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老朋友和新敌人
长期以来,你和我是老朋友;但是你现在是我的敌人,我也是你的敌人。
——B. 富兰克林,1775年。
1945年8月8日,当苏联正式参加太平洋战争时,俄国人便作为盟友加入美国人、中国国民党人、中国共产党人对日本人作战的行列。
表面上看,他们是朋友,反对一个共同的敌人。但是,几乎就在四年后的同一天,杜鲁门政府发表了著名的《中国白皮书》,说国民政府腐败和不值得进一步获得美国的军事援助;把苏联说成是一个迫使中国屈服的扩张主义强权,而中国共产党人则是克里姆林宫卑鄙的代言人。支持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的共和党首要人物是众议员周以德(WalterH. Judd),他为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和日本的态度,并在亚洲找到了新的重要人物而叹息。在给自己的便条中,周以德苦涩地写道:“如果过去是美国的一个敌人,而不是一个朋友该有多好!”
的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全改变了国际政治。美国战后成为几乎毫发未伤、而在经济上却蒸蒸日上的一个胜利的超级大国。随着英国、法国和荷兰的附属国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力争在世界事务中采取独立行动,它们这种地域辽阔的帝国正在成为历史。苏联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军事和政治能量,注定要成为唯一可以挑战美国并争取成为全球霸权的国家。
在20世纪40年代末,对于华盛顿的政策制定者们来说,要想重新区分哪个国家是朋友,哪个国家是敌人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美国当时不仅不得不把德、意、日这些以前的轴心国视为重要的朋友,尽管需要对它们进行改造,它还必须同那些不愿在新的东西方冲突中表态的国家打交道,同那些尚未决定倾向于哪方的和动荡的区域打交道。革命中的中国属于第二类。
美国曾为中国制订了一个重大的计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富兰克林·D. 罗斯福总统设想一个统一、稳定和友善的中国可以作为美国在战后远东利益的一个可依靠的力量。数十亿美元用于中国的抗日战争,罗斯福把蒋介石的地位提升到世界领袖的位置,他被冠以“四强”之一,与斯大林和丘吉尔一道参加了1943年的开罗会议,并协助决定亚洲的和平前景。
但是,当战争即将结束时,中国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衰弱使其能在战后起到一个大国作用的期望值消失了。相反,中国本身威胁着要角逐大国。为防止上述事情发生,罗斯福于1945年初在雅尔塔会议上同意斯大林的提议,参加对日战争,并与蒋介石政府签订了一项友好同盟条约,作为在东北亚享有领土和特权的交换。
然而,雅尔塔会议没有防止美苏之间相互猜疑的稳步攀升,在战争结束时,这种猜疑越演越烈。当1945年4月罗斯福逝世,由哈里‘杜鲁门继任总统时,美国官员们坚信,苏联为巩固其在东欧的影响所作的努力预示要进行更大的扩张,其中还包括在亚洲的扩张。《雅尔塔协议》并没有解决中国国内当政的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争夺政权的问题。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后不久,国共两党便坚决地恢复了持续近乎20年的内战。
国共间的冲突为美国造成了极大的窘境。美国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其长期的朋友国民党人并阻止共产党人呢?毛泽东及其同志是什么样的共产党人?他们与莫斯科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在与苏联全球竞赛的背景下,在中国的斗争后果会是什么样的呢?到1946年年初,冷战已经在亚洲开始。杜鲁门政府正在寻求解答这些疑难问题的答案。
一
出身于波士顿受尊敬家族的约翰·莫尔斯·卡伯特(John MoorsCabot)接任美国驻上海总领事一职后,便立即向他在国务院的朋友和上司远东事务司司长W. 沃尔顿·巴特沃斯(W. Walton Butterworth)汇报他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最初印象。他在1948年2月的报告中写道,他们并不像一些美国人天真地相信的那样是“戴着镀金的光环和长着金色的翅膀来拯救中国并使其现代化的”;他们夸大的承诺与他在南斯拉夫任职时听到的承诺一样,都是些最终不会付诸实施的东西。卡伯特观察到,“如果共产党人最终成功地赢得了全中国,他们将在中国植入一种屈从于俄国的暴政,一个如同铁托的暴政一样恐怖的政权。”
P1-3
无论在中美关系史研究领域还是在冷战史研究领域,张少书先生的这部著作都具有开拓意义。……该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首开对冷战时代中美苏三角关系的系统梳理,虽然这项工作不可能由一部著作完成。同时,这部书所展示的生动丰富的历史画面,在看似僵硬的美国对华政策表象背后,那些复杂的动机和工于心计的算计,对于今天了解和认识美国的政策仍具有启发和教益。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丨章百家
少书大器晚成,皆源于在70年代初,他积极投身于美国华人的保钓运动,曾作为美国关心亚洲青年学者访问团的一员于1972年访华,参加了周恩来总理七个小时的接见与交谈。70年代中美苏大国关系的急骤变化自然引起少书的关注,成为他博士论文的主题,因而成就了他今天奉献给中国读者的专著。《朋友还是敌人?》的出版恰逢其时,历史是面镜子,今天可以借鉴。
——瑞银投资银行副主席丨何迪
对于美国历届政府分裂中苏同盟的长期战略(1948—1972),张教授所作的分析与阐述,与此后美国出版的其他同类著作相比,尤有下列独到之处:第一,美国对华战略中“心理战”的运用,第二,美国对苏战略中“心理战”的应用。……这本专著出版20余年后的今天,重读作者的结束语,依然使人感慨,令人感动。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国际关系和历史学终身教授丨卿斯美
此书运用丰富的史料论述了在20世纪50和6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美国国内就是否承认中国进行论争的史实,它加强了我们对美国领导人在那个年代是如何试图利用中苏分歧的认识。
——《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杂志
在《朋友还是敌人?》这本书中,张少书把最近解密的证据和一种精细解释的框架结构灵活地结合起来,目的在于进行一种对冷战时代大国关系重要的和开创性的研究。他认为,美国大多数针对中国和苏联的冷战政策以现实政治为坚实的基础。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否认由意识形态导致的统一庞大的社会主义幻象,情愿去寻找办法来打破他们一直认为的莫斯科和北京之间不会持久的同盟。其清晰的叙述、引人入胜的分析以及精心慎重的研究会使这本书成为美国大学生和研究生学习对外关系史课程的最重要的文献。
——《太平洋历史评论》丨维拉诺瓦大学丨马克?加利奇欧(Marc Gallicchio)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
从敌人中找到朋友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美国前国务卿丨迪安艾奇逊
非常有幸能够参与翻译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系主任张少书教授于1991年出版的《朋友还是敌人?——1948—1972年的美国、中国和苏联》这部英文专著。
在此书出版之际,首先要感谢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国际关系和历史学终身教授卿斯美,如果没有她多年前的鼎力推荐和不懈努力,这部20多年前出版的著名英文学术著作难以以简体中文的形式与中国学者和读者见面。
还要特别感谢的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章百家研究员和瑞银投资银行的何迪副主席,他们在百忙之中欣然同意为本书的出版写推荐序。
此外,还要感谢张少书教授对我们的信任,把翻译重任交托我们来承担。
最后还要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贾宇琰女士,没有她的执着和耐心,很难想象这本在1991年便在美国出版的研究美国冷战史的杰出著作,今天会以中文形式摆在读者面前。
此书翻译分工:英文版序、简体中文版序、第一、二、七、九章、结论、访谈和插图注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顾宁研究员翻译;第四、六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刘凡博士翻译,世界历史研究所李锐副研究员参与了这两章的初稿定稿;前言、第三、五和八章由李皓先生翻译。注释中第一至四章的解释文字由顾宁翻译;第五章至结论部分的解释文字由世界历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徐金金先生翻译。
顾宁
2013年10月
推荐序一 冷战时代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再发现与改写 章 百家
推荐序二 追忆中国学者与美国史学家在中美关系上首次合作研究的轶事 何迪
推荐序三 冷战时期美国对中苏战略中“心理战”的运用 卿斯美
中文版序言 过去20年的历史研究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老朋友和新敌人
第二章 联盟被削弱,联盟被铸造
第三章 分化的战略
第四章 核战的边缘
第五章 中国是主要的敌人吗?
第六章 走向美苏利益共同体
第七章 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和帝国主义者
第八章 肯尼迪、中国和原子弹
第九章 回到起点?
结语
索引
冷战时期中、美、苏三角关系研究的背景、意义、挑战和贡献——作、译者访谈录
译后记
冷战时代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再发现与改写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美两国的历史学家聚集在一起,开始共同探讨中美对峙的那段历史。我与张少书先生便是那时相识的。当时,他正在撰写博士论文。1990年,他的博士论文《朋友还是敌人?——1948—1972年的美国、中国和苏联》在美国出版。现在,这部书的中译本终于与中国大陆的读者见面了。
无论在中美关系史研究领域还是在冷战史研究领域,张少书先生的这部著作都具有开拓意义。80年代中后期,中美关系史研究发展迅速,但那时绝大多数学者还是从双边关系的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的。尽管一些站在前沿的学者们已经注意到苏联在中美双边关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其作用究竟如何并不清楚。少书先生的书第一次以翔实的史料和细致的分析说明,在美国制定对华政策时,对革命的中国和苏联之间关系的思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从杜鲁门到尼克松的历届美国政府都千方百计,不是试图破坏两个共产党政权之间的关系,就是试图利用一方去对付另外一方。
少书先生的专著出版后即在美国学术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有评论认为,该书提供的一个重要论点是:中国共产党、苏联和美国之间关系的大国政治是美国亚洲政策的推动力。美国倾向或期望以哪种方式对付中国或苏联,视情况和不同的政策制定者的偏好而定,但在通常情况下,美国会利用或寻求社会主义同盟的分裂。他的专著的最大价值是提供了对中美苏三边关系的全面叙述,并对每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进行了批判性的评估。见沃尔多?海因里希斯(Waldo Heinrichs),载《美国历史评论》,1991年3月第19卷第1期。对于这一评论,我基本赞同。的确,该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首开对冷战时代中美苏三角关系的系统梳理,虽然这项工作不可能由一部著作完成。
《朋友还是敌人?》的出版恰逢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之时。此后20多年,由于大量新史料的公开,冷战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这部书并未因此成为过时之作。一方面,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没有推翻,而是广泛证明了此书独创的发现和所作的结论;另一方面,对冷战时代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的研究虽不断深入,但把两方面研究很好结合起来的著作仍不多见。同时,这部书所展示的生动丰富的历史画面,在看似僵硬的美国对华政策表象背后,那些复杂的动机和工于心计的算计,对于今天了解和认识美国的政策仍具有启发和教益。
最后,衷心祝愿此书能受到中国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朋友的欢迎。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章百家
2014年2月11日
1949—1972年间美国不承认中国,并且不承认中国独立于苏联之外,与苏联的政策也不同。以往的观点认为“共产主义”国家是铁板一块,中国与苏联没有不同。这种观点一直蒙蔽美国政府。张少书教授利用多国文献(包括中国材料)证明:尽管美国政府从杜鲁门开始到约翰逊时期在公开场合没有承认中苏的分歧,但是大量文献表明,这几任总统不但认识到中苏的不同,而且还利用这种不同和分歧。《朋友还是敌人(1948-1972年的美国中国和苏联)》重点分析了冷战时期的复杂问题并对以往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全书的结构和写作清晰,出色地使用大量原始和多国档案,结论令人信服。
新中国成立之初,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是苏联老大哥伸出无私的手,援助中国奠定了国家工业基础。同样还是他们在一夜之间撕毁合同,反目成仇。——朋友,还是敌人?
一贯仇视新中国,妄图将年轻的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的中国人民的头号敌人的美帝国主义,却在苏联即将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关键时刻,选择站在中国一边。——朋友,还是敌人?
曾经并肩作战的美、苏同盟,却在战后形成了台上握手、台下踢脚的冷战冤家——朋友,还是敌人?
美国顶尖智库外交史学家协会斯图尔特L.伯纳斯图书奖获奖作品《朋友还是敌人(1948-1972年的美国中国和苏联)》,作者张少书凭藉多国解密档案,披露高层决策细节,完整呈现国际关系史上一段非常时期的“三国演义”!
敌人?朋友?非敌非友?亦敌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