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行为学(来自猩猩的你为什么总会失去理智)》由戴维·迪萨尔沃所著,一部关于心理学如何影响人们行为及决策的有趣之作!
比如大脑有一些需要你克服的不易察觉的荒谬倾向:
买彩票其实只是概率游戏,但大部分人会认为自己买彩票比机器选择中奖率更高。
大部分所谓巧合都是大脑过分关注的结果,但依然有人会认为某些重复出现的东西具有非凡的意义。
手持一杯热饮,比一杯冷饮更容易产生亲和力;喝了一杯甜饮的人比喝凉白开的人更愿意原谅别人。
在口算一道数学题时,手持质量较重的物品,人们更容易给出较高的估算值……
★跨界科学家为你揭示人们日常思考所觉察不到的偏见、混乱和错误!
你的大脑想要的,常常并不是它所需要的。
你的记忆很容易就会被改变,一张照片一部影片都会让你想起很多根本不存在的事情。
说话过程中比喻通常以你想象不到的速度在迅速改变你对事物的看法……
★用科学的方法帮你找到生活的意义!
每个人都有缺点和劣势,认识和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是良好的开始。并且改变自己不是一个虚无的信念,而是有方法可循的,科学的帮助比励志书更有用。
这是一本可以帮助你过上有意义生活的科学指南。
为什么对于那些我们感觉不舒服的任务,明知道应该按时完成,却会拖延,但这种拖延又会让我们感到更加焦躁不安?为什么我们能在一些随机性事件中看到意义?为什么我们试图戒掉一些对我们有害的东西,却反而让自己陷入另一种诱惑?
我们很多人受困于无所觉察的力量,有些人称他们为命运,实际上大部分只是心理的强迫性重复。人们的行为被莫名其妙的心理因素左右,大脑在我们做决策的时候不自主“走神”,这一切如果没有人告诉你,你很难意识到它们竟然就这样堂而皇之影响你生活,误导你决策,让你变得不理智。
无意识对生活的影响,比你想象的还要大。跨界科学家经过精密完备的实验向你证实:你的大脑想要的,常常并不是它所需要的。事实上,大多数让我们的大脑感到“快乐”的东西都会导致错误、偏见和失真。人类的思考有太多的缺陷。
《疯狂行为学(来自猩猩的你为什么总会失去理智)》由戴维·迪萨尔沃所著,《疯狂行为学(来自猩猩的你为什么总会失去理智)》探索那些让大脑感到快乐的事情,以及为什么那些想法对我们而言是有害的。作者的研究包括对进化和社会心理学的剖析,包括认知科学、神经学,甚至市场经济学。作者通过不同的试验和案例,提供克服大脑困境的方法,使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变得更理智,最终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更有意义。
前言:为什么人类的心理那么难以捉摸?
引言:人类有趣的认知特点
大脑的运作方式比你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寻找更好的答案,励志也许没什么用
直觉有用吗?
关于本书的一点说明
第一部分 你轻易觉察不到的疯狂偏见
第一章 大部分偏见的原因是人们总追求确定性
比虎鲸固执的人类
在眼前“消失”的大猩猩
奇妙的“思维框架”影响实验
喜欢自己找麻烦的人
没有对错!什么有利,就拿过来?
为什么都灵裹尸布谣言总有相信的人?
失败的气功大师也有支持者
思维范式是如何影响做决策的
违背天性的好处
第二章 生活中真有那么多"规律"可循吗?
巧合是神的指示吗?
发现生活中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一种本能
疯狂的咖啡和抽烟的猴子
故意捣乱的上帝
概率和大脑--不般配的一对
你自己买彩票的中奖比他人代买中奖概率更大吗?
第二部分 无意识的力量以及逃避倾向
第三章 为什么你会对未来估计不足?
为什么别轻许诺言?
阻碍你晋升的“急事综合症”
紧张状态时,人们更没有道德?
第四章 被无意识控制的生活
闭上眼睛也能开车回家?
每个人都有"第二个脑"?
为什么人们会沉湎于负面思想之中?
第五章 虚拟与现实,傻傻分不清楚
网络成瘾是如何毁掉我们的生活的?
疯狂的“多巴胺”
有强迫倾向的人更容易上瘾
科技能让人产生归属感
分清现实和虚拟,没那么简单
小总结:三思而后行
第三部分 怎么做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
第六章 倾听内心的声音
一个懒惰型天才的启示
你是成功导向的人,还是趣味导向的人?
“N效应”--关于竞争的有趣现象
怎样避免“N效应”?
更快的绩效反馈带来更强的动力
你是一个适合“公开承诺原则”的人吗?
事先问问自己行不行,容易把事做成
第七章 自制力陷阱
习惯性发誓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为什么人们总高估自己的自控力?
伴侣间的承诺不靠谱!
据说想象一下你吃过了,就真的不饿了
人人都有破罐子破摔的倾向
奇怪的道德平衡:为何我们会容忍罪恶?
第八章 如何做不后悔的决定?
后悔与失败感
为什么想要某件东西的欲望远大于得到后的满足感?
为什么人们会喜新厌旧?
反思,未必总是好的
不后悔的秘密
第四部分 社交压力是如何影响你的判断力的?
第九章 跟人打交道的趣味心理学原理
人类真的不容易
试图留给别人的印象会影响你对别人的评价
如何管理交际圈?
莫名其妙的“自己人”
遭遇不公时,什么是最好的决定?
第十章 你比想象中还要容易被影响
为什么你在乎他人的观点?
你决定还是我决定?还是你决定吧
同伴是如何影响你的?
群体选择与身份认同
“真相的幻影”:宣传洗脑的秘密
防不胜防的影视感染力
比喻的力量:思维可以被语言塑造
我们到底有多容易受影响?
第十一章 大脑的流行性“疾病”
不光情绪会传染,肥胖也会!
焦虑就像传染病
指责是怎样使群体变成一锅粥的
移情能力:一种有益的“传染病”
打哈欠的黑猩猩:"偏心"的移情行为
人类并不擅长发现谎言!
第十二章 你觉察不到的力量:物体和环境都在影响你做决定!
思考与身体的知觉也有关系?
重量会影响我们的思维?
温度决定人际关系?
形状.质地.硬度竟然都在影响人们做决定
第五部分 你记住的不一定就是真的!
第十三章 人类不堪一击的记忆能力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什么事情更容易被记住?
记忆并不是像数据存储在硬盘里那样
一张照片就可以改变你的记忆
录像会直接歪曲记忆
目击者的证词是百分百可信吗?
别以为记忆很靠谱,每个人都记了很多没发生过的事
记忆也能构造未来情景
第十四章 方向对了,就实践吧!
儿童的模仿:不辨对错的学习
努力不重要,正确的努力才重要
大部分人不缺时间,而是缺少针对性的训练
触类旁通比没有针对性的学习要好
专业技能在新领域通常也会派上用场
小结:找准目标再前进吧!
第六部分 说到不如做到
第十五章 成为一个理智的人的50条建议
1.别着急,让一切先缓一缓
2.意识到偏见,就慢慢改变它
3.提防“可得性偏见”
4.你的思维范式适合你吗?
5.请别人帮你信守诺言
6.去做既有短期回报又符合长期利益的事
7.让目标看得见摸得着
8.捕猎过程比获得猎物更吸引人
9.好的坏的都要想一想,避免“自利偏见”
10.适度的针对性训练很重要
11.定个目标,然后完成它,你会爱上这种感觉
12.向自己发问,不要自我暗示
13.培养有用的习惯
14.你希望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会影响你对别人的第一印象
15.试着记住:你的记忆很可能不可靠
16.快乐的秘密:拒绝习惯化,学会陌生化
17.想象自己刚吃过饭,可以降低美食的诱惑
18.“移情”不爱陌生人
19.训练元认知有好处
20.不要总是相信"常识"
21.不是所有传染都是生理上的
22.自我感觉正确,并不意味着自己就是正确的
23.小心“探索性无视”
24.我们喜欢寻找联系
25.我们渴望“替罪羊”
26.做事本身就是目标
27.我们不善于预测自己的情绪反应
28.及时的回报会带来动力
29.我们不擅长发现谎言
30.好好利用核对清单
31.反事实思考既有危险,也有价值
32.重复乃说服之母
33.比喻的作用
34.大脑不局限于两耳之间
35.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
36.“认知流畅性”有助于学习,也有助于宣传
37.道德感的自我调节
38.对大脑来说,相信什么都一样
39.接受偶然
40.避免合取谬误
41.谨慎看待表面价值
42.不要轻信THOMAS
43.你也许会失去冷静,但一定不能失去全局观
44.小心被后悔操纵
45.记住黑猩猩和儿童是怎么克制冲动的
46.词语会引导认知
47.模仿是人类的天性
48.孤独与冲突存在联系
49.逃避不是魔法
50.来回切换工作可以提高效率
第十六章 告别疯狂,寻找生活的意义
追求完美不如享受充实
追问生活的意义,本身让生活充满意义
结语:我们是意义的制造者
特别章节
铁眼科迪的眼泪也有坏影响?
如果你想让骗子现形,就让他画画吧
不正直行为与情绪的关系,比我们想象得更紧密
打电话时你有多“盲目”?
自我认知出现偏差时,情绪也会出问题
情绪化进食,以及母亲为什么该受责备
致谢
译者后记
菲尔是一所盲聋学校的年轻教员,负责照顾和教育学生。他是个很聪明的人,聪明得都能进门萨俱乐部了。我和他聊天的时候,他讲了一件自己刚到这里工作时发生的事。当时,他在盲人学生宿舍楼里巡查,确保所有学生都待在房间里。以他过去在其他学校的经验,检查宿舍就等于是吹响了熄灯号;但在这里,盲人学生睡觉时往往亮着灯,因为灯不灭也不会影响他们休息。出于安全考虑,教员们倒也希望灯能开着。
菲尔值夜的时候,逐层检查了每个学生的宿舍。他发现灯大多都开着,学生们也都老老实实待在房间里,只有一个房间没开灯(事后他发现这个例外其实一点也不令人奇怪)。他摸黑走进去,喊了这问屋子的学生的名字。没人回应。他加大音量又喊了一遍,还是没动静。喊第三声的时候,他已经有点慌了,还是没有回应。他赶紧检查其他房间、浴室和走廊,那个学生还是没影儿。他立刻向上级报告,说有人失踪了。上级问他那个学生是不是确实没找到,他相当肯定地回答说,楼里能找的地方都找遍了,孩子真的不见了。他的话引起全校大搜索,大家花了好几个小时寻找这个偷偷溜出去的学生。
搜寻过程中,菲尔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让他浑身一震。他三步并作两步奔回宿舍楼,跑进那个仍然一团漆黑的房间,摸到电灯开关,“啪”的一声打开了灯。那个学生正戴着耳机,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呢。
为什么菲尔会忽略看上去是明摆着的东西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首先,菲尔遇到了一条新的法则:灯亮着,就意味着没问题。而在他原先所处的环境里,法则恰好相反。因此,他的大脑需要适应新法则。在他一层层检查完宿舍后,这条法则在不同的房间里都应验了,这使他的大脑坚定地接受了新法则。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菲尔的注意力变得非常有选择性。当和法则不符的情况出现时,他立刻变得非常警觉,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突发事件上,这导致他无暇考虑其他可能性。其实,他只要打开灯就能把事情弄清楚,但当时他可想不到这种细节。这种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完全忽略其他因素(哪怕那些因素相当明显)的倾向,被称为“选择性关注”(selectiveattention),也被称为“选择性偏见”(selectivity bias)。菲尔的情况就是一个例子。
心理学家通过“埃里克森侧抑制任务”(Eriksen Flankezs Task)发现了这种力量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研究者准备了三组符号,每组符号由三个并列的标志构成。第一组符号是两侧的标志都指向内侧,第二组符号是两侧的标志都指向外侧,第三组符号是两侧的标志指向同一方向。这三组符号依次为“相吸组”、“相斥组”和“一致组”。每组符号都会在屏幕上短暂停留,被试者需要在每组符号消失后进行选择,回答自己看到的是哪一组,以及自己对答案有多少信心。
结果非常一致:参与者对自己的答案都很有信心,但实验临近结束时的正确率比实验过程中的正确率要低很多。原因在于,让大脑忽视周围环境实在是太容易了。一组接一组快速转换的符号,足以让大脑选择性地关注某一变量而忽视其他。大脑会变得只注意选择,而顾不得看了。在这个实验中,时间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实验人员故意把符号变换的速度设得很快,迫使被试者在下一组符号出现前迅速做出选择。当符号变换的速度放慢时,正确率会有显著提升。
到目前为止,相关研究中最有趣的是心理学家丹尼尔·西蒙斯(Daniel simons)和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chrjstopher Chabris)设计的“人群里的大猩猩”(Gorilas in Oul Midst)实验。这个实验证明了“选择性关注”能夸张到什么程度。被试者需要观看一群人玩篮球的录像,并计传球次数。一个打扮成大猩猩的女人会慢慢走进画面,停在画面中间不断捶胸顿足,然后慢慢走出画面。她总共在画面上出现了九秒。看完录像后,被试者要回答一些问题,比如“你在录像里看到了什么不寻常的东西吗?”“除了玩篮球的人,你还看见了什么别的人或东西吗?”他们最后要回答的问题是:“你看到大猩猩了吗?”一半以上的人都表示自己没看见任何不寻常的东西,当然也没看见什么大猩猩。
西蒙斯和查布里斯通过让被试者关注篮球和计传球数,充分发挥了“选择性注意”的作用。同样的道理,大多数人都会忽视自己眼皮底下发生的怪事。
参加这些实验的人往往会对自己的错误深感震惊。参加“埃里克森侧抑制任务”的人往往在完成实验后还对自己的答案确信无疑,参加“人群里的大猩猩”实验的人则对自己忽视了这么显而易见的画面而惊讶。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菲尔吧。由于刚开始检查的房间都是一个样,他可以很迅速地做出“有人在”、“没人在”的判断。实际上,他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有了额外的期望——越快做判断越好。当碰上和先前不同的情况时,他也没有降低做判断的速度。结果就是,他把近在眼前的真相给忽略了。
P6-8
这是一本令人着迷的书,开头戴维·迪萨尔沃就讲了一个杂货店被窃的故事。事情本来可能变得更糟的,但好在没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迪萨尔沃的两名同事冒险去制止窃贼偷烟,结果身受重伤。迪萨尔沃的同事都不是鲁莽的人,当时情况足以让他们做出更明智(不用冒那么大风险)的选择,但他们还是那么做了。迪萨尔沃的同事为什么没有理智地估量风险,而是轻率地做出了决定呢?
迪萨尔沃对这两个倒霉同事的行为做了解释:他们的决定建立在普遍存在的“认知偏见”之上。其中一个年轻人受自古便有的“男强女弱”的偏见影响变得很盲目,抱有这种偏见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受到了影响。另一个年轻人则是因为想逞英雄而变得盲目,这使他忽视了现实存在的诸多可能性,其中一些情况和“英雄行为”完全沾不上边。他们俩都不假思索地迅速采取行动,做出了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刻板印象(stereotypes)和脚本认知(scripts)是两种很有用的认知工具,也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要遵循的法则。没有这些认知工具,我们就会变得犹豫不决,失去勇气。但如果运用不当,就像迪萨尔沃的同事试图制止偷窃一样,让这些认知工具变成陷阱。我们每时每刻都会用到“刻板印象”和“脚本认知”,将其视为节约时间和精力的捷径。但如上所述,这些认知工具也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我很喜欢书里讲述的故事,因为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坏人不都是又狡猾又残忍的,善良的人有时也会犯傻。日常生活中,所有人在做选择时都有可能犯傻。所以,我们很容易同情理解他们犯的傻。
我喜欢这个故事,还因为它突出了两个要点,一个是关于人类行为,另一个是关于我们对心理学的认识。
首先,人类心理是非常复杂的。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解释这一点,它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显而易见。写一本关于行为科学的著作所面临的挑战和写天文学或粒子物理学著作面临的挑战截然不同——就是读者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每个人都体验过从恐惧到高兴的各种情绪,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时候,都试过提升自控力但收效甚微——所以说,读者只是大概知道心理学讲的是什么。心理学家需要向读者展示心理学范畴中不那么显而易见的事实,并让读者相信这些事实是值得去了解的。迪萨尔沃很擅长描述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让读者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相信,心理学著作是各类科学著作中最难写的。乍一听上去,这个说法可能让人难以接受,因为所谓的“硬科学著作”看似更抽象,和数学关系更紧密,其实不然。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解释心理学研究成果需要更深厚的科学素养。人类行为非常微妙、难以捉摸,通常隐藏在复杂的心理机制之下。相比之下,写报刊文章(包括写科学专栏)要求的是精准分析。用写报刊文章的方式解读人类思想、情绪、行为的微妙之处,对作者来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其次,生活中无意识的部分远比我们想象的(或愿意承认的)多得多,而且这不是什么好事。它是认知心理学在过去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关注的核心话题,迪萨尔沃在本书中也很关注这一点。我们的思想不是受到少数无理性偏见的影响,而是受到成百上千种偏见的影响。这些偏见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导致影响力增强或减弱。诸多实验证明,尽管人类大脑拥有独特的分析天赋,但各种各样的偏见使大脑的缺陷也十分突出。就像我们过于依赖“刻板印象”和“脚本认知”做判断一样,对确定性的需要,对社会交往的需求,以及迪萨尔沃在书里提到的其他倾向,同样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
这些关于“人类无意识做出决策”的洞察都很新颖,它们似乎证明着人类大脑是一种“双核处理器”。我们不断在理性思考与直觉判断之间徘徊。就个人而言,我们可能更倾向于其中一方面,但就人类整体而言,思考和直觉基本是平分秋色的。我们都具备深思熟虑的能力,但往往不会在应该认真思考的时候选择放慢脚步。我们有时候需要迅速做出判断,有时候则可以多花些时间认真思考,这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善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换句话说,思考是一件很混乱的事。
描写这种“混乱”并不容易,因为你稍不留神就会禁不住“下结论”的诱惑,给出错误的定论。当我们描述复杂而混乱的事物时,会产生一种将其简单划分的倾向,我们称之为“简化倾向”(reductionism)。我们喜欢一次只分析一个人性怪癖,而不是承认人性很复杂。迪萨尔沃坚持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进而避开了这个误区。
心理学作家还面临着一个特殊的挑战,也就是抵制大脑的诱惑。本书很多观点来自认知心理学领域中的范式转变。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与神经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而神经科学主要研究的是大脑不同寻常的神经系统和观测大脑行为的手段。这个新兴学科让我们得以从最新的角度研究人类行为,也带火了和大脑科学有关的书籍。这些洞见都很棒,但用来解释人类的思维和情绪仍有不足之处。
目前,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关于大脑的著作比关于思想行为的著作更深刻,更有科学依据,很多作家也陷入了同样的误区,其实事实恰好相反。剖析大脑和脑化学研究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所以可以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但它不能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充分解释人类天性。原因很简单:大脑不等同于行为。大脑活动报告不一定能解释最关键的问题,比如为何我们会采取不利于自己的行为。要想解答这些既有趣又复杂的问题,我们就必须阅读实验心理学著作。
针对神经科学简化事物和夸大其词的倾向,不少科学家都开始指出这一领域的局限性。这不是说探索和扫描大脑并不重要(我们有朝一日肯定会发现这么做的意义),但目前这些做法还解释不了复杂的人类心理。因此,我们仍然需要研究心理学。迪萨尔沃是明智的,他没有选择那条更容易走,但暂时缺乏洞见的道路。
对于严肃的心理学作家来说,他们还面临一个特别的挑战——如何战胜市场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同类作品。大多数书店的心理学专区——一般叫做“励志专区”,都塞满了自命不凡的著作。有些作者具备相应的资历,有些则不具备,不过这好像并不重要。那些著作都在给生活开药方,但没有几个有科学依据,很多甚至连学术研究都没有。
《疯狂行为学》不是一本励志书,作者只是想提供一些“科学方面的帮助”。迪萨尔沃走访了许多实验室,阅读了大量科研文献,然后将这些关于人类思想的前沿观点集中在一本书里,呈献给各位读者。他给我们“开药方”时显得很谦逊,因为应用认知心理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位称职的科普作家现在能做的,就是让读者意识到人类大脑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复杂倾向。摆脱不理智的危险决定仍然是我们每个人自己应该做的事,迪萨尔沃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有用的新工具。
历时数月的翻译,马上就要结束了。翻看自己的译稿,有一种想和读者分享自己体会的冲动。正好出版社给了我写译者后记的机会,我就借此谈谈翻译本书的收获吧。
译者认为,本书最大的亮点是通过大量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让人从新视角去审视习以为常的事情,从而增进对自我和对生活的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明显感觉到自己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发生了有益的改变。比如,在译者接近定稿的日子里,有几条可怕的新闻在网上飞速流传着。我曾经深信敢于披露罪恶真相的新闻是社会的解毒剂,然而译完本书后,我产生了一点怀疑。我并非怀疑新闻本身的价值,而是怀疑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究竟会让我们对罪恶感到痛心疾首,从而更努力地去改善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还是会让我们对社会彻底失去信心,破罐破摔,对自己和他人都采取更不负责的态度。“哭泣的印第安人”展示了恶劣的生态环境,本意是想唤起人们对优美环境的热爱,放弃污染的行为,然而可靠的研究表明,实际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或许大量的负面新闻也是如此。至于我的猜测是否正确,希望能早日看到相关研究成果。
作者多次提到本书与励志读物的区别。作者在最后一章对美国书业的现状有过这样的表述:“帮助人们实现‘完美自我’的体系层出不穷。你只要随便到哪家书店走走,或是去网上书城转转,就能发现这种书的数量比你想象的多多了。”虽然作者说的是美国,但对中国也可以这样描述。阅读励志书可以让人产生鼓舞的感觉,而阅读本书却可能会让人有些刺痛的感觉;但这并不意味着本书是糟糕的,励志书才是更好的。相反,励志书带来的鼓舞往往没有事实作为根基,只是幻想中的激励,遇到真正的问题时难以发挥作用,而本书讲述的尽是事实,事实虽然往往令人不快,但良药苦口,根据事实做出的思考和判断更符合我们的利益。
当下中国主流思想大多奉行“成功学”,就像当初美国人推崇“美国梦”一样。这虽然反映出人们普遍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但不少观点经不住推敲。比如,在主流媒体的渲染下,人们往往相信,自己没有成功是因为不够努力或努力的方式不对。于是,如果有人认为自己没有成功主要是不可控因素导致的,就会被当作推卸责任的表现,遭到冷嘲热讽。然而,事实却是,不可控因素对我们的影响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比如,先天条件和社会环境对我们的巨大影响,往往被有意地淡化了,但它们时刻都在影响着我们。我们应当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可是在当下,承认这一点或许就像承认自己无能一样需要非凡的勇气。在人人渴望通过奋斗获得成功的环境中,自甘平凡几乎等同于懦弱和没有上进心的代名词。当然,事实并非如此,但现在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一旦了解了事实,就再也不能回到没有了解事实的状态中了。这是作者在本书第一章就提到的问题。于是,我们需要进行一个两难的抉择:是继续装作没有了解事实,以获得周围人的认同,还是不顾旁人的非议,坚定地承认事实。可以想见,两个选择都会让人在某些方面感到痛苦。但我想,读完本书之后,大家都已经知道选择承受哪种痛苦真正符合我们的利益了。
尽管大脑有很多对我们不利的倾向,尽管有时世界看上去很糟糕,但当我们更了解自己,我们就有能力热爱生活,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意义。这是作者反复强调的,也是译者深有感触的。如果哪位读者对生活感到绝望,但愿本书能带给你一些慰藉。
本书令译者受益匪浅,希望通过我的翻译,能有更多读者从中受益。最后,祝各位读者能有一段愉快的阅读旅程!
王岑卉
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