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家地理人类进化史:智人的天性 |
分类 | |
作者 | [美] 理查德·波茨,克里斯托弗·斯隆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亮点展示 编辑推荐 1、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官方指南,国家地理权威出品! 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有全球各地的代表性标本,其中古生物和人类学的收藏在世界各博物馆中占居首位。本书被史密森学会列为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为纪念成立100周年而设立的人类起源馆的官方介绍手册,由人类学家理查德·波茨和克里斯托弗·斯隆撰写,汇聚了波茨20多年的实地研究成果,讲述了人类奇妙的进化之路。全书图文并茂,由美国国家地理权威出版。 2、探寻人类社会底层逻辑,再现人类600万年史诗变迁,赋能个体! 在600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中,人类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逐渐脱离了古猿祖先的禁锢,开始直立行走,学会制作工具,脑容量也随之增大,发展出了语言和文化。用于威吓的大型犬牙已退化,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交往,人类社会显露雏形。化矛盾为和谐,敛锋芒求合作,这也是人际关系复杂化的当今社会所倡导的。正如书中所说,创新带来新的技术和机遇,我们可以发挥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不断创造价值,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 3、精选藏品照片,逼真模拟图像,时间线清晰梳理,完整展现人类进化史! 本书集合人类起源馆的精选藏品,浓缩了科学界权威成果。从化石、人类祖先面貌还原图、雕像,到史前人类生活场景的复原图和现代人类生活、工作、社交、艺术场景图,向我们清楚地展示了人类的身体特征和社会行为是如何在数百万年间演变而来的。书中的历史时间轴可以带我们一览历史发展脉络,清晰梳理人类进化里程碑。 4、中国科学院古人类学者倾心翻译! 本书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者精心翻译,对书中专业知识和专有名词进行了详细地核实。 内容简介 寒冷地区北欧人的鼻翼为什么会比较大? 做游戏为什么对儿童成长很重要? 为什么会有彩礼和嫁妆? 以农业和城镇为中心的新生活,代价是什么? 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会限制我们的未来吗? 《国家地理人类进化史:智人的天性》是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起源馆官方指南,由国家地理权威出版,它采用现场考察、实证研究的科学方式,综合运用了考古学、古生物学、遗传学、解剖学、基因组学等最xin研究成果,通过来自世界各地考古遗址的化石、工具和其他人造制品,以及DNA检测等,向我们讲述了人类进化的奇妙旅程。 在600万年的时间里,人类的体型、脑容量、使用工具的能力和社会网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地球环境的剧变中,人类谱系树上不止存在过一种古人类,但只有智人这一支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智人在众多人科物种中既不是最##qiang壮的,更不是最灵活的,但符号和语言的使用,社会网络的形成,使得信息和资源可以交换,从而推动了使用工具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使人类具有了强大的适应灵活性,这才是我们在这场竞争中胜出的最有力武器。 作者简介 [美]理查德·波茨(Richard Potts) 古人类学家、博士,史密森学会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彼得·巴克(Peter Buck)人类起源项目主席,领导了许多位于东非和中国的遗址发掘工作,旨在调查影响人类进化的生态因素。他提出人类进化是对环境不稳定的一种应对方式,这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并推动了多个科学领域的新研究。 [美]克里斯托弗·斯隆(Christopher Sloan) 《国家地理》杂志高级编辑、作家,专于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古代文明、早期人类和史前生命,其作品先后 4 次获得美国国家科学教师协会与儿童读物委员会设立的大众科学图书优秀奖(Outstanding Science Trade Book Award)。 译者简介: 刘洋,博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毕业,果壳、知识分子等撰稿人。 惠家明、郭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 精彩书摘 前言 | 人类特性从何而来? 人类的起源是科学上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而这本书可以为我们提供答案。《国家地理人类进化史:智人的天性》(What Does It Mean to Be Human?)将引领我们踏上一段史诗般的旅程,在横跨600 万年的“时间长河”中,去探索人类的特征是怎样演化而来的。它将揭示人类独一无二的体质特征、行为以及与周边环境的互动方式是怎样在我们祖先急剧动荡的生活状态下逐渐形成的。 这本书的出版恰逢科学发现层出不穷的时期,科学家因而获得了拼成人类进化史“拼图”的前所未有的良机。史密森学会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彼得·巴克(Peter Buck)人类起源项目主席——里克·波茨(里克是理查德的昵称),将与《国家地理》杂志古人类专栏编辑克里斯·斯隆(克里斯是克里斯托弗的简称)一起,为我们讲述人类演化的故事。 几年前,我有幸在里克·波茨的帮助下参观了史密森学会在肯尼亚奥洛格赛利(Olorgesailie)地区的研究站。我和妻子在干涸的土地上徒步了几天,见到了几百万年来我们充满创造精神的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他们制造出大量的工具,这些工具有助于早期人类掌控其生活的环境。并不是所有人都和我一样有机会亲眼得见远古人类生活的世界,而这本书将会给您提供这样一个体验的机会。 史密森学会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戴维·科克(David H. Koch)人类起源馆在2010 年3 月17 日宣告向公众开放,这一天正值该博物馆成立100 周年。这本书按计划用于充当戴维·科克人类起源馆的参观手册。没有那些慷慨无私的朋友们的帮助,尤其是戴维·科克和彼得·巴克的帮助,这一展览和这本书都绝无实现的可能。这些对科学、教育以及我们人类起源研究项目热诚奉献的学者足以成为每一个人的榜样。 我相信这本书会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600 万年来人类在面对变化的世界时所走过的旅程。欢迎你们在不久的将来亲自参观史密森尼学会的戴维·科克人类起源馆。 克里斯蒂安·桑佩尔 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馆长 导言 | 生命起源的意义 生而为人,意义何在?面对着从世界各地来参观人类起源展览的观众,里克·波茨时常问起这个问题。观众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其中有一些答案令人惊讶。例如 :人类可以创造并欣赏美 ;我们可以选择破坏周遭世界,但也可以选择去关爱它 ;我们有操作遥控装置的能力 ;我们的体毛很少——除了我认识的个别人 ;我能意识到上帝爱我 ;我们有大拇指,多么神奇的大拇指 ;人类可以怀念祖先,憧憬未来……其实所有这些答案都证明,大家对于自己是谁、从何而来,各自有着自己的思索和体会。与此同时,科学家们正在将有关人类演化的证据拼接在一起。 人类起源的问题触及人类未解之谜的根本。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宗教、神话塑造着人们对于自身从何而来以及人类身份的认知。然而,人类起源的新发现却对此提出了挑战。一门足以改变人类对自身起源以及对自我的认知的科学,既有可能获得热情的拥护,也有可能因为彻底改变了人类有关自身与世界的定位等核心信仰而被无视,甚至遭到嘲笑。 尽管在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之前便有其他学者提出过进化思想,但是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提出的综合论据受到了公众最大程度的关注,同时,也遭到了最大规模的抵制。达尔文将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融入以下这一假说:物种是在漫长的自然演变中形成的。反对者认为所有物种都是上帝创造的,达尔文直面了这些反对的声音。他提出,随时间的推移,地球上的生物会逐渐适应周边环境,这一过程被他称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推动了新物种的形成,造就了当今世界的生物多样性。进化论这一“大创见”(big idea) 认为所有的有机生物在某种程度上彼此关联,回溯时间长河,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生命像一棵巨大的亲缘关系树,而并非各自独立形成的物种阵列。达尔文还意识到进化的过程包含灭绝,某些生命形式终将走向末路。也就是说,生命之树的枝条会在地球上的各个生命时期被加以修剪。 1882 年,当达尔文去世时,支持他的假说的证据依然很少,其中一大难题是缺少相应的化石证据。物种间的过渡型,尤其是主要的生物类群之间的过渡型更是罕见。《物种起源》出版 30 多年之后,人们仍然不知道地球的历史到底有多长,是否足以允许进化发生。当时最著名的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Lord Kelvin) 根据地球的冷却速率估算,认为地球从熔融状态冷却到现在的温度耗时不会超过数千万年。这一估算对达尔文的理论来说是致命的,因为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生物要逐渐演化成如今的模样,至少需要几亿年。 在 1882 年,人们对 DNA(脱氧核糖核酸)这种包含着生命有机体遗传密码的大分子仍一无所知,当然,更不会有人知道 DNA 可以成为检测生物间亲缘关系的强大工具。根据对豌豆进行的实验,奥古斯丁修道院的修道士格雷戈尔·孟德尔(Gregor Mendel)在其很大程度上被大众忽略的论文《植物杂交实验》(Experiments with Plant Hybrids)中,描述了遗传学的基本规律。但是,达尔文与其他学者都没有意识到基因的存在,更不清楚基因的化学构成如何在代与代之间建立起蕴含大量变异的基因池。达尔文所知道的仅仅是他的理论关键在于新的类型或变异,现在我们知道这其实是基因的突变和重组。达尔文的设想如果是正确的,那么一定存在着某种方式,能够创造极为丰富的原材料,以此作为通过自然选择形塑有机生物不同特征的起始点,并最终演化出地球上种类繁多的生物物种。尽管达尔文对新的变异进行了实验和描述,期望证明某些变异使有机体更易存活和繁衍,但人们仍不能通过田野调查来证明自然选择在野生环境中的重要性。 任何变数都有可能推翻他的理论。不过,达尔文对于生物学的贡献已经扬名天下,因为来自物理学、化学、古生物学、基因组学等学科的发现,为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所有生物体间的相关性、各个物种起源与灭绝的历史以及由此而来的生物多样性的起落提供了不容辩驳的证据。科学就是一个批判性修正的过程,20世纪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检验已经将其最初的版本升华到新的高度。 在达尔文逝世的那个时期,人们除发现了一些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化石以外,没有发现其他任何有关人类演化的化石证据。而如今,我们已经发现了超过 6 000 具早期人类的化石,从独立的牙齿到近乎完整的整具人体骨架,这些化石的时间跨度长达 600 万年。对任何大型哺乳动物种群来说,这些化石都足以建立极有价值的化石库。该领域的研究者可以借此追踪人类大脑、体型、颅骨形状的许多关键转变,以及牙齿细微结构与骨骼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omputer tomography,CT)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等先进的医学技术来深入研究化石的内部及表面细节。这些进步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见解,例如早期人类婴儿要用多长的时间长大成人,以及不同的饮食习惯在我们祖先的牙齿上形成了何种特定的划痕与凹坑。 此外,遗留在成千上万座考古遗址中的难以计数的工具及其他人工制品,向我们揭示了我们的祖先如何发展出各类技术,到哪里去采集用来制作工具的石料,如何获取足够的食物,以及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用火。原始石器为我们了解人类起源的地理分布以及这些祖先的生存环境提供了丰富的线索。早期人类留下的雕像、岩画、贝壳项链则揭示出抽象行为成为人类生活的关键构成及人类社群出现分化与互动的具体时点。 随着科学家对地质形成的物理学与化学原理的逐步理解,地球生命经历了 40 亿年演化的观点取代了以前达尔文提出的生物多样性的进化需要数亿年的假说。至于人类起源的时间,我们已经掌握了 10 多种技术,可以对含有化石的岩层或化石本身进行年代测定以及数据对比。相比于 19 世纪科学家们的想象,我们现在对人类起源时间的判定的精确性已经大为提高。 人类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才发现了 DNA 的双螺旋结构及其功能,从而为检测个体乃至种群之间的基因关联开辟出一条道路。达尔文对基因学一无所知,但是根据进化原理,他预测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共同的祖先将在非洲猿类栖居的非洲大陆上被发现。人们原本以为非洲猿类的基因最接近于狐猴或其他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远的灵长类动物。实际上,在所有哺乳动物之中,黑猩猩和大猩猩的基因与人类是最相似的。 通过化石猎人在各个大陆数十年的搜寻,我们现在知道最早的人类化石几乎全部来自非洲。因此,非洲又被称为“人类的摇篮”。新的发现让我们能够愈加深入地审视 800 万~ 600万年前的一次物种分化,根据 DNA 研究,当时黑猩猩与人类的进化路径出现了分岔,分化中人类这一支的骨骼化石与猿类非常接近。随着古生物学家不断发现陆生哺乳动物与鲸类、鱼类与高等脊椎动物、“恐怖的蜥蜴”恐龙与鸟类之间过渡型的化石,研究者在人类进化之路上也补充了越来越多的过渡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