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罗孚文集(共7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罗孚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罗孚,香港文学界的伯乐,金庸梁羽生武侠小说的催生婆,大陆文人眼里的两栖作家,董桥风靡大陆的推手,《罗孚文集(共7册)》这里既有对虫鱼花卉的抒情描绘,也有针砭世态的讽刺小品;甚至不乏具有文史研究价值的大块文章。这里还包括一位久居香港的大陆人对那半中半西、小而复杂的社会各阶层心态的剖析,这方面,香港人自己写不会客观,大陆人写来难免隔靴搔痒。在罗孚,则得天独厚。

内容推荐

《罗孚文集(共7册)》内容介绍: 一九九七年,在香港从事文化活动超过半个世纪的罗孚,邀约二十多位香港作家,写下他们怀念中的人和事,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且都是名家写名家,不作虚构,但在表现的方式上,个别可能像小说,原则上还是实事求是的写实。

有些东西原来都存在在我们的历史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时间令人遗忘,但也是时间提醒我们记住历史,令我们有了记忆。《罗孚文集(共7册)》带你领略一代大师的风采。

目录

《香港人和事》

编者的话

金应熙的博学与迷惘

话说金庸

一段护书往事——记陈君葆先生

吾家翁——记陈梦因

“云姊姊”和《新儿童》

复观先生与香港

梁厚甫首创怪论

素描黄永玉

统战高手费彝民

嘉道理勋爵二三事

“人间国宝”饶宗颐

香港半世忆群师

我的早年广播生涯

巴金在香港发表《随想录》期间一批信件注释

往事模糊芦花岸——香港九华径的一些回忆

记邓尔雅先生

李先生的迷宫

我的义父和老师林风眠

那天晚上

香港的红酒

说不完的马照跑

狗尾续貂话古龙

旧信封藏逐客令

少芳的故事

李秉仁办《书谱》

钱穆先生——忆旧游之一

《香港人和事》后记

《香港人和事》重要启事

《南斗文星高》

辑一

 巴金热

 世纪同龄老画家——林风眠在香港

 回想《知堂回想录》

 周作人其文

 曹聚仁在香港的日子

 回忆曹聚仁先生

 我所知道的叶灵凤先生

 凤兮,凤兮——纪念叶灵凤逝世十周年

 叶灵凤的后半生

 吞旃、坐牢及其他

 叶灵凤二三事

 关于《香港方物志》

 关于《读书随笔》

 繁花时节怀绀弩——《聂绀弩传》代序

 绀弩和香港

 绀弩和杂文

 怀念秦似

 秦似和香港

 萧红的骨灰

 蔡元培的坟

 鲁迅的演讲地

 章士钊二三事

辑二

 香港有亦舒

 金色的金庸

 陕影下的梁羽生

 三苏——小生姓高

 唐人和他的梦

 才女强人林燕妮

 粱厚甫的宽容和“鬼马”

 象西西这样的香港女作家

 倡伦——香港文坛拓荒人

 徐讦也是“三毛之父”

 刘以鬯和香港文学

 无人不道小思贤——香港新文学史的拓荒人

 你一定要看董桥

 好一个钟晓阳

 《海光文艺》和《文艺世纪》——兼谈夏果、张千帆和唐泽霖

 杂花生树的香港小说

 东北雪东方珠

 香港的文学和消费文学——代后记

《南斗文星高》后记

《北京十年》

作者自序

罗孚先生和他的《北京十年》

话说罗孚

 辑一 我和我的朋友们

十年不寻常

与齐白石为邻

大钟接蓟门

电子一条街

我的邻居们

小报与大报

小朋友、女朋友

“没关系”小姑娘

无为的姑娘们

从寻找聂绀弩开始

“文史馆”喷饭

两位老前辈

三个朋友

王、吴的官司

小丁和老杨

话说圆蹄

杨家的欢聚

朋友的圈子

冯友兰和四皓

舒芜的诗

向钱看而向“钱”看

“小饼干”萧乾

夏衍和旧梦

钟敬文和启功

话说周而复

陈迩冬和窦尔墩

王益知和田象奎

章士钊的文和诗

萧红的头发和骨灰

宜兴马和仰雪馆

苗老汉和牛油诗

他一身都是专家

常任侠的诗和情

卞之琳和臧克家

李锐·庐山·三峡

三松堂上一老人

笑煞邕漓父子王

文学大师的惊叹

沈从文的长信

诗人荒芜的悲剧

 辑二 胡风集团人和事

楼适夷和胡风

悼词上面的文章

三十年往事如烟

文艺青年张中晓

见三回就有了罪

吕荧被揪下台

鲁藜和王曼恬

绿原和中美合作所

贾植芳和汉奸问题

胡风获平反病好转

孙钿的故事

方然死在水沟里

胡风的幻听

好剑好书真人真杰

彭柏山孤光自照

化铁是空军军官

“蛇窟”内幕

青年侯红鹅事件

审阿垅的一场戏

审胡风的一场戏

胡风更甚于潘、饶

舒芜又成胡风余孽

一个又一个怪圈

由胡风到茅盾

何剑薰的h卦术

耿庸与我的记忆

胡风信和舒芜诗

 辑三 我所知道的周作人

不去台湾来北京

落水的前后

周作人自称是“看众”

给毛和周都写信

苦雨斋访周作人

书的悲剧人的悲剧

寿则多辱十五年

鲁迅对知堂的理解

夫妻和兄弟

青史他年又如何

 辑四 潘汉年和袁殊的传奇

郭有守和袁殊

潘汉年、恽逸群和袁殊

袁殊正式做“汉奸”

二十年狱中生活

惺惺相惜佐尔格

袁殊去访周作人

荒芜诗中的潘杨

话说潘汉年

三个故事和二老

左联旧事两小开

潘汉年一身重任和神秘

从搜捕到和谈

潘汉年和陈立夫会谈

玩弄日特于股掌

会见汪精卫带来的麻烦

毛泽东召见潘汉年

潘汉年重回香港

从香港北上又南下

十天的奇异沉默

潘汉年被捕以后

夫妇重逢团河安家

又进秦城又受审讯

洣江茶场的老夫妇

廖承志质疑陈云平反

何处更寻倩女魂

自始至终潘汉年

十九年后的平反昭雪

《北京十年》后记

《燕山诗话》

从胡乔木到乔木

夏衍和猫的情谊

从俞平伯到胡风

冯雪峰十年祭

空前绝后聂绀弩

王力文革五哀诗

“文章倾国”三家村

冯友兰诗论毛泽东

秦似悲田汉哭孟超

周作人已经平反了?

“饱吃苦茶辨余味”

书愤放歌吴世昌

精通洋文土诗人

杨宪益诗打一缸油

“生正逢时”吴祖光

陈迩冬十步话三分

碧空楼上探舒芜

“从来冠冕总堂皇”

铁骨铮铮邵燕祥

“至今人厌说秦皇”

黄苗子“青蝇拍后”

玉尹老人狱中诗

《燕山诗话》后记

《西窗小品》

卷一 大地和人

 感慨万千

 黑暗的日子——重庆杂忆

 大地小品

 中州小品

 黄河小品

 长安小品

 锦城小品

 草堂小品

 雾都小品

 春城小品

 故乡山水

 秋天,桂林山水

 绿色的想望

 谁杀桂林风景?

 灵渠一片石

 红豆子和桃金娘

 从文化城开始

 苔寺·枯山水·禅

 夏雨宜赏苔青青

 一株树的死亡

 这屋后这山坡

 闹市一片绿

 盛夏的红影

 二十多年一点沧桑

 从穿到吃的变化

 郊游和市游

 市游和自嘲

 维园十年后

 匆匆

 何必叹匆匆!

 慢的享受

 人生有常

 如旅的人生

 岁暮杂感

 不知老之将至

 年啊,拥抱!

 春天,光怪陆离

 秋天,举杯!

 月的节日

 迎春帖

 春天的浓淡

 夏日之什

 思想·山水·文物

 看花看画

 你爱猫吗?

 “夜非常大……”

 我们的黄色

 寂寞得想自杀

 三毛钱的好心

 府上和先生

 第一次踏上八宝山

 重阳雪·冬至雪

 文化沙漠吗?

 “大香港心态”?

 太平门和太空人

 留学生活以外

 曼殊上人诗卷

 “少愧猖狂薄老成”——回忆柳亚子先生桂林重庆二三事

卷二 西窗小品

 郁达夫的诗

 郁达夫未发表的诗

 曼殊上人的画

 弘一法师的字

 黄花节忆潘冷残

 新发现的鲁迅一首诗

 怀“雨巷诗人”

 杨振宁和你和我

 山水的天下

 因柑忆柳州

 一梨一世界

 花城冬日

 花石的艳丑和虚实

 喜闻改了酆都

 “时光倒流”

 秋花秋色

 秋扇秋灯

 秋风秋雨

 赏星乐事

 登高之乐

 秋天的阳光

 冬日杂写

 春节种种

 春蚕到死

 “我比前贤路已宽”

 黄仲则和我们的秋思

 小蜥蜴之夜

 草木虫鱼

 蛇与年

 “醉名甚大”

 茶的礼赞

 “咖啡或茶”

 黄河鲤和文庆鲤

 辣椒礼赞

 咸蛋礼赞

 吃狗和吃蛇

 笋壳鱼、臭豆腐

 烤薯、煨栗、烘粑粑

 音乐家庭

 孩子们的笑料

 “我爱你……”

 谈“飞”色变

 孩子们的一清二楚

 王锡爵飞去了哪里?

 有感于邓稼先做小工

 许士杰、陈香梅和一个公式

 “便民”二题

 寄语总编辑们

 宴会的规模

 宴会座位学

 捧骂香港

 何必“未亡人”

 深感于沈从文之逝世

 关于沈从文逝世消息的杂感

 有这么一位大人先生

 出土文物和时报奇文

 帽子和拥抱

 张千帆《劲草集》序

 周末杂感

《西窗小品》后记

《文苑缤纷》

卷一 人和书

 丹青是灿然的,不朽的——怀念林风眠老人

 江湖烟雾怎相忘?——怀念徐复观先生

 千古文章未尽才——怀念杨刚大姐

 萧乾和《大公报》

 两次武侠的因缘

 白干洒处忆萧铜

 小记萧铜

 绀弩端木香港一段缘

 徐哥的女儿和文章

 郁达夫的诗和香港

 关于《知堂回想录》

 《知堂回想录》的回归

 《叶灵凤卷》前言

 “哀莫大于心不死”——《聂绀弩诗全编》后记

 香港·文学革命·伟大作品

 香港文学初见里程碑——《香港文学大事年表》志喜

 无声的北上

 范曾摇尾吟诗归

 从《废都》到《墓床》

 书是生活中的盐

 书,未必是读的

 半山一条文学径

 关于蔡元培的坟

卷二 岛居新语

 严肃的刘以鬯

 黄永玉和沈从文夫人

 香港陈迹

 林风眠裸女风波

 黄般若的画

 张大千大画庐山图

 九十老人周有光

 黄庆云“莫你哀”

 廿年一画庆珠还

 青山青史岂相忘

 悼虚白斋主人

 悼佘雪曼先生

 长跑者的长逝

 萧铜的不幸

 诗人欧外之逝

 “长与物华新”

 擅改毛文

 如此毛诗!

 毛续乔诗

 乔冠华的丹心诗心

 冒效鲁和钱钟书

 范用温馨的小书

 李欧梵奇遇记

 柯灵的大著长篇

 拍蝇扫蠹一袁殊

 蔡元培佚诗笑话

 北京裸画的平反

 书法家多少钱一斤?

 奇妙的稿酬标准

 倒付稿酬

 文人下海的闹剧

 《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

 查泰莱夫人和撒切尔夫人

 看,这《废都》!

 “浪子回头笑范曾”

 何必称“公”

 章亚若墓在桂林

 “让他三尺又何妨”

 木棉的故事

 容国团,香港的意外

 健忘的笑话

 世纪末在大陆

 要为溥仪修帝陵?

 一百字的妙文

 《丝韦随笔》跋

卷三 文苑缤纷

 鲁迅和毛泽东未解之谜

 毛泽东的稿费

 叶灵凤和鲁迅的骂战

 叶灵凤日记谈鲁迅

 曹聚仁的《鲁迅评传》

 曹聚仁的《鲁迅年谱》

 高旅和聂绀弩

 九年辛苦出奇书

 姚克未收到的一封信——《海光文艺》二三事

 小思的散文心思

 爱水而又不爱“水”的诗人——怀念听水诗人王辛笛先生

 黄蒙田·竹乡·张大干

 吴其敏的文史小品

 杨刚、《文艺》和香港文坛

 杨刚之死

 忆孙毓棠和几位老师

 香港文学和武侠小说

 金庸小说,革命文学?文学革命?

 金庸的治学和办报

 雅俗共赏和雅俗共处

 郁风的“三故文章”

 喻黔居的《故人故事》

 我贬胡兰成

卷四 岛居杂文

 北大放逐蔡元培

 夏公一封信·巴老一句话

 楼适夷老人的鼓励

 悼一丁先生

 适夷笔下的鲁迅、雪峰和绀弩

 碧空楼头的夸赞

 王匡徐复观一段诗缘

 一流人物二流堂

 胡乔木为祸聂绀弩?

 诗人学者陈梦家四十年祭

 文革遗祸祸及巴金《随想录》

 为荃麟葛琴兴哀

 “关东奇人”心轻白虎堂

 黄宗江是善本奇书

 诗人公刘和香港的缘份

 想起秦牧和秦似

 马国亮和《良友忆旧》

 金尧如揽月摩星词

 一位女诗人的远去

 朱光潜小径和艳紫荆市花

 “九·一八”那个悲惨的时候

 回顾抗战和国殇

 张灵甫的生前死后

 张灵甫的遗书和妻儿

 中国女婴和美国父母

 到夏威夷看火山

 春雾和大佛

 五十年来的感慨

 “五月风暴”的回忆

 “六七暴动”面面观

 人生七十……

 八二感言

 “书有未曾经我读”

 桂林埋玉

 《文苑缤纷》后记

《香港香港》

芬芳港

香港人

最大的人情

香港的中国心

中国第一港

香港的世界第一

亿字头的人

四大支柱和擎天一柱

雪耻的工业

国际金融中心

银行多过米铺

“金鱼缸”狂潮

旅游天堂

太平山顶望下来

宋台和宋城

海洋公园

吃在香港

一盅两件

食街和为食街

大档和大牌档

酒和酒之外

大厦和天桥

大厦千万间

楼花种种

行路难不难

游车河

电话和藕线

水哉水哉

衣乎衣乎

“快活一百年”

麻雀耍乐

抢劫国际化

跨国黑社会

凤楼和别墅

“走鬼”

“胜完可以再胜”

女强人

再谈女强人

女强人之外

女人街

菲律宾女佣

报纸城

爬格子动物

块块框框

新派武侠小说

工夫片

电影圈

“茄喱啡”

五台山·电视人

体育小景

大学和大学生

巴金热

艺员和神

诸神和关公

看相算命,排队等一年

三板斧

墙外·墙里

墙上狐影

鸡脾打鬼

绿与黑

时间就是,效率就是……

小农和荒村

渔村和避风塘

特殊的九龙城寨

奇异中英街

香港·蛇口·深圳

香港澳门“双城记”

“我爱香港”

香港好

“好在自由”

坏在哪里?

一片心声

公仔纸和免费报

《香港,香港……》后记

试读章节

梁羽生

金应熙的博学与迷惘

正文之前的闲话

金应熙似乎是一位颇有争议性的学者。比如说他是否“背叛师门”,又比如说他在学术上的“定位”等。

但有一点应无异议,他是地道的“港产”学者。中学读的是“名牌”的英皇书院。在香港高中会考中名列榜首;大学读的更是港人公认为最高学府的香港大学,年年都考第一,获奖学金。用“港话”来说,即Made in Hong Kong,货真价实。

或曰:“货真”我无异议,他确是“香港制造”的“好嘢”!但说到“价实”呢——尚无“定价”,“价实”又从何说起?

这是内行人的话。金应熙在学术领域涉猎之广,收获之多,单以史学而言,正如“金门”大弟子陈华(暨南大学退休历史系主任)所说:“几十年来,他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哲学史、印度哲学史、中俄关系史、东南亚史、华侨史、菲律宾史、香港史等许多领域都写下大量论著,作出重大贡献。”且还有外文专著《中国古代史纲》、《国外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等等。但方面虽广,却又似乎都未达到“成家”的地步。

但也并非全无定评,最少在“香港学”方面,他就是当之无愧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之一。纵然说到“成家”,言之尚早。整个“香港学”都还是“新生事物”呢。这里顺便说说“香港史”和“香港学”这两个名词。“香港史”是总称,包含有研究香港的各门专史在内(经济史、社会史、政制史、法律史、宗教史、文化史、教育史等)。这些多元化的发展,就构成了今天的“香港现象”。香港学是研究“香港现象”的一门学问,它和香港史的研究范围一致。这是依据“历史编纂学”所作的注释。若就一般人的观念来说,把“史”只限于“历史事件”的话,前者的范围就窄得多了。不过对金应熙来说,不管“通史”也好,“专史”也好,每一方面,他大概都可以应付裕如。尤其在香港经济史方面。这有《香港概论》可以作证。

他生前有许多衔头,最后一个衔头是《香港概论》的编撰员。

“香港为何这样香?”自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以来,许多学者都在探讨“香港起飞的奥秘”(借用中国早期的“香港学”学者黄标熊、梁秩秋编著的一本书名),香港在战后的经济发展很快,经过五十年代的恢复期,六十年代的工业大发展,到了七十年代,就几乎全面起飞了(多元化和现代化)。种种“奇迹”,令人目为之眩。一般人对“香港现象”的着重点,也在经济发展方面。

《香港概论》分上下卷,上卷集中在经济方面,主要的编撰员就是金应熙。下卷(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出版时金应熙已去世。编后记最后一段说:“在本书下卷编撰完成的时候,我们特别怀念为《香港概论》的编撰工程鞠躬尽瘁的金应熙教授。金教授是国内和国际知名的历史学家,也是学识渊博的香港学专家。作为本书的一位主要编撰员,他为本书编撰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古稀之年,不计名利,不避艰苦,夜以继日,默默耕耘,务求高质量地完成极其繁重的任务,不幸因急性心肌梗塞于一九九一年六月与世长辞。”《香港概论》的编撰,可以说是香港学的奠基工程。

金应熙在人生的旅途中本来可以有许多选择,作为史学大师陈寅恪的接班人就是其中一个。如果在学术界作民意调查,相信大多数人会认为这应是金应熙的最佳选择。虽然创建香港学的价值是否就逊于“陈学”的继承,见仁见智,也是难说得很。不过,价值纵难言,心愿终未了。或许金应熙本人也会兴起一点“人生无奈”的感觉吧。  但无论如何,这位Made in Hong Kong的学者,得以为香港而终其一生,也总算是和香港有特别的缘份了。

金应熙和香港有缘,我和金应熙似乎也有点特别的缘份。

我在学术上毫无成就,但平生有幸,倒也曾遇过不少明师。对我影响最深的两位,一是简又文,另一就是金应熙(为了行文简洁,请恕我省去“先生”二字)。

简又文和香港关系之深,恐怕远在金应熙之上。虽云“宦海飘流二十年”,最后还是在其香港老家——九龙施他佛道的“寅圃”,完成其名山事业。在学术成就上,他是应无遗憾的。

两位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相同之处不是没有,但相异之处,却更大更多。

首先是辈份不同。简又文和金应熙的老师陈寅恪是同辈。我拜他为师时(一九四四),他早已是名满全国的太平天国史学者;而金应熙在岭大历史系开始当上讲师之时(一九四六),还只能算是“初出茅庐”的年轻学者。虽然这位年轻学者,已足以令老一辈的学人刮目相看(简又文和冼玉清都曾向我提过他)。老一辈的学人颇重辈份,所以当后来(一九四九)冼玉清为我引见陈寅恪时,她只介绍我是简又文的学生,却没提及我上过金应熙的课。P1-4(《香港人和事》)

序言

我行我素我罗孚

在网上搜索“罗孚”这个词,往往可以搜到的是一个名贵的汽车品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罗孚”,却是一位文人,一位有名的文人,一位颇有来历的文人。

罗孚是他的笔名,他本名罗承勋,1921年生于广西桂林。

他是一位报人。1941年在桂林参加《大公报》,从练习生做起,先后在桂林、重庆、香港三地的《大公报》馆工作,一共干了41年。徐铸成说他文品皆优,胡政之也说他头脑清楚。他做到香港《大公报》副总编辑和香港《新晚报》(即《大公晚报》)的总编辑,还编过《大公报》、《文汇报》的《文艺》周刊和《海光文艺》月刊等。

但他又不仅仅是一位报人。

1947年,他作为进步知识分子,参与了重庆地下党的理论刊物《反攻》的创办和编辑工作,《反攻》的领导人正是当时还没有被称作江姐的江竹筠。1948年,他在香港加人了中国共产党,以后长期在廖承志同志的领导下工作,廖公称他作“罗秀才”。

上世纪50年代,叶灵凤寓居香港,在他和朋友们的鼓动和帮助下,为左派报刊撰文,一时间凤兮归来,霜红正晚。70年代末,聂绀弩从沁园回到家,一副病躯,满脑子都是诗。他在香港以野草出版社为名,出版了聂诗《三草》,如今,老聂的诗成了一代人的心灵史。更早一些时候,查良镛还是一位编辑,写了几部电影剧本也没找到感觉,他鼓励这位同事在《新晚报》上开天辟地写武侠小说,以后,我们就看到了“金色的金庸”;类似的,还有梁羽生。再晚一些时候,他在《读书》杂志上写文章介绍香港作家,一篇《你一定要看董桥》,使得这位经济学出身的编辑,更上层楼,名满大江南北……

其实他还是一位作家,首先是一位散文家,他把发表过的文章汇集成册,有《风雷集》(1957)、《西窗小品》(1965)、《繁花集》(1972)和《香港文丛·丝韦卷》(1993)。作为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他不遗余力地为主旋律讴歌,似乎其中也有那么一点“风花雪月”。有人称他是香港左派文化阵营中的“一支健笔”,他却说,早年的文章不忍猝读,“四十多年来我写了不少假话,错话,铁案如山,无地自容”。萧乾评论说:“这是巴金的《真话集》问世以来,我第二次见识到这样的勇气,这样的良知,这样的自我揭露。”

1982年起,由于一个自己也意想不到的原因,他在北京蛰居了十年。从此,罗承勋改名为史林安。可是,黄苗子和郁风一定要管他叫“史临安”,临安者,南宋偏安之地后来的杭州是也。

北京十年,其实不是蛰居,是谪居。走了罗孚,来了“柳苏”。柳、苏,当是柳宗元和苏东坡。他说,我安敢自比柳、苏,只是取了其中的贬谪之义罢了。话虽这么说,事实上他成了“专职”的作家,也迎来了自己创作的高峰。这期间,他写了介绍香港形形色色的《香港,香港》、《香港作家剪影》和《香港文化漫游》,描绘了一幅97以前香港文坛的画卷,他肯定香港是有文学的,也有很多好的作家。他写下了二十余万字的散文和随笔,见诸大陆和香港的报刊。他还读诗、写诗、解诗,自己写了许多首旧体诗,编辑了聂绀弩的诗集,写了《燕山诗话》。柳苏比起罗孚,又多了一点冷峻和老辣,好像还有一点忧伤和无奈。

当然,他还不止是写作,还有交游。和他作忘年交的有:沈从文、夏衍、冰心、启功、钟敬文,他的密友还有舒芜、舒湮,和他一起吟诗作赋、唱和作答的有:黄苗子和郁风、丁聪和沈峻、吴祖光和新凤霞、杨宪益和戴乃迭,还有黄永玉、王世襄、范用、邵燕祥……这些也都成了他的创作题材。他为新组建的三联书店写作并出谋划策,沈昌文曾说:“柳苏先生熟谙港人港事,许多人、书、事都是他亲历、亲闻。文章不仅生动而富文采,而且具有史料意义。他还帮助我们扩大了自己的出版范围,开辟了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道路。”

1993年,他回到了香港。他说,我对香港,未免有情,我恋香港。余年无多,“岛居”最久。这些年,他又在报刊上以“岛居杂谈”和“岛居新语”为栏目,写了大量的散文和随笔。年事虽高,笔锋仍健。出版了《文苑缤纷》、《丝韦随笔》等书,还编了一个专辑《香港的人和事》。

主持《新晚报》后,他以“罗孚”登记了身份证,也不再用其他笔名。几十年来,他用过十几个笔名。也许是留恋家乡的山水,他用过“石发”;抗战时崇尚罗斯福,同事们管他叫了这个“花名”,他就做了“史复”和“罗孚”;写革命文章时是“封建余”;办报时作“辛文芷(新闻纸)”;抗战时期在重庆替宋云彬主编的《民主》周刊写“无花的蔷薇”专栏时为“丝韦”;上世纪60年代为文时又称“吴令湄(勿令迷)”。当然,还有“柳苏”。现在,罗孚,既是本名,又是笔名。

罗孚“岛居”以来,他的作品似乎也被“岛居”了起来。今天,我们整理出版罗孚的著作,就好像迎接一位长者的归来,也应了聂绀弩写给罗孚的诗:“惜墨如金金似水,我行我素我罗孚。”

后记

罗孚先生所编《香港的人和事》一书,由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于1998年出版繁体中文版,2001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简体中文版。本次出版受作者委托作了修订,校正了部分讹误,删节了部分内容,书名改为《香港人和事》。

沈昌文先生多次建议并积极推动罗孚著作的出版,提供了许多第一手材料,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还在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给予了具体指导;黄苗子先生在住院期间为本书题写了书名;陈子善先生热情地撰写了推荐信并提出了一些建议;陈平原、李怀宇二位先生也给予了许多支持;田珅、董曦阳二位先生在前期做了许多重要工作;罗海雷先生提供了大量资料和照片。在此深表感谢。

范用先生生前一直关心罗孚著作的出版。在本书付排期间,范用先生不幸去世,在此谨表哀悼。

书评(媒体评论)

半个多世纪香港文学和文化发展史的见证人和忠实的记录者。

——陈子善

罗孚的写作“以史料的丰富和准确,见识的精当和新颖,叙述的晓畅和有趣为特点。在可读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的路数上进行了尝试”。

——引自人民文学1999《香港之学史》

全书是以《大地和人》作为开端的。从中州到春城昆明,从草堂到雾都重庆,我们跟作者一道体验了他的游踪。真是一位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他不但赏花,还赏星,甚至赏苔。他对季节的变化异常敏感,写盛夏、秋日以至重阳和冬至。他从吃写到穿。他不但爱草木,爱猫狗,甚至还写流萤。他一边玩赏着,一边在品味着人生的真谛。

——萧乾《半个世纪的丰收》

我喜欢他的机智,俏皮和幽默。这里既有对虫鱼花卉的抒情描绘,也有针砭世态的讽刺小品;甚至不乏具有文史研究价值的大块文章。这里还包括一位久居香港的大陆人对那半中半西、小而复杂的社会各阶层心态的剖析,这方面,香港人自己写不会客观,大陆人写来难免隔靴搔痒。在罗孚,则得天独厚。

——萧乾《半个世纪的丰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