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或许是这段尘缘太美,美得便连命运都要忍不住破坏,把终局掩上沉重的撕裂与破碎。
撕裂的,是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破碎的,却是三毛曾经那么美好的“乖女孩”的梦想。
三毛,终于第一次体会到世俗的固执与无情。
世俗,这两个字,总是无法用人性丈量的。它,有自己的既定法则,也迫使世人遵循,至一种苛刻的地步。便也在这人间,造出许多难以愈合的遗憾与不能出口的背叛。而三毛,此时的三毛,毕竟还太小,还在做着乖女孩的美梦,终究不能拒绝。
老师说了,不能再做朋友,否则要记大过,要打……
不敢违逆,三毛便只能感觉着墙角那哀哀向着她的教室张望的眼睛,一遍遍在心里痛哭着:“不是我,不是我……”然后便慌乱跑开,全然没想到,哑巴,他听不到,只能看到那个无助的小女孩满脸的委屈。
便是到最后,他怕也不知,三毛到底是为何和他生分了。
最后,他要走了,和军队一起离开。最后的最后,他带了一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和一大包牛肉干——在孩子的眼里,可媲美珍宝的牛肉干,来和三毛告别。
三毛终于再也忍不住见了他。想来走时,他还是有些安慰的。但他却并不知,他的地址,当即便被追出的老师没收,而那包牛肉干,却全都被老师喂了狗,一只土狗……
流光如水,三毛总说,时间可以泯灭一切。但是,在她一生,却总有许多东西,不是时间能够带走的,譬如每一种真到撕心裂肺的尘缘,譬如每一次美到惊心动魄的行走。一次次,三毛总会不自禁陷落到心碎,却又坚强地不肯倒,仍旧寻觅着,随着时间,和着命运舞蹈。
和哑巴炊兵的故事,在三毛,也终于成了一种永不磨灭的愧。
那种背叛的感觉,那种伤害他人到自己心碎的记忆,永远无法消退。
便也是从这时候起,除非确定给得起结局,否则,三毛再不肯轻易开启因果,只因为她知道,每一种真诚,都应该避免被伤害。
没有地址,三毛不能给哑巴写信,然而她一辈子也无法忘记他。
成名之后,她在散文《炊兵》中,这样写着:“那是今生第一次负人的开始,而这件伤心的事情,积压在内心一生,每每想起,总是难以释然,深责自己当时的懦弱,而且悲不自禁。”
但哑巴不识字,何况三十年过去,三毛的杳无信息,他终究还是无法明白。或者,这对三毛来说,是一种更深的悲伤。因这痛,无法得到回应。
是的,不能被原谅的愧疚,便会结成永久的结,在善良者心中,隐痛一生。
便如此时,三毛不能被满足的天性,终有一天,会冲破这桎梏,得到自己的解脱。
可谁也没料到,这叛逆的名,这不俗的成就,却是以那般残忍、计人心疼的方式得到。
P26-27
人之所以悲伤,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而更无法面对的是有一日,青春,就这样消逝过去。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在于是否痛快活过。
——三毛
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内地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
——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
我被她的气韵所吸引。她那柔软多情的声音,她对情感的纤细和敏感,她不惜一切地追求她向往的爱情……虽然我们见面不超过十次,但是每次她都能带给我强烈的感受。
——香港影星林青霞
她是我喜欢的那种有灵性的女人,自由,漂泊,落拓不羁。这样的女人注定是自恋的,因为无人分享和读懂她的生命。
——当代作家安妮宝贝
一个永远不及的梦
她,以特立独行的作品与人格气质,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
她,用纤弱的肩膀,背起重重的行囊,勇敢、坚毅,且义无反顾地浪迹天涯,并让这种浪迹成为一种文学形式,曾几何时,这种流浪文学,独霸文坛一隅。
她,一生游历五十多个国家,会说十几种外语,读过三千多部世界名著。她笔下色彩缤纷的异国情调,诙谐、机智的行文特色,让万千读者痴迷不已。
她的一生,就像一场梦,而她自己就是这个梦里的追梦人。
她永远追随着她的梦前行,哪怕是一个永远不及的梦。
她,就是三毛。一个走遍万水千山,历经人世红尘滚滚,不慕世间风物情长,不争凡尘冷暖朝夕,不惧人生悲喜消磨,只追求灵魂安好的追梦人。
她用自己的文字展现给人们一副波澜壮阔的世事人情。那柔情的“雨季”“哭泣的骆驼”、永远的“撒哈拉”、梦中的“橄榄树”……
她满足了万千读者对自由生活的幻想,同时,也给世人留下了一串串难解的谜。
纵观三毛一生,所有繁花似锦的背后,都隐着凄凉的悲伤。儿时的孤僻、少女的怨恨、成年后的执拗……她渴望爱情,却放手初恋选择流浪;经沐荒凉,却把它写成动人的神话;渴望浪漫,却钟爱荒凉的沙漠;守望婚姻,却最终成了某某的未亡人;热爱生活,却无法为生活驻足;她仗剑天涯,却始终怀揣寂寞。
曾有一位读者说:在读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后,放弃了自杀的念头。然而,三毛却并没有因为路过如此精彩的人生场景而欣喜,相反最后她却选择了自杀,留给了后人万千的不解和遗憾。
一个能把香菜当作玫瑰的,如此追求浪漫、挚爱生活的女子,又怎么可能选择自杀?
或许三毛的世界是双重的,一个是她笔下生机盎然的天堂,一个是她心里荒凉死寂的地狱。人们在她的笔下感受温暖,她却在自己的心里哭泣。
有人说,三毛的一生,只完成了两件事。
一件是走遍万水千山的流浪。
她是一个自由不羁却又渴望安定的流浪者,以“在路上”的生命姿态向读者呈现无数个流浪的梦想,然而她随时都准备着出发的姿态,不过是想在一场又一场的陌生的人事面前寻找灵魂的安抚。完全的陌生反倒让她敏感的灵魂觉得自在。
所以,她的人生总是响着长鸣的汽笛声,总有一串串或深或浅的足迹。
另一件是一场童话般浪漫又凄美的爱情。
她曾经说过: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有点害怕,怕得到他;怕失掉他。 认识荷西想必是三毛一生最幸福的事,但认识荷西也让三毛遭遇了人生最害怕的事。
荷西给了她生命中最珍贵的六年,给了她想要的爱情。然而,幸福于她却像流沙,难以把握,却易于流逝。她和他的爱情,像沙漠中盛开的牡丹,曾让多少人羡慕、嫉妒甚至是愤恨。
然而美丽的在一起,却难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他们也曾多次幻想过老得不能动弹牵手赴死的情景。然而最终,他们仅能以荷西痛彻心扉的悲痛做最后的诀别。
或许这就是宿命,再坚强的生命都斗不过强悍的宿命,三毛也不例外,所以她用灵魂哭泣,用灵魂抗争。最终她选择继续流浪,做一个不被一切红尘世事牵绊的追梦人。
离开,到另外一个绝对自由的世界,做自己灵魂的主人,追随自己的所爱。
三毛的死,远比三毛的生要轰动一时。当三毛的死讯传出,很多三毛发烧友几乎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三毛,三毛,这怎么可能?
然而真正懂得三毛的人,一定会懂,这又怎么不可能?
三毛一生曾有过三次自杀的经历。
第一次,她十三岁,未经花季。第二次,她二十六岁。第三次,她四十八岁。她为何如此执著地要选择自杀?或许只有她自己的回答才是最好的解说。
她曾经赌气说:“我要活着,看看上帝还有什么难题要我做。”然而后来,她又说:“如果我死了,人生就考不倒我。”这或许就是答案,或许只是一个说辞。
三毛,一个永远的追梦人,一个从来不安常理出牌的女子。
在很小的时候,当她看到树上的苹果会问:苹果挂在树上,会不会很痛苦。
她用如此悲天悯人的情怀,写尽世事繁华悲欢离合,却最终做了个过客。她带走了自由的灵魂,留给了我们一串密码。
三毛的故事,无需杜撰,不必虚构,就足够精彩纷呈。本书以空灵绝美的文字,从一个蓝颜知己的角度来解读三毛,展现三毛且行且爱的一生。三毛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谜团:少女的雨季心事,波澜壮阔的流浪人生,奋不顾身的绝世之恋,于滚滚红尘中不羁的灵魂,在阳光与死寂的两个对立的精神层面上的挣扎,最终选择自杀的缘由是非等等,通过阅读,也许你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最后,让我们以罗大佑为三毛做的一首《追梦人》追思永远的三毛:
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让它牵引你的梦
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
红红心中蓝蓝的天是个生命的开始
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终难解的关怀 ……
她用永无止尽的漂泊,完成了生命对爱与自由的渴望;她用落拓不羁的情怀,书写了一个时代的困惑与浪漫。她活出了一种瑰丽,一种女人艳羡的潇洒与反叛。
她,就是三毛。
一个探寻生命终极价值的灵魂旅者。
一个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偶像。
《一个人的撒哈拉(三毛传)》为传奇作家墨倾城的重要传记作品,他以洗尽铅华的文字从容优雅地勾勒出了三毛跌宕起伏的一生,并对三毛的文人思想与精神价值做了深度的思考,重点剖析了中国青年的叛逆与渴望、一个时代的困惑与浪漫。
墨倾城编写的这本《一个人的撒哈拉(三毛传)》讲述了著名女作家三毛的传奇一生。文字走进了三毛的内心世界,讲述了她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她与荷西的凄美爱情,以及自杀前后的心理跌宕,把她的幸福、追求、痛苦、挣扎以及几段传奇的爱恋一一展示给读者,深度解读了三毛孤独、敏感、纯真、流浪的生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