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瞿秋白与杨之华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丁言模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名人爱情、婚姻故事,一直被人们所关注。瞿秋白26岁时进入中共中央局决策层,两年后成为党的主要领导人;杨之华代理主持中央妇女部工作时才24岁,两年后当选为唯一女性中央委员。他俩年轻有为,胆略、胸怀、情操堪称一代革命青年的楷模。《瞿秋白与杨之华》运用了大量新史料的同时,时而变换角度,生动地体现“生命的伴侣”的丰富内涵和外延。本书由丁言模著。

内容推荐

名人爱情、婚姻故事,一直被人们所关注。瞿秋白与杨之华同为党内高级干部,又是恩爱夫妻,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始终保持真挚的爱情,发展爱情,升华爱情——秋之白华,堪称党内楷模。对此,需要做长期的研究工作,不断挖掘和收集大量资料,严于考订,甘愿坐冷板凳,常年与寂寞、清贫打交道。

瞿秋白与杨之华的感情世界很丰富,他俩有世人公认的共性,也有各自鲜明的个性。他们的爱情和婚姻生活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都与革命、信仰、心理、情操等交织在一起,呈现了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变化,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白色恐怖严重、党内斗争复杂尖锐时期,他俩的爱情生活又一次经受了严峻考验。

《瞿秋白与杨之华》运用了大量新史料的同时,时而变换角度,生动地体现“生命的伴侣”的丰富内涵和外延。外界压力越大,他俩心底激发的感情越真实越丰富,如何把握好这个尺寸,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为爱情、婚姻心理学是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民俗学和美学的综合学科,涉及面很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如果脱离当时党内外复杂尖锐斗争的环境,煞有介事地蒸馏分离出他俩“二人世界”爱情生活作为主线,那么只能演绎为当代“青春偶像派”的时尚套路,博得媚俗的廉价一笑。

《瞿秋白与杨之华》筛选史料时删除冗长的思想理论评析,侧重于瞿秋白、杨之华工作、生活的“交叉点”,产生了许多感人故事,再现大量生动的细节,有利于表现他俩的形象。对此,言模下了一番功夫,但还需要努力和提高。本书由丁言模著。

目录

第一章 交错画面

第二章 爱情归宿

第三章 秋之白华

第四章 五卅热血

第五章 新旧聚散

第六章 开拓思路

第七章 冷静处理

第八章 批判右倾

第九章 革命形象

第十章 汉口争论

第十一章 转折时期

第十二章 赤都思考

第十三章 温馨润情

第十四章 风雨袭来

第十五章 无奈噩梦

第十六章 亲如一家

第十七章 联袂译著

第十八章 传史佳话

第十九章 冷暖无声

第二十章 穿越时空

后记

试读章节

五四时期,北京《新青年》知识群体与上海《改造》派知识群体相当活跃,产生了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影响,并与瞿秋白、杨之华分别所在《新社会》和《星期评论》知识群体发生不同途径的各种关系,直接影响了瞿、杨的人生道路。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胡适、沈尹默、高一涵等人不仅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而且执教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他们的威望和学识足以让瞿秋白等五四青年肃然起敬。瞿秋白先后与他们有着各种接触和交往,在不同时空里充满着浓厚政治和文化意味,或为共同志向富有情趣,或为各自主义剑拔弩张,或礼节性点头无语示意。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写下《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的论文,标志着李大钊超越了原来新文化运动初期的民主共和思想,开始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他在《新青年》上发表许多文章,热情地传播马克思主义,赞扬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并开始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研究中国社会,这些新思想和社会主义学说引起瞿秋白的强烈兴趣。

1920年元旦《新青年》刊登《新社会》《星期评论》广告之前,瞿秋白已经注意上海《星期评论》,看见改刊发表的《“精神团结”和“韬晦”》,很有感触,便将其一些看法引人自己写的《知识是赃物》一文里。此后,上海《星期评论》发表李大钊《美利坚之宗教新村运动》长文,介绍了流入美国的两个社会主义流派:乌托邦派和历史派,即空想的社会改良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两个流派之间“胜败虽然一时分不出来,这种趋势是很明了的——世界的进步着着向着社会主义发展,一步失败就有一步成功;终究可以希望全世界的大改革”。

这引起瞿秋白的浓厚兴趣,提笔写下读后感一文,认为:“我们做新村运动是研究社会主义的试验,是要全世界的无强权的无产阶级的社会实现”,因此,“我以为历史派的——马克思主义派的直接运动不可少的。”他没有盲目顺从空想社会主义,一味向往无政府、无剥削、无强权、无压迫的“世外桃源”,而把注意力开始转向选择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虽然他还不清楚其中的实质内容,但是相信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追踪”李大钊思想投射之处,瞿秋白也把目光投向上海《星期评论》,并有机会当面听取李大钊的指教。

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办公室设在著名的红楼底层,外问做会议室,内间为主任室。五四运动前后,他先后接待了京津地区进步学生骨干,其中就有瞿秋白、张太雷。

时虽已在十月革命以后,北大政治系教授莫敢于在课室中谈论俄事或诠释社会主义精义,或者由于大都系英美留学归来分子,本少关心到此。一曰秋白问我:北大政治系亦研究社会主义否,我答以仅偶尔提到,并未呼起注意或详作诠释。秋白谓“应该研究一下”,语至此截然而止。此简单几句当时即使我感到秋白的新倾向,其后秋白、太雷不时偕来北大访李守常先生,来时辄到我室,我所得印象益以清晰,卒知有时访李为接洽活动经费,其他我未尝动问。

这是瞿秋白、张太雷常州中学同学李子宽的回忆,他当时就读北京大学。瞿秋白思想转变有各方面因素促成,其中他与张太雷都受到李大钊的重要影响,先后加入李大钊等人创办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此后,张太雷与李大钊等人秘密参加建党、建团等重大政治活动;瞿秋白则不满足于“隔着纱窗看晓雾”,选择赴苏俄采访和考察——人生道路的新选择,希望“担一份中国再生时代思想发展的责任”。

1920年10月,瞿秋白能够被北京《晨报》、上海《时事新报》聘任为特约记者赴苏俄采访,这与上海《改造》派知识群体有密切关系。

1920年3月,梁启超和张君劢、蒋百里等人游欧回国后,着手整顿1919年9月1日创办的《解放与改造》刊物,改名为《改造》。经过一番反思、检讨、忏悔和谋划,梁启超等人从研究系中分化出来,加入以《新青年》为中心的文化启蒙运动,借助此空间,以《改造》为中心会聚起一批热心文化启蒙的知识分子,培植新势力,力图重返政治、文化的中心。

梁启超等人尚未回国之前,《解放与改造》由张东荪、俞颂华负责,是最早介绍社会主义等新思想的刊物之一。该刊创刊前后,在北京《晨报》等连续刊登有关启事,这是梁启超等人创办进步党(研究系)的渊源关系。

俞颂华是著名新闻学家,被称为“新闻界之释迦牟尼”(黄炎培之语)。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俞颂华留学日本回国,应张东荪邀请,主编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曾全文转载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的重要政论《民众的大联合》,也曾发表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发刊词”(《(新社会)出版宣言》)。

经郑振铎或他人推荐,瞿秋白向《解放与改造》投稿译文[翻译托尔斯泰《告妇女文》《答论驳(告妇女)书》(节录)]。俞颂华欣然刊登,此后与瞿秋白有信件往来。

当初俞颂华进《时事新报》时,曾与张东荪谈起想去苏俄采访,经介绍与梁启超相识。原来梁启超旅欧期间,痛感西方国家垄断国际新闻,认为中国必须派自己的记者赴国外采访,他支持俞颂华赴苏俄采访的想法。1920年夏天,俞颂华被岳父钱菊人推荐给北京政府派驻海参崴总领事李家鏊,担任日文秘书,不久因故不辞而别。返回天津时,俞颂华按照张东荪的指点,再去拜访梁启超,梁启超介绍他去北京。经与《晨报》总编辑陈博生商定,由《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合派俞颂华去苏俄采访,并允许他聘请译员同去。俞颂华通晓英语、日文,粗懂德语,却不懂俄语,需要物色精通俄语的译员,俄文专修馆还未毕业的瞿秋白便成为候选人之一。P5-7

序言

1985年6月18日,瞿秋白就义50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纪念会。杨尚昆代表中共中央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于瞿秋白烈士作出高度评价。

同一天早晨,福建长汀下起了蒙蒙细雨,1500多名各界群众穿着素白衣服,胸佩素洁白花,来到罗汉岭前,隆重举行重建瞿秋白烈士纪念碑揭碑仪式。我和夫人王汉玉(2002年1月19日病逝)、瞿秋白侄子瞿兴华、外甥王铁仙等也参加了这次纪念活动,并在瞿秋白烈士陈列室前合影留念。

一晃20多年过去了,我年逾九旬,住在华东医院,颐养天年的同时,仍然关注对瞿秋白等人研究动向,再过几年是瞿秋白就义80周年纪念日。现在欣喜地看到五儿言模撰写的《瞿秋白与杨之华》,这是言模、小中精心策划的瞿秋白研究系列丛书之一。

回顾我60多年研究左翼文学的足迹,已有相当部分重要成果收录于我编定的《犹恋风流纸墨香——六十年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我曾经辛辛苦苦四处搜寻了大量资料,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有不少宝贵资料已遭失。在“文革”后发回抄走的部分资料基础上,我又认真查寻,整理,校勘,日积月累,其中就有瞿秋白烈士的大量资料。

最初,我对瞿秋白的笔名、别名的收集和考证产生了浓厚兴趣,逐渐扩大视野,取得了一些成果。1955年春,在上海方行(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家里聚餐时,我首次认识了瞿秋白烈士夫人杨之华,当时我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工作。当她得知我和方行在编写《瞿秋白著译系年目录》时,非常高兴。她回北京后,寄来了《瞿秋白同志年谱》(未刊稿),并与我和方行经常通信,可惜这些信件在历次运动中遭失了。

1958年6月,我撰写的《学习鲁迅和瞿秋白作品的札记》,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在该书的《后记》中写道:“本书的出版,曾经得到杨之华同志的鼓励,和其他同志们的帮助。”1959年初,经华东局宣传部长石西民批准,我和方行(文操)合编的《瞿秋白著译系年目录》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内部发行),引起学术界广泛注意(香港某出版社未经同意翻印了一版)。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同志遍觅此书不得,来函向我要了一本。此书同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收录当时能够搜求到的瞿秋白政治理论和文学方面的篇目和书目。至今仍然要感谢当初给予热情帮助和支持的许多同志,令人欣慰的是此书还为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14卷《瞿秋白文集》提供了许多便利。

1961年3月,许广平和杨之华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与谢旦如等交谈并合影。我与许广平和杨之华见面时,请教关于鲁迅先生和瞿秋白第一次会面的时间和地点,她们相互回忆交谈后,以为比较确切的是1932年夏秋之际。因此,我在1961年5月编讫《学习鲁迅和瞿秋白作品的札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9月新一版)中曾有一个更正的说明:“现在根据杨之华和许广平两位同志的回忆,鲁迅和瞿秋白第一次会见应是在北四川路底川北公寓(原拉摩斯公寓)三楼鲁迅住处。”

关于瞿秋白、杨之华在谢旦如家里避难一事,我曾作过一番考证。早在1954年、1955年,谢旦如先生两次陪同我访问紫霞路68号和毕勋路(今汾阳路)毕兴坊10号,谈起许多往事。这些我都写成文章,先后收入《学习鲁迅和瞿秋白作品的札记》和《犹恋风流纸墨香——六十年文集》。

据言模告知,他和小中合作撰写这套瞿秋白研究系列丛书时,仍然以半个多世纪前我和方行编写的《瞿秋白著译系年目录》为指南,并参考了我写的《学习鲁迅和瞿秋白作品的札记》《犹恋风流纸墨香——六十年文集》,以及我和王保林合作撰写的《鲁迅和瞿秋白合作的杂文及其它》(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等著作,沿顺着其中提供的大量线索,运用现代科技的先进手段,结合传统的查找方式,到各家图书馆苦苦追寻,不断地产生“滚雪球”的效应,进一步发现了大量新资料。

言模曾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填补了两个重要史学空白《鲍罗廷与中国大革命》(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杨之华评传》(与陈福康合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这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瞿秋白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言模还与小中合作编写《瞿秋白年谱详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等,这些几百万字的专题书稿为撰写《瞿秋白与杨之华》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名人的爱情、婚姻故事,一直被人们所关注。瞿秋白与杨之华同为党内高级干部,又是恩爱夫妻,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始终保持真挚的爱情,发展爱情,升华爱情——秋之白华,堪称党内楷模。对此,需要做长期的研究工作,不断挖掘和收集大量资料,严于考订,甘愿坐冷板凳,常年与寂寞、清贫打交道。

瞿秋白与杨之华的感情世界很丰富,他俩有世人公认的共性,也有各自鲜明的个性。他们的爱情和婚姻生活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都与革命、信仰、心理、情操等交织在一起,呈现了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变化,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白色恐怖严重、党内斗争复杂尖锐时期,他俩的爱情生活又一次经受了严峻考验。

《瞿秋白与杨之华》运用了大量新史料的同时,时而变换角度,生动地体现“生命的伴侣”的丰富内涵和外延。外界压力越大,他俩心底激发的感情越真实越丰富,如何把握好这个尺寸,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为爱情、婚姻心理学是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民俗学和美学的综合学科,涉及面很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如果脱离当时党内外复杂尖锐斗争的环境,煞有介事地蒸馏分离出他俩“二人世界”爱情生活作为主线,那么只能演绎为当代“青春偶像派”的时尚套路,博得媚俗的廉价一笑。

《瞿秋白与杨之华》筛选史料时删除冗长的思想理论评析,侧重于瞿秋白、杨之华工作、生活的“交叉点”,产生了许多感人故事,再现大量生动的细节,有利于表现他俩的形象。对此,言模下了一番功夫,但还需要努力和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杨之华的研究只是刚刚起步,她与瞿秋白的“人生的伴侣”课题还未全面展开。如果说研究鲍罗廷和共产国际是解答瞿秋白外来因素的难题——直接影响瞿秋白政治生涯的成败毁荣,那么进一步研究杨之华,则是探索瞿秋白内在因素——感情、生活、心灵,从而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多维历史人物,而不是扁平、苍白的千篇一律的抽象人物模式。

在此趁作序的机会,衷心感谢亲朋好友的长期支持和热情帮助,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2011年仲夏

草于上海华东医院

后记

瞿秋白26岁时进入中共中央局决策层,两年后成为党的主要领导人;杨之华代理主持中央妇女部工作时才24岁,两年后当选为唯一女性中央委员。他俩年轻有为,胆略、胸怀、情操堪称一代革命青年的楷模。

研究瞿秋白与杨之华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契机去审视和探索。如面对党内复杂尖锐的“无情斗争”时,他俩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他们的爱情经受了严峻考验;他俩昔日上海大学师生之情谊的延续,生动地体现在他俩被撤销党内职务后的艰难生活里,相濡以沫,苦中取乐;他俩的悲欢离合,激发出“二人世界”丰富多彩的故事,揭示了党内高级干部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他俩与党内外亲友各种接触,就像不断扩大的一圈圈涟漪,有着说不完的话题。瞿秋白与杨之华的坎坷经历和丰富情感犹如一部五四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觉醒史书,一代年轻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的浴血奋战诗史,一帧革命与爱情交织的多彩巨幅画卷。随着岁月的积淀和大量档案的挖掘,他俩的故事内涵与外延还将不断丰富和延伸,接连产生一个个新课题。

此书稿也希望适当地显现一个“情”字,但是很难把握。因为瞿、杨的“情”属于那个年代的精神产物,与党内外的风风雨雨交织在一起,写浅了,不够味,缺少人气;反之,又觉得造作,过分俗气。

由于篇幅关系,未能在《瞿秋白与杨之华》一书里塞进许多新资料,只是尽力寻找瞿秋白、杨之华“交叉点”上并溅的激情,从而引发感人的故事,这很费脑子。有时一不小心掉进自己无意中挖的坑里,只好报废整个章节,重新构思,梳理思路,继续在浩瀚的资料里苦苦寻觅。有时想出一个好点子,偏偏触及几个敏感问题,不得不忍痛割爱。有时自鸣得意,以为挖掘了鲜为人知的史料,几分钟后翻看其他人写的专著,顿时懊恼不已,原来这早已是“黄花菜”。多处碰壁后,才写完此书稿,但还是觉得意犹未尽,有许多动人情节应该添加进去,但是新问题又从天而降……

几年前,老父亲的序言已经草成,我的初稿也是那时完成,因故拖延至今,再作一番修改,其内情容日后细细道来。

瞿秋白的侄子瞿兴华生前曾给予我各种热情帮助,本书稿第19章中提到瞿秋白创作的“微型”小说《小妹妹》,经瞿兴华指点才查到的。他的大女儿瞿虹贤惠、热情,慷慨支持和帮助我们撰写瞿秋白研究系列丛书。在此祝愿瞿虹和妹妹、弟弟的家庭幸福美满,告慰瞿兴华夫妇在天之灵。

《瞿秋白与杨之华》的课题早已盘旋在我的脑海里,此事可以追溯到多年前,为了填补史学空白——杨之华在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妇女运动史、中国现代工人运动史上的地位、贡献和史实,我与陈福康合作《杨之华评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出版)……想想真有意思,那些当代儒林外史的所谓“绿林好汉”:头顶混纺方巾帽,口吐白莲花,腰系龙凤稻草绳,左手一块敲门砖,右手一根野翎毛,双脚踩着电动西瓜皮,“你方唱罢我登台”,好不热闹。这些可恨可悲可怜可叹的滑稽连台戏本,并没有招徕财大气粗的广告商,却强烈地刺激我的脑细胞,形成平行四边形的奇妙推动作用,促使我没完没了地敲打电脑键盘。

屈指算来,我和刘小中策划的瞿秋白研究系列丛书,惨淡经营8年多了,如今已经完成7本(拟写10本),有些已经出版,有些因故耽搁。由于我们属于“草根二人转”,干的是前所未有的“亏本工程”,费时费力费脑费银子,拖累了许多亲朋好友,哪里还有什么名利。这让许多业内人士看不懂,世上竟有如此“脑子进水”的书呆子。不过多舛命运已注定我们的“亏本工程”将默默无闻送终。“阿Q精神”的告慰:我们干了“智慧者”不曾想过的累活脏活苦活,揽下了“聪明人”远离的义务劳动工程,真所谓“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本书如有遗珠之憾或有误之处,敬请有识者指正。撰写过程中,王观泉、侯涤、刘小中、韦泱、冯昕、钱听涛、冯海龙、曹力奋、吴启蒸、刘子健、黄穗生、李桃、方芳、郭艳丽、高永宏、吴扬、王锡荣、陈福康、何瑛、李良倬、李良吾、张秋实、亚男等人提供各种热情帮助,此书稿得到中国社会出版社陈贵红等同人的认真校改,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作者

2013年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2: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