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毛泽东写于1937年,这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用做通俗的语言全面地分析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向当时的中国人民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层面上的重点知识,并且取得深刻的影响,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
《实践论》的写作,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内核的形成。《实践论》所阐发和确立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成为了毛泽东进一步开展自己哲学思考的逻辑出发点。以后,他进一步从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出发,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唯物史观、政治哲学、本体论、方法论等内容,多方面地展开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发。
《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重读毛泽东实践论》作者(李维武)对毛泽东这一重要著作的精髓作了深刻的阐释。
1937年4—8月,毛泽东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了《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其中《实践论》一节,在1950年重新发表后,成为最能体现他的哲学思想的名篇。李维武编著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重读毛泽东实践论》对《实践论》的写作背景、思想来源、基本思想、理论展开以及在过去的价值与今天的意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解读,特别是对《实践论》所阐发和确立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予以了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阐释。《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重读毛泽东实践论》指出:正是这一知行观,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打破了党内教条主义者的“山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的断言,使得《实践论》在以后70多年间产生了经久不衰的理论魅力和世界性影响。这在毛泽东所留下的诸多思想遗产中,是最具有长远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