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旦华是毛泽东弟弟毛泽民的妻子,毛远新的母亲,后嫁与方志纯(方志敏之弟)。朱旦华口述、马社香整理的这本《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录》是关于朱旦华的生平传记,回溯了朱旦华一生的传奇经历。其中涉及到毛泽东、毛泽民、毛远新和方志纯等一些政治人物的重要事件。所用材料均来自采访传主之口述,翔实可靠,并附有许多珍贵老照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朱旦华是毛泽东弟弟毛泽民的妻子,毛远新的母亲,后嫁与方志纯(方志敏之弟)。朱旦华口述、马社香整理的这本《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录》是关于朱旦华的生平传记,回溯了朱旦华一生的传奇经历。其中涉及到毛泽东、毛泽民、毛远新和方志纯等一些政治人物的重要事件。所用材料均来自采访传主之口述,翔实可靠,并附有许多珍贵老照片。 内容推荐 朱旦华口述、马社香整理的《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录》真实地再现了民族觉醒关键百年诸多的历史节点:20世纪30年代揭开国民党画皮的“新生事件”、知识青年去延安,40年代四方角逐的“新疆事件”,50年代反右未抓右、妇女投入大跃进、庐山会议的喜怒哀乐,60年代文革中的典型经历和思考。《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录》第一次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探讨毛泽东教育革命思想的底蕴,第一次将毛泽东爱情婚姻作为学术问题加以探讨。全书图文互证,深入浅出,文字朴实。 目录 引言 百岁智者的千秋堂 第一章 少年记忆——从宁波到上海 我亲眼看见的宁波五四学潮(口述整理1) 上海务本女中的深刻记忆(口述整理2) 父亲国布庄破产与《林家铺子》差不多(口述整理3) 第二章 成长标志——靠拢共产党 东北姑娘流亡曲的底层呐喊(口述整理4) 《申报》的传阅和被禁(口述整理5) 杜重远和“新生事件”(口述整理6) 务本女中的“四大金刚”(口述整理7) 约江青一起去延安(口述整理8) 第三章 走进延安——陕北公学的日子 丁玲编歌迎接我们(口述整理9) 我听毛主席的第一堂课(口述整理10) 入党的追寻(口述整理11) 派赴新疆的第一批学员(口述整理12) 第四章 抗战初期的新疆政局 新疆政权的近代嬗变(笔者研究1) 盛世才“狡兔三窟”(笔者研究2) 西路军余部在迪化(笔者研究3) 第五章 朱旦华和毛泽民的姻缘 新兵营和新疆航空队(口述整理13) 迪化女中和盛世才太太(口述整理14) 相识泽民于新疆政务会议(口述整理15) 邓发风趣做“红娘”(口述整理16) 毛泽民主持的新疆货币改革(口述整理17) 我和毛泽民的文明婚礼(口述整理18) 远新出世(口述整理19) 新疆抗战义演(口述整理20) 第六章 新疆风云突变探微 蒋介石软硬兼施的筹边政策(笔者研究4) 杜重远从盛世才座上宾到阶下囚(笔者研究5) 苏联要债与盛世才“倒戈”关联(笔者研究6) 盛世才四弟恰时被杀之疑点(笔者研究7) 宋关龄飞迪黑色交易的关键(笔者研究8) 第七章 生死考验——新疆牢狱 毛泽民与方志纯临别深谈(口述整理21) 盛世才的公开“变脸”(口述整理22) 对毛泽民的狱中思念(口述整理23) 动人心魄的《囚徒歌》(口述整理24) 毛泽民惨烈牺牲真相(口述整理25) 女牢“儿歌联唱”(口述整理26) 第八章 张治中“无罪释放”令 蒋经国赴苏过境“探监”(口述整理27) 监狱名单送给了周恩来(口述整理28) 女牢谈判代表(口述整理29) 国民党将军刘亚哲长途护送(口述整理30) 第九章 返回延安 党中央的盛情接待(口述整理31) 毛主席一家认亲(口述整理32) 毛岸英回忆毛泽民(口述整理33) 撤离延安时主席送给远新一床毛毯(口述整理34) 第十章 从西柏坡进京 参加山西土改的感悟(口述整理35) 西柏坡中央大院的舞会(口述整理36) 中央妇委帅孟奇牵红线(口述整理37) 剐开生面的“报告室婚礼”(口述整理38) 第十一章 南下与妇联工作的一根红线 陪同贺子珍姊妹从天津南下(口述整理39) 陈毅在上海国际饭店请客(口述整理40) 贯彻婚姻法和贫农李友秀出国(口述整理41) 参加八大的激动(口述整理42) “省妇联没有打一个右派”(口述整理43) 江西第一个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口述整理44) 目睹反浮夸和公社食堂(口述整理45) 第十二章 1959年庐山会议我上了山 邓颖超邀请上山写材料(口述整理46) 毛主席请曾志、朱旦华、水静吃饭(口述整理47) 陪贺子珍山上睡了一晚(口述整理48) 毛主席没有参加庐山“全体合影”之我见(口述整理49) 第十三章 走出“天灾人祸” “因祸得福”出访蒙古(口述整理50) 带队慰问山东灾区(口述整理51) 由街头安徽灾民所悟(口述整理52) 丁长华妇女火箭队(口述整理53) “四清”康大姐来江西蹲点(口述整理54) 东欧五国行的尴尬与思考(口述整理55) 第十四章 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老方和我被打成“走资派”(口述整理56) 问题升级——夫妻同被怀疑是“叛徒”(口述整理57) 集训队的“劳动改造”(口述整理58) “方志纯出卖了毛泽民”的历史思辨(口述整理59) 结案和平反(口述整理60) 对“新疆叛徒集团案”的不断认识(口述整理61) 第十五章 儿子远新 远新回北京读书的历史真相(口述整理62) 主席是如何教育身边子女的(口述整理63) 主席教育远新的几个特点(口述整理64) 1964年毛主席北戴河谈话纪要及“余波”(口述整理65) 远新回到我身边(口述整理66) 远新去新疆扫墓所思(口述整理67) 第十六章 人到晚年的再思考 方志纯墓前爱情婚姻的彻悟(口述整理68) 对毛主席爱情婚姻的一点认识(口述整理69) 李讷、汪东兴来家中做客(口述整理70) 坚决不要别墅楼的深层考虑(口述整理71) 四世同堂的欣喜和忧患(口述整理72) 附录 朱旦华年表 主要受访核证者名单 后记 试读章节 朱旦华: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革命者的大学。学员们热火朝天开始了建造住宅的战斗。没有一片砖瓦,可有那么多双手,有工具,在各个学习队队长的指挥下,在黄土坡下排成行列,前面的劈山,后面的运土。再从中间掏进去挖成一个个大洞,陕北天然的土质粘连不塌,不用一根大梁,窑洞就成了。因地制宜安上门框窗框。一间大房子就成了。里面土多留一大块,铺上草,就成了床;墙挖进去一块,就成了放书的小书柜;桌子椅子都是土块做成的。简单实用,冬暖夏凉。不到几天的工夫,陕北公学一排排窑洞拔地而起,用挖出来的黄土平整了一个大操场,学员们在操场上体育锻炼、上大课。 紧张的学习生活开始了,每天早上六点钟哨音一响,五分钟整理完毕,出操锻炼。有时跑步跳远,一到跳沟,我就害怕,怎么跳都跳不过去。有的男生开起玩笑:“朱家农,你唱歌行,跳远要更上一层楼!要不你唱,我们代你跳,行不?”善意的玩笑,引得学员们情趣更高。 陕北公学是半军事化的学校。学习队就像部队的一个连,分队、班就像连队的排和班,也发灰色的八路军军装,当然是没有帽徽的。学员们的生活也是供给制,生活待遇比抗大还要好些,这里小米饭可以管饱,随便吃,菜是八个人一餐一大碗,清一色的素菜,这在当时的延安几乎是首长级待遇了,比陕北一般农村的生活条件要好得多。但菜在学员中总是不够吃,陕北公学中绝大多数都是城市来的知识青年,吃饭要吃菜几乎是习惯。有人想出了点子,买点辣椒酱之类的,佐饭吃。 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着理想充满着友善的氛围,和上海相比,陕北公学实在是艰苦,可这里人人都很开心。学员中有一位云南权贵的千金,非常崇拜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千里迢迢从南疆来到延安,报考了陕北公学。她父亲知道后,打听到这里的艰苦心疼不已,派人送来一只云南火腿,叫她佐饭吃。结果她把火腿分给各队,大家一人一片,吃完为止。那片火腿,真香啊! 陕北公学生活是艰苦的平等的,充满着民主,犹如陕公八字校训:“忠诚、团结、紧张、活泼”。 秋天过后,陕北寒冷的冬天转眼而至。除了睡觉的窑洞外,一个队还有一个大窑洞,进行集体活动,常常组织歌咏比赛。合唱、齐唱、独唱,我“荣升”一级,被大家选为全校学生会宣传部长,真有意思。陕公每天都有唱不完的歌,表述不完的喜悦和热情。我向党组织再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第一次递交是在上海务本女中。 转眼到了1938年年初,陕公紧张的学习生活已过去两三个月。“七七”事变后,全国要求到陕北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仅一个省就有近两万人报名要求参加陕公学习。陕公第一期安排一千多人。第二期安排了一千五百人。每一期时间六个月左右。我们这一期听说要提前毕业,会分配到哪里去呢?我的思想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凡是抗日工作,哪里都愿意去;复杂,是我不希望到“白区”工作。这种想法对不对组织说呢? 一天,我在操场上迎面碰着八队队长刘瑞森,他神情严肃地说,“朱家农,通知你一件事。经过党小组提名,党支部讨论,一致同意吸收你加人中国共产党。朱家农,以后你就是我们的同志了。”真的,要入党了,兴奋的红晕浸染了我的两颊。 刘瑞森没有一丝笑容,严肃地问:“朱家农,你知道人党意味着什么?” “把自己的生命和热血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许多人都会这样说,可做起来非常不容易。做一个共产党员,工作要比他人做得多,要无条件地牺牲在前。脑筋里不能有个人的考虑。懂吗?” 我郑重地点点头。 “你是大上海来的有志青年,和工农分子相比,身上还有一些小资产阶级个人情调,这些都与党员要求有差距,要改正。”我激动地连连点头。 P34-36 序言 引言 百岁智者的千秋堂 2010年6月4日,南昌千秋堂。 一幅“沉重悼念朱旦华同志”横幅,一张朱旦华慈祥微笑的遗像。两条长幅挽联:“一生坎坷历尽沧桑铁骨永在,两袖清风几度磨难风范长存”。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妇联等部门,江西、湖南、新疆、上海、陕西等省市自治区及全国各地亲朋友好敬送的几百个花圈挽条,整齐肃穆排满了整个大厅。 九十九岁的朱旦华静静地躺在鲜花和松柏丛中,鲜红的党旗覆盖在胸前,脸上依稀挂着一丝深沉的笑容。遗体前,儿子毛远新、侄女李敏和李讷的花篮格外引人注目,白色的百合花含泪欲滴,黄色的康乃馨清香欲语。 我不禁潸然泪下:“朱老,5月3日,我俩还在南昌人民医院掰手腕,约定12月26日您百岁生日再相会。您,为什么失约啊!” 朱旦华清癯的脸上笑容刹那间愈显深沉,似乎在说:“我没有失约。你要采访的内容,早在2000年,我都一件件告诉你了!十一年来我俩年年见面,经常交谈,你可以整理出来啊!”…… 我和朱旦华第一次见面是2000年5月29日——瞻仰井冈山后,我来到南昌,经韶山管理局毛岸平(毛泽东堂弟九阿公长子)介绍,前来拜访毛泽民夫人、毛远新的母亲朱旦华。乍看去,离休不久的原江西省政协副主席朱旦华,个子不高,面目白皙清秀,浅浅几条皱纹,头发花白相间。她说话清晰,反应敏捷,难觅八十九岁高龄的丝毫痕迹。面对我的采访提纲,朱旦华没有常见的推托和搪塞,仅一字一字回答:“我要认真地想一想,找一找过去的笔记。你下个月再来吧。” 2000年7月1日,当我再次出现在南昌朱旦华家中时,摆在我面前的,竟是高高一摞当年各种笔记及手迹,还有朱旦华那烂熟于心的“传奇故事”和漫长岁月的深刻思索。 后记 朱旦华是毛泽东胞弟毛泽民的爱人,也是毛远新的母亲。想写这部访谈录的夙愿可以追溯到刻骨铭心的1976年,那一年开国三巨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逝世,“四人帮”被抓。但第一次面触朱旦华却至新世纪第一个初夏。其后十一年追踪采访朱旦华,每年数次或长谈或短叙,不断保存和研究朱旦华口述的原汁原味。以朱旦华口述为主线,对其涉及的人物、地点、内在衍变进行了广泛的走访核实,步履所及慈溪、宁波、上海、武汉、西安、延安、乌鲁木齐、晋城、长治、西柏坡、北京、合肥、郑州、广州、湘潭、南昌等二十余省市;博采其所经历的历史阶段、历史地域的原始信息,搜集知情人相关核证资料计数百万字,以充分还原朱旦华身处的历史语境,凸显其所经历的重大事件的本来面目,真实追寻朱旦华亲历的中华民族觉醒的关键百年诸多历史节点的衍变;深度思辨中国共产党“之”字形奋斗历程的底蕴,从而领悟毛泽东等老一辈先驱们前仆后继不断革命的时代特征及世界意义。 深深感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这部访谈录立项,更凸显其学术创新价值: 一是打破学术研究“禁区”。朱旦华多年忆述,从来不回避历史敏感问题和敏感人物,特别是在毛主席身边长大的儿子毛远新。舐犊之情深处的反思往往点石为金。朱旦华发自肺腑的口述,有力促成这部访谈录在开掘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客观地将文化大革命及相关重要人物进行认真的学术探讨,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所提倡的原创性、开拓性和深刻性在历史学基础上涉足至“学术无禁区”,初步体现了国内文化大革命史某些研究与国际学术热点新的接轨。这部访谈录历经数年通过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党史研究室的审阅肯定,彰显了共和国史研究的学术新视野和现实关照。 二是注重开启历史思考的新视角。这部访谈录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再思考毛泽东时代成绩与问题的诸多交叉点,譬如朱旦华亲历的1957年反右、1958年“大跃进”、1959年庐山会议,以及她受到严重冲击的文化大革命,第一次从一个女性知识分子的党性人性传奇性的契合点,真实展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大爱;第一次从子女教育的新角度,探讨毛泽东教育革命思想的某些真谛;第一次将毛泽东的爱情婚姻作为一项学术研究,尝试以历史考据学的严谨阐释毛泽东家庭婚姻变化之所以然。客观回应多年来那些对毛泽东主席的随意歪曲。历史的真实往往是在辩证探寻中弃俗回归。 三是研究方法和表达形式创新。这部访谈录以口述实录为主,档案注释和笔者研究为佐,大量走访核实为依托,注重融汇古代疏注与当代注释之要,宏微结合,凸现重大事件辨析与重要人物介绍,立体回归重要历史现场之一角,强化访谈录的个体深度和历史广度。探索吸取古人《史记》之蕴与西方《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之简,中外互补,图文互证,深入浅出,使史学研究的历史图景更为个性丰满,深入社会,立意深远,迈向多元。 作为朱旦华长期访谈的整理者,我很喜欢这位革命老太太,她的睿智、她的幽默、她的谈古论今、她的一颦一笑,至今仍在我面前栩栩如生,她离世前反复念叨的“创新语录”:“毛主席教导我们,要为人民服务,不要为人民币服务”,仍如天籁在我耳际余音缭绕,余韵深深。 停笔前,朱旦华仿佛又坐在我电脑前,喃喃地说,她要深深感谢每一个为这部访谈录问世提供核证资料、照片的单位和个人,包括她命运多舛的儿子远新。她温暖的目光深邃人驻,似乎在寄望访谈录未删节本早一天问世;她慈祥的笑眼若远若近,眼波随至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所有纪念地,执着地感唤苍天感唤大地,感唤新中国更加璀璨的明天。 2013年10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