气故意装出严肃样子的时候,越是忍不住笑。
她纺好了一锭棉线,又把纱线捻成灯芯,装进了“满头红”灯上。她来到厨房,看见火炉里烧开水的柴火已散开了,就过去用火钳把柴头夹到炉膛中央。栗木柴头火旺,噼里啪啦炸开了,炸得火星四射。一根柴头有点潮湿,冲出一股气来“嗤嗤嗤”的响,柴头上的火像“笑”了起来。她自喜地说:“火笑客人来。”话音刚落,就听见南门外有人在喊:“柳嫂在家吗?”
柳慈英听出是杨家花婶的声音,赶紧从厨房里迎了出来。她见杨家花婶上身穿一件白底红花洋布对襟衬衫,下身穿一件蓝色英丹士林洋布裤子,一边打量一边说:“嗬!穿得这样漂亮呀,像个十八岁啦。”杨家花婶哈哈地笑:“老了,生不出崽来啦。”又笑了一会儿:“这几天暖和,山上的花都开了。你看,你们家果园的李子树、杏子树都开花了。天热了,来喝碗茶。”柳慈英拉上她的手说:“好姊妹,别站在太阳地上晒着.快进屋里喝茶去。”
P2-P3
我无比强烈又坚持不懈地写《春园梦》,只有一种理由,就是我热爱梅岐山更热爱梅岐山人。我不遗余力试图把梅岐山写得美好更美好,只有一种理由,就是我生在梅岐山、长在梅岐山,那里是我魂牵梦绕、情深意笃的故乡。而且,离开她之后来到了北京三十年多年,还日日夜夜思念她。当然,我有更多的理由说我爱梅岐山人。因为,那里有生我养我的父母,那里有疼我爱我的兄弟姐妹,那里有帮我扶我的亲戚朋友,那里有值得我深爱的梅岐山人!
我的父母是勤劳、仁慈、善良和厚道的。他们吃苦耐劳的形象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里;他们为了儿女而无私奉献的爱永远滋润在我的心田里。他们那一代人的求索、奋斗、牺牲精神,他们那一代人的勤劳、吃苦、奉献精神,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如果忘记,那就是忘恩负义;如果忘记,那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背叛!
今日,每当我吃着鱼肉蛋面饭而不敢多吃,是怕吃多了发胖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母亲曾经的缺乏营养的、黄黄的、布满皱纹的、时而十分悲悯又时而充满欢乐的脸庞。
今夜,当我平安地舒坦地坐在电视机前,看美国好莱坞大片拿杀人当游戏的镜头,我就想起了被砍在碓臼里的柳慈英家的三个血淋淋的人头,以及她的死去了的三个孩子。
每日每夜,伍安民热爱祖国,为集体奉献聪明才智的精神;热爱家庭,为家庭劳碌奔波的爱心都激励着我、鞭策着我去传承和发扬。
《春园梦》写的是上世纪1961—1966年六年间的中国江南湖北成宁梅岐山人的事情。那段时间属于新中国的春天。虽然这之前几年,中国出现了“倒春寒”。书中围绕着伍安民和柳慈英一家人的政治社会地位的变化、经济生活条件的变化、婚姻和人口繁衍的变化、以及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展开故事。而这些变化又始终无法避开地沿着一条主线——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前进,就像马车沿着马路走,汽车沿着公路走一样。他们前行有时快乐,有时悲伤;有时坚定,有时徘徊;有时走得快,有时走得慢。但是,他们始终是高举着劳动的锄头在向前掘进。他们拿毛巾擦拭脸上的汗水的时候是欢笑的。他们弯下腰收获庄稼的时候是快乐的。伍安民相信“四为四遵”,柳慈英相信生活和观世音菩萨。他们共同梦想并相信时代会变得更加美好。尽管,伍安民和柳慈英夫妇一个人做梦是笑着醒,一个是哭着醒,那是因为他们一个人想着的事情是过去,一个人想着的事情是未来。他们那时的现在是踏实的、充实的、并且是充满希望的。因此,他们无比的勤奋。正因为那一代的人民,以致上溯无数代人,下继几代人都那么勤劳、吃苦、奉献,才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们追思和怀念、颂扬和传承。
听说写文章依据事实的原则是:歌三、戏五、书七成。我写《春园梦》也基本上是遵循这条原则。书中描写的真善美和假丑恶的事,有些事是那时那地发生过的,有些事是作者自己编造和虚构的。书中的人物是张三的脸、李四的眼睛、王五的心。但是,他们都是梅岐山人。书中的故事,如《劳动使人变得聪明》、《高照中骑龙上天的故事》、《蚂蟥变蚯蚓变蛆·三世没开眼》的故事,都是自己编写的。《干鱼庙》的故事是我小时候,父亲讲给我听的。这个故事不知道是父亲看书得来的,还是他自己编的。书中的一些山歌、儿歌、童谣大多数属于原生态,有个别的也是自己编的。书中的人物还活着的,全靠他们自己努力争取活着而活着的;死了的有个别的人是他自己找死的,有的是不想死而被气死的,有的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而死的。我既没有扼杀他们,也没有拯救他们。刚拜读了莫言先生的书,引用莫言先生的一句话:“一个作家要爱一切人……”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作家,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爱书中的一切人,进而更爱生活中的一切人。当然,我们应该爱那些值得爱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