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中国海/走向海洋丛书》编著者李明春。
本文由60篇海洋科学随笔散文组成,按其内在逻辑分为如下10篇:生命之海、科学之海、河口之海、城郭之海、血火之海、群岛之海、航路之海、生态之海、经略之海、海洋中国。作者以记者的笔调,娓娓道来,引导读者翻读中国海的历史,认知中国海,寻梦中国海。作者指出海洋是国际社会的大通道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宝库,无论是推进国家的发展,还是维护国家的安全,拥有战略空间,对中国都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要认知和开发中国领海和主权管辖领海,以开放的姿态与世界结为一体,使得海洋中国成为未来的巨人。
《寻梦中国海/走向海洋丛书》编著者李明春。
21世纪的中华民族,这个在亚洲腹地成长起来的巨人,当回首跋涉了几千年的足迹后,才猛然发现始终执著地奔向的东方竟然是一片蔚蓝色……在远古时期,自然界是生命的舞台,奠定了人类诞生的基地;人类诞生后,自然界是人类的舞台,演绎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而沉淀了历史,从朴素和幼稚地崇拜自然,走向了科学认知自然而创造了文化。一个海洋学者将同读者在《寻梦中国海/走向海洋丛书》和《海洋的文化》中一起去翻读中国海的历史,并去品味海洋文化的魅力。
人类想深入涉足那个蓝色神秘的海洋世界,渴望探知那个缤纷世界里的生命及其一切,为此最原始,最基础的探测手段——海洋调查诞生了,这是海洋科学最基础的研究。一个终生以海洋调查为业的科考队员,将在《闯荡海洋》中告诉读者他眼中和心中的海洋是什么样的景象和情怀。
寻梦中国海,我们会深切地感悟到面对海洋时一定要敬畏大自然,崇敬达尔文,必须践行沧海,崇尚群体主义和英雄主义,勇于担当,善于担当,这是建设海洋强国的起点。
面对海洋,人类必须拥有知识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情怀的力量。对于中国海,知识与文化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需要,更是海洋事业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这是未来的呼唤。
今天,通过现代的医学仪器,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这样的事实:胎儿在母体羊水中的发育,宛如自由自在生活在海水中的鱼儿。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人的胚胎在发育到一个月的时候,颈部的两侧居然也长着许多“鳃裂”。
这一明显的“鳃裂”现象,自然也是海洋的杰作,是海洋留给人类生命的印记。鳃是鱼类在海中赖以生存的重要器官,正是通过“鳃裂”鱼类才能过滤水流中的空气,以供自己呼吸之用。
解剖学家认为,人的胚胎“鳃裂”现象意味着人类与鱼类具有某种亲缘关系。这说明人类与鱼类一样都起源于水中,人类的远祖也曾经有过鳃,虽然后来逐渐退化消失,但终究还是在人的胚胎早期留下了一道抹不去的印痕。毫无疑问,所有的这些现象都是一种生命源于海洋的象征。
这是科学的结论:人体的一半是水分,构成了人体内部的“海洋”。这水与血交融,在人体内循环往复、昼夜不止便如海水周流全身,生生不息。
亿万年来,太平洋之水波涛汹涌,延伸至中国大陆边缘有了南海和东海。我们的祖先在生命诞生后,经过漫长岁月的进化,从海中走上了陆地,在大海的沿岸开始了日出而作、日人而息的群居生活。
先民的海洋遗迹
原始先民栖息生存在与漫长海岸线相接的陆地上,沿海的气候与资源条件较为有利于为生存繁衍而开展各种海上活动。
考古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沿海地区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那时的先民主要是在海滩上以捡拾小型水产动物为生,其生活的遗迹被称之为“贝丘遗址”,从事原始海洋渔猎的原始人也被称为“贝丘人”,这是中国沿海最早的关于原始人的记载。根据《物原》有关“燧人氏以匏(葫芦)济水,伏羲氏始乘桴(筏)”的传说记载,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渔猎为生的原始先民已开始利用原始的航行工具与海洋打交道。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懂得了“木浮于水上”的道理,并随着火与石斧技术的改进,开始出现了最早的船舶——独木舟,为海上航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随着船的出现和捕捞工具的进步,近海渔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尽管随着沿海陆地农业兴起,农业、畜牧业逐渐占据主要经济地位,但采集和捕捞活动始终是沿海地区主要的肉食来源,为原始先民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足够的保障。
位于浙江东部、杭州湾南岸的余姚市,有一个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村落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厚度达4米左右,据C’。测定第四文化层的年代距今有7000年,这一遗址被命名为“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展示的灿烂的原始农业文化有力地证明:长江流域与尼罗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世界远古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又一摇篮。
“河姆渡文化”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水文化”,出土的船的桨柄和桨叶是用同一块原木刻制而成的。遗址还出土了一只陶舟,两头尖、尾部微翘,侧视形似半月形,俯视平面如梭形,舟两端有小孔可以系缆。从遗址出土的独木舟遗骸、木桨以及“干栏式”建筑物所反映出的木作技术,可以推之河姆渡先民制造出的独木舟在7000年前便得以问世。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有了独木舟,人类便可以跨越江河湖海去拓展新的生存空间,提升生命的价值与生存意义。与此同时,我们的祖先虽然离开了大海,可他们对大海依然心存无穷的眷恋。
P8-P9
海洋是什么?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资源的宝库,人类文明的演绎场。
人类生存的星球是蓝色的,地球的表面大都为海水所覆盖。在这个蓝色星球上除了陆上世界,还有一个人类目前尚无法深入涉足的海洋世界。
中国海是什么?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另一部自然演进、社会变迁、文化与文明的传承史。
中国既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还是一个海岛大国,中国有18000千米的大陆海岸线,6500多个岛屿。这些形态各异的岛屿与大海山水相抱,拥翠叠绿,把中国近海点缀得如诗如画。中国有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24海里的比邻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等管辖海域。按照《联合国公约》规定,归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此外我国还分享有公海和国际海底的海洋权益。如何认知中国海,寻梦中国海?
中国是最早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和从事航海事业的国家之一,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创造过引入注目的辉煌业绩,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海洋科技的进步,中国海洋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一样,开发利用海洋已成为中国一项日益突出的重要任务,蓝色革命呈现出空前蓬勃发展的局面。
海洋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不仅是世界各民族繁衍生息和持续发展的空间,也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垂涎的战略要地。争夺海洋水域管控权,海洋资源管辖权,海峡通道控制权,已成为国际海洋争斗的重要内容。
五千年了,一个古老的诘问,幽灵般地一直徘徊在太平洋西岸一块偌大的黄土地上,这个诘问的话题就是:中国是陆地大国,还是海洋大国?!今天,海权继续在拷问中华民族。
中国梦,海洋梦,中华民族何去何从?
与众多海洋国家一样,海洋是我国重大国家利益之所在。岛链是天然的海防前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目前,我国与周边海上邻国尚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与矛盾。海上安全形势严峻而复杂,海洋资源被掠夺着,海岛被侵犯着,蚕食与渗透时有发生。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已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建设海洋强国已提上了国家战略日程。
一个国家的海洋发展战略是该国国民海洋意识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了解中国海,认知中国海,关注中国海。
海是一本大书,它的内涵是那样广博,那样深邃,作为海的从业者,无论是渔民、船员、水兵、科考队员还是其他闯荡海洋的人,都只能从一个小小角度去翻读海洋。那些风花雪月,无非是流光碎影,逝者如斯。只有经过大海的洗礼,才能滤掉红尘中浮华的虚影,沉淀下来的是厚重的历史与责任。
21世纪的中华民族,这个在亚洲腹地成长起来的巨人,当回首跋涉了几千年的足迹后,才猛然发现始终执著地奔向的东方竟是一片蔚蓝色……在远古时期,自然界是生命的舞台,奠定了人类诞生的基础;人类诞生后,自然界是人类的舞台,演绎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而沉淀了历史,从朴素和幼稚地崇拜自然,走向了科学认知自然而创造了文化。一’个海洋学者将同读者在《寻梦中国海》和《海洋的文化》中一起去翻读中国海的历史,并去品味海洋文化的魅力。
人类想深入涉足那个蓝色神秘的海洋世界,渴望探知那个缤纷世界里的生命及其一切,为此最原始,最基础的探测手段——海洋调查诞生了,这是海洋科学最基础的研究。一个终生以海洋调查为业的科考队员,将在《闯荡海洋》中告诉读者他眼中和心中的海洋是什么样的景象和情怀。
寻梦中国海,我们会深切地感悟到面对海洋时一定要敬畏大自然,崇敬达尔文,必须践行沧海,崇尚群体主义和英雄主义,勇于担当,善于担当,这是建设海洋强国的起点。
面对海洋,人类必须拥有知识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情怀的力量。对于中国海,知识与文化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需要,更是海洋事业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这是未来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