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日本首相走马灯似地不正常更迭令世人瞩目。2006年以来更是接二连三不断换相,一年一个很有规律。期间,四任首相中在位时间最长的12个月,最短的才8个月,麻生太郎苦苦撑到了11个月,最后依然被迫辞职。2006年以后更迭的日本首相,从自民党的安倍晋三、福田康夫、麻生太郎,一直到民主党的鸠山由纪夫,虽然出自不同的党派,但是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祖辈和父辈都是曾经在日本政坛叱诧风云的顶级高官,有的甚至当过首相。用中国一句时髦的话说,他们都是日本政坛高干的后裔,属于“太子党”系列,有着深厚的社会和政治基础和广泛的人脉资源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
然而,无论是自民党党首,还是民主党掌门人,他们的政治生涯都是短暂的,甚至12个月未满就黯然失色,被迫引咎辞职。
自民党连续在日本政坛执牛耳55年,却在2009年国会大选中败北,丧失执政地位。然而,上台不久、一度人气很旺的民主党执政才8个月就更换首相。舆论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寻找的原因,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没有找到日本政坛近20年来风云变幻、纷繁杂乱、动荡不已的根本原因和本质的东西。
日本现阶段处于新征程启航的前夜,它经历过反复探索的痛苦历程,曾经为经济长期低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既然学习、吸收、超越是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线,变革求新是日本文明进步的原动力和主旋律,那么无论何种党派,无论谁上台执政永远都不能满足现状,必须肩负努力变革求新、开创新局面、使日本更上一层楼的历史使命。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人比喻日本就像被绑在一列高速奔驰的列车上,即使想下来也很难。现在失去了学习的榜样,列车迷失方向,不知朝何方行驶才好,总是换“司机”,也无济于事。
在这个意义上讲,2009年自民党大选失败,让年轻的毫无执政经验的民主党上台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应该说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事件。民主党在日本对外关系方面作出了重要调整和尝试,变革求新的表现非常强烈。首先在保持日美同盟的同时,承认世界多极化;提出了紧密对等的对美关系,在亚洲加强对华关系,呼吁建立亚洲共同体。这一重大变化,成为日本适应亚洲崛起的战略。但是,民主党刚刚起步就遇到了困难,出现诸多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尽管如此,变革求新的改革思路已经形成社会的共识,而且在挫折中不断深入人心。
日本在反复摸索中找到了一条路,就是大话改革,笃信变革求新。战后高举改革大旗,成功摆脱了接二连三来袭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克服了制度缺陷、劳动力不足以及人口负增长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在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7-8
中日东海海洋权益斗争是中日诸多矛盾和纠纷中的冰山一角,看完这本书能对双方在权益争斗方面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至少知道中日东海争斗不仅限于岛屿争端,也不完全是资源争夺,还有军事争斗和划界争议等等。我也是在海洋维权执法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深入研究,才慢慢了解和掌握这些情况的。
本书收集的章节,大都取自于我过去各个时期对中日海洋争斗热点问题的探讨和分析撰写的文章。今天能顺利出版我非常高兴,希望大家喜欢。但愿大家阅读之后多少有些启发和收获。
在这里,我要特别衷心感谢为我出书出谋划策、组稿编稿的上海爱尚图书文化有限公司首席策划王立中先生,还要感谢为我出书付出干辛万苦的文汇出版社黄勇编辑,以及未曾谋面的但为我出书默默无闻做了大量工作的人们。
我国的海洋维权执法起步晚,起点高,进步快,有许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尤其是中日两国的海洋权益争斗,已经严重影响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双方经济受损,国民感情受伤,对双边、对地区乃至对整个世界有百害而无一利。我将充分发挥过去理论结合实践,学习、研究同步的优势和特长,继续努力探讨我国海洋权益维护领域里的疑难杂症,力争多提出有利于国家争取更大利益、有利于地区发展乃至构建和谐世界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我还要感谢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以及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为我继续学习和研究东海海洋维权提供场所和方便。
2012年10月8日
我很早就参加东海海洋维权执法工作了。
1985年5月奉总参谋部、外交部以及国家海洋局之命,乘中国海监47船前往我国东海大陆架,驱赶在那里擅自勘探开发海底石油资源的日本帝国石油株式会社雇用的钻井平台“第五白龙”。当时我就强烈地意识到海洋维权工作非同一般,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斗争,也是双方能力、智力和实力的较量和比拼,一言一行都是代表政府和人民所为,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每次执行海洋维权执法任务必须考虑全面周到,精心设计,认真实施,不允许有任何差错和半点闪失。作为个人,无论是有意或无意,不管是主观或客观的过失和差错造成对国家的损失都是无法弥补的,其责任是无法承担的,也是任何人承担不起的。
避免犯错和出错的唯一办法就是你不懂我懂,你懂我更懂。这就是需要从事海洋维权执法的一线人员,尤其是职业指挥人员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高超的维权执法艺术。为达此目的,除了掌握应知应会的一般专业知识和领导技能之外,还要掌握研究的本领。要学法、懂法、用法于实践,最终还要跳出法律看问题、解决问题。因为海洋维权说到底仍然是政治斗争,不懂法、不会用法当然不行,但被法律框死钻牛角尖也不行。在这种强烈的事业意识、职业意识和责任意识的驱使下,我围绕着如何做好海洋维权执法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和不间断的钻研。
我对海洋维权执法工作的研究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执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在我国海洋维权执法实践中会遇到诸多需要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中遴选一些关键和重要的问题,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进行探讨,以找出正确的方式方法指导中国海监东海区乃至整个海区的海洋维权执法实践。所谓探讨,无非是有针对性地召开内部和外部研讨会,举办海洋维权执法学习班,大家参加讨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提炼精华,为我所用。这些研讨成果为中国海监船舶飞机对苏岩礁海域实施常态化巡航,对钓鱼岛海域实施专项维权巡航执法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立题组织专家对老大难问题进行研究。针对我国海洋维权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些老大难问题,以申请课题的形式组织跨行业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门研讨。我先后领衔承担了《完善我国海洋法律体系》、《我国专属经济区海洋管理》、《专属经济区军事活动》等有关海洋维权方面的研究课题。虽然专题研究难度大,耗时长,费力气。但是取得的成效和收获是一般研究无法相比的。2009年7月30日,我在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召开的“中美专属经济区军事活动研讨会上”指出,2009年3月5日美国海军军船“无瑕”号,未经批准在我国南海管辖海域实施反潜探测活动,属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定义的“海洋环境污染”的一种,是违法行为。在场的来自美国各大学和研究机构、各学科的40名专家学者无言以答。不仅如此,我的观点还得到了夏威夷大学科恩(David Cohen)教授的支持。他直截了当地批评美国海军,鲸鱼自杀是美国海军军事训练造成的。我还指出。“无瑕”号所称的“国际水域”在《公约》上不存在,美国海军企图用“国际水域”否定或代替专属经济区制度不仅践踏国际法准则,同时也有悖于美国政府的海洋政策。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的代表当场承认错误,并答应将我的意见转告舰队司令的法律顾问。现在“国际水域”这一用语已经在美国海军指导手册中被删除。这是有针对性的立题研究,对国际海洋法进行深入解读并成功运用到海洋维权实践中的一项成果。
三是对海洋维权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我曾经担任过中国海监东海总队第五支队的支队长,后来又任东海总队副总队长兼维权执法处处长,属于海洋维权执法的指挥员,担负着指导下属维权执法和对上出谋划策的重要使命。要当好一名合格的。而且是出类拔萃的优秀指挥员,没有坚实的海洋维权理论基础是万万不能的。我有意识加大了在这方面的研究力度,在海洋维权执法实践中深深体会到理论功底的重要性。有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方能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纷繁杂乱的情况下,看得清,辨得明,牢牢把握斗争的大方向,使我方始终掌握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加强海洋维权基础理论研究就能在实际操作中概念清晰,目的明确,应对准确,确实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海洋维权执法领域的行政领导,除了完成份内工作之外,还主动自觉承担研究任务,确实难度很大。时间分配上的冲突,工作安排上的矛盾,遇到了一系列的艰难困苦。但是我凭着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以及满腔的工作热情,克服一切困难和矛盾,还是坚持下来了。
今天出的这本书,是我在常年东海海洋维权执法实践中,用点点滴滴的积累和心血写成的。虽然看起来有些章节可能有零乱、重复等缺陷,但它是真实的,是经过反复推敲并经过实践检验的货真价实的经验之谈。它既是过去我国海洋维权执法经验的总结,又是今后我国海洋维权执法的展望,应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常年的海洋维权执法实践和研究中,我通过系统整理、归纳分类,把中日东海海洋权益斗争总结为四个方面,即划界争议,资源争夺,岛屿争端以及军事争斗。
……
郁志荣编著的《东海维权》是国内第一本全面深刻论述中日东海钓鱼岛之争的新作。作者留学日本,长期在东海前线维权执法,既认清口本的野心,又熟悉东海海情。在长年累月的海洋维权执法的实践和研究中,通过系统整理、归纳分析,将中日东海之争总结为四个方面:划界争议、资源争夺、岛屿争端、军事争斗。作者在《东海维权》中剥皮式揭露日本占我领土的野心和手法,疾呼我们要走出误区,与日本展开有利、有理、有节的斗争。斗则胜,斗则赢。
中日东海海洋权益斗争是中日诸多矛盾和纠纷中的冰山一角,看完郁志荣编著的《东海维权》能对双方在权益争斗方面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至少知道中日东海争斗不仅限于岛屿争端,也不完全是资源争夺,还有军事争斗和划界争议等等。我也是在海洋维权执法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深入研究,才慢慢了解和掌握这些情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