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龙年一九七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林道远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976年,中国的又一个龙年,但这个龙年带给中国的却是多灾多难、天崩地裂……

时为新闻工作者,《龙年一九七六》的作者林道远亲历了一生当中最令人难忘又最不可思议的365个日夜。北京城的普通百姓,文工团的新老演员,军营里的机关干部……在新中国历史出现重大转折的龙年,他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从巨星的陨落到唐山的毁灭,从高层的斗争到百姓的生活,从历史的推演到现实中的细节……这些,在记者、作家的笔下变得细腻、鲜活、真实,富有悬念和戏剧性。

1976年,那个大悲大喜、大彻大悟的龙年。中老年的怀旧、青少年的不解,在书中释怀。

内容推荐

林道远编著的《龙年一九七六》内容介绍:还记得不可思议的1976年是怎么度过的吗?记录民间生存细节,填补1976历史空白,不同读者耳目一新,长者可以看到自己,后来人会更珍惜今天……

1976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位领导人去世,“四五”运动,唐山大地震,粉碎“四人帮”,提出类似两个“凡是”……中国经历了沉痛的一月,壮烈的四月,恐怖的五月,悲惨的七月,彷徨的九月,狂欢的十月,观望的十一月。历史不能只有宏观叙述。一起来翻阅《龙年一九七六》吧!

目录

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第一章 “不须放屁!”

 1.“不须放屁!”

 2.过年

 3.“小道消息”

 4.“政治笑话”

 5.知音

 6.“评报栏”揭秘

 7.戏剧性的“批判”

 8.“无米之炊”

第二章 泪洒长安街

 1.最后的“声明”

 2.永远的《长征组歌》

 3.演员的泪水

 4.我家的小灵堂

 5.泪洒长安街

第三章 列车上的标语

 1.意外的“人选”

 2.追查“总理遗言”

 3.“批邓联万”

 4.办公楼里的“闹剧”

 5.“报人”的嗅觉

 6.地火

 7.列车上的标语

第四章 四月“雪”

 1.亮相

 2.四月“雪”

 3.悄悄走出军营

 4.智斗

 5.“革命的士兵们……”

 6.遭遇“便衣”

 7.真正的舞台

 8.镜头里的“清明”

第五章 怒火终于燃烧

 1.点名声讨江青

 2.买《宪法》

 3.怒火终于燃烧

 4.高层“秘闻”

 5.《告别》

 6.两位“首都民兵”

 7.“被抓者”说

第六章 “003号”大案

 1.牵挂天安门

 2.剧场里收听广播

 3.一样游行别样情

 4.“003号”大案

 5.无奈的“曝光”

 6.“我没有错!”

第七章 最后的军礼

 1.兰花·山

 2.最后的军礼

 3.正气凛然

 4.水兵的怀念

第八章 写在废墟上

 1.我家的灯被震亮

 2.唐山没有哭声

 3.“英雄妹妹”

 4.平安人家

 5.写在废墟上

第九章 记者的特殊记忆

 1.地震局忙于“批邓”

 2.政治“余震”

 3.记者的特殊记忆

 4.意外相逢

 5.特别“照片”

 6.非常“枪声”

 7.戴草帽的江青

第十章 巨星陨落

 1.巨星陨落

 2.“三忠于”标准照

 3.全球同悲

 4.红樱草鞋

 5.一首诗的“风波”

 6.“神化”种种

 7.“感情问题”

第十一章 “逼宫”

 1.梦

 2.“逼宫”

 3.国庆之忧

 4.“快看今天的《光明日报》!”

 5.沮丧的“聊天”

 4.龙年一九七六

第十二章 无限风光在险峰

 1.无限风光在险峰

 2.大快人心事

 3.“不速之客”

 4.上海人在抢购火柴

 5.海军有三个人突然“失踪”

第十三章 吃螃蟹的日子

 1.“研究”《人民日报》

 2.保不了的密

 3.监狱里的欢呼

 4.告慰忠魂

 5.吃螃蟹的日子

 6.心声

 7.海军大院那几天……

 8.飘扬吧,水兵飘带

第十四章 留“尾巴”

 1.批“反动日记”

 2.清查第十项:“选美”

 3.“华主席,党中央”

 4.《春苗》的争论

 5.《剑出鞘》卡壳

 6.留“尾巴”

后话

 1.“童怀周”在行动

 2.看“审判”

 3.真理的胜利

后记

试读章节

3月30日上午,以曹志杰为首的北京市总工会工人理论组27名成员,抬着亲手制作的花圈,从天安门广场的北面,列队走向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他们把花圈摆放在纪念碑前,把悼词贴在纪念碑“五四运动”浮雕下面,然后举行悼念仪式。他们的悼词发出了“披荆斩棘、与党内外资产阶级血战到底”的呐喊,引起了轰动。周围的群众和他们一起默哀、致敬、宣誓、唱《国际歌》,群情激昂。此举,被认为是工人阶级的亮相。

自从19日纪念碑上出现了第一个花圈以后,每天都有单位和个人前来敬献花圈,来自四面八方的队伍,很快汇成一股洪流。

“四人帮”急忙调兵遣将,企图阻止这股洪流。北京公安部门派出便衣,跟踪人群,记录送花圈的单位、人数,关闭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甚至下令纸店不向机关团体供应祭奠用的纸张。

30日当天,王洪文给“南京事件”定了性,向北京报界心腹打招呼说:“南京事件的性质是对着中央的。那些贴大字报的,是为反革命复辟制造舆论。”下令一律取缔。

觉醒的人们无所畏惧。为了捍卫周恩来,为了与“四人帮”做坚决的斗争,北京人民再一次涌向天安门广场,以战斗的姿态集合在悼念周恩来的旗帜之下。

北京市总工会工人理论组成立于1973年秋天。原本是学习上海经验,按上海工人讲师团模式组建的,任务是宣传毛泽东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成员来自全市工矿企业文化程度较高的优秀工人。他们觉得讲师团牌子太大,改为理论组。

工人理论组的同志在参加首都一些政治活动中,目睹种种反常现象,逐步对“四人帮”产生不满。在江青私自召开的中央直属机关“批林批孔”万人大会上,江青一伙公开点名攻击周恩来和叶剑英等中央领导人;江青以写信、送书和派人到部队、农村和中央机关煽动“批林批孔”,大搞非组织活动;周恩来逝世以后,他们肆无忌惮地压制人民群众的悼念活动……这些,使理论组的同志看到了“四人帮”的丑恶面目。

在理论组的活动中,他们更是处处受到“教育”。理论组的成员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看大字报、听批判会。“取经”回来后,有的说:“大字报铺天盖地,千篇一律。”有的说:“会上的发言稿都是从报纸上剪下来,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搞运动的。”他们违心地按照当局的要求写讲稿,在厂矿进行“理论辅导”时遭到工人的批驳。在辅导毛泽东的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大会上,工人上台质问他们:你们说,“现在全国的形势一片大好,到处‘莺歌燕舞’、‘潺潺流水’,这符合实际情况吗?”他们听了无言以对,狼狈不堪。有的工人指责他们:“你们自己搞清楚没有,就跟着上纲上线扣帽子,搞四个现代化怎么是搞阶级斗争熄灭论?这两者有什么必然联系?”有些老工人说:“你们看看眼下的生产和工作,样样稀拉二五眼,你们应该讲讲,五几年那种建设的劲头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

理论组的同志觉醒了。他们终于打破了沉默,决定趁清明节以敬献花圈的形式表达工人阶级的感情和意志。考虑到清明节“四人帮”会有禁令,必须提前行动,他们便采来松柏枝,找来木支柱和铅丝,连夜绑扎花圈。有的同志看白花太素,提出周恩来一生光辉,花圈上应该有光辉的体现,两位同志当即从厂里拿来金粉和银粉,星星点点,精心喷洒在花朵上。当晚,孙惠把起草的悼词拿给理论组副组长曹志杰过目,经商量,加上了“披荆斩棘”、“血战到底”等话语,公开落款“北京市总工会工人理论组部分成员”,27位成员一一签了名。赶在3月30日理论组活动时间把花圈送到了纪念碑前。他们的悼念活动刚刚结束,北京市限制悼念活动的禁令正好传达到理论组。

在“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中,北京市总工会工人理论组曾是受到表扬的三个单位之一,他们这个花圈和悼词引起的反响不言而喻。许多人认为他们的悼念活动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理由有三条:其一,悼词贴在“五四运动”浮雕下面;其二,悼词只字不提“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其三,悼词中明确提出要“披荆斩棘、与党内外资产阶级血战到底。”由于理论组担负对全市工人进行“理论辅导”的任务,上面有时先将中央的新政策、新精神以及毛泽东的最新讲话事先通知他们,以便在中央向全国发布的同时对工人进行辅导,这就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上面的精神理论组早知道。这次他们的行动,许多人猜测中央是不是有了什么新的动向。

工人理论组的悼词被誉为“第一篇战斗檄文”。人们争先恐后地抄录着,人越来越多,便有人自告奋勇站了出来,以记录速度为大家朗读。抄的人走了一批又一批,念的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天黑了,仍有上千人不愿离去。悼词看不清了,有人掏出了火柴,有人掏出了打火机,有人拿来手电筒,火光始终不灭。

“四人帮”的干将气急败坏,指责工人理论组“带了个坏头”。而三天之内,总工会却接到支持的信件200多封、电话400多个。

民谣唱道:“一月人民悲痛,二月人民睁开哭肿的双眼,三月人民在怒吼,四月人民投入决死的战斗。”P76-7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3: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