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实验:有一类梭子鱼特别爱吃鲤科小鱼。如果把这些梭子鱼和它的小猎物们一起放到水槽里,水槽里很快就只剩下梭子鱼了。然而,当科学家们在水槽里放进一块玻璃板,把梭子鱼和鲤科小鱼隔开,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梭子鱼看不见玻璃,每次当它追逐自己美餐的时候,都会结结实实地撞到玻璃板上。开始时,梭子鱼会一次又一次游向玻璃,撞得头昏脑涨。后来,梭子鱼懂得了这些小鱼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于是,它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这时,再把玻璃板从水槽里拿走,结果却变成:这些鲤科小鱼居然可以十分安全地绕着它们的天敌游来游去。梭子鱼再也不想去吃掉它们,因为它“学习到”这些小鱼是吃不到的。令人吃惊的是,最后,这些大型的梭子鱼竟然饿死了,而它所喜爱的食物还时不时地游过它的嘴边。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强化/消失定律”。梭子鱼的猎食行为没有得到强化,因此它慢漫地消失了,这同时证明了人或动物的本能,如果没有得到强化,最后也会消失。强化/消失定律是孩子和动物学习新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
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同时存在,如何鼓励孩子保持好习惯,矫正不良习惯,一直是困扰妈妈的一个难题。如果适当地运用“强化/消失定律”,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多了。比如,妈妈如果在处理孩子的事情上奖惩分明,关注孩子正确的行为,使之强化,责备孩子的坏习惯,使之消失,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一定会变得更为容易。
王彭从小脾气不太好,很容易生气,而且一旦不高兴就会乱砸东西,在地上打滚。
有一次一家人带着王彭到朋友家玩,就因为一辆玩具火车发生了状况:汤玛斯是大宝最喜欢的一辆火车了,王彭拿着汤玛斯,大宝想拿回来。王彭的父亲见状就让他把汤玛斯还给大宝,他可以玩其他车。王彭一下子爆发了,哭着把火车砸到墙上,王彭的外婆去劝他,他又把其他车捡起来砸向外婆。
那个朋友家的孩子大宝见状有点吃惊,估计他从来没有想过可以这样来出气。朋友赶紧把大宝抱出这个房间(怕他学坏),然后,对其他人说:“我们来冷处理。大家都不要去理他。”于是他们都在客厅讲话吃东西,让王彭自己待在那个房间里。这个孩子东西是不砸了,但是躺在地上哭,然后越哭声越小,慢慢听不见了。他妈妈看他差不多平静下来了,就进去和他讲道理。最后让他说“对不起”的时候,他也说了。
以后每当出现这种情况,王彭的爸爸妈妈就进行冷处理。几次之后,这个孩子乱发脾气的行为因为没有得到强化而逐渐消失了。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对脾气急躁的孩子,还是对性格安静的孩子,“强化/消失定律”都不会一次奏效,妈妈要学会坚持,不因孩子哭闹而心软,不和孩子讨价还价,最终孩子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强化,自然就会慢慢消失了。
此外,孩子也会本能地使用“强化/消失定律”。有时候,他们会本能地通过强化某些行为或是消除另外一些行为来训练他们的妈妈,而不是他们的妈妈训练孩子。比如,当一位母亲教训她女儿时,年仅5岁的女儿会说:“妈妈不再爱我了。”
大部分的孩子都知道他们的妈妈渴望表达爱,因此,他们利用了这个微妙的问题来消除妈妈的惩罚行为。这样做的孩子通常能够取得成功。
当妈妈带着孩子去到一些令人激励的地方比如迪士尼乐园时,小孩子常常会表现出令妈妈非常满意的行为:他们很乖、很配合,也很好商量。这是孩子的一种不自觉的企图,其目的正在于强化或奖励妈妈的行为。所以,作为妈妈,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可能对强化具有反作用,要确保自己在孩子的学习环境中处于控制地位。
比如,当孩子以“你不爱我”的理由企图逃避惩罚时,妈妈可以告诉他:“我在任何时候都爱你。但是我必须告诉你,你做的这件事让我觉得很失望。你做错了事情不要紧,只要能改,你都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P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