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家庭中孩子渐少,这种爱变得更加强烈,父母把孩子放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父母如此溺爱孩子,应该对孩子赞不绝口才对,可是他们往往又对孩子抱怨连连——
“我家的孩子一点都不听话,叫他吃饭他不吃,叫他睡觉他不睡,叫他起床他不起,非要跟我们反着来不可,我和他爸爸都拿他没办法。”
“我家孩子也很调皮。上次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跟我说,孩子上课时屁股坐不住,这挪一挪,那挪一挪,非要跟凳子过不去,蹭得地板吱吱响,大家都起鸡皮疙瘩。”
“你家的孩子只是吵着别人,我家的孩子竟然揪着邻居小女孩的辫子不放,说要上演一出惩罚奸人的好戏,搞得两家关系紧张得不得了,这两天见面时都躲着走。”
“你们的孩子不算坏,起码学习成绩过得去,我家孩子的成绩我都不好意思说了。名列前十名,不过是倒数的!”
人之初,性本善。小孩子并没有惹父母不高兴的本意,为什么父母会有诸多抱怨呢?爱之深,责之切。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父母都在抱怨些什么。
父母最关心的事情,是孩子的学习。
孩子要起床上学了,父母宁愿上班迟到也要为孩子做好早餐,送孩子到学校;孩子对枯燥的内容不感兴趣,父母便买来各种营养品,试图从生理上加强孩子的记忆力;孩子放学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着“小太阳”转,把上课的事情问个详详细细;孩子要做作业了,父母都怕打扰孩子,躲到房间里安安静静地看书,电视不敢开,说话声小得像蚊子一样;孩子作业做完了,父母要拿过来仔仔细细检查一遍,生怕孩子做错题目被老师批评……
父母对子女的学业如此关怀备至,子女的成绩稍微不如意,便会引起父母的抱怨,情况严重的话,还会引发家庭“地震”。孩子的成绩低于班级的平均分,父母便忧心忡忡;孩子排名靠后,父母便心急如焚;孩子有一科不及格,父母便大发雷霆;孩子留级了,家里便电闪雷鸣;孩子不想上学了,家里便山崩地裂……不单是孩子的父母,其祖辈也会加入到“地震”中来。
正如马有失蹄,学习成绩一直上升的孩子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偶尔分数低了,并不能说明孩子偷懒了,变笨了。导致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比如身体不适、状态不佳等等,但是父母往往不加分析,抱怨就飞流直下三千尺,把孩子淋成落汤鸡。这是很不理智的。
除了学习成绩,孩子不听话是父母抱怨的又一大内容。
一对年轻父母是上班族,一天下来,他们累得筋疲力尽,睡觉前洗个热水澡是他们的好习惯,这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能让睡眠质量提高一大截,保证第二天精神饱满。孩子上学一天了,也很累,晚上做完作业时,已经很晚了。父母想把睡觉前洗热水澡的做法用在孩子身上。一天晚上,孩子快要做完作业时,爸爸便放好水,等待孩子。孩子一收拾好东西,妈妈就跑过来叫孩子洗澡。孩子偏偏不依,非要洗冷水澡。
“深夜洗凉水澡很容易感冒的。”妈妈解释道。
“不嘛!洗热水澡很热的,多么不舒服啊!”孩子不同意。
“心静自然凉啊!这比洗冷水澡舒服多了!”
“不!不!不!我还是要洗凉水澡!洗完我就睡,洗热水澡我不睡!”
妈妈拗不过他,只好同意孩子。
临睡前,妈妈对爸爸说:“瞧咱们家孩子,一点都不听话,洗热水澡多舒服啊!可是怎么说他都不听!” “哎,没办法,就随他吧。我就担心,万一着凉了,咱们又得忙乱一阵子的了。这多浪费时间和精力啊!”
“就是啊,明明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他偏要往坏里做。”
“没关系,慢慢来,孩子还小,不知道咱们的好心,等他长大了,就会懂了。”
像上面这位年轻妈妈的抱怨,很多父母都深有同感,但又无可奈何。
父母喜欢替孩子操办一切,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他们以为,孩子会乖乖地按照自己的安排去做。可大多数结果是,孩子的行动不能令父母满意,于是父母就开始抱怨,开始责怪孩子。
孩子为什么不听从父母的安排呢?原因正好是孩子什么都不懂。他们不理解父母用心良苦,不明白父母的用意,不知道做事的方向和方法。因此,父母往往种下爱心,却收获苦果。
父母抱怨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跟小伙伴吵架、不尊重长辈、欺负年纪小的人,等等。做父母的一旦碰见亲戚朋友,聊得最多的就是孩子,说得最多的就是孩子的不对。为什么父母总是抱怨孩子这不好那不好?为什么总拿别人的孩子跟自己孩子比较?为什么老是责怪孩子?这里面自然有孩子做得不够好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出在父母身上,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
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超越自己,将来活得更好。能帮助孩子实现父母这种愿望的,只有知识。于是,孩子的学习变成了父母的头等大事。孩子不喜欢学的,父母逼着孩子学;孩子学不会的,父母牺牲自己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也要把孩子教会;孩子不愿意学了,父母便说“这都是为你好”,要孩子硬着头皮继续学。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是这种心理正好害了孩子,也导致父母一大堆抱怨。
俗话说,逼子成龙,龙也会变成虫。德国诗人海涅也说:“即便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也可能是跳蚤。”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学习不可能一帆风顺,考试不可能每次都得高分或者满分。这种结果与父母的期望相差很大,于是就产生了责怪和抱怨。
其次,父母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