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明呓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炎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炎编著的《文明呓语》共分五章分别是:正襟危坐的思想、左道旁门的学术、指鹿为马的学说、标新立异的观点、自以为是的经验等内容。本书的内容涉及文化哲学、文学艺术、思想政治、宗教信仰、思维方式、治学理念等多个方面。

内容推荐

《文明呓语》是从作者陈炎教授多年来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摘取的精彩片段,并以巧妙的方式拆装组合,使之呈现为一种闪光的思想和跳跃的节奏。《文明呓语》的内容涉及文化哲学、文学艺术、思想政治、宗教信仰、思维方式、治学理念等多个方面,适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广大读者欣赏和品味,是一种有思想的随笔、有才情的文字、有胆识的学术。

目录

第一章 正襟危坐的思想/1

 (一)文明与文化/2

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价值有高低之

分,文化形态无贵贱之别/文明是一元的,文化是多元的/文明的

传播,文化的移植/文明的冲突,文化的代偿

 (二)东方与西方/9

对立与互补/体育与狂欢/科学与信仰/艺术与工艺/自由

与个性/法律与规则/伦理与政策/历史与未来

 (三)因果与阴阳 /33

思维结构:“无内容的形式”/“因果”与“阴阳”的三重差异/中医

理论中的“阴阳”/兵法谋略中的“阴阳”/外交技巧中的“阴阳”/

人物品藻中的“阴阳”/宗教信仰中的“阴阳”

第二章 左道旁门的学术 /49

 (一)图腾与血缘/50

图腾崇拜:自然与血缘的神秘统一/西方路径:自然对象的神化/

中国路径:血缘关系的人化/印度路径:自然与血缘的双重神化

 (二)权力与继承/57

“权力”与“继承”的模式/“谥号”与“庇荫”的传统/“政

治”与“文化”的异同/“思想”与“权力”的关系/“教皇”与

“教会”的产生/“宗教”与“世俗”的博弈/“制约”与“妥

协”的结果/“灵魂”与“转世”的需要/“性空”与“心识”的

矛盾/“达赖”与“班禅”的系统/“寻访”与“认定”的程序

 (三)建构与解构/72

由职业的“儒”到思想的“家”/由“符号体系”到“礼乐文化”/

由“形式的繁琐”到“内容的僵化”/由“正向的建构”到“反向的解

构”/由“从无到有”到“去蔽澄明”/由“种姓制度”到“众生平

等”/由“吠陀天启”到“诸法皆空”/由“空幻寂灭”到“色不离

空”/由“佛家的境界”到“诗家的意境”/由“三种信仰”到“三

重境界”/“诗圣”杜甫的“忘我之境”/“诗仙”李白的“有我之

境”/“诗佛”王维的“无我之境”

 第三章 :缘木求鱼的探索 /103

 (一)哲学与男女/104

卜筮者的世界观/易学领域中的哥德巴赫猜想/“阴阳”世界观的

三重意义/“周易”方法论的三层内涵/“阴阳”观念的逻辑性拆

解/“周易”思想的历史性发挥

 (二)传统与现代/112

儒学在历史上所面临的四次挑战/剪不断、理还乱的“孔子情节”/

政治的“硬件”和文化的“软件”/不同于“社稷”的“国家”/“宗

教文化”与“宗法文化”

 (三)城市与乡村/119

“计划者”与“创造者”的矛盾/沉默的“他者”/乡村的“受众”/

政府的“抉择”/“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稳定的“三角关

系”

第四章 指鹿为马的学说 /131

 (一)艺市与工艺/132

西方的“七艺”与中国的“六艺”/无用的“工艺”与有用的“艺术”

/创造的“工艺品”与制造的“艺术品”/艺术的“法则”与创作的

“天才”/自由的“游戏”与雇佣的“劳作”/相互的“促进”与彼此

的“纠葛”

 (二)音乐与数学/142

数学式探索与形而上诉求/可被感知的音乐与可被推论的数学/声

音的和谐与数字的比例/记录数字的符号与记录声音的数字/宇宙

的规则和上帝的秘密/巴赫的键盘与天堂的云梯/海顿的奏鸣曲式

与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异样的途径与同样的逻辑/可爱的“有理

数”与可怕的“无理数”/不和谐的音乐与非理性的哲学/朦胧的感

觉与瞬间的印象/没有理性担保的角逐与没有数学公式的计算

 (三)建筑与文化/161

石头与木头/西方与中国/纵向与横向/宗教与世俗/希腊

与罗马/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民居与皇宫/古代与现代/现代

与后现代

第五章 标新立异的观点/175

 (一)艺带与生产/176

用于生产的审美创造力/作为商品的艺术/艺术的衍生物/审美

的附加值/创意的产业/情商的开发

 (二)审美与信仰/186

“终极关怀”的三种形式/“形而上学”的原始涵义/“爱智慧”

的精神需求/“本体论”的研究路径/“批判哲学”的重新思考/

“爱神祗”的原始动机/“目的论”的理论困境/“上帝死了”的

荒诞感受/“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两种关怀”的不同层次/

“情感慰藉”的治疗方法

 (三)文化与资源/198

存在与意识之间的“文化”/并非天然的“资源”/影响投资的“条

件”/中国文化的“矿脉”/民族文化的“自觉”

第六章 自以为是的经验/207

 (一)人文与学带/208

“专才”与“通才”/“专家”与“杂家”/“金字塔”与“知识清

单”/“问题”与“材料”/“方法”与“概念”/“假学问”与

“家学问”/“视野”与“心态”/“话语”与“情绪”/

“学术”与“市场”

 (二)价值与方法/223

“知识”和“价值”能否统一?/“价值中立”是否可能?/“价

值中立”是否必要?/什么是知识分子?/什么是启蒙的座右铭?

/“方法多元”是否可能?/“方法多元”是否必要?

 (三)激进与保守/234

“激进”与“保守”的由来/“左派”与“右派’’的实质/··自

由”与“平等”的抉择/“传统”与‘‘社会”的差异/“制衡”与

“妥协”的方法/“东方”与“西方”的矛盾/‘‘经验”与“教

训”的总结/“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附录:陈炎著述目录 /246

后记 /260

试读章节

(一)文明与文化

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

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隋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隋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

若就不同风格、样式、特征的文化产品对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对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及历史水准而言,这些文化产品所包含的文明价值是有高低之分的。但就这些风格、样式、特征与其所属的民族、地域、时代之间的关系而论,文化本身并无贵贱之别。

譬如穿衣,我们穿的衣料能否取暖、是否舒适、可否满足人类自身的基本需要,这其问有着一个文明的问题;至于是穿西服还是穿和服、是穿旗袍还是穿超短裙,这其问又有着一个文化的问题。在前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衣衫褴褛是不文明的表现;在后一种意义上,我们却不能说穿中山装是没有文化的标志。

譬如吃饭,我们吃的食物能否果腹、有无营养、是否卫生,这其间有着一个文明的问题;至于是吃西餐还是吃中餐,是吃法国大菜还是吃日本料理,这其间又有着一个文化的问题。在前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茹毛饮血是不文明的表现;在后一种意义上,我们却不能说吃美国快餐是没有文化的标志。

譬如工具,我们使用的器皿会不会渗水、是不是坚固,这其间有一个文明的问题;至于是用石器还是用玉器,是用彩陶还是用黑陶,这其间又有一个文化问题。在前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在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之间排列出一个文明的序列;在后一种意义上,我们却不能说色调单一而又质地细密的黑陶没有文化品味……

文明是一元的,是以人类基本需求和全面发展的满足程度为共同尺度的;文化是多元的,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不同条件为依据的。如果我们只承认文明的一元论而不承认文化的多元论,便有可能得出“欧洲中心主义”之类的邪说;如果我们只承认文化的多元论而不承认文明的一元论,便有可能得出“文明相对主义”之类的谬论。前者企图将一种文化的模式强加给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并肆意贬低和蔑视其他民族的文化创造;后者则企图用文化模式的多样性来抵消文明内容的进步性,并以民族特色为借口而拒绝外来文明的影响和渗透。

文明价值有高低之分,文化形态无贵贱之别

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却有强弱之别。所谓“强势文化”就是指能力较强、效率较高,从而包含文明价值较多的文化系统。相反,所谓“弱势文化”则是指能力较弱、效率较低,从而包含文明价值较少的文化系统。譬如语言文字,这种因民族、地域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的符号系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其作为人类的日常交际工具和信息传递手段却有着是否丰富、是否准确、是否容易掌握、是否便于处理等等差别。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固然不能说云南纳西族人保存至今的东巴文字没有价值,但这种古老的象形文字系统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却难以发挥更大的影响。一种语言文字如此,而那种以语言文字为子系统的大的文化母系统更是如此。

怀特把文化看成是一个能获取能量的系统,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文化随着每年每人利用能量的增加而演化,从而满足着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尽管从环境保护主义的立场上看,这种观点似乎是值得商榷的,但人类迄今为止的文明发展和文化创造却很难提出反面的例证。

在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彼此影响和相互渗透并不总是自愿的,更不是等值的。在这一过程中, “强势文化”常常居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这种影响和渗透自然有其好的一面,它使得居于劣势地位的“弱势文化”不得不改变其固有的状态,以提高其文明含量。因此可以说,这种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也正是人类文化不断提高其内在的文明总量的过程。但是,这种影响和渗透也有其坏的一面,它使得不同民族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别越来越小,文化面貌日渐趋同。因此可以说,这种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也正是人类文明不断减少其外在的文化差异的过程。

16世纪,英语还只是居住在英格兰岛上的几百万人的母语,而时至今日,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已达到3.75亿之多,全球有3/4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的,而国际互联网上的英语信息更是高达90%以上。不难想象,在英语成为世界语言的过程中,人类的交往获得了很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有多少个比云南纳西族更为不幸的民族文化连同它们的语言文字一同消亡了。 今天,全世界有多少人穿着西服,系着领带,开着丰田牌轿车,来到星级化管理的写字楼里,坐在由IBM公司生产的电脑面前,使用着由微软公司开发的wINDOws系统呢?或许,这一数量与全球的文明总量成正比,但却与全球的文化总量成反比。

尽管美国人为印第安人设置了保留地,尽管中国人为纳西古乐建立了民乐团,尽管各大旅游区都有所谓民族村之类的保留项目,但要把各个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真正保留下来,使其不在全球化的历史浪潮中被淹没,又谈何容易呢?

迄今为止的历史似乎表明,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是以文化方式的趋同为代价的。换句话说,我们不仅在开垦荒地、建造工厂的过程中灭绝着自然界的稀有物种;而且在殖民统治、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灭绝着人类社会的稀有文化。也许有一天,全球化的历史运动大功告成了,那么文化的概念会不会螺旋式地回到旧石器时代,再一次与文明的概念相重叠呢?

文明是一元的,文化是多元的

好在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影响和渗透并不总是单向的。尽管文化有强弱之分,但不仅弱势文化要从强势文化那里学习很多东西,强势文化也要从弱势文化那里汲取必要的营养。

美国学者罗伯特·路威曾随手抓了一张欧洲人的菜单进行研究,分析的结果使人大吃一惊,菜肴中的四分之三原料都是从外地引进的:在哥伦布出世以前,欧洲的厨师们根本就没有见过番茄、土豆、四季豆、玉米和菠萝蜜,这些都是从美洲新大陆引进的。至于饮料:1500年前,欧洲人不知道什么叫做可可,什么叫做咖啡,什么叫做茶。前者是西班牙人从墨西哥带来的,中者最初只生长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至于后者嘛,熟悉鸦片战争的人都知道它是怎样从中国被运到欧洲去的。如此说来,如果没有对外的贸易或掠夺,没有文化的交流和渗透,欧洲人的餐桌上便只剩下三样东西:面包、白米布丁和牛奶。

反过来,如果我们看一看中国人自己的餐桌,也会发现比200年前丰富了许多,那上面不仅有烧饼、油条,也有面包、果酱,不仅有中国的老白干,也有德国的啤酒和法国的香槟。毫无疑问,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交流无论对东方人还是对西方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它纵然不能增加已有文化圈之间的差异并突出其特色,但却使我们原有的文化形态更加丰富,从而享受的文明质量也随之提高。

在引进外来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或许日本的经验值得注意。在当今世界上,似乎没有哪个东方国家比日本的西化程度更高了;然而与此同时,恐怕也没有哪个东方民族比日本更善于保存传统文化了。一方面,日本人不遗余力地引进西方文化;另一方面。日本人又在十分顽固地维护着自己的民族传统。于是,在这个太平洋的岛国上,随处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奇妙的文化景观:西式的摩天大厦与和式的木制建筑同时并存;西服、革履与和服、木屐并行不悖;既可以发现握手的场面,也可以看到鞠躬的情景;既有地球上速度最快的电气火车,又有世界上节奏最慢的茶道仪式;既可以观赏到标准的芭蕾舞、西洋歌剧,又可以欣赏到传统的能乐、狂言;不仅旅馆、饭店,就连厕所也能够分出“西式”与“和式”两种。真可谓是泾渭分明、并行不悖……

说到底,文化只是文明的外在形式。因此,凡是具有文明价值的文化产品,无论东方西方,都可以兼收并蓄,为我所用。P2-6

后记

本书的前身为山东友谊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的《日神与酒神》。说到那本书的源起,应感谢丁建元先生。

辛巳岁末,山东友谊出版社副社长丁建元先生打来电话,说要出一套“中国博士生导师思想文化随笔书系”,约我加盟。我与丁先生素不相识,蒙其厚爱,自当表示感谢。然而在应允之际,又有些疑虑。按照他的设想,这套书要在作者以往的论文和著作中筛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段,然后重新拆装组合,以一种跳跃性的节奏将一些闪光的思想连缀起来。在这里,且不论我以往的作品中有没有“精彩的片段”和“闪光的思想”,就算是勉强有之,能否经得起这番“拆装组合”呢?张炎《词源》云:“梦窗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吴文英的七宝楼台拆散后尚且不成片段,要将我那些穷街陋巷拆散下来,岂不只剩下残砖断瓦了?

不过丁先生自有他的道理:在这个纷纷嚷嚷而又忙忙碌碌的时代里,又有几人能安下心来,认认真真去读那些尽管逻辑严谨却又单调乏味的大块文章呢?更何况,佛家有“一沙一世界,一水一天国”的说法。对于无能的作者来说,倘若书中没有思想,拆不拆散都不会闪光的;对于有心的读者来说,即使面对残砖断瓦,也未必不能从中领会出天国的意蕴。接受美学不是讲究什么“期待视野”吗?当代的大学生期待的就是这种有思想的散文、有学术的随笔……

说到大学生,我倒真是希望为他们写一点东西。由于行政工作的原因,我已经十余年没有给本科生上课了。每每想起当年的讲台生涯,想起在“美学热”的时候我到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那间由教堂改装成的小礼堂为全校学生开通选课的情景,往往会产生一种布道式的神圣感。然而,今天的大学生们都在想些什么、读些什么呢?我猜想,在这个崇尚金钱、讲究实际的时代里,学生们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外语、计算机的学习上,掌握一些对求职、择业直接有用的东西。然而除此之外,他们会不会像我们当年那样,在吃饭的时候讨论东西文化的优劣问题,并为此而争得面红耳赤呢?他们会不会像我们当年那样,在上政治课的时候把美学书籍从抽屉洞里掏出来,不失时机地瞥上几眼呢?我没有把握。因此,我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把抽象的学理变得形象一些,将繁琐的论证变得简捷一些,使本来就不甚规范的学术变得更加另类一些……

说到学术,我自有一番深切的感慨。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学术论著内容往往过于贫乏,形式又往往过于拘谨,仿佛只有板起面孔,引经据典地说教一番,才是真正的学术。而那些有个性、有棱角的东西早已在长期的学术训练中被抹煞了、磨平了,这或许也是学术的异化吧!而作为这种异化的反动,本书在内容的取舍和形式的编排上,便尽可能显得鲜活一些、另类一些,于是便有了原来的四章:“正襟危坐的思想”、“左道旁门的学术”、“缘木求鱼的探索”、“捕风捉影的描绘”……这种行文风格既有自知之明的诚意,也有哗众取宠的动机,从哪个角度去理解,全凭读者的兴趣了。

原书出版多年,早已告罄,据说是那套丛书中卖得最好的一部。此次在山东教育出版社改编并再版,做了很大的变动:第一,书名改为《文明呓语》,以期更加符合作品的精神气质。第二,对前三章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删,并去掉了原来写人物的第四章“捕风捉影的描绘”,以保持作品的学术性。第三,选择新的研究成果而增加了后三章:“指鹿为马的学说”、“标新立异的观点”、“自以为是的经验”,以便使思想更加新颖、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有条理。第四,使每一小节的题目与内文一一对应,便于读者查找和选择。第五,书后附有自己的学术著述目录,以便有兴趣的读者按图索骥。

最后,要感谢山东出版集团的王韶松先生和本书的责任编辑钱锋女士,正是在他们的关心和努力下,拙作才得以顺利问世。

陈炎  壬辰正月于山东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7: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