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她像一朵蓓蕾初开的鲜花,盛开在中国北方神奇的大小兴安山地密林中,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原生态文化坚定的守望者。
林盛中编著的《鄂伦春族》力图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用准确、科学、生动的语言,全方位描述和展现各少数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和现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鄂伦春族/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林盛中 |
出版社 | 中国人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她像一朵蓓蕾初开的鲜花,盛开在中国北方神奇的大小兴安山地密林中,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原生态文化坚定的守望者。 林盛中编著的《鄂伦春族》力图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用准确、科学、生动的语言,全方位描述和展现各少数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和现状。 内容推荐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大型系列丛书,力图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用准确、科学、生动的语言,全方位描述和展现各少数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和现状,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全家福”。 《鄂伦春族》为其中一册,内容包括民族起源和变迁、社会组织、生活与文化、生息繁衍、婚姻与家庭、改革春风暖兴安 鄂乡旧貎展新颜。 《鄂伦春族》由林盛中编著。 目录 综述走进鄂伦春族 第一章 民族起源和变迁 第一节 密林深处有人家 第二节 鄂伦春人的生态环境 第三节 跨越9个经度5个纬度 第二章 社会组织、生活与文化 第一节 从“乌力楞”到路、佐制度 第二节 古朴的风尚信仰 第三节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第四节 盘点民族文化大餐 第三章 生息繁衍 第一节 鄂伦春族人口增长缓慢 第二节 生育传承希望 第三节 男女老少知多少 第四节 读书识字成时尚 第四章 婚姻与家庭 第一节 放大家的方圆 第二节 寄托重生的丧葬文化 第三节 被激活的社会细胞 第五章 改革春风暖兴安 鄂乡旧貎展新颜 第一节 黄金古道快马扬鞭 第二节 鄂伦春族地区桦树繁茂桦皮工艺造福鄂伦春人 第三节 鄂伦春人的世外桃源 第四节 土地为伴收获希望 第五节 塞外明珠阿里河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在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鄂伦春族是一个小兄弟,她像一朵蓓蕾初开的鲜花,盛开在中国北方神奇的大小兴安岭山地密林中,她同其他北方民族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黑土与白桦相融的东北文化圈。 鄂伦春族是全国人口稀少民族之一。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仅有2000多人,到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达到8659人。 鄂伦春族的历史,是一部用鲜血和泪水写成的艰难、悲壮的史诗。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族是一个以散居游猎为生的民族,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处于原始氏族公社的末期,过着一人、一马、一条枪、兽皮作衣、兽肉为食、经常迁徙的游猎生活,被称为“北半球”渔猎民族的活化石。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鄂伦春族饱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沙俄殖民主义者、日本侵略者的血腥屠杀,生存环境恶劣,患病无医,死亡甚剧,人口总量呈萎缩型发展,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口仅存2251人,整个民族濒临灭绝的边缘。 1953年,在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周年的礼花点燃之际,鄂伦春族在党和政府的感召下,走出深山老林,下山定居。从此,鄂伦春族真正获得了新生。党和政府关心鄂伦春族的生产和生活,投资新建房屋、修筑道路、兴办教育、防病治病、发展生产,精心医治鄂伦春族的身心创伤,经过60年的休养生息,人口在数量上有了补偿性增长,民族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新中国的成立把一个灾难深重、遍体鳞伤的民族从历史的泪河中救出,从原始社会一步跨人社会主义社会,这种神奇般的变化,是鄂伦春族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向往与渴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帮助鄂伦春人实现了梦想,驱散了笼罩在他们头上的最后一块乌云,望见了一片蓝天。改革开放加快了鄂伦春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鄂伦春人享受到了发展成果,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 中国北方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大小兴安岭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构筑起资源丰富的生态环境,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鄂伦春人,而且在兴安山地、黑龙江、嫩江河畔留居至今,成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原生态文化坚定的守望者。 历史上鄂伦春人主要从事狩猎、采集和捕鱼生产。大小兴安岭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丰沛的江河为鄂伦春人提供了丰厚的渔猎资源,让他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渔猎经济和传统的渔猎文化。 渔猎经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种经济模式,以获取自然现有生物物种满足身体能量需求。这种生产方式使鄂伦春人在生产关系上长期保持着共同出猎,平均分配猎物的生活方式,带有浓重的原始公社性质。 鄂伦春人这种原始类型的集体生产和分配上的均等化,培育了原生态文化,他们祈盼山神恩赐猎物。因此,山林成为鄂伦春人的依托,就像汉族农民依靠土地一样。原生态文化把鄂伦春人锁定在兴安山地的茂密林海之中,从衣食住行到娶妻生子,几乎所有的生产生活资料都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大小兴安岭,所以,除了山林别无选择。在他们的思维领域里,从来没有进发出征服和改造山林的火花,而是寻求怎样融入山林,获得山神的保佑,于是神灵从天而降,各路神灵走进鄂伦春人的生产生活,形成了狩猎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许多禁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虽然许多禁忌被发展的脚步踏开,但还是有所保留和传承,成为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鄂伦春族原始狩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在居住周边的汉族兄弟影响下,逐步发生变化的。清朝政府在鄂伦春族地区设置统治机构后.鄂伦春族与达斡尔族、满族、汉族的交往日渐频繁。据《鄂伦春民族人口》书中记载,早在1869年,有10多名鄂伦春人在墨尔根城附近开始耕种农田,到1888年(光绪十四年)毕拉尔路的鄂伦春人在奇克、车陆、马浪沟等地建房种地。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背靠山场,与汉族人口混居。1912年民国政府为了“抵御外患”和“荡平内乱”,对鄂伦春族强制推行“弃猎归农”的政策。1915年又颁布了《生计地移垦章程》,计划5年内由鄂伦春人开垦荒地30万亩,同时还拨款建房,购置牛马农具和籽种。民国政府的“弃猎归农”政策得到部分鄂伦春人的响应,首先是库玛尔路一瑷珲一哈尔通一带和毕拉尔路一车陆一带的鄂伦春人开始动作,建房开荒,购置农具种地。当时,鄂伦春人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以猎为主,以农为副,只种菜田不种大田;二是自己出围狩猎,雇人种地;三是以经营农田为主,农闲狩猎。 鄂伦春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首先对婚姻产生了影响,在鄂伦春族上层人物中,有人开始雇用汉族、满族、达斡尔族人做长工或短工,有的鄂伦春人与汉族人合伙经营土地。在这样的生产关系下,鄂伦春族女性与汉族男子开始有了接触,有些汉族男子为了垄断鄂伦春民族地区的商品,排挤同行,便娶鄂伦春族女子为妻或纳妾,借以攀上鄂伦春族头面人物,实现资本扩张的目的。1916年呼玛县汉族大商人谭玉善、李金泰在山居久,皆娶鄂伦春族女子为妻,并恳请纳入鄂伦春人旗佐。由于上层人物率先垂范,所以对普通猎民也限制不严,鄂汉两个民族通婚的障碍被破除。 鄂伦春族传统婚姻的变化,促进了鄂汉两个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得鄂伦春族语言词汇量增加,生产和生活技能日渐拓展,在原生态文化中植入了汉族传统农业文化的元素。P1-4 序言 如果把一个民族比作一颗星星,那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繁星满天的世界。当今世界上有约3000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国家由多个民族组成。中国也是同样,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密切往来、交流融合、团结奋斗、休戚与共,形成了一个伟大的强盛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开发了祖国的美好河山,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有56个成员,其中有55个是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人口一直持续增长。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353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1%。2010年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人口总量达到了1.14亿,几乎是1953年的3倍,占到了全国13.4亿人口的8.5%。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相差较大,如壮族有1693万人,回族1059万人,满族1039万人,维吾尔族1007万人,而赫哲族只有5354人,塔塔尔族3556人,独龙族6930人。中国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许多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全国各地。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大都地广人稀,资源富集。少数民族地区的草原面积,森林和水力资源蕴藏量,以及天然气等基础储量,均超过或接近全国的一半。全国2.2万多公里陆地边界线中的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全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中民族地区占到85%以上,是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和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本土性、多元性、多样性的特点,五彩缤纷,丰富多彩。 要全面认识中华民族,就要从认识每一个民族开始。正是从这个理念出发,我们编写了这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大型系列丛书,力图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用准确、科学、生动的语言,全方位描述和展现各少数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和现状,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全家福”。 编写这样一套大型系列丛书,难度非同一般。几经论证和深入研讨,最终形成了编写大纲,这套丛书各个分卷的作者绝大多数由少数民族作家担任,他们不仅熟悉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而且对本民族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人口计生委和中国人口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作者们历经数年,几易其稿,终成此书。值此丛书出版之际,我们衷心地祈愿这幅“全家福”能为民族的交流和团结,为中国的文化建设,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一份微薄的贡献。 后记 当我接到《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编委会的通知,由我撰写“丛书”鄂伦春族分卷时,心情十分喜悦。1986年,我的处女作“中国鄂伦春民族人口”问世,从那时起,我与鄂伦春族朋友结下了不解之缘。2003年,在鄂伦春族下山定居50周年庆典时,我把这本小书做了修改,填充新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再版,作为节日礼物奉献给了鄂伦春族朋友,为此感到无比欣慰和骄傲。2013年是鄂伦春族下山定居60周年,我在想能为鄂伦春族朋友做些什么呢?正当犯难之时,中国人口出版社老总陶庆军先生和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翟振武教授为我创造了条件,使我有了献给鄂伦春族下山定居60周年的礼物。 经过300多个日夜伏案疾书,审读完最后打字稿的清样时,我想起了那些曾经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朋友们。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人口计生委梁凤英主任率班子全体成员陪我三次前往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调查、座谈。鄂伦春自治旗党委常委、副旗长凌云(鄂伦春族)热情接待了我们,阿芳、何文柱、关红英、关秀芳等鄂伦春族专家毫无保留地帮助我查找资料,赠送研究成果,提供重要信息,人口计生局把“鄂伦春族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调研数据,在没有运用的情况下,第一个交给了我,他们表现出的那种大度、无私,实在令人感动!大兴安岭地区人口计生委凤英主任委派姚文君和马丽霞两位班子成员陪我前往十八站和白银纳两个民族乡调研,关怀体贴暖心窝,实在令人感动!塔河县副县长魏云华(鄂伦春族)、民族宗教局局长多美真、人口计生局局长刘淑燕,呼玛县人口计生局孙淑清局长,黑河市人口计生局李前进主任、孟秀云副主任、王刚副主任及几位科长、爱辉区人口计生局杨兵局长等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值得欣慰的是,在赴鄂伦春民族乡调研时,与老朋友关金芬、关金芳、关金红鄂伦春族三姐妹,孟彩梅和孟彩荣姐妹俩(鄂伦春族)久别重逢,喜悦和热泪无法控制,夺眶而出,在她们引领下,拜访了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鄂伦春族杰出人物郭宝林、孟彩红、葛长云、画家关桃芳、陈金来,还有幸与鄂伦春族最后一个萨满关扣妮相见,促膝谈心,获得了许多新的信息,对完成创作给予了极大支持。 黑河日报摄影记者邱龙无私奉献出珍藏多年的照片,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人口计生委王刚、李丹、小朴等在电脑上帮助修改文稿,付出了辛苦! 最使我感动的是,黑龙江省人口计生委主任贾玉梅和郑玮钧处长对我完成写作给予了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今天,将拙著再次呈现于读者,我对各位领导和朋友的感谢之情是文辞不能尽意的。同时更心感不安,因为鄂伦春族没有文字,有关历史资料记载人口数量及变动甚少,尽管本人对鄂伦春族人口研究多年,但由于能力所限,书中少不了有差错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学者不吝赐教。 2013年是鄂伦春族下山定居60周年,作为鄂伦春族的忠实朋友,谨以此书作为贺礼,提前献给鄂伦春族父老乡亲。 我相信,笔墨之香会飘洒在大小兴安岭之间,深深印在鄂伦春民族永远的记忆中。 祝鄂伦春民族地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幸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