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王莽“野心家”和“伪君子”的面目已经定格。他大奸似忠,一贯以谦恭、简朴、大公无私的面目示人,但最终还是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夺取了刘汉的江山社稷。结果,他和他的王朝在流民暴动和豪族叛乱中被埋葬,死无全尸。
这张脸谱就是王莽的本来面目吗?似乎不是。胡适说他是一个大政治家,黄仁宇说他是一个大书呆子。野心家、伪君子、政治家、书呆子,王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磨剑编写的《王莽发迹史》力争在史实的基础上还原一个真实的、矛盾的、复杂的王莽,至于历史空白的地方,作者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虚构和演绎。
有人说他是“野心家”、“伪君子”,有人说他是政治家、书呆子,王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本书《王莽发迹史》在史实的基础上,适当运用小说手法,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矛盾、复杂的王莽。
他是一个显赫家族中的没落户,最后却和平接管了国家政权,登上至高无上的权力顶峰;他骨子里是个书生,凡事都从书本上找答案,一言一行都遵循圣人的教诲;他是一个近乎完美的道德超人,靠着自身的道德感召力赢得了崇高的声望和举世的拥戴……
畅销书作家磨剑将为读者揭秘王莽的发迹之路。
《王莽发迹史》是“全民读史”系列丛书之一。
由于汉成帝没有子嗣,皇位继承成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定陶恭王刘康的儿子刘欣被选中,即汉哀帝。 成帝之死和哀帝即位,对于王莽来说是风云突变。正在他摩拳擦掌,要大展宏图的时候,老板突然换了。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哀帝怎么会放着自己人不用,原封不动地保留成帝留下的老班底呢?
哀帝尊太后王政君为太皇太后,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为皇太后。王政君经历了无数的政坛风云,她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她作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以退为进,主动让贤。她下诏给王莽,让他辞职回家,把权力和位置让给哀帝的外戚家族。王莽听话地给刚刚坐上皇位的哀帝打了一个退休报告。
权力的滋味就像毒品一样让人成瘾。进一步攫取更大的权力几乎是人的本能反应。而退一步,主动放弃手中的权力。则是常人所无法做到的,这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冷静的头脑。明哲保身、急流勇退,识大体、顾大局。说时容易做时难啊!
哀帝的位子还没坐稳,自然不敢轻易批准王莽的退休报告,他还需要王莽和王氏家族来帮助他稳定局面。成帝留下的班底当然要换,但不能换得太快、太急,否则就可能造成局势的动荡,说不定这可爱的龙椅都会得而复失的。
所以,哀帝坚决不同意王莽退休。他下诏给王莽说:“先帝把朝政托付给您而抛弃了自己的臣子们,我继承皇位,奉祀宗庙,真心地希望与您同心同德地治理天下。现在您要求病退,不就显得我不能遵照先帝的遗志办事了吗,我很伤心啊!我已经下诏让尚书告知您,等待您上朝议事了!”
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哀帝又派遣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卫尉傅喜等人禀报太后,说:“我听闻您下诏让王莽退休,很伤心啊!大司马如果不上朝议事,我就不敢听政了!”戏演到这个份上,太后王政君也不能再坚持了,就命令王莽重新出来辅政。
但成帝和哀帝的两个外戚集团——即王莽家族和哀帝的祖母傅氏家族、母亲丁氏家族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一些趋炎附势、想搞政治投机的人,在政坛风云变幻的时候就冒了出来。
按照礼制的规定,哀帝作为成帝的继子继承皇位之后,必须首先尊奉成帝的亲属,而自己的亲属要次一等。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双方的尊号问题上,也就成了矛盾集中爆发的地方。而点燃导火索的人是高昌侯董宏。
董宏上奏说,按照《春秋》大义,母凭子贵,所以哀帝的亲生母亲丁氏应该获得尊贵的称号。这遭到了王莽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皇太后、太皇太后这些尊贵的尊号只能归属于成帝一系的亲属,董宏的建议无疑是违背礼制的。结果,哀帝迫于大臣们的压力,将董宏废为庶人。
但这件事激怒了哀帝的祖母傅氏。哀帝是傅氏一手拉扯大的,两个人感情很深。她的侄女、堂兄弟傅晏的女儿还嫁给了哀帝。在傅氏的压力下,哀帝尊其父刘康为恭皇,其母丁氏为帝太后,其祖母傅氏为皇太太后。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也就是四太后并立——太皇太后王政君、皇太太后傅氏、皇太后赵飞燕、帝太后丁氏。
傅氏和丁氏家族的成员鸡犬升天。哀帝的舅舅丁明被封为阳安侯,丁明的儿子、哀帝的表兄弟丁满被封为平周侯,哀帝的岳父、傅太后的堂兄弟傅晏被封为孔乡侯。
矛盾并没有就此化解,这只是更加激烈的冲突的前奏而已。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六月,哀帝在未央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宴会上,服务人员把傅太后与王太后的席位并列。王莽发现之后,严厉地斥责说:“定陶太后不过是藩王的太后,先皇的妾,怎么能与先皇的正妻王太后并列呢?”当即下令将席位调整。
傅太后闻讯后,拒绝参加宴会,搞得大家不欢而散。王莽只好再次打退休报告,哀帝也顺水推舟,加以批准,并赏赐给王莽黄金五百斤,车一辆、马四匹。朝臣们对王莽报以极大的同情,把他看成了捍卫礼制的殉道者,故意在哀帝面前称颂王莽。
迫于舆论压力,哀帝加重了对王莽的赏赐——在王莽的府中安排专使侍候,派中黄门(宫中的宦官)每十天给王莽送一次酒宴,并装模作样地下诏说:“新都侯王莽为国家殚精竭虑,坚持原则,朕几乎想和他一起治理国家了。太皇太后让他辞职回家,朕非常惋惜。将黄邮聚(河南南阳境内)的三百五十户加封给王莽,授予特进(西汉末始置,授予有特殊地位的列侯)的荣誉职位和给事中(给事殿中,备顾问,论政事)的官职,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按照接见三公的礼仪接见他,可以乘坐绿车(皇孙所乘之车)随从皇帝的车驾。”
王莽就这样体面地下了台。这是他步入仕途之后的一次严重挫折。
王莽下台后,风波并没有就此平息。有的人为了显示自己对哀帝和他的祖母、母亲外戚集团的忠诚,把矛头继续对准王莽,要把他彻底打垮。这其中就包括王莽过去的朋友,现在的敌人,也就是王莽给他送过女人的那位朱博。
朱博因为淳于长和王立一案被罢官,哀帝即位后,他被重新启用,担任京兆尹。在给哀帝的祖母傅氏和母亲丁氏上尊号的问题上,朱博与王莽针锋相对,赢得了哀帝和他的外戚集团的信任,被提升为丞相。
P37-39
王莽这个人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末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的诗成为评价王莽最著名的句子。千百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王莽“野心家”和“伪君子”的面目已经定格。他大奸似忠,一贯以谦恭、简朴、大公无私的面目示人,但最终还是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夺取了刘汉的江山社稷。结果,他和他的王朝在流民暴动和豪族叛乱中被埋葬,死无全尸,这就是“野心家”和“伪君子”应有的下场。
这张脸谱就是王莽的本来面目吗?似乎不是。胡适说他是一个大政治家,黄仁宇说他是一个大书呆子。野心家、伪君子、政治家、书呆子,王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认为,王莽在本质上是一个书生,有着严重的书呆子气。他迷信书本,准确地说是迷信儒家的经典,照搬书本上的条条框框,硬是要把现实社会改造成书本上描述的大同世界、太平盛世。所以,他搞复古改革,推行井田制,平均分配土地;更改官名、爵名、地名、人名、币名,以符合古制;搞五均六筅,也就是平抑物价,重要的行业和财源由国家专营。
这些改革的依据就是经典上或传说中的千百年前的古制,至于这些古制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效果如何,王莽并不深究,只要儒家的经典上有记载,他就当成不容置疑的真理。王莽从书本上寻找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的答案,用书本来裁割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这种脱离实际、食古不化、缺乏准备、急躁冒进的改革,是注定要失败的。这也是王莽国破家亡、身败名裂的根本原因,一个书生政治家的悲哀。
王莽的谦恭、孝敬、俭朴、仁爱、大公无私、胸怀天下,并不能说是伪君子的表演。其中当然不乏作秀的成分,但主调是真诚的。对于这些儒家倡的社会道德和个人修养,王莽一直忠诚地实践着。这也是书生单纯、可爱的一面。他之所以能够登上高位,靠的就是这种道德感召力,因此赢得了崇高的声望,
在强大的民意推动下,他登上了至高无上的权力顶峰,和平接管了国家政权。
所以说,王莽是成也书生,败也书生。他的发迹与西汉末年的特殊社会环境和显赫的家族背景是分不开,的。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浸淫社会一百多年,人们认为能够拯救社会危机的人,就是儒家的圣贤。于是,具有道德魅力和圣贤气象的王莽被时代选中,被渴望圣贤出来拯救世界的人们神化了。人们像追星一样狂热地崇拜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这种造神运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结果,王莽终于不堪重负。他挑起的是一个书生无法承载的重担——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作为书生,他不具备一个开国君主的雄才大略,除了制礼作乐,搞思想文化建设,比较擅长外,他不懂军事、不懂用人、不懂治国。一发生叛乱,王莽除了对着上天和列祖列宗的牌位痛哭,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在他败亡的前夜,王莽不吃饭、不睡觉,整日整夜地研究兵书,那个场景让人觉得既可笑,又心酸。
王莽是个超我高度发达的道德超人。在他身上,似乎很少看到道德的瑕疵,从这一点上来说,他的确是个圣人。但圣人也是人,也会偶尔表露出人性的一面。王莽对自己的儿子非常严厉,曾经因为种种原因逼死了自己的三个儿子,但对女儿却流露出一个父亲的脉脉温情;在低谷时期,王莽也曾偶尔一次放纵,与侍婢私通,借情欲的满足来缓解内心的痛苦,还有了几个私生子女。
本书力争在史实的基础上还原一个真实的、矛盾的、复杂的王莽,至于历史空白的地方,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虚构和演绎。九十年前,胡适曾为王莽喊冤,说“可怜这样一个勤勤恳恳、生性‘不能无为’,要‘均众庶,抑兼并’的人…两千年来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我们想借这本书为王莽说一句公道话——“这个可怜的书呆子!”
王莽确实一个大整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
可怜这样一个勤勤恳恳、生性“不能无力”,要“均众庶,仰兼并”的人......两千年来没有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
——胡适《王莽:一千九百年前的社会主义者》
(王莽复古改革)其旨趣是相当进步而且合理的,但是要实施这些新政,到底作了多少准备,就简直令人不胜寒心了。
——宫崎市定《中国史》
刘秀注重实际的组织,有步骤地达到他的目的。王莽则眼高手低,只能宣扬天下大局应当如是,做事经常文不对题,可能被他自己的宣传所蒙蔽...这位改革专家,实际上仍是一个大书呆子。
——黄仁宇《何以改革者又是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