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共工开天地的传说
亲爱的读者,当你站在高处,极目眺望那向着无尽的远方伸展开去的大海时,你是否会有这样一些疑问:这美丽富饶的大海是什么时候诞生、又是怎样诞生的呢?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候起,这些疑问恐怕就已萦绕在人们的脑海中了。那时候,人类还没有文化知识,更没有科学知识,自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只能通过想象和神话去寻求答案。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就是我们的祖先关于日月星辰、大地海洋等事物来龙去脉的最早遐想和猜测。
故事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宇宙还是漆黑一团,像个大鸡蛋。在这个又黑又大的“鸡蛋”里,孕育着一个叫盘古的巨人。他美滋滋地在里面睡觉,一觉就睡了一万八千年。当他醒来,睁开双眼朝四周望去时,竟是漆黑一团,什么也看不见。他愤怒极了,挥动起粗壮有力的臂膀,向着无边无际的混沌世界猛地劈将过去。这一劈不打紧,那五十万年凝聚不动的“大鸡蛋”骤然进发出一声巨响,张裂开来,现出一片光明景象。
盘古好奇地瞧着四周的一切,只见那些轻清的东西,缓缓向上升腾,渐渐扩散开来,变成美丽的蓝天;那重浊的东西,一齐向下沉降,渐渐地聚集在一起,变为坚实的大地。他兴奋极了,顿时感到无比的舒适与快慰。但仔细一想,又怕这美好的景象不会长久,天地会重新合拢,浑浊的黑暗会再次降临。于是,他手撑青天,脚踏大地,并使自己的身体竭力向上增长。他一直长了一万八千年,天和地也就离得远远的,盘古也就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盘古开天辟地,耗尽了全部的精力,终因劳累过度而死去了。就在他弥留之际,四周的景象突然又起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云雾;他的声音,变成了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他的四肢和身体其他部分变成了东南西北四极和高耸人云的五岳;周身流动的血液,变成了奔腾咆哮的江河湖海;遍布全身的筋脉,变成了纵横的道路;肌肉变成了田地;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无尽的宝藏;汗毛变成了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一个清新美好、丰富多彩的世界诞生了。
盘古满意地环视了周围的一切,静静地安息了。他死后的精灵,变成了万物之灵的人类,不断以他们的聪明和智慧,把世界改造得越来越美好。
这个美好的神话,生动而朴实地表现了我们的祖先对世界也包括海洋诞生的遐想。但是,人类是在不断前进的,神话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渐渐地,一个更加具体的关于海洋形成的神话,又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这就是共工与祝融争霸的故事。
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为了争做天下的霸主,大动干戈。共工率领部下乘着木筏,向盘踞在陆地上的祝融发起进攻。祝融深知共工只习水性,在陆地上无用武之地,便佯作败退,诱使共工深入大陆。共工不知是计,误以为对方不堪一击,便率众登陆,穷追猛赶。
祝融缓缓地向后败退。就在共工行将追上之时,他猛地回过头来,口吐浓烟烈火,把追赶者团团围住。
共工察觉中计,意欲撤回水上,但因深入陆地太远,为时已晚,部下十之八九被烧成灰烬。共工竭尽全力,勉强冲出火圈,狼狈逃脱。
高傲成性、不可一世的共工遭到如此惨败,羞恨至极,无地自容。盛怒之下,猛地朝不周山撞去,竟把支撑天穹的四根擎天柱之一撞倒。天穹立即倾圮,强烈的震动接踵而来。大地被震裂开了,从此,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从地心涌出,注入洼地。天长日久,浩瀚的大海便在我国东南方出现了。百川归大海,从此,我国大陆上的河流,绝大多数就顺着地势,由西向东注入大海。南唐后主李煜在《相见欢》中的名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说的就是他的“人生长恨”有如“水长东”一样无穷无尽、无休无止。他虽然说的是个人的悔恨之情,却也道出了自然界的一个真实现象,在中国大地,大部分的河流总是向东流去的,流向东边的大海。
然而,神话毕竟不是现实,它没有科学依据,只不过是人类美好的想象。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神话自然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各种各样的科学假说。
地球冷却,洋盆横空出世
在众多关于地球和海洋形成的科学假说中,有一种学说认为地球是从它的母亲——太阳的怀抱里脱胎而出的。
当地球刚从太阳脱胎出来开始“独立生活”的时候,还是一团熔融状态的岩浆火球,一面不停地自转,一面又绕着太阳公转。后来,由于热量的散失,它逐渐冷却下来。它的表面冷却得快,首先形成一层硬壳。它的内部也要冷却和收缩,结果,在地壳下面便出现空隙。这种状态当然不能长久,在重力作用下,地壳便大规模下陷。它们互相挤压,形成褶皱,出现许多裂缝。岩浆从裂缝中涌出,引起火山和地震。随火山从深处喷涌而出的熔岩,在地壳上缓缓流动,铺满了地壳,也把地壳原有的许多裂缝填满。渐渐地,这些喷出的熔岩也冷却了,地壳也因此变厚起来。地壳的变厚,有力地阻止了地球深处熔岩的喷出,火山活动大为减少。于是,地球表面的轮廓就基本固定下来,那些高耸的部分成为陆地,那些低陷的部分就成为海洋。
该学说的基本思想是地球从热变冷,所以叫做冷缩学说。
这种冷缩学说不再是纯粹的想象和神话,而是有着相当程度的科学见解,因而得到许多人的拥护,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地质学界一直将它奉为圭臬。
后来,人们又对它不断补充和修正,说服力就更强了。人们认为,年轻地球的外壳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在潮汐的扰动下,有些地方凹陷进去,有些地方鼓胀起来,就像刚结冰的水面被大胆的人踩过的足迹一样。后来,随着地球的不断冷却,地壳渐渐变厚,地球自转的速度也减慢下来,地球自转一圈(即一天)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当潮汐振动的周期与岩浆振动的自然周期相等时,便产生了共振。振动越来越强烈,终于,一部分岩浆被甩了出去,成为地球的“女儿”、太阳的“孙女”——月亮。
月亮起初用自己的光芒照耀大地,后来它变冷了,不再发光,只有靠着反射太阳的光辉,才给人们以月夜的明亮。
月亮被甩出去以后,地壳留下了一个大窟窿,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太平洋。
有许多事实支持这种学说。比如,太平洋底部的基底岩石几乎没有花岗岩,而其他大洋的底部,在玄武岩上面却覆盖了一层较轻的花岗岩。人们不禁要问,太平洋底部为什么没有花岗岩?如果太平洋的确是月亮被甩出后留下的大窟窿,那么,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太平洋底部的花岗岩随同月亮一起被甩出去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发射火箭到月亮周围进行观测,查明那里没有明显的磁场,这就证明了这种推测是可信的。因为地球磁场主要是地球内核的铁质成分产生的,月亮没有磁场则说明它没有这种含铁质的内核,所以,认为月亮是从地球表层分离出去的说法是有说服力的。
月亮诞生时,地球经历的震动是极其强烈的。强烈的震动必然会使尚未完全凝固的地壳的其余部分张裂开来,出现巨大的裂缝,于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也就形成了。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