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思想家(陈乐民作品)(精)》编著者陈乐民。
所谓文明史、思想史,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总结经验”,反思过去,把它提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上。
思想空前活泼的时代不是某一个人的时代,不是思想定于一尊的时代,然而多种思想、多种精神产品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推动历史的车轮。启蒙的价值正在于此。众生喧哗才会有启蒙;万马齐喑造不成启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敬畏思想家(陈乐民作品)(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陈乐民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敬畏思想家(陈乐民作品)(精)》编著者陈乐民。 所谓文明史、思想史,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总结经验”,反思过去,把它提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上。 思想空前活泼的时代不是某一个人的时代,不是思想定于一尊的时代,然而多种思想、多种精神产品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推动历史的车轮。启蒙的价值正在于此。众生喧哗才会有启蒙;万马齐喑造不成启蒙。 内容推荐 《敬畏思想家(陈乐民作品)(精)》编著者陈乐民。 《敬畏思想家(陈乐民作品)(精)》内容提要:“陈乐民作品”凡九册,整合收录了作者主要的文章随笔、学术专著及译著。 此次出版的《欧洲与中国》、《敬畏思想家》、《读书与沉思》、《在中西之间:自述与回忆》四种为文集,以十余部已出版的作者自编、他编文集为主体,按主题、写作或出版时间递次编订。 即将出版的专著部分五册,根据内容及写作思路对零散的单行本进行了适当整合:《戴高乐撒切尔夫人》、《战后西欧关系(1945—1984)》(附《东欧巨变与欧洲重建(1989—1990)》)、《20世纪的欧洲》(附《“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欧洲文明的进程》(附《对话欧洲》)、《莱布尼茨读本》(附《有关神的存在和性质的对话》) 《敬畏思想家》收录作者有关欧洲17、18世纪思想家的文章随笔。主要由三部分文章组成,从思想角度进入中西文明的历史深处:辑一讨论莱布尼茨、马勒伯朗士等17世纪中西之间的欧洲思想家以及他们与中国的关系;辑二为学习阅读康德、费希特的笔记;辑三为作者考察“启蒙”思想的专题,曾以《启蒙札记》为名单独出版。 目录 出版说明 引言 历史的遗产 历史是否有逻辑 哲学-历史·政治 辑一17世纪西方哲学与中西之交 17世纪西方哲学的重要性 伏尔泰评马勒伯朗士 马勒伯朗士的认识论 关于“怀疑” 关于斯宾诺莎和马勒伯朗士 马勒伯朗士与“中国礼仪” . 中西之交义理分殊——谈马勒伯朗士与“中国哲学” 非作调人,稍通骑驿——莱布尼茨与中国 莱布尼茨的圆通之学 莱布尼茨的“普遍文宇’ 莱布尼茨和“儒学” 莱布尼茨的“造化之谜” 中西之交中的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与中西之交 辑二 康德与费希特 我看康德 康德:理念中的自由和现实中的不自由 康德二三事 康德与中国哲学 康德与中国哲学(一) 康德与中国哲学(二) 康德与中国哲学(三) 康德与中国哲学(四) 康德的道德哲学与《中庸》 冯友兰与康德 牟宗三与康德 王国维与康德 罗章龙与康德 康德是西方的孔子? 闲话康德 康德能否通俗些? 读费杂感(一) 读费杂感(二) 读费杂感(三) 读费杂感(四) 费希特的矛盾 辑三 启蒙札记——18世纪欧洲启蒙时期的思想家 及其社会背景 前言:“启蒙”札记 一何谓启蒙 讲一点18世纪以前的历史 科尼斯堡的圣人——康德与启蒙 康德论启蒙——读康德《何谓启蒙,答复这个问题》 启蒙在苏格兰 启蒙的进程——以英国为例 英国启蒙的近代意义 二伏尔泰与启蒙 伏尔泰与启蒙——伏尔泰诞生三百年. 重读伏尔泰《哲学通信》 理性·人性·文人 跟伏尔泰去英国 “理性”在历史的长途跋涉中 伏尔泰与爱尔维修 伏尔泰:“铲除卑鄙” 《论宽容》中译本问世——兼及译家蔡鸿滨 伏尔泰的一篇讽喻小品 伏尔泰的大脑 从迷信到理性——伏尔泰为什么写“历史哲学” 闲说“伏尔泰与中国” “大杂家”伏尔泰 敬畏思想家 三论其他启蒙思想家 说说狄德罗 狄德罗的一篇小说:《女教徒》 狄德罗的“沙龙随笔” 卢梭是怎样一个人 论卢梭 思想巨人约翰·洛克 大卫·休谟何许人 伏尔泰笔下的卢梭与休谟 弗朗西斯·培根 四启蒙与中国 瞎子摸象——启蒙时期欧洲哲学家跟中的“中国哲学” 莱布尼茨与中国——兼及“儒学”与欧洲启蒙时期 启蒙在中国 市民社会的经验在欧洲 李慎之去世五年祭 即使是一粒沙子,也诙足_粒有“灵陛”的沙子(代后记) 后记 试读章节 20世纪欧洲的思想,从深度上来讲,比起前几个世纪来要差得多了。以前的思想家们无论他们的见解何等仁智互见,都在为古典的问题寻求答案,如人本主义和神本主义问题,并且进而昭示世人:人类社会进步需以理性的判断为基础,而民主与自由应是人类的共同理念。但是到20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这些,而是各种美好理念的“礼崩乐坏”,是对未来世界往哪里走的彷徨和无助。 奥地利人道主义作家茨威格写了一本有名的书:《昨天的世界》。在20世纪初战争一步逼近一步、社会一片混乱的时刻,他感觉到前途没有希望,他所习惯的19世纪的那些最诱人的文学、艺术、“文化沙龙”等等,一切的一切,眼看都将被摧毁,而战争一旦爆发,小小的奥地利能够起什么作用?他成了一个“悲观主义者”。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跟他有联系的,俄国有高尔基,法国有罗曼·罗兰,三个人通信讨论这些问题,当然他们三个人的政治取向是不一样的,但对时局的:忧虑,却是心心相印的。希特勒上台后,他完全陷于绝望之中,和他的夫人流亡到了巴西。在法西斯得势的时候,夫妇两个双双自杀。他是悲剧人物,但是从他这本书可以看到当时的那种社会思想情况。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即1945年以后,将是这本书所覆盖的时期,六十年来,欧洲已不是原来的欧洲,它限于对过去的反思。现在还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还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而且形势发展得如此之快,以致无法很快清理完过去,就需应对迎面而来的新问题。所以出现不了很成熟的思想家是很自然的事。或许这就是“后现代主义”之所以产生的原因。 提起欧洲来,总觉得它有相当深度的东西,等待人们去研究,这不是一本书能够解决的。虽然不乏资讯,但不透明的东西仍然很多。历史就是这样,历史注定要留下很多不透明的东西,需要后人慢慢去琢磨、咀嚼。 欧洲在近代历史上,为人类进步作出了两大贡献,推动了文明的进程。一个是在中世纪后出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遍及欧洲以及北美的“启蒙时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启蒙思想家,18世纪的法国表现得最集中,也最突出。为数众多的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他们之间的意见不见得都相同或相似,有的还意见相左,人们都知道伏尔泰和卢梭之间闹到互相攻击、“势不两立”的程度。狄德罗领衔的“百科全书”的作者们以各自的天才才能和见识,为文化的法兰西增添了异彩……这些如群星璀璨的天才们的政治环境可以说非常不理想,18世纪的巴黎,用孔多塞的话,还存在着两大“暴政”,即政治的和宗教的“暴政”。王权、法院、教会、御用的书籍检查机构,都可以以某种莫须有的理由,指责、驱逐那些写了于时不合的作品的文人们。多少了解一些这段时间的历史的人,可能都了解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由于一本书、一篇文章而被迫流亡或蹲监狱,他们的著作被禁。被毁。 幸运的是,空间没有(也不可能)被填满,启蒙思想家们的著作们依靠印刷、出版业的介入而得以流传。各式各样的“俱乐部”均是文人交流思想的“论坛”,这是当时欧洲的一种社会风尚,无形中散发出自由人文气息,流风所至,声响随之。 历来的说法,习惯于把“启蒙”的时代归之于法国的18世纪。其实,它在那个时代乃是一种“欧洲现象”,许多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受了先于法国便有了“自由空气”和开明知识分子的荷兰和英国的影响和启发,而又反作用于其他欧洲民族。欧洲各民族的“密集”,思想的流动比较容易超过民族界限,以致某个国家的知识巨匠,必既是属于本国的,同时又是欧洲的。 序言 陈乐民(1930—2008),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北京。国际政治与欧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原欧洲学会会长。先后在燕京、中法大学肄业,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系法语专业(1952年院系调整并入北京大学),从北大毕业后进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从事“民间外交”,先后在位于维也纳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简称“世和”)书记处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简称“对外友协”)欧洲处工作。1980年调往外交部所属的国际问题研究所,转向治学与研究。1983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欧研究所,着手写作《战后西欧国际关系》,之后注意力转向欧洲文明和历史文化问题,1988年出版《“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将欧洲作为一个政治、文化的综合概念来看待;继而在1990年代写作《欧洲文明扩张史》(后更名为《欧洲文明的进程》),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欧洲社会是怎样地从古代、中古走入近代和现代。20世纪末,与资中筠共同主编“冷眼向洋——20世纪风云启示录”系列,并专写《20世纪的欧洲》,思考全球背景下的欧洲问题。 陈乐民先生幼承家学,有较深的中国文化修养,并擅书法、国画。他博览中国的文史典籍,在潜心梳理欧洲的历史与现实之外,也留下了大量读书随笔和思想札记。所涉内容,兼有有中西文史和哲学。先生一直倡导将人文学科引入国际问题研究之中,读书无定法,于杂中求专,专中求博。晚年的思考力图在高层次上寻求中西哲学文化的通道。在某些著作中可见这一努力的吉光片羽。若天假以年,可能在这方面有更多成果。自1992年确诊为慢性肾衰竭,陈先生每周需要做血液透析,但他不为老病所困,直至生命最后时刻,仍以惊人毅力读书、写作,并将切身关心越来越集中于欧洲文明的公民社会与启蒙问题。 “陈乐民作品”凡九册,整合收录了作者主要的文章随笔、学术专著及译著。《欧洲与中国》、《敬畏思想家》、《读书与沉思》、《在中西之间:自述与回忆》为文集,以十余部已出版的作者自编、他编文集为主体,按主题、写作或出版时间递次编订。专著部分五册,亦根据内容及写作思路对零散的单行本进行了适当整合:《戴高乐 撒切尔夫人》以两位个性鲜明的欧洲政治家的生涯为切入点,进入战后各国利益和国际关系的具体情境;《战后西欧关系(1945-1984)》(附《东欧巨变与欧洲重建(1989-1990)》)以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梳理了战后欧洲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20世纪的欧洲》(附《“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围绕欧洲一体化进程,从历史观念到现实推动,勾勒出欧洲怎样在“欧洲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交织中,走过独特的发展道路;《欧洲文明的进程》(附《对话欧洲》)从文明史的长时段看欧洲,意在探讨欧洲文明的特殊成因和内涵(陈先生另有一本北大课堂讲稿《欧洲文明十五讲》,因与此部分内容有所重合,未作收入);《莱布尼茨读本》(附《有关神的存在和性质的对话》》)集中于中西之交的历史时段,展现了中西文明在16、17世纪的理解与接触,此后西方经过工业革命与启蒙运动,走上异军突起的近现代之路。总体来说,希望通过对文章和专著的重新整理,全面呈现出陈乐民先生作为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主要成就,并对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欧洲问题研究有所助益。 作品尽量保持作者发表或出版是的写作习惯和风格,一些用语、标点和译名等不根据现有标准强行统一,除有明显排版错讹外,一般不作更改。 “陈乐民作品”的出版得到作者家属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女公子陈丰女士,搜集整理、重新编订了大量的集外文,提供了作者生前出版各著作之原版样书。原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朱尚同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和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冯绍雷教授均对作品集的编纂给予了诸多建议。在此,谨向他们及其他关心和帮助“陈乐民作品”出版的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谢意,并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部 2013年10月 后记 我的父亲陈乐民先生尝言:“治西学者不谙国学,则漂浮无根;治国学而不懂西学,则眼界不开。文化割弃了传统,是贫瘠的文化。”先父与其说是现代意义上专家式的知识分子,不如说无论从志趣还是文化修养上,都更接近跨领域的中国或者欧洲的传统文人。他的教养与情怀、他的知识结构以及他对中西方历史文化的感悟,使他更接近“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他在《在中西之间》的后记中也写道:“从本质和气质上说,我属于比我早一代的那一代人。”他是在退休以后开始他向往的文人生涯的。他那时已经重病在身,读书人的睿智、豁达和恬淡心态使得他得以充分利用极有限的有效时间梳理中西文化的特质和历史进程。他系统思考,零星发表,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他似乎无心也没有精力打理文集出版。除去专著,他在世时发表的一些文集基本上按年代顺序,没有经过分类。父亲走后我才打开他整理过的档案夹,进入他的笔墨世界。 具有文化传统和文人气质的三联被先父称作“文人联络站”。过去三十多年里,他的著作文章有幸得到几代文化底蕴和文字功底深厚的三联编辑们的精心策划。此次陈乐民作品又是三联动议出版,把他过去发表的和未曾发表的专著、文集以及散见各处的文章第一次尽可能系统地重新整合。因其写作涉猎古今中外,各领域纵横交错,内容广博,文集分类很难做到泾渭分明。责编杨乐女士不辞辛苦,细心搜索,唯恐漏掉有价值的文章,同时反复斟酌,尽可能使得作品集脉络洁晰。 父亲2008年底去世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对话欧洲》、《启蒙札记》、《一脉文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出版了《给没有收信人的信》等分门别类的四本文集。这次作品集的问世更使我既欣慰又惆怅。无论是作家还是学者,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看到自己的著作问世,享受到与读者交流的愉悦,而这些著作出版时最应感到欣喜的人却已经不在了。我没能在父亲抱病伏案时助他一臂之力,懊悔之余只有深深感谢三联老朋友多年来对先父的理解和支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