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明先生师从于我国名老中医张海岑研究员,得其所传,医文俱任。他的《小说中医--一部表述中医药文化的小说》是本套丛书中别具一格的著作。该书采用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形式来表述中医,既源于真实的带教过程,又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得全书既具有难得的趣味性、可读性,而又不失严谨性,使读者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医悟巧,避免了单调枯燥。是医学与文学融合得较为成功的力作。
特别要指出的是,作者并没有拘泥于临床技巧这一层次,而是时常借此将读者带到中医之道的大境界,通过中西医学及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引导读者从较高的层次俯瞰两大医学体系,开阔了读者的视野,可使读者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更为深刻地理解中医学的文化底蕴、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特色之所在,这些都有助于从根本上、从本质上理解中医临床思路,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这只无形的手对中医临床的统摄指导作用。
《小说中医--一部表述中医药文化的小说》虽然写的是跟师抄方实习的故事,但又非单纯的病案小说,作者并没有拘泥在临床技巧这一层次,而是时常借此将读者带到中医之道的大境界。
《小说中医--一部表述中医药文化的小说》作者张大明先生既是中医临床专家,又是资深的中医期刊编辑。小说仅是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借此来表现中医的深刻内涵,寓学术于情节之中,趣味盎然而绝不浅俗,通俗易懂而颇多见地,如对中药理论的认识、对辨证施治的表述、对医易关系的探讨、对经典学习的见解等,均有作者对中医学术的发挥,许多思想具有前沿性。
说老师言学生人物亮相
论规矩谈技艺何为关键
跟师学习历来是学习中医临床最重要的、不可取代的方式。
而中医学术又有保守性、封闭性,难以授受。那么如何突破保守
性与封闭性?跟师学习的要点是什么?中医临床的特色又是什
么?本回有两位贯穿全书的人物出场,对这些问题现身说法。欲
知如何跟师效果最好,请看本回分解——
实习生青禾一早就来到省中医研究院的名医堂前,兴奋中又略带紧张,今天她就要开始跟师实习了。昨天在医政科听说,自己要跟的这位张老师,年轻时在原来的医院就有“小神仙”的雅号,后来参加全省中医选拔考试,力拔头筹,于是调到省中医学院,从事医疗与教学,去年退休,被聘到这里的名医堂。那时拿到介绍信她就去挂号处,找到名医介绍栏中张老师的照片,仔细观察。
张老师细目长眉,笔挺鼻梁下的人中深而细,双唇虽薄而棱角分明,头发一丝不乱,额头上皱纹也整齐得如同精心描画的一般。
青禾这时回想张老师的容貌,只觉得颜面淡化而线条清晰,这些线条弯曲而不柔弱,挺拔而不僵硬,有条不紊地描画出他那睿智儒雅的面庞。若给他画像,最适合的形式当推中国画里的线描。那素描中的明暗,或国画里的渲染,已属多余。
她正想着,不觉张老师已走近,她马上迎上去:“您是张老师吧,医政科安排我跟您实习。”说着递上介绍信。张老师边接信边说:“好,好,你来吧。”
诊室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朝阳射人,满室生辉。
青禾想,看来卫生是不必打扫了,那就先给老师沏茶吧。她扫见茶几上有个宝蓝色宜兴小茶壶,一旁还有个竹筒茶叶盒,就倒了些茶叶,将壶冲满水后端过来。张老师接过茶壶说:“谢谢。”
这时已有病人拿着病历本进来,师生二人马上接诊。
张老师问病,察舌,诊脉,开方;青禾跟着察舌,诊脉,记录,抄方。
这样,到了接近中午时,登记本上已有了十多个病人的姓名,室外己无病人候诊了。
张老师这时才腾出了感觉来品茶,随着淡绿色的碧螺春徐徐咽下,觉得香沁五脏,神清气爽。他边品茶边品味这位新来的女弟子。
只见青禾生着白晰的脸,黑亮的眼,红润的唇,透射着健美与机敏。她那白而润泽的面色,可作为《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最佳的、最直观的注解。张老师想,以后再讲这段经文,可以青禾作为教学模特。
“你有什么感想呀?通过这半天的实习。”张老师边喝茶边问。
青禾略一思忖,答道:“老师的思路有时跟得上,有时跟不上。”
“哦,”张老师用杯盖掠着浮在茶水上的茶叶,“说说看。”
“咱中医临床分理、法、方、药。在理法的阶段,我觉得似乎还勉强跟得上——可到了方药阶段——尤其是药的阶段,好像总跟不上。心中设想的方药,总跟老师实际开出的有不小的差距。”青禾低头翻着笔记本说,“例如这个病例……”
“方药选择涉及到规范的问题。”张老师徐徐地说。
“规范?”青禾抬起头,“您是说——”
“如果以规范与否作为标准,来划分中医与西医,那么中医的治疗可……
P1-2
“小说中医”,有两层意思,一是以小说形式表现中医;二是与“大而全”相对,小说者,小小说之也,意即书中所说仅为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之一部分,说我力所能及,能以小说形式表现的那一小部分,犹如海边拾贝,林中摘叶,管中窥豹而己。
在目前全球化的汹汹浪潮之中,中医药文化在中国正成为现代社会文化之汪洋大海中一孤岛,急需普及——此即为我写此小说之动机。
青鹤同学思维活跃,言谈机敏,曾跟我毕业实习。此期间我们经常结合病例,就中医学有旨趣的问题开展讨论,积累了小说的素材。书中有多处张老师与青禾的对话,即是我们的实际谈话而略加润色。
我上大学时的老师,河南中医学院的张鸣钟教授,知我有写此小说之意,即大力鼓励,每回草成,即予审阅,并提出中肯意见。
此小说原在互联网上的“中国中医药论坛”发表,得到“医文书画”版主杏林墨客(胡春福)先生的热情支持,胡先生还为本书题写了书名。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刘观涛先生有着可贵的职业敏感,看到了拙作即与我联系,表达出版之意,给我以莫大的鼓舞。
对于帮助过我的师友,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个人水平有限,为更多展示中医学术,书中采用了同行的医案,借鉴了同道的观点,不能一一列举,在此我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因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本书的作者,本书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张大明
2013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