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三国(第2卷天下板荡)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赵剑敏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三国》是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赵剑敏潜心十年力撰巨著。该丛书采用大散文笔法,对学术研究进行通俗化写作,全面叙述真实的三国历史,是目前国内研究三国历史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史性著作。

《大三国》比历史古籍《三国志》更通俗,比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更真实。《文汇报》高级编辑朱大路评价该书:“《大三国》,较之《三国志》,则显活泼灵动,较之《三国演义》,则显严谨有据,取长补短,兼顾平衡,雅俗共赏,蔚然一大史诗。”

本丛书是通过三国英雄群体的大气概,三国历史的大场景,从第一卷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一气呵成,写到第十卷三家归晋,旨在弘扬魏、蜀、吴三国豪杰们追求统一的大精神。

本书为《大三国第2卷:天下板荡》。

内容推荐

本书为《大三国第2卷:天下板荡》,由赵剑敏所著。

《大三国第2卷:天下板荡》讲述了:政坛犹如走马灯,官场好似战场。大将军何进欲对十常侍决战,可出师未捷身先死。袁绍、袁术兄弟奋起神勇,将宦官们送上不归路。西北军阀董卓相机入京,废立天子,秽乱宫廷,倒行逆施。天下诸侯结成反董大联盟,拥戴袁绍作了盟主。曹操、孙坚执坚披锐,打得董卓将洛阳焚为白地,西窜长安。王允设计拉拢吕布,将董卓点了天灯。

目录

第一章 宫廷大喋血

 第一节 君侧激变

1.老帝换少帝

2.将军元帅的决战

3.外戚火并

 第二节 一环套一环

1.军营蝉鸣阵阵

2.七月流火

3.长剑难出鞘

4.引豪杰入京

 第三节 真龙变土蛇

1.从朝阳到夕阳

2.角色大转换

3.失算失头颅

4.宦官到了大限

第二章 董卓入京

 第一节 从凉州到洛阳

1.天子还了宫

2.西凉武夫

3.问是谁的江山

 第二节 朱门连着皇门

1.焦尾琴

2.废立的预谋

3.献帝代了少帝

 第三节 帝都,俺的天下

1.凤冠坠地

2.敦煌人盖勋

第三章 讨董巨浪

 第一节 人神共愤

1.金光映了魔影

2.橄榄枝

3.周公耶?王莽耶?

 第二节 渤海连着中原

1.碧波好条鲸

2.负人与负我

 第三节 诸侯大联手

1.义旗起

2.酸枣歃血

3.遥推大盟主

4.英雄谱

第四章 潼关挑着两头

 第一节 下棋儿

1.弘农王别姬

2.大宏论

3.京师要换地

 第二节 迁都

1.皇甫未能辅皇

2.烧了洛阳去长安

 第三节 鏖战连着大谋

1.曹孟德一马当先

2.文台起兵

3.北线战局

4.诸侯谋立新帝

第五章 大崩溃

 第一节 云水卷成败

1.夺取洛阳

2.传国玺之谜

3.暮霭笼罩联盟

4.冀州换主人

 第二节 两京连风烟

1.王司徒

2.嘿,万岁坞

3.中原再变局

 第三节 落日衬了长安

1.吕布戏貂蝉?

2.童谣

3.点天灯

试读章节

滚滚的春雷,刺激着何进,刺激得他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从一介平民,不,甚至连平民都不如的卖肉的,猛地成了朝廷的辅政大臣,并是首席辅政大臣,虽说是妹子做太后,外甥做皇帝,何进有着谁也不可比拟的背景,然心里还是不踏实,一种身负千斤重担脚下却踩着泥沼的不踏实。

开弓没有回头箭,天下最大的富贵权势既已到手,且是以树立了许多大仇家为代价到手的,即使本意想放弃这富贵权势,那也是不可能的,绝对退不回去了,退回去,只能招致整个家族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包括太后妹子和皇帝外甥。

可要在血腥的朝廷中站住脚,谈何容易。形形色色的对手实在是太多了,多到防不胜防,躲了明枪,还有暗箭。就是殚精竭虑,把各种对付的办法都想遍了,依然难保哪里不出娄子,而一出娄子,便是大娄子。

不过话说回来,对手如此多的根结,关键在于自己的出身低微,在于自己不曾为朝廷建立大功,在于自己缺乏与地位相应的资本。如能趁此狠下工夫,做出一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扭转朝政的现行状态,不仅可以改变自己的政治形象,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还能将众多的对手消化在无形之中。

做什么大事最出效果?答案是现成的。

自本朝中叶以来,黑色的宦祸就笼罩了这个朝廷,不止如此,甚至是整个国家。不知有多少与之抗争的士人牺牲了,不知有多少与之搏击的外戚族灭了。宦祸,成为天下的大祸,一个怎么消解也消解不掉的大祸。假若自己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且是大作为,将宦祸彻底解决,当能成为本朝最大的英雄、最大的功臣,可以让万众仰视,万众归心。到那时,当这个辅政大臣,就能当得理直气壮,当得神光毕现,当得不亚于西周的周公和西汉的霍光。

能做成此事固然壮观,乃至不朽,可宦官集团实在太强大了。他们不是蜷缩在内宫的几个没胡须的男人,而是掌握着禁军,鹰犬爪牙遍布天下,结成了一张上下盘结、纵横交错的权势之网。尤其是十常侍,出一言如同圣旨,举一行则似龙腾,与他们争决雌雄,没有万分的把握,是不可轻举妄动的,弄得不好,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行事须慎而又慎。

行动是必须采取的。不采取,非但不能改善自己的形象,且将危及自己的地位乃至性命,这绝不可掉以轻心。

要采取行动,当找到一个突破口。

审视整个宦官集团,突破口应放在蹇硕身上。在蹇硕身上突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合适的。  从个人感情而言,此人是最大的仇敌。在争夺军队领导权上,结了一仇;在暗害自己上,结了二仇;在策立新君上,结了三仇。三仇,仇仇深痛,不报,实在无以平恨,更会留下莫大的后患。

从斗争策略而言,此人是最易的打击目标。看似他和十常侍沆瀣一气,其实,他并没有被十常侍吸收进核心之中,彼此的距离显而易见,且他由于拥权过重,相互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若能作巧妙的分化瓦解处理,让十常侍袖手旁观,则除掉他,当不会引起宦官集团的共同反扑。

从实际效果而言,此人是问题的关键。他被大行皇帝任命为元帅,手中掌握着禁军,虽实力不能和自己的精锐部队相比,然毕竟控制着宫廷。此人一日不除,自己就一日无法自由出入朝堂,尽管实际遥控着政权,然自己这个辅政大臣终究有些名不副实,也不利于保护何太后和新君。

蹇硕必除,何进下定了决心。

此时已雨收天霁,一股清新空气迎面扑来,太阳强扯开云缝,将草木照耀得青翠欲滴,几点红色缀在其中,甚是妖娆。

同天气一样,何进久郁的心情,是雨过天晴。

忽兵士走来通报,说张津求见。

张津,何进熟悉,是袁绍的亲信门客,前来必有要事。

何进放了朱栏,扬手作同意状。

衣上挂着水痕,鞋上沾着湿泥,张津是冒雨赶来的。让到客厅,他未多寒暄,身份悬殊,也不宜寒暄,开门见山传达了袁绍的口信。传达不是简单的原话照搬,而是作了谈话艺术的加工,很得舌辩之士的精髓。谈话谈了有些时间,话很多,其中主要的意思是:

“黄门、常侍等宦官首领,权重已日久,又与董皇后交通,专谋奸利。将军为朝廷的栋梁,宜整顿官场,清扫贼臣,择选贤良,为国家除去大患。”

张津的话,名是谈,实是劝,句句劝到了何进的心里。

在张津到来之前,何进已有了相似的看法,张津的话语,让他了解了他的看法不是孤独的,而是得了代表士人的袁氏家族支持的。

这是颗定心丸,何进吃了,增添了不少胆略。

既然袁绍传来信,表示袁氏家族愿意与自己合作,何进顺水推舟,把合作切到了实处。

何进本就看重袁绍,要不然不会花了很大的力气,给了特大的面子,将他招到大将军府来供职,并送上好风,让他扶摇直上。何进看重袁绍,看重的是他养了大批的士,智勇兼备之士,不止是养,且得了他们的心,不惜性命相报之心。这些士,是士人中的精华,是博取权力坚实的后盾,是乱世生存的不二保证。何进需要这些士,需要通过袁绍来操纵他们。

何进还看重袁术,看重这个年轻的贵公子一身侠气,具有大无畏的精神,敢将生死置于脑后,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

何进看重这对袁氏兄弟,然更看重的是他们家族经四世三公而凝聚的实力,盘根错节的实力,势倾天下的实力。

袁氏家族海内归心,有此合作,岂怕大事不成!

为获得袁氏兄弟的死心,何进不惜面子,不惜财力,不惜官位,厚待他俩,待得他俩生出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怀。

袁氏兄弟死心塌地,与何进结成了死党。P8-10

序言

人活着,得靠信仰支撑。

信仰的依托点,在于情结。

中国人有许多情结,来自老祖宗传下的文化情结,特别是四大名著的情结。在这四大情结中,三国的情结,实高于水浒、红楼与西游,处于绝顶的高端,真可谓无人不晓,不论是白发渔樵,还是黄毛稚儿,甚至巾帼红颜,也不管是否有浊酒斟饮,无不津津乐道,心向往之。

我挺相信缘,相信这天地万物化合的自然结因。不止我和三国有缘,乃至中华民众乃至世界民众,都和三国有缘,生生不息之缘,薪火相传之缘,透入父精母血之缘。

缘得因生,因在何处?

三国是个英雄时代,英雄辈出,如过河之鲫。其实,历朝历代都有不少英雄,为什么后人对三国的英雄情有独钟?关键在于,作为一个时代整体而言,三国的英雄特别有激情,特别有壮志,特别有抱负,他们敢于用头颅与鲜血,去追求最高的人生境界,追求最大的人生价值,追求最佳的人生声誉,不止是求生前名,且更追求流芳百世的身后名。如此的状态,决定着他们能毫不保留地献出一切。

乱世出英雄,是我打小就听惯了的一句老话。这句老话,深扎在中国的土壤之中。记得有年去黄土高原,进入一处穷塬,和一脸皱纹目不识丁的老汉坐着闲聊,聊到王朝兴亡,老汉将手中的烟锅往脚后掌使劲敲了敲,口中吐出了这句话。话音伴着喷出的烟雾,徐徐在空中扩散,升往广袤的天际。

英雄,为英特之杰雄。他们或是茅庐寒士,或是公卿高官,或是白面书生,或是虬髯粗汉,或是天璜贵胄,或是贩夫走卒,应有尽有,无所不在。然在那平世,他们多被俗情所束缚,被条规所禁忌,被律法所强制,俗貌遮掩了真性情。到了乱世,束缚变得松弛,禁忌渐被破除,强制沦为虚设,一扫窒息的空气,个性始得以张扬。

乱世,是英雄的机遇,英雄的舞台,英雄的世界。

英雄,在乱世中横空出世,激越当代,传之千秋。

这不仅仅是种记忆,而是人类顽强生存的典型模式。

三国的英雄,是大英雄,是真男儿,是伟丈夫。

面对从衰世滑入乱世的板荡风云,一个个以超世之杰的雄姿,以市井之徒的狡相,以羽扇纶巾的儒雅,以彪形大汉的剽悍,以运筹帷幄的韬略,以冲锋陷阵的搏杀,以书卷香气的狂放,以武林高手的啸傲,以珠玑琳琅的绣口,以长剑出鞘的英气,纷纷登上光怪陆离的舞台,一展身手,大展身手。

英俊也罢,丑陋也罢,高大也罢,矮小也罢,无论是什么形貌,都锁不住由衷而发的万丈豪情,运筹帷幄在虎帐龙营,纵横驰骋在铁血沙场,折冲樽俎在国际谈判,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壮怀激烈,指点江山,在那滚滚的红尘中印下辙迹,在那绵绵的青史上凿上功业,在那茫茫的宇宙中矗立丰碑。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因为“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最可怜的一个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却不知爱戴的民族,是一个永无希望的奴隶之邦。”

托马斯·卡莱尔在《论英雄和英雄崇拜》一书中说:“即使崇拜一颗星都有某些含义,那么崇拜一位英雄的含义该有多大呀!崇拜英雄就是对伟大人物的卓绝的敬仰。伟大人物始终是可敬可畏的;从根本上讲,此外就没有什么再值得敬佩的了,不独在今日,而且在一切时期,它都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活力。”

人们喜欢三国,是出于他们英雄崇拜的情结,不论情态如何,都希望通过英雄崇拜,希冀人格之独立,精神之自由。人虽有灵鈍、英庸、强弱之分,然而摆脱精神的压抑,挣开俗世的桎梏,追求意气的舒展,却是一致的。现世不得,转向古道,让英雄们抚去他们的精神焦虑,慰平他们的心灵创伤,激励他们的生存勇气,让人生多少酣畅些。

人们喜欢三国,喜欢三国英雄。可是,其他时代也有英雄,为什么那些英雄比不上三国的英雄?

其他时代的英雄,多贵族英雄,草莽英雄。唯有三国,从整体而言,多士人英雄。不是其他时代没有士人英雄,相比之下,天壤之别。

三国的英雄,是以士人为主体的英雄。

衡量士人的标准,知识只是一个因素,绝不是主要因素。士人在于孜孜以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有一副铁肩,有浩然正气,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敢作敢为,敢于捍卫个人权益,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担道义,身体力行不计个人安危地匡世济民,除暴安良,铲除社会的黑暗,救黎民于倒悬,为打造一个清平世界而奋斗不已。

士人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栋梁。

三国之所以精彩,实在与士人相应的文化有关。看似三国布满金戈铁马,其实,在大竞争处,无不是文化的碰撞,激出电石火光,激出黄钟大吕,激出高山流水,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乐章。

东汉末的士人,也就是所谓的党人,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为了惩治腐败的政治,改变黑暗的社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惜舍生取义。可是,在顽劣的现实面前,尽管付出了头破血流的代价,到头来,还是眼看着大厦将倾,王朝江河日下,走向衰亡。

三国的士人,接受了党人的教训,继承抗争的精神,在大动荡的条件下,终于丢弃了口头批判,拿起了武器,建立了士人自身的政权。他们不再做毛,而做了皮,让其他的阶层做了毛,附在他们这块皮上。如此以士人为主体的政权,是历史的唯一,念天地之悠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平心而论,三国的士人英雄都是叛逆。从袁绍,到曹操,到刘备,到孙权,无一不是叛逆。说他们叛逆,是叛逆了主流社会。然而,当主流社会顶着正统的名义,实质却偷梁换柱,背离了正义与公平之时,这些士人英雄的叛逆,正是一种大无畏的纠正,希冀恢复正义与公平。功德圆满,他们从叛逆变为了主流。

三国尽管是个乱世,甚至到了血流漂杵的地步,然正在这残酷的环境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道德楷模。道德的核心在于伦理,具体的体现是忠、仁、义、礼、智、信。忠与奸、仁与暴、义与诈、礼与蛮、智与愚、信与叛,之间展开了一场场扣动心弦的较量。在铁与血的锤炼下,几乎难以想象,但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一个个道德楷模,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映红了残破的江山。

忠的代表,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仁的代表,有以民为本的刘备;义的代表,有气贯长虹的关羽;礼的代表,有学富五车的郑玄;智的代表,有恪守正义的荀彧;信的代表,有积善布德的管宁。

这些代表构成的道德符号,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化与精神的双遗产。

统一,是中国文化中最大的元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化成天下一家,四海一家,是简单却有力的证明。三国尽管是分裂时代,但统一的精神却贯彻始终。

在大一统观念的浸淫下,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抑或是孙权,都保持着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他们都要王天下,而非霸天下,即使暂时的霸天下,也是为了终究的王天下。

毛泽东有言:“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了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  三个政权分别扫荡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曹魏在北方的统一,蜀汉在西南的统一,东吴在南方的统一,都是争取统一的表现。三个局部的统一,最终换来了三家归晋的大统一。

我对三国着迷,着迷所有的一切,然最着迷的是三国呈现的人格。

三国的英雄们,充满着阳刚之气,大阳大刚。使得整个三国朝气蓬勃,振奋昂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显示出个体的强劲,显示出民族的强劲,显示出国家的强劲,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强劲。三国尽管天各一方,但在那个时代,无可争议地都属于强国,世界之强国。

国家是无数民族的集合,民族是无数个人的集合。国格在于族格的凝聚,族格在于人格的凝聚。强健的人格汇成强健的族格,强健的族格汇成强健的国格。

所有的格,落实到最后,就是尊严,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尊严。要获得尊严,得需坚韧不拔的勇毅,生死度外的奋斗,前赴后继的执着,加上智慧的较量,胆略的比拼,苦役的承担,加上风骨的不屈,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林林总总,呈现出个体的精气神,民族的精气神,国家的精气神。由高贵的个体魂,打造出高贵的民族魂,打造出高贵的国家魂。

很难想象,一个精神萎靡的民族,能够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改造国家的前提,是改造民族的素质,改造民族素质的前提,是改造个体的素质。仅仅着眼经济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唯有人人能自尊自强自立,那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希望,才有复兴的大希望。

有人问我:为何愿用生命去写三国?

我的回答是:一言以蔽之,借三国激扬中华民族魂。

最后,我要斟三杯酒:一杯敬给陈寿先生,感谢他以如椽巨笔,给中国人创造了不朽名著《三国志》;一杯敬给罗贯中先生,感谢他以生花妙笔,给中国人带来了瑰伟奇书《三国演义》;一杯敬给三国所有的英雄,感谢他们以生命体验,给中国人竖立了激扬民族魂的信心。

赵剑敏

2012年1月8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鲁迅

《三国演义》是部好书,我们并不否认……罗贯中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成了问题,因而《三国演义》的艺术真实性也就失掉了基础。

——郭沫若

三国演义、是通俗演义,但通俗演义终究是通俗演义,是否有人能够写出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新的《三国演义》呢?

——顾颉刚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

——翦伯赞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大三国》,较之《三国志》,则显活泼灵动,较之《三国演义》,则显严谨有据,取长补短,兼顾平衡,雅俗共赏,蔚然一大史诗。

——朱大路 《文汇报》高级编辑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大三国》的两大基石。历史的《三国志》为《大三国》提供了三国原始元素,文学的《三国演义》为《大三国》渲染了三国时代氛闱。《大三国》的出发点,是欲打破两者不同的局限,把读者引领进历史真实与文学艺术高度结合的境地。

——赵剑敏 著名历史学者、上海大学教授(本书作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