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双手捧着一杯早晨的咖啡,轻轻举起来对着天空。
我独自一人,没人看见。
这是我的个人行为——我的感激,我的献礼,是我为了今天的觉醒而表达感激的时刻。
我回想起了利休的话,禅宗的诗:
我的手中,一盏清茗,
色之绿,自然尽显其中,
合上双眼,我发现青山绿水尽收于胸,
轻轻品味,我感觉此色此味与我相融。
或许我早晨的咖啡并没有这般意境悠远,但刚品上一口,生活的热情就在我内心燃烧起来。我感受到了大地的富饶,流水的静淌,烈火夺物迁世的力量,生命和滋养的芳香。我的所有感觉都很敏锐,我的生活由寂静变成了歌唱。
我想起了我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的朋友,他们把烟草看成是神圣的东西。对我来说,(抽烟)不过是个坏习惯。但是在那些依然用传统方法抽烟的鄂吉布瓦人看来,这是对造物主的尊敬。
一位长者告诉我:“烟草来自大地。它向着天空而生长。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又重归于土。当我吸烟时,我就会想我们从何而来,又会去向何方。这让我的心向天空靠近。”
我早晨的咖啡,尽管没有传统的力量那样让我倍感鼓舞,但是区别也不大。就它本身来说没什么,但是加上我的意念,这就是一种简单的崇拜,一种尊敬,一个感激觉醒之日的祷告。
我想起了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一个山上的寺院里学到的一些东西。我去那里为僧侣们做一尊雕像,为了做这项工作时能有一种精神的东西让我与僧侣之间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我选择遵守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
寺院主持是个很严格的人,不想施舍同情或沾染人情世故。他观察我艰难地适应寺院的清贫生活和僧侣日常的诸多约束。
一天他走过来,没解释什么,仅说了句:“待在这个‘机器’里,它会清洁你的内心。”
刚开始我不懂他的意思。这话说得如此轻率,如此随意,如此与他身份不相称,结果我几乎认为他在取笑我。但是,逐渐地,我开始理解了。
我和僧侣们一起起床,一起聊天,同时工作,同时祷告。渐渐地,他们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仪式,岁月平淡地往复,开始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也让我内心充满平静。
当我六个月后完成雕塑时,我的精神深化了,心灵清洁了,眼界开阔了。我不是一个僧侣,但我深信他们生活方式的力量。遵循他们指定的生活方式,我变成了一个更加深邃更加明智的人。我待在那个“机器”里,它已开始清洁我的内心了。
我们大多数人过的不是僧侣清贫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起伏和喧哗。但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平静的惯例,指导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每天早上起来,以同样的姿态迎接我们的一天。喝一天的第一杯咖啡,扫一眼文档,我们洗澡的固定方式以及准备开始投入到新的一天——这些都没有变化。它们就是塑造我们生活的仪式。
但我们并不把它们看成是仪式,对我们来说,它们就是平常的生活——有时舒适惬意,有时让人头疼——它们让我们的生活千篇一律。我们不会去尊敬它们,我们也没对它们有所留意。我们认为它们就是惯例,而不是通往觉悟的路径。
寺院里的日子以不同的方式让我觉悟。可以确定的是,僧侣们虔诚敬意,一心祷告,这就是他们精神视野的真正源泉。但他们精神修炼的意识行为渗透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他们注意细微的差别,留心事情间的空隙。一杯茶,一顿饭,一段与他人共度的时光——这些都会让他们全心全意地去关注。他们调整他们的精神,使之有一种细致微妙的敏感,这样就不会让什么在不经意间或不受重视地消逝。
僧侣们的生活依然在我内心记忆犹新,我举起早晨的咖啡杯对着黎明。这不是什么伟大的姿态,肯定不同于虔诚敬意或精神净化的神圣行为,但是这样做让我自己有了醒悟。凭着这简单的感激举动,我把这普通的行为从惯例提升到了典礼的高度,让我的每_天增添了赞美的心态。P13-17
“这是一本能够是我们的灵魂疆域得以开拓的书。”
——全球畅销作家哈罗德·库什纳(著有《当好人遇坏事》)
“……肯特·纳尔本带我走过了平凡生活中的一个个寻常日子,让我了解如何才能对每一份工作,每一个任务和每一件事情中都以一颗包容一心相待……这是一本十分实用,又非常治愈心灵的书。”
——著名作家休·普拉瑟(著有《写给自己的日记》)
“这本书真是个奇迹,是一份珍宝。当生活带着不可避免的挑战出现在你面前时,读读这本书吧!还有,别忘了送一本给每一个爱你的人。”
——著名作家乔伊·拉弗迪(著有《完美老年生活》)
“这本短小精悍的散文集,语言如诗歌般优美,内容带着一种开阔眼界的启发性。读着它,我们总会深深感动于平凡生活与普通经历中所蕴藏着的无限美好、伟大和真谛。”
——著名媒体人弗雷德里克和玛丽·安·布鲁塞特
“纳尔本抒情诗般的散文读来实为一种享受。他有着一双艺术家的眼睛……还有一种难得的诀窍,总能发自内心地讲述那些轻易被常人所忽视的、寻常举动中包含的美好善意与尊重。”
——著名杂志《灵性与实践》
我们大胆地畅想我们的生活,可是我们却生活得很不起眼。从早上一起床到晚上临睡前的思绪万千,为生活而奔波耗尽了我们的精力,我们也就没有机会深思一下有关生命的重要事情。
我们活着为了什么?爱是什么?上帝真的存在吗?揭开死亡的面纱,我们会发现什么?
这些问题把我们定性为人,但是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以及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深思,远远地超越了我们生活的日常范畴。
我们向往我们的精神生活。我们知道,实际上,我们是生活在精神世界里的群体。但是我们的生活很不起眼,我们关心的都是眼前的、当下的(衣食住行)。我们的生活好像剥夺了我们精神的自我。我们景仰那些在世界上影响深远的人物——特蕾莎修女、甘地、马丁·路德·金——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和成就真是微不足道。
我们梦想着谁能帮我们一把,让我们一举成名,让我们的行为可以改变世界。但是别人帮助我们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换尿布、换灯泡、换班。得不到别人的赞扬,我们就好像被普通的事所束缚,被生活的小事所困扰。
我们必须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问题。世界上有很多条路,有些光彩夺目,有些平凡普通。我们无需评价我们所走的道路的价值;英雄和圣贤们耀眼的光彩把我们迷住了。我们必须学会相信我们所受的微小的眷顾,学会评价我们散发的智慧及周围人的不起眼的光芒。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关于日常琐事的思考也属于精神世界的范畴。日本人早就以此闻名,他们极其看重生活的平常瞬间,并把它们看成是艺术。土著印第安人也理解这点,围绕它们庆祝、祈祷以示尊崇。
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短暂的瞬间,忙于奔走,永不停息地奋斗,追求未来。我们很少停下来给予平常瞬间以应有的礼遇,关注一下那些时刻以示敬意。它们默默地消逝在如梭如箭的时光隧道里。
然而这仅仅是我们生活要求的一点点敬意,我们应该重视我们日常生活的这些普通瞬间——庆祝、尊崇平常的事情,让精神的光芒驱除我们生活的阴霾。
尽管我们可能没有圣洁的生活,但我们生活的世界却有很多圣洁的瞬间。我们仅仅需要花一些时间让这些瞬间“重现光明”。
作家、雕刻家、神学家Kent Nerburn(肯特·纳尔本)游走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仪式。他用雅致的文字语言,拨开了笼罩深刻真理的层层迷雾。
《觉醒(在庸碌人生中慢慢苏醒)》是Simple Truths的姊妹篇,它尽显了照亮人们生活的种种神圣时刻。通过对那些简单举止的探索,作者提醒人们每日都应好好规划,从而滋润灵魂、净化身心。
《觉醒(在庸碌人生中慢慢苏醒)》呼吁人们细细观察生活中的平静时刻、感知的微妙变化、家庭的温暖;本书呼吁人们静静感受鸟啼的福音、落叶的孤寂、雪树林里脚步声的回音。作者一步步引导人们认识平凡之中隐藏的能量。
本书揭示出,倘若从未虚度人生,世俗的神秘力量即将闪现。
一本风靡全美国的心灵读本,一部足以让生命重生的书。
当生活变得混沌,请为灵魂点起一盏灯!
这是一本温柔的书,像一双温柔的手,抚平心灵的皱纹,让生命的每个瞬间熠熠生辉。
《觉醒(在庸碌人生中慢慢苏醒)》还赠送3张精美明信片!
肯特·纳尔本用雅致的文字语言,拨开了笼罩深刻真理的层层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