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乡里旧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孙犁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乡里旧闻》由孙犁所著,是一个世纪前,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略图。

本书让我们想到奥纳夫·古尔布兰生的《童年与故乡》,平凡的故乡人物,琐碎的生活情节,令人唏嘘的命运故事:甘甜的琼浆顷刻饮尽,生命的凯歌转瞬落幕。天地无情,逝者如斯。

孙犁曾说:“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他的《乡里旧闻》正是体现人道精神的作品。

内容推荐

《乡里旧闻》由孙犁所著,《乡里旧闻》的作者孙犁晚年,曾有两句诗:“梦中屡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他的思乡之情,不绝如缕;故园柳色,魂牵梦萦。从1980年开始,他以《乡里旧闻》为总标题,另以不同的小标题,用系列作品描述了故乡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离奇曲折的故事。到1987年共写了二十余篇,涉及二三十人的身世遭际,感情深沉诚挚,用笔凝重洗练。其中一些篇目,如《菜虎》《疤增叔》《根雨叔》《玉华婶》《凤池叔》等都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为乡里这些终生默默无闻、自生自灭的芸芸众生留下了一鳞半爪、咫闻管见,让子孙后代窥视他们的先人是怎样度过或淡然超脱、或痛苦悲凉的一生。

目录

序 

第一辑 乡里旧闻

度春荒

村长

凤池叔

干巴

木匠的女儿

老刁

菜虎

光棍

外祖母家

瞎周

楞起叔

根雨叔

吊挂及其它

 吊挂

 锣鼓

 小戏

 大戏

玉华婶

疤增叔

秋喜叔

大嘴哥

大根

刁叔

老焕叔

第二辑 童年漫忆

父亲的记忆

母亲的记忆

亡人逸事

报纸的故事

童年漫忆

 听说书

 第一个借给我《红楼梦》的人

牲口的故事

住房的故事

夜晚的故事

吃饭的故事

昆虫的故事

钢笔的故事

包袱皮儿

小贩

晚秋植物记

 白蜡树

 石榴

 丝瓜

 瓜蒌

 灰菜

吃菜根

拉洋片

记春节

楼居随笔

 观垂柳

 观藤萝

 听乡音

 听风声 

新春怀旧

 东宁姨母

 同乡鲁君

青春余梦

芸斋梦余

 关于花

 关于果

 关于河

新年悬旧照

老家

故园的消失

第三辑 故乡旧事

平原的觉醒

“古城会”

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平原景色

 抗日村长

 洞 

 村外

 守翻口

 人民的生活情绪

 回来的路上

“帅府”巡礼

相片

随感

王香菊

香菊的母亲

诉苦翻心

访旧

家庭

齐满花

第四辑 诗歌

冀中抗战学院校歌

蝗虫篇——童年纪事

猴戏——童年纪事

柳絮篇

燕雀篇

春耕曲

大小麦粒

第五辑 小说

光荣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我的家乡,邻近一条大河,树木很少,经常旱涝不收。在我幼年时,每年春季,粮食很缺,普通人家都要吃野菜树叶。春天,最早出土的,是一种名叫老鸹锦的野菜,孩子们带着一把小刀,提着小篮,成群结队到野外去,寻觅剜取像铜钱大小的这种野菜的幼苗。

这种野菜,回家用开水一泼,搀上糠面蒸食,很有韧性。

与此同时出土的是苣苣菜,就是那种有很白嫩的根,带一点苦味的野菜。但是这种菜,不能当粮食吃。

以后,田野里的生机多了,野菜的品种,也就多了。有黄须菜,有扫帚苗,都可以吃。春天的麦苗,也可以救急,这是要到人家地里去偷来。

到树叶发芽,孩子们就脱光了脚,在手心吐些唾沫,上到树上去。榆叶和榆钱,是最好的菜。柳芽也很好。在大荒之年,我吃过杨花。就是大叶杨春天抽出的那种穗子一样的花。这种东西,是不得已而吃之,并且很费事,要用水浸好几遍,再上锅蒸,味道是很难闻的。

在春天,田野里跑着无数的孩子们,是为饥饿驱使,也为新的生机驱使,他们漫天漫野地跑着,寻视着,欢笑并打闹,追赶和竞争。

春风吹来,大地苏醒,河水解冻,万物孳生,土地是松软的,把孩子们的脚埋进去,他们仍然欢乐地跑着,并不感到跋涉。

清晨,还有露水,还有霜雪,小手冻得通红,但不久,太阳出来,就感到很暖和,男孩子们都脱去了上衣。

为衣食奔波,而不大感到愁苦的,只有童年。

我的童年,虽然也常有兵荒马乱,究竟还没有遇见大灾荒,像我后来从历史书上知道的那样。这一带地方,在历史上,特别是新旧五代史上记载,人民的遭遇是异常悲惨的。因为战争,因为异族的侵略,因为灾荒,一连很多年,在书本上写着:人相食;析骨而焚;易子而食。

战争是大灾荒、大瘟疫的根源。饥饿可以使人疯狂,可以使人死亡,可以使人恢复兽性。曾国藩的日记里,有一页记的是太平天国战争时,安徽一带的人肉价目表。我们的民族,经历了比噩梦还可怕的年月!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战养战,三光政策,是很野蛮很残酷的。但是因为共产党记取历史经验,重视农业生产,村里虽然有那么多青年人出去抗日,每年粮食的收成,还是能得到保证。党在这一时期,在农村实行合理负担的政策。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虽然对这种政策,心里有些不满,他们还是积极经营的。抗日期间,我曾住在一家地主家里,他家的大儿子对我说:“你们在前方努力抗日,我们在后方努力碾米。”

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我们成功地避免了“大兵之后,必有凶年”的可怕遭遇,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79年12月

村  长

这个村庄本来很小,交通也不方便,离保定一百二十里,离县贼十八里。它有一个村长,是一家富农。我不记得这村长是民选的,还是委派的。但他家的正房里,悬挂着本县县长一个奖状,说他对维持地方治安有成绩,用镜框装饰着。平日也看不见他有什么职务,他照样管理农事家务,赶集卖粮食。村里小学他是校董,县里督学来了,中午在他家吃饭。他手下另有一个“地方”,这个职务倒很明显,每逢征收钱粮,由他在街上敲锣呼喊。

这个村长个子很小,脸也很黑,还有些麻子。他的穿着,比较讲究,在冬天,他有一件羊皮袄,在街上走路的时候,他的右手总是提起皮袄右面的开襟地方,步子也迈得细碎些,这样,他以为势派。

他原来和“地方”的老婆姘靠着。“地方”出外很多年,回到家后,村长就给他一面铜锣,派他当了“地方”。

在村子的最东头,有一家人卖油炸锞子,有好几代历史了。这种行业,好像并不成全人,每天天不亮,就站在油锅旁。男人们都得了痨病,很早就死去了。但女人就没事,因此,这一家有好几个寡妇。村长又爱上了其中一个高个子的寡妇,就不大到“地方”家去了。

可是,这个寡妇,在村里还有别的相好,因为村长有钱有势,其他人就不能再登上她家的门边。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国民党政权南逃。这年秋季,地方大乱。一到夜晚,远近枪声如度岁。有绑票的,有自卫的。

一天晚上,村长又到东头寡妇家去,夜深了才出来,寡妇不放心,叫她的儿子送村长回家。走到东街土地庙那里,从庙里出来几个人,用撅枪把村长打死在地,把寡妇的儿子也打死了。寡妇就这一个儿子,还是她丈夫的遗腹子。把他打死,显然是怕他走漏风声。

村长头部中了数弹,但他并没有死,因为撅枪和土造的子弹,都没有准头和力量。第二天早上苏醒了过来。儿子把他送到县城医治枪伤,并指名告了村里和他家有宿怨的几个农民。当时的政权是维持会,土豪劣绅管事,当即把几个农民抓到县里,并带了镣。八路军到了,才释放出来。

村长回到村里,五官破坏,面目全非。深居简出,常常把一柄大铡刀放在门边,以防不测。一九三九年,日本人占据县城,地方又大乱。一个夜晚,村长终于被绑架到村南坟地,割去生殖器,大卸八块。村长之死,从政治上说,是打击封建恶霸势力。这是村庄开展阶级斗争的序幕。

那个寡妇,脸上虽有几点浅白麻子,长得却有几分人才,高高的个儿,可以说是亭亭玉立。后来,村妇救会成立,她是第一任的主任,现在还活着。死去的儿子,也有一个遗腹子,现在也长大成人了。

村长的孙子孙女,也先后参加了八路军,后来都是干部。

1979年12月

P3-6

序言

怀着敬佩的心情,我捧读了刘宗武选编的孙犁《乡里旧闻》的书稿。

孙犁是享誉中外的现当代文学大师,是新中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积一生之力,以笔为犁,耕耘岁月,为中国文坛留存下了一幅幅生动传神的时代画卷,赢得了一代又一代文学青年、作家和广大读者的尊重和爱戴。

在孙犁四百多万字的小说、散文、书简等不同体裁的作品中,有近百处涉及故乡——位于冀中平原的安平县:或追忆过往,或感慨变化,或祝福发展。今值孙犁百年诞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乡里旧闻》,使我们更加怀念这位一生秉持“大道低回”“大味必淡”理念的乡贤先哲,更加感受到他“梦中屡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的浓浓乡情。

安平自西汉置县,至今已逾两千多年发展历史,虽也有零星稀疏的几行记载,但要详细了解我们前人的生活景况、社会风情,则倍感缺少形象生动的文字记录。感谢孙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的七八年中,以古稀之年,赢弱之躯,纵笔刻画下了中国北方特别是我们安平农民的众生相与俚语习俗。其中,记叙乡风民俗的有《吊挂及其它》、《锣鼓》、《小戏》、《大戏》、《度春荒》、《听说书》、《记春节》等。在《吊挂》一文中,孙犁写道:“每逢新年,从初一到十五,大街之上,悬吊挂。吊挂是一种连环画。每幅一尺多宽,二尺多长,下面作牙旗状。每四幅一组,串以长绳,横挂于街。每隔十几步,再挂一组。一条街上,共有十几组。吊挂的画法,是用白布涂一层粉,再用色彩绘制人物山水车马等等。故事多取材于《封神演义》、《三国演义》、《五代残唐》或《杨家将》。其画法与庙宇中的壁画相似,形式与年画中的连环画一样……过了春节,就又由管事人收起来,放到家庙里去了。”短短几百字,就描绘出了吊挂的形状、内容、组合形式、悬挂地带、挂后去向,使人如临其境,似乎正有色彩绚烂随风飘动的吊挂舞动在眼前;记述人物的作品包括《凤池叔》、《干巴》、《瞎周》、《根雨叔》、《老刁》、《玉华婶》等近二十篇,其中写叔、婶辈分的较多,作家笔下的这些群像,想必都在他心里留有很深的记忆。在《凤池叔》一文中,孙犁写道:“凤池叔长得身材高大,仪表非凡,他总是穿着整整齐齐的长袍,步履庄严地走着。”“他赶几套的骡马,总是有条不紊……他总是若无其事地把鞭子抱在袖筒里,慢条斯理地抽着烟,不动声色,就完成了驾驭任务。”“但是,他在哪一家也呆不长”,因此,他常常失业家居。有一年冬天,他在家里闲着,年景又不好,村里的人都知道他没有吃的了,有些本院的长辈,出于怜悯,问他:“凤池,你吃过饭了吗?”“吃了!”他大声地回答。“吃的什么?”“吃的饺子!”他从来也不向别人乞求一口饭,并绝对不露出挨饥受饿的样子,也不偷盗,穿着也从不减退。“在他死以前,他又把土改时分得的三间北房卖掉,为自己出了一个体面的、虽属光棍,但谁都乐于帮忙的殡。”短短几笔,即描述了凤池身怀精艺,“爽”得偏执,腹中空荡,仍硬撑脸面。在《村长》一文中孙犁写道,“村长个子很小,脸也很黑,还有些麻子。他的穿着,比较讲究,在冬天,他有一件羊皮袄,在街上走路的时候,他的右手总是提起皮袄右面的开襟地方,步子也迈得细碎些”。他和本村“地方”的老婆姘靠着,不久又爱上村东头的一家卖油炸果子的寡妇。1937年的一天晚上,村长又到东头寡妇家去,深夜了才出来,寡妇不放心,叫她的儿子去送村长回家,走到东街土地庙那里,从庙里出来几个人,用撅枪把村长打死在地,把寡妇的儿子也打死了。实际上,村长头部中了数弹,但并没有死,回到村里,五官破坏,面目全非,深居简出,常常把一把大铡刀放在门边,以防不测。1939年,日本人占领县城,地方又大乱,一个夜晚,村长终于被绑架到村南坟地,大卸八块。旧社会,一村村长往往不可一世,欺男霸女,鱼肉乡里。他最终的结局乃是应得。  孙犁是安平县的骄傲,多年以来,家乡人民总是挂记着他。

2010年4月,我有幸来到安平工作,在谋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以打造孙犁文化品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生活为主导思想,在201 2年7月1 1日和201 3年农历四月初六孙犁逝世十周年和诞辰一百年两个日子,都准备搞些活动。之前已经举办过纪念孙犁逝世十周年座谈会,在《安平文学》和《安平时报》刊发纪念文章,又举办孙犁雕像落成揭幕仪式以及孙犁文学奖散文大赛等系列活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作家们纷纷来到安平,驻足“中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流连孙犁的故园,徜徉工业园东区,对安平“丝网之乡”、“红色安平”、“孝德之乡”、“孙犁故里”的深厚文化底蕴,有了切身感悟。

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努力,为孙犁文学的研究、传承与弘扬做更多有益的工作。

2012年12月

(作者系河北省安平县县委书记)

后记

孙犁在《(孙犁文集)自序》中说:

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其中也反映了我的思想,我的感情,我的前进脚步,我的悲欢离合。反映这一时代人民精神风貌的作品,在我的创作中,占绝大部分。其次是反映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的作品,还有根据地生产运动的作品。

以上的话,可以说完全概括了他在“文革”前的创作。他真实地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包括土地改革,他所亲身经历的斗争和故事。

一九四九年以前,他的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主要的是在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他的作品,所描写的人和故事,在冀中平原又可分为,以他的故乡安平县和周边的几个县市一带的农村为背景的小说,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和短篇小说《第一个洞》《“藏”》《浇园》和《光荣》等;以安新县的白洋淀地区水乡为背景的小说,有短篇小说《荷花淀》《芦花荡》《嘱咐》和诗歌《白洋淀之曲》等。以冀西山区的农村为背景的小说有《吴召儿》《蒿儿梁》和《山地回忆》等。

但是,在经历了“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尤其“文革”浩劫之后,即一九七六年,他再度拿起笔来,主要写的是,揭露、反思“文革”的小说《芸斋小说》三十一篇,和大量的回忆自己青少年时代生活的散文,哀挽前后去世的战友的文章,有关生活和文艺的杂感,以及文学评论著作,等等。

孙犁的散文,已分别选辑为多种专题的单行本。今次,特地把他有关故乡的诗文和小说,辑录起来编成一本书,以他的一系列短文的总标题《乡里旧闻》为书名。《乡里旧闻》,顾名思义,即过去时,在故乡的所见所闻。共分为五辑。

第一辑《乡里旧闻》,大都记叙了邻里间老一辈人的不同生活遭际和悲惨命运,以及旧时的生活状况和习俗。第二辑《童年漫忆》广义地说,漫忆个人青少年时代主要的生活阅历和思想感情。第三辑《故乡旧事》,主要记叙了战争时期,家乡一带人民的生活和愿望。第四辑以诗歌的形式,主要描绘了童年的生活和少年们的精神风貌。第五辑是孙犁最喜欢的一个短篇小说《光荣》。它生动而鲜活地刻画了家乡的一对少年男女在战争年代茁壮成长的故事。

这些作品,对青少年一代,不仅有极深刻的教育意义,还有不可多得的认识作用。让他们对老一辈曾经生活过的旧社会有一个具体而微的了解。同时,不要忘记老一辈人在敌人入侵时,为保卫自己的乡土,不怕牺牲、不怕流血、前仆后继、英勇战斗,为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更加珍惜今日的美好新生活。

刘宗武

2012年11月11日天津

书评(媒体评论)

故乡是人生的起点,是作家创作的源泉。孙犁晚年的《乡里旧闻》最有力地证明:作家与故乡有割不断的绵绵情思。

——刘宗武(天津孙犁研究会前秘书长)

《乡里旧闻》令我想到奥纳夫·古尔布兰生的《童年与故乡》,平凡的故乡人物,琐碎的生活情节,令人唏嘘的命运故事:甘甜的琼浆顷刻饮尽,生命的凯歌转瞬落幕。天地无情,逝者如斯。

——汪家明(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