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校友们的经历和经验,可以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各种借鉴和帮助,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指出方向。
《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的出版,在更大的范围内让清华大学的同学们了解和学习校友们的工作、生活以及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这是一种激励。
《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第3辑)》的作者是史宗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第3辑)/世纪清华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史宗恺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校友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校友们的经历和经验,可以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各种借鉴和帮助,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指出方向。 《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的出版,在更大的范围内让清华大学的同学们了解和学习校友们的工作、生活以及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这是一种激励。 《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第3辑)》的作者是史宗恺。 内容推荐 2011年,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近百年来,清华培养了约17万校友,他们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践行了清华精神,《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第3辑)》以清华学生的视角,描述了校友的为人品格、奋斗历程和人生感悟。每一位校友的经历、每一篇访谈录都是影响清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教材——“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本文集也将配合学校的人才战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引导学生规划人生道路,鼓励学生将个人发展同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成长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中的栋梁之才。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的师生及广大校友、中学教师、中学生及家长阅读。 《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第3辑)》的作者是史宗恺。 目录 一个与史为伴的清华人——访谈何兆武[1939级] 追求和谐的建筑理念——访谈关肇邺[1948级] 和祖国有个约会——访谈吴麒[1949级] 清华“神舟”人,搏击天穹路——访谈王永志[1952级] 孜孜不倦,春风化雨——访谈周炳琨[1953级] 谦虚勤奋 实践校训——访谈王彦深[1955级] 当将军,先做好一个士兵——访谈王光纶[1957级] 严谨治学为人师 奉献航天为世范——访谈薛大同[1957级] 耕耘数十载,桃李满天下——访谈彭应宁[1958级]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访谈孙勤梧[1959级] 在清华的“领导”轨迹——访谈江崇廓[1959级] “鲜为人知”的国防战线上的勇士——访谈徐伯权[1959级] 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访谈吴宏鑫[1960级] 一生与核结缘——访谈刘锡才[1960级] 三维的人生——访谈张闯[1962级] 桃李成荫,父爱如山——访谈江亿[1973级] 薪传火种,执著攀登——访谈袁驷[1974级] 清华精神鼓舞我从逆境中起航——访谈郭杰[1975级] 将自己献给工作和学生——访谈张建平[1977级] 核电事业的财务大师——访谈岳林康[1977级] 个人的发展要与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访谈王浩[1978级]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访谈尹海林[1978级] 偶然选择,必然前行——访谈李晓东[1979级] 环保领域的耕耘者——访谈许国栋[1980级] 事业让我爱上这个城市——访谈霍兵[1981级] 目光长远 脚踏实地——访谈闫长明[1981级] 平民时代,不平凡的人生——访谈师钧[1981级] 硕果累累,栋梁巍巍——访谈陈强[1982级] 谱写西部化工史的英雄——访谈雍瑞生[1982级] 行,胜于言——访谈邵继江[1983级] “我有一颗中国芯”——访谈武平[1984级] 求索不止 事业如铸 累累硕果 乐在其中——访谈张学鹏[1984级] 扎根基层二十年 谨记开眼看世界——访谈查金荣[1985级] 知与行全面发展,入主流终成大器——访谈束为[1985级] 安得广厦千万间——访谈周笋[1985级] 他从清华走来——访谈吴景龙[1985级] 永不停止挑战的步伐——访谈胡钰[1985级] 我是清华的女儿,我有一颗清华的心——访谈李红[1986级] 缔造中国数字电视行业的尖兵——访谈朱建华[1987级] 宜将胜勇逐梦想,敢教明天更辉煌——访谈何胜明[1987级] 用心才会更精彩——访谈曲家浩[1987级] 清华人文情怀 地产业界骄子——访谈王济武[1988级] 志存高远,行健不息——访谈宋永华[1989级] 天道酬勤——访谈黄秋斌[1990级]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访谈雒建斌[1991级] 有想法就去试——访谈吴桂芳[1992级] 我看重的是踏实和情商——访谈李春波[1993级] 学材料,悟人生——访谈马利国[1993级] 坚持不懈勤努力 日积月累硕果来——访谈王铁峰[1994级] 如何步人职业天堂——访谈徐海[1995级] 漫漫学术路,孜孜追梦人——访谈朱旭峰[1995级] 选择其实很简单——访谈刘海涛[1996级] 国际贸易法领域中的清华斗士——访谈刘松涛[1996级] “枫”芒初露,成功有道——访谈周枫[1996级] 扎根民企,拓展新天地——访谈胡晓明[1997级] 十年磨一剑,躬行出辉煌——访谈邱虹云[1998级] 行胜于言,自强不息——访谈王楠[1998级] 建设城市,规划人生——访谈沈磊[1999级] 执著的攀登者——访谈张林华[1999级] 浓情系母校,寄语后来人——访谈杜朋[1999级] 毕业已多年,我未曾走远——访谈陈贵[2000级] 清华铸就梦想 激情突破自我——访谈孙文海[2000级] 清华精神激励我安于学术,做真学问——访谈昕[2000级] 扎根南海宝岛,立志造福一方——访谈高佃恭[2001级] 清华园走出的“80后外交官”——访谈章轩[2002级] 编后语 试读章节 先生最后确定以世界历史作为研究方向。谈到此,先生说:“中国的发展,具体说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比西方落后一步。中国走的还是传统的古代道路,这个道路不符合世界潮流,我以为世界潮流还是普世的。我始终觉得普世是第一位的,当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这应该是第二位的,毕竟人与人是有共通性的。比如说,大家都要吃饭,这是第一位的,但是至于吃什么,大家的口味可以不一样。西方现代化的道路确实比中国先迈了一步,但是这种道路是共同的。我觉得应该改正一种观念,比如说我们从这里去颐和园,从这里出发,走了两公里到了,你先去你走的是这条路,我后走我走的也是这条道路,不能说我走的是你的道路,只是说你先走我后走了,这是大家普世的道路。现代化不是西方的道路,而是全世界的普世的道路。” 而先生学习语言的体验,对我们也是颇有启发。先生说:“其实每一门语言我都没有专门去学,比如说当时的教材除了中国文学史是中文的,其他的都是美国的英文原版书,英语没有专门学。”“德语、法语其实都没有正式学过,就是‘玩票式’的学法,有时候读读小说,有时候读读诗歌,兴趣慢慢培养了,语言也慢慢就学到了。”“其实学习的最高境界本身就不应该是功利的,我看《红楼梦》好,就是觉得它好看,没有觉得看了会怎么样。” 联大七年,先生也经历了属于每个年轻学子的“逃课、凑学分和窗外聆听”。 “修西方史的时候,西方古代史上过一些,当时有很多先生讲西方的通史。我的西方古代史是葛邦福(J.J.Gapanovitch)先生教的,他是白俄人。其实我一开始上他的课并不是为了学古代史,因为他不会讲中文,全是英文授课,其实我就是去练习练习英文听力。他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课讲得很不错。他的老师罗斯托夫采夫(Rostovtzeff)是世界古代史的权威,十月革命以后去了美国,担任威斯康星大学古代史教授。而葛邦福到远东的海参崴大学任教,我想可能是他在政治上被认为有问题,不过他没有说过。后来他到了中国,1930年左右就在清华教西洋古代史、俄国史,还讲过欧洲海外殖民和战争史。当然西方古代的课程在当时不是必修课,是选修课。” “中国古代的断代也需要修两个课程。中国的这两个断代我都选的是比较近的。我选了郑天挺先生的明史,他讲得非常清楚明白,虽然没有什么思想理论的发挥,但是讲得很不错。我还选了姚从吾先生的辽金元史,但是我没有怎么上过,就是到考试的时候借同学的笔记背背,就通过了。” 自由,学术之精神所在。先生欣赏那些能在课堂上自由发挥的老师,而在当时这也几乎是联大整体的特色所在。“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正是学术需要的,每个老师都应该是不一样的。” 谈及师长,雷海宗、张奚若等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变得更加生动亲切了,而且他们的形象也更加真实了。先生说,他们当时的老师风格迥异,不拘一格,从不同的老师身上能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而且先生也主张教师教课应该不拘泥在课本的框架之中,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我上了雷海宗先生的三门专业必修课。一门中国通史,一门西方中古史,这是他拿手的;还有一门是西方近古史,就是从文艺复兴到法国革命,15世纪到18世纪。只有他一个人中国史、世界史都教。在我的印象中,雷先生非常博学,记忆力也了不得,上课从来没有底稿。当然雷先生受斯宾格勒的影响而酝酿出自己的一套历史哲学;但是从根本上说,雷先生创造出的这套理论站不住脚。因为历史是自由人创造的自由事业,这与自然世界是不一样的,自然界的规律是必然的,但是人类社会的规律不是必然的。比如我们曾经讲的五种生产方式,但是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却垮台了,没有走到共产主义。 “其实学术还是应该是自由的,做学术可以有不同的路数,不同的想法,但是不能用自然界的必然规律套人文的历史。历史是人类的自由事业,与自然界不同。比如说雷先生介绍的斯宾格勒的理论就是用自然界的生物学的规律来解释历史。自然规律是必然的,不可能万寿无疆,可是人类社会没有这个必然的规律。过去认为有必然规律;而现在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人文的现象,而不能用自然规律来套。” 当我们问到吴宓先生——何先生的导师时,本以为这大概是对先生影响最深的一位老师,不曾想先生说:“其实吴宓先生对我的影响也不算大,因为文科各有各的路数,老师和学生也不必一样。但是张奚若先生对我的影响很大,他讲西方政治思想史,我虽然没有选他的课,没有学分,没有成绩,但是我一直从头听到尾。当时确实很自由,我还选了姚从吾先生的课,是必修课,但是我听了两节课后就再没去上了,因为我觉得他没讲出什么东西来。” 谈到我们耳熟能详的朱自清、闻一多先生,何先生自然也有自己的看法。“其实朱自清先生的口才不是很好,而且较少发挥个性……但是有的人发挥得比较多,比如说闻一多先生,还比如说有一位美国的先生,他一念起诗来简直就是一个演员,完全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谈到那个年代课下的生活,先生脸上洋溢起年轻的笑容,仿佛随着自己的回忆,他又回到了年少时代。和我们一样,先生喜欢读诗,“我开始当然都是浪漫派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派确实有一些非常好的诗歌,但是读到后来,你就会发现其实别人也有很多好诗,都值得一读。”先生也喜欢看电影;在联大的七年,先生看了近两百部电影:“电影看的很多,都是好莱坞的电影。当时中国的电影技术方面还很差。而且好莱坞电影直接就是看原版的,很多同学都是通过这个学英文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知识都是通过这种途径学到的。比如说你爱看小说,很可能你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所以说,学习应该主要是凭兴趣的,但是有的时候学习也需要讲功利;当然,人生最终不应该是以功利为目的的。” 联大的历史在中国大学的历史中是短暂的一瞬,然而这一瞬却成为不朽的传奇。问及先生为何联大在短短的几年之内能培养出那么多中流砥柱的人才,先生想了想,语重心长地说:“我觉得最主要还是因为当时有比较大的自由度,比如说曹禺做学生的时候写出了《雷雨》。试想想,现在怎么可能有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写戏剧?这可能会被看作不务正业,而且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后来大家都忙着运动,若是你被下放到农村里,根本没有可能去想你在学校还有什么项目或者别的什么。但是搞学术确实需要全心全意投入其中。不论做什么都应该全心全意。”P3-5 序言 2008年6月,我参加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团委和研究生会组织的一次校友论坛活动。那次活动邀请了与我同年级的校友童媛春参加。在会上,作为主持嘉宾的童媛春建议,应该创造条件,让校友与在校同学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我在致辞中,回应了童嫒春的建议,提出开展千名校友访谈活动的想法。之后,经过学生部、研究生部和校团委仔细、周密的策划,“千名校友访谈”作为百年校庆的重要活动之一,于2009年春季正式启动。 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之所以拥有令人尊敬的社会声望,我想,主要来自于其一代代毕业生,来自于他们以优秀的表现为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由于校友在这所大学长期学习和生活,大学的文化精神和优良传统,深深浸润到这些校友的思想和言行中,在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充分的反映,会影响家庭,会影响他的周围环境,因而使大学的文化精神引领了整个社会。清华大学办学的百年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世界上知名的其他大学也莫不如此。 校友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校友们的经历和经验,可以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各种借鉴和帮助,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指出方向。同学们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年代、不同院系,毕业后在不同地域工作的校友进行深入交流,大家一起谈论在同一校园里的大学生活,虽然相隔了十年甚至几十年,但那些熟悉的建筑及名称,那些熟悉的学习、生活模式,会使同学们大大强化对传统的感受与体会。校友们亦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为在校的同学提供对清华大学传统和文化的理解。 读大二的时候,作为一名学生通讯社的记者,我曾经有机会去采访老校友。至今我仍记得,在经历了“文革”的劫难后,他们所表现出的乐观而积极的工作和生活态度。那种精神到现在一直鼓励着我。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同学们参加“千名校友访谈”活动,客观上也促进了班级集体的建设。班里同学们对采访校友感受的分享,又加强了这项活动的影响。《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的出版,是在更大的范围内让同学们了解和学习校友们的工作、生活以及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这是一种激励。 我们会进一步总结“千名校友访谈”工作的经验,探讨以多样化的方式,进一步推进校友与在校同学的互动,以校友们的成长经历激励在校学生,在清华未来新百年的历程中,为我们的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培养出一代代优秀的骨干人才。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史宗恺 2010年12月14日 后记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我校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清华“培养了17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他们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践行了清华精神。这些优秀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既是百年来清华大学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的杰出贡献,也是“新百年”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宝贵资源。 为将校友的发展经历和人生感悟与在校学生的培养工作紧密结合,使校友资源成为清华大学学生教育工作的珍贵财富和重要力量,清华大学于2009年4月启动了百年校庆“千名校友访谈”活动,计划用两年时间,组织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分阶段、分重点地访谈各年代、各行业和各地区的典型校友约1000人。据统计,截至百年校庆时,全校共有万余名同学亲身参与,共计访谈各行各业校友1500余名。百年校庆后,学校决定将这项工作持续开展下去,使之成为利用校友资源服务于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各访谈支队在采访之后都留下了文字和影像资料,记录下校友精彩的人生故事以及同学访谈的感受,大量可读性与教育意义兼具的材料让我们产生了以学生的视角出发来编写一本访谈文集的想法。 2011年百年校庆前夕,访谈文集的第一辑、第二辑成功出版,选录的140余位校友中,遵照“两覆盖”原则,不仅包含知名校友,也包含在基层岗位上坚持奉献、默默无闻的典型校友。在前两辑访谈录的基础上,利用百年校庆和寒暑期实践的契机,研究生工作部和研究生团委又积极组织广大研究生同学将校友访谈与就业引导紧密结合,继续推进工作,并从丰富的访谈成果中遴选出近70篇作为本文集第三辑的主体内容。 本辑校友访谈录以清华研究生的视角,描述了校友的为人品格、奋斗历程和人生感悟。每一位校友的经历、每一篇访谈录都是影响清华研究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教材——“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本文集也将配合学校的人才战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引导学生规划人生道路,鼓励学生将个人发展同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成长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中的栋梁之才。千余篇校友访谈录均为我校同学认真撰写,行文朴实无华,真挚亲切,满溢对前辈的尊敬。同学们在访谈前都经过了全面细致的培训和准备,面对成长路径各不相同的校友,同学们更是不拘泥于形式,以特有的风格创作完成作品,这种以学生视角完成的文集也更容易在更广泛的青年群体中引起共鸣。 在文集的编纂过程中,校友总会郭棵、孙哲、崔剑、田阳等老师给予了大力支持,在项目开展、经费支持、修订意见等方面给予了帮助。各院系、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团委的领导老师高度重视,打通了院系两级的沟通反馈渠道,参与校友访谈的同学在过程中经历了3~4轮的深入修改,态度积极,工作认真;校研究生团委的党帅、药宁、李钟顺、王文晖、张元智、李浩、李国超、李施军、贾倩倩、王川等同学,利用紧张的学习之余,在编订方面付出了努力,在此对所有参与和支持文集编订的领导、老师、同学和社会人士表示敬意。 我们将把校友访谈工作坚持开展下去,也会继续出版校友访谈文集。但限于编撰人员的水平,文集在文字和结构上难免出现疏漏,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文集谨献给为祖国建设孜孜不倦的17万清华校友,谨献给百年巍峨的清华大学。 百年校庆“千名校友访谈”工作小组 百年校庆“千名校友访谈录”编委会 2012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