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徽学/安徽文化精要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徐国利//林家虎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徐国利、林家虎主编的《徽学》一书旨在全面和生动地介绍徽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推动徽州历史文化的更广泛和更深入的传播。我们在充分吸收学术界和文化界各种成果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兼收并蓄,融会创新,尽可能对徽州历史文化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和生动的介绍,努力使之成为这方面的佳作。全书共十章,第一章介绍研究徽州历史文化的徽学所包括的基本问题和徽学发展史,旨在使读者对徽学和徽州历史文化有一个通览性的了解和总体性的把握;然后分九章,分别介绍了徽州的历史沿革和自然环境、宗族社会、徽商、徽州教育、新安学术、文学艺术、工艺科技、民风民俗、文书文献。

内容推荐

《徽学》由徐国利、林家虎主编。

20世纪上半叶以来,以徽州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徽学逐渐成为当代学术研究中的一门“显学”。《徽学》融学术性和普及性为一体,通过对徽州的历史人文环境、宗族社会、徽商、徽州教育、新安学术、文学艺术、工艺科技、民风民俗、文书文献等不同主题的阐述,较为全面、生动地介绍了徽州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于推动徽州历史文化的广泛和深入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总序(陆勤毅)

引言

一、徽学面面观

 1.什么是徽学

 2.徽学的历史

 3.当代大陆徽学研究的学术成就

 4.徽学的学科体系和重大价值

二、悠久历史与大好山水

 1.悠久历史

 2.近现代区划变革

 3.自然地理环境

 4.“新安大好山水”

三、千年不紊的宗族社会

 1.中原士族南迁徽州

 2.宗族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3.宗族制度五大支柱

 4.社会历史影响

四、称雄明清的徽州商帮

 1.兴衰历程

 2.“无徽不成镇”的辉煌业绩

 3.“贾而好儒”的精神气质

 4.对徽州社会的贡献与影响

五、鼎盛一时的徽州教育

 1自然人文背景

 2.官学的发展

 3.私学与书院的兴盛

 4.科举人才甲天下

六、享誉学林的新安学术

 1.朱熹的理学思想

 2.新安理学的发展史和主要学者

 3.执乾嘉朴学牛耳的皖派朴学

 4.戴震的反理学思想

七、瑰丽多姿的文学艺术

 1.烂漫绚丽的文学创作

 2.影响深远的徽州戏曲

 3.名震印坛的徽派篆刻

 4.独步古今的徽派版画

 5.自成一系的新安画派

八、丰富多彩的工艺与科技

 1.技艺超群的徽州雕刻

 2.享誉古今的文房四宝

 3.风格鲜明的徽派建筑

 4.名家辈出的新安医学

 5.迈向近代的科技曙光

九、古朴多元的民风民俗

 1.演变历程

 2.衣食住行

 3.人生礼仪

 4.方言俗谚

 5.岁时节日

十、徽州是“文献之邦”

 1.价值连城的徽州文书

 2.蜚声中外的徽州家谱

 3.蔚为大观的徽州方志

 4.典籍文献之洋洋大观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徽学的繁荣

这一阶段从1977年“文革”结束到20世纪末,徽学发展在各方面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学术界开始明确将“徽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来建设,徽学研究也得到了愈来愈多的社会认同。徽学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学术研究团体和机构纷纷建立,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不断举办。新的徽州文书和家谱等不断被发现和收集,徽州文书和文献开始有计划地得以整理和出版。这些都为徽学的全面深入发展搭建起宽阔的平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学术研究团体和机构纷纷建立,一批杂志和学报开辟了徽学研究专栏,为徽学的繁荣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交流平台。1985年,徽州地区徽州学研究会正式建立,成为国内最早创建的徽学研究团体。接着,安徽省徽州学研究会在合肥成立。1989年,杭州市徽州学研究会在杭州成立。这些徽学学术团体创办学术刊物,组织学术讨论会,出版论文集或资料集,推动了徽学的普及和研究的深入。在此基础上,更学术化的徽学研究机构应运而生。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设立徽州文书整理组;1993年,改组为徽学研究中心。1992年,安徽大学创建徽州学研究所。1993年,安徽师范大学成立徽商研究中心。同年,徽州师专成立徽州文化研究所。1999年,“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批准建设的首批15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这一时期,《江淮论坛》、《安徽史学》、《安徽大学学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徽州社会科学》和《徽州师专学报》等安徽省的一些杂志和高校学报,先后开辟徽学研究专栏,促进了徽学发展和海内外徽学界的学术交流。

二是高水平学术研讨会接连举办,扩大了徽学研究的海内外影响力。1988年,由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经济所、安徽大学和安徽省博物馆共同发起主办的“徽州文书契约整理学术讨论会”在安徽大学召开。进入90年代,各种形式、规模和主题的徽学研讨会不断举办。1990年,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经济所,广东社科院和安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徽州社会经济史学术讨论会”在芜湖举行。1993年,由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安徽大学和黄山市社联主办的“首届全国徽学学术讨论会暨黄山建设关系研究会”在黄山市举办。此后,在黄山市多次举办了全国性研讨会和国际性研讨会。其中有影响的国际徽学研讨会有:1994年的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会后出版《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文集》。1995年的第二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会后出版《’95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8年的第三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会后出版《’98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三是大批徽学研究资料,特别是数十万件契约文书的发现、整理和出版,为徽学研究的全面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985年,张海鹏、王廷元主编的《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出版,是迄今为止徽商研究最具代表性的资料汇编。1988年,安徽省博物馆整理并校点的《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一辑出版,共收录明洪武初至清光绪末950件原始契约文书。1990年,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编校的第二辑《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出版,收录宋元至明末685件徽州土地买卖文契。1991年,王钰欣、周绍泉主编的大型影印本《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出版,分宋元明编和清民国编,每编各20册,是一部种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徽州契约文书汇编。1995年,张传玺主编的《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上、下册)出版,其中有徽州契约546件。作为徽州文书的工具书,严桂夫主编的《徽州历史档案总目提要》和王钰欣等编纂的《徽州文书类目》先后出版。在其他徽州文献方面,《新安医籍丛刊》编委会从1985年起相继对140余种新安医学古籍进行校点整理,先后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由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委员会整理校点的《安徽古籍丛书》中有多种徽人著述。此外,1994年,黄山书社出版了张岱年主编的《戴震全书》。其他一些徽州经学家的著述也陆续得以整理出版。

四是徽学各领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到20世纪末,出版徽学资料50余部,研究专著、译著和论文集50多部,发表徽学论文千余篇。有关徽学内涵、学科理论和学科体系建构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深人探讨,在80年代中后期和本世纪初形成两次高潮。徽州社会历史文化各领域的研究全面推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徽学还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愈来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其中,日本、韩国、美国、英国、荷兰、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租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徽学研究成果颇丰。如,日本和韩国学者在徽州宗族与社会变迁、徽州法制和诉讼制度、慈善设施、徽商及其网络、徽州方言等研究领域的成就引人注目。下面综合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对当代大陆徽学研究的学术成就加以简要介绍。

P11-13

序言

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80年代以来,兴起了一门以徽州历史文化,特别是以明清徽州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徽学。三十多年来,徽学不仅走红国内史学界,还受到海外史学界的热捧;徽学不仅在学术界日益受到推崇,在社会上也引起多方关注。不论是黄山市政府“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的发展战略,还是安徽省政府的“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其间都离不开一个“徽”字,都离不开用徽学来搭台唱戏。可以说,徽州辉煌的历史文化不仅是海内外学术界可资利用的无穷宝藏,也是当下安徽乃至全国文化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资利用的丰富资源。徽学在当代已经成为一门真正的“显学”。

徽州位于今天安徽省的南部,地处皖、浙、赣三省结合地带。作为行政区域,徽州是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正式设立的,历经宋元明清四代,统辖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六县,直至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徽州府才被废除。在疆域广大的中国,徽州只是一个“弹丸之地”。然而,小小的徽州创造的历史文化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热捧和青睐呢?我想,究其根源在于自南宋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和成长的徽州人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科技、社会等诸多领域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有些领域甚至成为中国历史的主角。他们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诸多领域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引领了当时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在文化思想领域,南宋的朱熹集程朱理学之大成,使理学成为此后六百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孔子之后中国儒学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清代的戴震不仅是清代朴学的集大成者,而且是清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在社会经济领域,明清徽商雄踞明清十大商帮之首,成为当时商界的霸主,“无徽不成镇”是对它的社会影响和历史贡献的最好赞颂!在社会生活领域,徽州人不断发展和完善宗法制度,徽州成为明清中国宗族社会的典型代表;徽州宗族强调宗族的文化认同和集体意识,重视宗族的文化生命的传承,这为徽州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教育和科举领域,徽州教育发达,书院林立,科举鼎盛,人才辈出,代有名臣,是明清教育和政治舞台的当红主角。此外,这里还有缤纷灿烂的文学艺术,享誉海内的新安医学,令人称奇的科技成就……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总之,正是南宋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州历史文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使之在诸多方面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历史文化发展的样板和典范,被当今学术界誉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历史文化的“样本”和“活化石”,这是以之为研究对象的徽学能够成为当代学术“显贵”和社会“宠儿”的根本原因所在。透过徽州历史文化的研究,人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文化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光辉成就;透过明清徽州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人们可以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变迁;透过今天留存下的各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可以感受到徽州当年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繁华绮丽;透过明清徽州历史文化发展脉络透露出的时代气息,人们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具有人类文化的普世价值和情怀。

徽州历史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永恒价值,使之在20世纪上半叶便引发了一批乡贤的关注,他们开始倡导和致力于徽州乡土文化的研究,徽学研究开始萌生。随后,徽学研究从徽州本土走向全国、从国内走向海外,徽学不断成长壮大。80年代之后,徽学发展迎来了如花似锦的春天,对徽州历史文化的关注不再是学术界和学者们的专利,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也渴望走近既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徽州历史文化。为此,一批融学术性和普及性为一体的、介绍和传播徽州历史文化的著述和读物纷纷出版,恰如百花争春。其中的代表性著述有杜诚、朱万曙主编的《徽学百题》,姚邦藻主编的《徽州学概论》,汪良发主编的《徽州文化十二讲》,李仲谋编著的《徽州文化综览》,王启敏和简文乐主编的《天上徽州——徽州文化十大流派》,方静撰著的《解读徽州》和朱万曙主编的《论徽学》等,不一而足。至于这方面专题性的著述与文章更是数不胜数。可以想见,渴望了解和认识徽州历史文化的热潮仍将会长期持续下去,所以,编写介绍和传播徽州历史文化的佳作仍是徽学发展和繁荣的重要任务之一。

2011年下半年,我们有幸应邀承担了安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安徽地域文化的大型丛书《安徽文化精要》中《徽学》一书的编写工作。《徽学》一书旨在全面和生动地介绍徽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推动徽州历史文化的更广泛和更深入的传播。我们在充分吸收学术界和文化界各种成果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兼收并蓄,融会创新,尽可能对徽州历史文化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和生动的介绍,努力使之成为这方面的佳作。全书共十章,第一章介绍研究徽州历史文化的徽学所包括的基本问题和徽学发展史,旨在使读者对徽学和徽州历史文化有一个通览性的了解和总体性的把握;然后分九章,分别介绍了徽州的历史沿革和自然环境、宗族社会、徽商、徽州教育、新安学术、文学艺术、工艺科技、民风民俗、文书文献。

为符合《安徽文化精要》丛书编撰体例的要求,本书所引用和参考的著述和文章均未在页下和每章后注明,而是统一列于本书末尾的“参考文献”当中,特此说明,并对所引参考文献的作者表达真诚谢意!全书35万余字,安徽大学徐国利承担了15万字的写作,安徽中医学院林家虎承担了20万字的写作。虽然我们努力使本书成为一本佳作,然而由于我们的水平和见识有限,这一目标恐难完全实现。书中存在许多不足,还请各位方家雅正和广大读者谅囿!

徐国利

2012年4月1日于合肥·香樟雅苑沐阳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7: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