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商(1982-2012上海商业纪事共3册)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作者 张广生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广生所著的《海商(1982-2012上海商业纪事共3册)》分三卷:告别短缺、流通革命、海纳百川。本书全面记录了上海改革开放30年来商业发展的历史变迁。讲述上海商业流通体制改革,引进外资,发展连锁超市,积极推进上海商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上海商业随着城市的发展,由“三街一场”发展成“四街四城”,再演变成“十大商圈”的过程,以及上海商业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创造繁荣繁华的国际贸易中心所做的贡献。同时,也对上海商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探索,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内容推荐

张广生所著的《海商(1982-2012上海商业纪事共3册):告别短缺》:

计划经济时代,困扰上海市历届政府最为突出的是“黑、白、绿”问题,所谓的黑一一即是煤炭和燃料油问题;所谓的白——即是大米、面粉、饲料和棉花问题;所谓的绿——即是蔬菜、水果、水产和副食品问题。

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凭证、凭票、限购现象司空见惯,“吃饭难”、“住宿难”、“沐浴难”、“乘车难”、“购物难”等一系列难题像雾霾一样笼罩着社会,挥之不去。“商品短缺”已经给中国人打上了深深的心理烙印。

经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正在改变着这一切。

《海商(1982-2012上海商业纪事共3册):流通革命》:

改革使上海商业脱胎换骨,连锁商业和一站式服务的出现,使上海商业由传统走向了现代;

开放使世界一流的商业企业在上海聚集,上海成为当今世界商业业态最齐全的国际商业大都会;

上海商业仅用十年,走过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五十年走过的历程;

中国的流通革命从这里开始。

《海商(1982-2012上海商业纪事共3册):海纳百川》:

繁华、高雅的上海商业,为这座城市搭建了一座大舞台。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商业中心由“三街一场”发展到“四街四城”,逐渐演变成了“十大商圈”。繁华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以连锁商业、一站式购物为代表的流通革命,以及家庭厨房工程、马路菜场入室工程、橱窗透亮工程、电子商务工程,关乎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国际大都市的形象,是上海商业坚守的主要标志。

未来,我们面对着繁华、高雅背后的缺失,还须不断地反思。

目录

《第一卷 告别短缺》

序 “黑商”是我的摇篮,“海商”是我的一生

综述 “海商”的由来

前言 送走“凭证、凭票”的时代

靳羽西的感慨

卫生纸要不要凭票、凭证供应

买西瓜要医生证明

“四大金刚”要进常委会

菜篮子里面看形势

肉、禽、蛋、菜、豆制品是“菜篮子”的主角

没有鱼不能成席

跟随朱镕基市长去山西解决“燃煤之急”

加油站排长龙的日子

对51种商品监控

靠财政补贴难以维持的上海火柴厂

别了“粮、油、副食品票证”的时代

抢购食用油,计划与市场又一次较量

价格改革是上海市场成功着陆的关键

流通体制改革,上海商业走市场化之路

管理体制变革,上海商业走小政府、大服务的路

“六自主”改革,商业企业拿到第一桶金

再过20年中国人还有吃饭问题

《第二卷 流通革命》

前言 改革开放是上海商业繁荣发展的主要动力

东海商都“改造风波”的背后

联华超市开创了中国连锁商业的先河

“华联超市”向“联华超市”叫板

农工商超市成为连锁商业的一匹黑马

从“肯德基”到“新亚大包”的艰辛历程

便利店“点燃”传统商业变革热潮

发展连锁商业是政府推动的一场流通革命

好美家建材装潢连锁商业的诞生

“上上糖业”、捷强超市和“石库门老酒”诞生记

“永冠”成为商业设备最大供应商的秘密

宾馆、酒店是上海对外开放最早的行业

东方商厦的定位和百货连锁业态的崛起

上海水产由近海走向远洋

第一八佰伴与和田一夫其人

“挑战”中内功先生

“沃尔玛”为何迟迟才到上海来

“家乐福”让上海人知道了什么是大卖场

锦江麦德龙的会员制独树一帜

谢国民先生的正大广场和易初莲花

大润发成为中国最大超市引发的思考

体验一站式购物

参加世界百货联合会——让世界认识上海

《第三卷 海纳百川》

前言 万商云集海纳百川

繁华的南京路步行街

高雅的淮海路散发着时尚元素

静安南京路华丽转身

四川北路商业街的无奈

错位经营的徐家汇商圈

举世闻名的豫园小商品王国

新上海商城命名中的遗憾

新客站不夜城遇到的难题

衡山路周边的欧陆风情

后起之秀——江湾五角场商圈

石库门里演绎着“新天地”

马路菜场入室工程

月饼的故事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

现代流通产业有利于食品安全

灯光夜市和橱窗透亮工程

发展商业品牌,打造“时尚”之都

“假日经济”促消费、拉内需

缘何世界的并非都属于中国

“上交会”和上海的会展业

商业流通理论亟待创新

商业地产与城市未来

上海商业竞争力的缺失

百联奥特莱斯与奢侈品旗舰店争夺商业新高地

试读章节

靳羽西的感慨

提要:一个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听到很多话,但是能牢牢记住的人却不多,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话更是微乎其微。靳羽西小姐的一句话提醒了我,感悟了我。她的惊愕和困惑,正是我们要为之努力而改变的现状。

1985年11月28日,我接到市委宣传部的通知,美国著名的华裔电视节目主持人靳羽西小姐将率领一个“看东方节目”摄制组到我们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现场采访。

接受靳羽西小姐的采访,我是既兴奋又有一点紧张。当时的靳羽西凭借着她的知识、才能和美貌,正在主持着曼哈顿一家有线电视台的中英文节目,当年10月在美国公众电视网(PBS)从中国直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35周年国庆庆典,使美国观众和世界华人看到了邓小平主持的阅兵式,介绍了改革开放和变化中的中国。

第二天一早,靳羽西小姐一行带着摄录像设备,来到我店一楼商场,她以拥挤不堪、川流不息的人流为背景,采用边走边谈的方式对我采访。她美丽端庄、聪颖过人,面孔始终展露着灿烂的笑容,一点也没有大牌明星的架子,用她那独特而又无可挑剔的标准国语不时地向我提出问题。

我们从一个柜台走向另一个柜台,跟着摄像机和水银灯在拥挤不堪的人流中艰难穿行。

我向她介绍了商店的历史和规模,介绍了上海市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可供商品的增长速度。当我介绍到上海市第一百货公司在经营规模、利润、人均效益、单位面积营业额、资金利润率、商品周转天数等六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为全国十大百货商店之首时,她也和我一样兴奋,并热情地挽着我的手臂,面对着摄像机镜头充满自信地说:“各位观众,我现在正在采访中国最大的百货公司经理,它一年要接待一亿多顾客,可以说这也是世界上顾客最多的百货商店。”接着她转向我,提出今天采访的最后一个问题。

靳羽西小姐忽闪着大眼睛,紧盯着我问:“你当经理,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面对太多的顾客,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也难以提高,这就是我的困惑。”

靳羽西小姐听到这里立即转向镜头,有感而发:“各位观众,我到过世界各地,去过很多百货商店,今天还是第一次遇到怕顾客多的经理。”

采访结束了,当我送走靳羽西小姐和看东方摄制组,我的心始终无法平静。

人多的确是我们的国情。“人多热气高,人多好办事”是一个方面;人多消费多,需求也多。作为一名商业工作者,如何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天经地义的责任。但是,当时要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确实十分无奈。

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位于号称中华第一街的南京路西藏路口。营业面积2.2万平方米,五个楼面经营商品3万多种。每天进店的人数有25万到30万,顾客中上海人和外地人各占一半。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营业面积在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商店只有四家:市百一店、市百十店(现华联商厦)、时装商店、食品一店。这四家商店都是在1917年到1936年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最兴旺时期建成的,号称中国著名的“四大公司”,即永安公司、先施公司、新新公司、大新公司。这四大公司都集中在南京东路从浙江路口至西藏路口不足1000米的路段上。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上海市要把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在“重生产,轻流通”的漫长岁月中,根本不可能把有限的城市建设费j用于零售商业的改造和建设。因而,这“四大公司”就成了上海商业的标志性建筑。人们常说“不到南京路等于没到上海,不进市百一店等于没来过上海”。

记得当时市百一店一楼到三楼有四部单人行的滚动电梯(这是1936年大楼建成时安装的奥的斯电梯),在国内属稀有之物。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怕人多拥挤,怕商场秩序混乱,长期闲置在那里,偶尔有外宾团体参观、购物,临时开启一下。1983年我们借为“修复长城”捐款的机会,打出了“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捐款活动,凡是乘电梯上楼要捐一角钱。几个月下来,就募集了十多万元。后来,商业部刘毅部长来我店视察时指出“全世界没有一家商店乘电梯要收费”,制止了收费。从此,彻底放开了电梯,商店每天要派十多个人维持秩序,遇有马达过热时,就得停驶半小时。有的顾客就是冲着乘自动电梯慕名而来,为了方便群众,我们不得不对滚动电梯和升降电梯进行改造。

由于顾客拥挤不堪,商场内的空气污染也是十分严重的问题。经同济大学和有关部门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细菌含量、灰尘悬浮物比重均严重超标,如不改造,对顾客和营业人员的健康会造成直接影响。听到这一情况,当时的书记吴若孝和经理陈显钊当机立断,决定建设空调新风系统,改造柜台、灯光照明,提高环境质量。商店准备拿出270万元投资,这在当时就算相当规模的项目,称其为“270工程”。该工程与电梯改造、柜台更新、门厅、橱窗、照明改造工程均采用边营业边施工的方案,耗时一年,商场面貌焕然一新。

P3-4

序言

改革开放是上海商业繁荣发展的主要动力

20世纪最后十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邓小平南方讲话精神的鼓舞下,上海商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在流通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上海商业在短短的十年,追赶了欧美发达国家近百年走过的路程,完成了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的转换,实现了国际化接轨,使城市更加靓丽、生活更加便捷、市场更加繁华。

上海商业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顺利地完成了以“菜篮子工程”为核心的价格体系改革,加大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商品供应链的建设,理顺了包括粮食、食用油、蔬菜、肉、禽、蛋、水产品、水果在内的农副产品市场价格体系,实现了供求基本平衡。与此同时,对影响居民生活的日用工业品也积极推进流通体制改革,鼓励工业自销,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竞争,打破了国有商业“一、二、三级站”的一统天下,打破了计划供应、地区封锁、统购包销的流通管理体制,放开了工业品的计划管理和价格控制,建立了人民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体系。

1980年代,上海和全国一样,经济运行在计划与市场中间徘徊,商品价格在放开与管控中间挣扎,社会舆论在通胀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中间寻找平衡点,经历了一段十分痛苦的“双轨制”时期。上海市政府从1987年开始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51种商品实施全面监控”措施,1988年开始全面推进“菜篮子工程”,到1993年,上海市彻底地摆脱了计划价格和凭证凭票供应商品的历史。人民生活必需品全面、彻底放开,为实现市场配置资源奠定了基础。

二、简政放权、下放商业行政性公司管理权,充分调动市、区两级政府发展商业的积极性,掀起了商业设施改造和建设的高潮。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商店只有南京东路上的“四大公司”。这四家百货公司,都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设的。上海的城市建设历史欠账很多,市属商业设施落后,区属商业设施显得更加落后。改革开放后,商业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各区政府开始注重商业企业形象建设,积极投入资金装修、改造门面,振兴商业,搞活地区经济。商业企业由最初的小修小补“涂脂抹粉”;转向内部的整体装修“设施更新”;发展到后来进入了整地块规划“拆落地改造”,上海商业面貌发~TE大的变化。目前,上海拥有万米以上的单体商场已经超过400多家,历史上形成的“三街一场”发展成“四街四城”,又演变成“十大商圈”,还涌现出了衡山路、宜山路、雁荡路、黄河路、乍浦路等十多条专业特色商业街。现在的南京路步行街、徐家汇商圈、淮海路特色街、豫园旅游商城、浦东商业城、静安南京路以及四川北路、真北路、五角场等商业中心的出现,既改变了城市面貌又方便了人民生活,同时还促进了商业房地产业的发展,为上海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繁华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以撤销商业各行政管理局,撤销市、区、县管理型公司,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六自主改革”、“股份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把商业企业彻底地推向了市场,商业企业成了市场运行的主体。

1990年代初期,上海向广东、深圳学习,积极推进小型企业的“改、转、租、包、卖、连”的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多种经营,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竞争,流通领域市场经济框架基本形成。随后,上海在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中积极推进“经营自主、价格自主、用工自主、分配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主”的六自主改革。先后撤销了商业一局、商业二局、水产局,并积极推进粮食、供销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形成了一百集团、华联集团、友谊集团、食品集团、蔬菜集团、烟糖集团、新亚集团、水产集团、良友集团、商投集团、供销综合商社、内外联综合商社,区属企业也相应地组建了豫园商城集团、新世界集团、万象集团、徐家汇商城集团、益民集团、淮海集团、九百集团、开开集团、梅龙镇集团等。同时,还推进13家商业企业实现了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改变了单一国有的经济成分,实现了资本多元化,创建了混合经济实体。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还涌现出一大批“小巨人,,企业,优秀的“大中型”企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上海商业在全国处在全面领军的地位,进入了最为辉煌的时期。

四、以引进外资,发展连锁超市为特征,积极推进上海商业业态的变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完成了流通产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革命。

1990年代初,上海遵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胆子大些,步子快些”的要求,在国务院核批的指标内率先引进4家外资企业,以中外合资、合作方式先后在徐家汇建成“东方商厦”,在浦东建成“第一八佰伴”和“时代广场”,在新客站建成“佳世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实际情况,先后又引进外资企业86家。

从1991年开始,上海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连锁商业的经验,在曲阳社区率先建成了我国第一家连锁超市公司——联华超市。后来我们又成功地引进泰国的易初莲花大卖场,引进世界知名企业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欧贝德,英国的百安居,瑞典的宜家家居,日本的罗森便利店,韩国的易买得,台资企业大润发,香港的百佳超市,荷兰的阿霍德顶顶鲜超市等连锁商业。上海还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国际资本,相继又有正大广场、港汇广场、恒隆广场、上海广场、新天地等外资商业房地产企业进入。上海抓住了“上个世纪的尾巴”大胆引进外资,不仅给上海商业带来了发展资金,解决了国有商业企业转型、改制等问题,同时,更带来了世界最先进的超市、大卖场、专门店、便利店、品牌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先进业态和管理模式。上海的市属、区属商业有的参与中外双方的合资合作,共同发展,有的借鉴外资企业的经验,先后创建了联华、华联、农工商、家得利超市;世纪联华、农工商、华联吉卖盛、好又多大卖场;好美家、好饰家、吉盛伟邦、红星美凯龙、月星家居、建配龙专卖店;快客、可的、好德、光明便利店;南方商城、百联西郊、百联中环、百联又一城、大连万达、奥特莱斯、青浦乔仔湾购物中心等。

上海不仅成为汇集世界最多商业品牌的商业大都市,同时也是自我创新连锁商业最多的城市。目前,上海市内的连锁商业网点已经有11 300多个,上海在市外开设的连锁商业网点也有5 400多家,连锁商业的门类、品种近100个,连锁商业已经成为上海商业运行的主流业态,堪与发达国家相媲美。

五、以创造城市的“繁荣、繁华”为目标,不断提升上海商业的综合实力、服务功能,使上海真正成为“万商云集,近悦远来”的国际化大都市。

上海商业在改革和发展中,始终遵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按照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实现国内领先,国际化接轨的目标;努力把上海商业建设成上海经济的支柱产业;上海商业的发展给市民带来了便捷和实惠,让市民满意。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上海商业的发展重点开始由规模扩张转向了后台发展,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推广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化技术、物流配送技术、食品保鲜技术、网络营销技术,提高了上海商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上海商业不仅关注自身的发展,更加关注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打造工农业产品的产业链、供应链。上海商业社会化、组织化程度的提升,可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快捷、便利的一站式服务。

上海市的灯光工程与“商业夜市”、“橱窗透亮工程”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享誉海内外。夜上海成为上海繁荣繁华的一大特色和标志。

上海原有300多条马路菜场,不仅影响市容,更影响居民的生活,同时对建设现代化大商业不利,经过市、区两级政府的努力,到2001年基本清除,还路于民。

长期以来,为解决上海市民吃早点难、就餐难等问题,上海不仅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引进了“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星巴克”等洋快餐、餐饮,同时还积极推进“家庭厨房工程”,积极发展“新亚大包”、“丰裕生煎”、“永和豆浆”等中国式的快餐,以及速冻食品、小包装食品、半成品套餐等适合各种消费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系列产品。

上海的购物、餐饮、服务体系已经为上海市居民提供了最适合人居的城市基础条件。上海商业的发展,为上海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上海商业每年为上海市提供将近8万个就业岗位,商业、餐饮业就业人口达到400多万人。目前,上海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使上海商业实现了从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的跨越,重振了雄风。国内外的商业企业集团,大多都以上海为总部平台,正在把采购、销售网络向全国延伸,从而确立了上海作为国际化贸易中心的地位。

上海商业将永远是上海人的骄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