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山海经(最神奇的上古地理书)/中国历代经典宝库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李丰楙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节 《山海经》的编成

《山海经》是一部三万余字、性质复杂的古籍,由《五藏山经》(《山经》部分)与《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大荒四经》及较短的《海内经》(《海经》部分)合组而成。它不算是简册繁重的长篇巨构,但是这五部分的来源、编成以及流传情形,却错综复杂之极,到了现在还处于众说纷纭的状况。同时,《山海经》这本曾被司马迁批为荒诞不经的书,也曾被杂厕于书目中的小说类,而近代研究古代地理的专家学者,却尊称其为最有价值的古地理书,神话学家也像发现宝藏一样,开始对其进行深入发掘,这真是一部奇特的古书。

《山海经》为中国最早的人文地理志,是收集古代地方神话传说最丰富的奇书。但它原始的调查记录者是谁呢?相传其为夏禹、伯益等所作,刘秀校上《山海经》表文时就主张“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后来王充、赵烨等随从这种说法,但近代学者都觉得难以置信。其实认为是禹、益所记,只是古人推尊祖师之意,就像《本草经》题为神农所作。因为禹、益等负责治水工程,涉历山川,书中总要做些纪录;尤其统一舆图,需要分划经界。诸如此类伟大工作势必引起人类对山川地理的兴趣,因此后来同一官职的人,基于推崇禹、益的美意,才题为禹、益所作。

近代研究《山海经》的学者已否定禹、益所作说,纷纷提出新说:卫挺生说是邹衍为“巨燕”时期的燕昭王所策划的调查探勘的纪录,蒙文通说是巴、蜀地域所流传的代表巴、蜀文化的古籍③,而史景成则认为是楚国史巫之官在国势日衰、臣主共忧患的局势下,应运起而编纂之书,这些新说多能启发进一步了解《山海经》的原始型态与编撰过程。《山海经》最初应该是周朝官府所收藏的地理档案,郝懿行为《山海经》(郭璞注)作了详细的笺疏以后,认为“周官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土训掌道地图道地慝;夏官职方亦掌天下地图;山师、川师掌山林川泽,致其珍异;逸师辨其丘陵坟衍逸陉之名物;秋官复有冥氏、庶氏、冗氏、翨氏、柞氏、薤氏之属,掌攻犬鸟猛兽虫豸草木之怪□”。周朝官府中有各种各样的职官专门职掌天下舆图的档案资料,包括了中国境内的山川地理、动植物产及地下矿产、名山祭典、远方边裔的情状等,这样广博而深入的地理资料,不是邹衍为燕国训练的探勘队所能完成,也不是南方楚国的史巫能深入各国、远方及外所去搜集到的。天下土地的地图、九州海外的地域,只有王官世袭的周朝官府能保存这份珍贵的档案资料。《山海经》,至少《山经》部分是周朝珍藏的舆图资料:首先《中山经》部分以河、洛京畿为首,因为那是唐虞夏都城的所在,也是周朝政治的中心,自然为天下之中,因而纪录时《北山经》、《西山经》自京洛附近开始向北、向西调查纪录;其次祭祀诸山区图腾神的祭仪,都与周礼中的祭名、仪式相一致,自然也是由中央职司祭祀的司巫率领巫师集团担任;再次是远方边裔,当周王室统有天下时,确实需要“任土作贡”,周朝职司贡职的官员整理各方所贡舆图,才能周知海内外舆服情形,因为是各地域分由不同职官纪录整理档案资料,才会有不同文笔、不同方言的歧异现象。当周朝王室衰微时,各国渐有自己的行政体系,基于政治需要,也需要分任专人职掌纪录地理的首要工作,经中出现巨燕、大楚以至于竟然有西周等名称,都是职官各尊视其国的常见现象。因此,原始《山海经》的资料应该是周王室以及诸侯所纪录的国家档案,其中范围广衍,莫非王土,而独详于河洛地区,就是京畿为中心的观念;至于神话资料,东、西两大系俱备,炎、黄两族原发祥于西北,再向东发展,因此保留了早期西北资料,但东方滨海夷族,帝俊系统的神话资料也是大宗,因为殷商文化并非在周朝统一之后就完全沦没,还保有部分资料,另外再加上南方之楚,成为重要一系,也拥有丰富的神话资料。这种纷然并陈的神话系统实与兼收并蓄的档案及调查资料有密切关系。

今本《山海经》的篇目,是历经多次调整的。汉成帝时尹感校定的为十三篇:《山经》五篇、《海外》、《内经》八篇;哀帝时刘秀应是根据三十二篇本重行校定、删汰,改编为十八篇:《山经》十篇、《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经过删汰),另有《大荒经》、《海内经》“皆进(或逸)在外”。晋郭璞注解时,一并注释,成为二十三卷本,后出的郭注十八卷本,《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时已这样,是另经编排以合十八篇之数的。王梦鸥先生怀疑,原先《山海经》只有《五藏山经》与《海外四经》两部分,《海内四经》、《大荒四经》原是前者的另一版本,因为重复的地方很多,刘歆等将较为残缺部分只作为附录——“皆逸在外”。因此这种两部组成的结构,可说是先说《五藏山经》而后推广及于《海外经》,或则先说《海内经》而后推广及于《大荒经》,最末为短篇的《海内经》,类似这种由内而外的编排方法与邹衍学说的结构方式有密切关系。

自谓行万里路的司马迁,足迹却未逾于禹贡的九州之外,所以读到《禹本纪》、《山海经》时,对于昆仑山的有无……

P32-34

书评(媒体评论)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余秋雨

这套书,上下古今,纵横万里,为中国文化传香火于天下。

衷心希望,《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编印,将是一扇现代人开向古典的窗;是一声历史投给现代的呼唤;是一种关切与拥抱中国的开始;它也将是一盏盏文化的灯火,在漫漫书海中,照出一条知识的、远航的路。

——主编寄语

目录

第一章 概括

 第一节 《山海经》的编成 / 032

 第二节 《山海经》的内容 / 038

第二章 山川宝藏之篇──《五藏山经》综述

 第一节 吾疆吾土,广布五山 / 048

 第二节 草木丰繁,服用医疗 / 052

 第三节 山川矿产,富庶宝藏 / 057

 第四节 飞潜走兽,品类庶繁 / 062

 第五节 类别善恶,民知神奸 / 071

 第六节 江山神灵,祈祭求福 / 086

第三章 帝王世系之篇

 第一节 伏羲与女娲神话(三皇传说之一) / 107

 第二节 神农氏、炎帝神话(三皇传说之二) / 111

 第三节 轩辕氏黄帝神话(五帝传说之一) / 115

 第四节 穷桑氏少皥神话(五帝传说之二) / 120

 第五节 高阳氏颛顼神话(五帝传说之三) / 123

 第六节 帝俊、帝学神话(五帝传说之四) / 127

 第七节 尧、舜神话 / 132

 第八节 鲧、禹神话 / 136

第四章 远方异国之篇

 第一节 海内的远方异国 / 153

 第二节 海外南方的远方异国 / 160

 第三节 海外西方的远方异国 / 165

 第四节 海外北方的远方异国 / 169

 第五节 海外东方的远方异国 / 173

第五章 神话信仰之篇

 第一节 自然现象的神话 / 185

 第二节 大地神话 / 198

 第三节 山岳信仰和乐园神话 / 207

 第四节 动、植物变化神话 / 219

 第五节 神尸变化神话 / 238

 第六节 文化英雄神话 / 242

序言

余秋雨

我的书房里,书籍更替的频率很高,但有一套书一直安安静静地放着。这套书分量不小,长长一排多达六十多册,书脊为青莲色,上面的书名为白色,而封面的底色则是象牙色。这套书的总名,叫《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每册分别是一种重要经典。书的初版日期是一九八一年一月一日,台湾时报出版公司出品,一算,已经三十多年了。

时报出版公司出过我的不少书,因此很熟。有一次,我对莫昭平社长说,希望能邮寄这一套书给我,我自己买了背回来就太重了。莫社长说:“这是给青少年读的,您也要?”我说:“我也要。我在台北的书店已经翻阅过多次了。”于是,两箱子书,很快就寄来了。

我关注这套书,是因为它对于中华文化与当代世界的关系问题,作出了令人愉悦的回答。而这个问题,在很多学者那里,却总是处理得那么片面,那么极端,那么铺张,那么艰涩,那么繁琐,那么纠缠不清。

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这套书的优点。

第一,这套书,坦陈了中华文化的整体度量。

凡是把中华文化搞复杂的,绝大多数是陷于一隅一角,守一家,偏一学,张一经,析一谋,而无视其余,或不知流转,结果,硬筑壁垒,徒生龃龉。很多人认为,青少年没有时间和能力领略整体,只能让他们背一点古训、啃一些古诗。其实这是一条歧路,既把中华文化削薄了,又把青少年做小了。这就像我们领着学生看长城、游黄山,必须先让他们俯瞰雄伟整体,惊叹天地大美,而不是立即让他们埋头去玩弄一砖一石,一花一鸟。眼前这套书,把中华文化的主要典籍,不管是哲学、历史、诗歌、小说、散文,还是科技、宗教、杂学,都一一收录,可谓洋洋大观。不难想象,当青少年读者得到这套书,在还没有细读之前,光看书目就已领悟中华文化的整体度量、浩荡规模。这种领悟,既开拓了他们的文化认识,又鼓励了他们的文化选择,在人生的起始阶段至关重要。

其实,这套书的开阔胸襟、坦然情怀,也正是中华文化的第一品性,与数千年历史相关,与五湖四海相关。如果不知这种第一品性,也就失去了根本。

第二,这套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人生质感。

好端端的中华文化为什么总是变得令人却步、甚至令人厌烦?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少浅尝辄止的文化人总喜欢把我们的古人塑造成喋喋不休的玄学家、道学家、书呆子。好像,我们的祖先只会板着脸在居高临下地教训人,说着一些成语化的简单四字句,不容商量,不容讨论,没有性格,没有脾气,不准顽皮,不准游戏。但是,眼前这套书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我在为北京大学的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史》时曾说:“从古到今,中国民众对于抽象学理缺少消费欲望”。“根子上的农耕文明使中国民众很难信奉一切离开脚下大地太远、离开直觉经验太远的东西。躲避喂食,有可能是生命的一种自救。天下长寿之人,大多简食薄饮。中华老矣,回首渺茫生平,得寿的原因之一,是不很喜欢精神文化上的浓脂厚味、巍楼巨厦。”

我的这段话,大体说明了我不赞成那种过于学术化、滥情化的中国文化表述,而赞成这套书的原因。我为什么特别要对北大学生说明?因为对年轻人来说,更应该尽早解除那种貌似深沉的误会。这种误会,目前在很多高校里都很流行,不少教授把自己那些取材狭窄的论文当作了课堂讲述内容,而越是浮薄的社会气氛又越容易把晦涩当作学问。于是,好好一个可爱的大结构,被裁割成了可厌的小条块。

第三,这套书,测试了中华文化的时间张力。

我所谓的“时间张力”,也可以称之为“跨时代延伸度”。这个问题,是一切古老大文明都遇到过的。事实证明,比中华文化更年老的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摩亨佐·达罗文化、克里特文化等等都缺少足够的时间张力来构成与现代的对话。成功实现了对话的只有卉希腊、古罗马文化,并由此开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华文化延续至今而未曾中断,而它与现代对话的可能,还在测试过程中。

从近代以来,这种对话已经开始,但进行得非常艰难,很少成功。具有传统文化修养的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都投入了,但章太炎、王国维在晚年都删削了自己的现代行止,陈寅恪则由于社会变迁和身体障碍也无法继续推进。其他被后人誉为“国学大师”的诸位学人,在这种对话中基本上停留在一些介绍性、引进性的文化枝节,而又于社会民众基本无感。这一点,只要与欧洲从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数百年间知识分子在一切公共空间中的巨大作用相比,即可明了。我曾一再论述,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一对话中真正做成的两件事,是破读了甲骨文、推广了白话文。其他事端,则离文化本体太远。

眼前这套书,虽然浅显,却以白话文裹卷着现代思维常识愉快地拜访了传统文化,有一种新鲜感。例如,它为一本本古代经典分别取了一个个现代标题,这也是它当年首先吸引我的地方。它为《论语》取的标题是《中国人的圣书》,为《孟子》取的标题是《儒者的良心》,为《老子》取的标题是《生命的大智慧》,为《庄子》取的标题是《哲学的天籁》,为《墨子》取的标题是《救世的苦行者》……这一些,对诸子百家而言,都相当贴切。

这些标题,是现代开启古代的钥匙,表现了编写者的今日恃怀,并由此可想见书中的思路和语气。我感兴趣的还有以下这些标题:

《泽畔的悲歌》(楚辞);

《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

《一位父亲的叮咛》(颜氏家训);

《汉代财经大辩论》(盐铁论);

《瓜棚下的怪谭》(聊斋志异);

《文学的御花园》(文选):

《袈裟里的故事》(高僧传);

《净土上的风烟》(洛阳伽蓝记);

仅举这些例子,大家也许已经能够感受到白话文的特殊魅力。在这些白话标题背后,我们可以想象孩子们惊喜的眼神。本来,他们的眼睛也许早已因那些太古老、太自守的书名而黯淡。

如果让古代仍然蜷缩在古代,或者封存在一个刻意营造的“伪古代”,那么,对话就停止了,张力就消失了,延伸就中断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为青少年阐述古代经典,并不是大人对于小孩的恩惠,而恰恰是大人一种脱胎换骨的转型,而这种转型,有可能带来古老文化的整体转型。这就怪不得,在欧洲,一直有很多才高名显的现代权威,不惜放下身段来做“经典新写”的事情。

说了以上三个优点,这套书还给了我一种特别的“暗喜”。那就是,目前中国大陆传媒间掀起了一种低层次的“民国文化”崇拜,把兵荒马乱中某种初步的西学引进和临时的文教努力,当作了至高无上的楷模,在国际学术界闹了大笑话。好了,这套书的编写者,恰恰是几十年前台湾学术界的一些代表人物,多数是从大陆过去的,应该说是“民国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应该最有资格评判“民国文化”了。但是,就连他们自己也承认:“民国以来,也有过整理国故的呼吁、读经运动的倡行”,“遗憾的是,时代的变动太大,现实的条件也差,少数提倡者的陈义过高,拙于宣导”,“使得历代经典的再生,和它的大众化,离了题,触了礁。”

那么,这套书也可以提醒大陆的读者,不要把民国以来的“文化触礁”,继续夸张为“波澜壮阔的文化碰撞”。不,触礁就是触礁,那种“波澜壮阔”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新的航程,需要重新谋划,重新开启。

除了承认“触礁”的诚恳外,这套书的编写者还表现出了另一种诚恳,那就是肯定“这套书必然仍有不少缺点,不少无可避免的偏差或遗误”。为什么“必然”和“无可避免”?因为工程太大,经典太多,时间太远,而当代文化思维的变化又实在太快。为了写这篇序言,我认真翻阅了这套书中的部分内容,发觉其中的主要缺点,并不是“偏差或遗误”,而是功力。什么功力?那就是横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思维功力和表达功力。以我看,这套书的编写者们对古典的讲解能力不错,但在古典和现代之间的共通内涵挖掘上还缺少足够的深度,而现代文字的表达也没有达到更高的水准。这就需要新一代的学人和作家来继续做这件事,因为这套书毕竟编写于三十多年前,已立草创之功,已开风气之先。

在这个问题上,我对大陆学人抱有更大的希望。大陆由于政治运动,曾经中断过对古典文化的亲近,但毕竟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大陆在文化体量上的宏大气势,在风雨岁月中的深刻体验,在历史转型中的国际认知,有可能产生对中华文化更透彻的感悟。而且,由于人才的绝对数量十分惊人,那种能够融汇古今的文字杰作也容易期待。

那么,这套书,又成了一种殷切的期待和呼唤。

是为推荐。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七日

内容推荐

李丰楙编著的《山海经(最神奇的上古地理书)》是中国最早的人文志,为古代田野调查集大成之作。翻读山海经,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神游于古昔世界,与神话人物晤对,与灵禽异兽同游,经历奇山异水,观赏花草林园。《山海经(最神奇的上古地理书)》是一卷古老的藏宝图,一册世界风物志或一部世界奇观的影片,让您知道世界不是小小小,而是妙妙妙!或雄伟壮阔的山河大地,或诡异瑰奇的殊方异俗,或千态百样的草木花卉,或奇形异状的飞禽走兽!想象之旅,应接不暇!

编辑推荐

李丰楙编著的《山海经(最神奇的上古地理书)》是我国一部稀世珍贵而充满玄奇幻想、备载丰赡的百科全书式不朽奇典,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史学、民族、天文、历法、深化、宗教、巫术、地理、气象、动物、植物、地理学、矿物学、文学、考古、医学、药学、人类学 、生物学、水利、海洋学和科技史等诸多方面的知识。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山海经》的重要价值,这部书不仅是一部传奇,而且更是一部充满玄怪神话色彩的不朽综合性巨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6: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