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充分阐明,还不能进行有效的病因治疗。也就是说,现代医学水平暂时还不能治愈糖尿病,只能达到理想控制,也就是治疗“达标”。
治疗糖尿病,饮食疗法是基础,运动疗法是手段,药物疗法是关键,心理疗法是统帅,自我病情监测是保证。前三者是在不同机制、不同环节上相互协同调节血糖。心理疗法是保持心理平衡,在治疗全过程中起统帅作用的。自我病情监测是通过负反馈原理,使病情得到控制,使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的范围。这五项措施的作用虽然不同,但在糖尿病治疗中是缺一不可的。
《与糖尿病和谐相处--这样治疗糖尿病》由季昌群、谢英彪主编,希望患者能够合理运用各种控制糖尿病的方法,在与疾病的抗争过程中实现“和谐”相处,从而达到带病生存而长寿的目标。最后祝愿各位患友在和谐社会里生活有质量,心情也舒畅。
就目前的医学水平还不能根治糖尿病只能达到理想控制血糖的情况下,编者季昌群、谢英彪在《与糖尿病和谐相处--这样治疗糖尿病》中提出了治疗糖尿病的原则,即饮食疗法是基础、运动疗法是手段、药物疗法是关键、心理疗法是统帅、自我病情监测是保证。在不同机制、不同环节上相互协同调节血糖,使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的范围。希望患者能够合理运用各种控制糖尿病的方法,在与疾病的抗争过程中实现和谐相处,从而达到生活有质量,心情也舒畅,带病生存且长寿的目标。
糖尿病是一个复合病因的综合病症。凡是可导致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抵抗的因素均可使具有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发生糖尿病。因此,在B细胞产生胰岛素、血液循环运送胰岛素以及靶细胞接受胰岛素这三个阶段上,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均可出现糖尿病。
(1)胰岛B细胞发生异常:①胰岛素结构异常,胰岛素是体内唯一能使血糖降低的激素,它是由人体胰腺中产生的。胰腺中分布着100万~200万个胰岛,胰岛中包含4种细胞,其中B细胞分泌胰岛素,B细胞占胰岛细胞中的60%~80%,当基因正常,生成的胰岛素结构是正常的,若基因突变,生成的胰岛素结构是不正常的,为变异胰岛素;如果B细胞合成了变异胰岛素,就表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临床特点是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等。②胰岛素原过多,正常情况下,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中约含胰岛素原5%。但由于胰岛素基因突变,大量的胰岛素原未能转变为胰岛素而进入血液循环,所以测定显示高胰岛素血症。临床表现为糖耐量低减或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③合成与分泌的异常,B细胞遭到自身免疫反应或化学物质的破坏,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合成胰岛素很少,则出现胰岛素绝对缺乏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血液中对抗胰岛素物质增加:血液循环中,对抗胰岛素的物质增加,削弱了胰岛素的作用。对抗胰岛素的物质可分为激素类与非激素类,激素类如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皮质醇及生长激素等,某种激素在血液中浓度异常升高,对抗胰岛素的作用而致血糖升高;非激素类如胰岛素受体抗体,如果血清中存在胰岛素受体抗体,胰岛素就不能与受体结合,胰岛素也就不能发挥生理作用。黑色棘皮病就具有家庭性、高血糖及严重的胰岛素抵抗等特点,属于自身免疫疾病。
(3)靶细胞受体缺陷: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有肝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血细胞、肺和肾的细胞、睾丸细胞等。胰岛素在细胞水平发挥生理作用,必须和靶细胞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才能影响细胞内物质的合成与代谢。这是胰岛素发挥正常生理作用的先决条件。但是当受体数量减少,受体与胰岛素结合的亲和力降低,胰岛素便不能发挥正常作用,血糖水平就可能升高。
P8
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在逐年增长。据卫生部2004年统计公布,我国有2000万糖尿病患者。2010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最新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现有9200万糖尿病患者,将近1.5亿“糖尿病前期”患者。但是糖尿病相关知识普及率较低,民众对糖尿病的认知程度与糖尿病流行的趋势明显不相符。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导致残疾和死亡,给社会也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我国糖尿病患者有慢性并发症者相当普遍,患病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合并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眼及肾病变者均占1/3左右,有神经病变者占半数以上。大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血管和心血管病变的患病率较前显著增多。心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虽较西方国家低,但已经成为我国糖尿病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高、危害最大的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发病年龄也在逐渐年轻化,不少国家儿童2型糖尿病已占糖尿病儿童的50%~80%;存在为数众多的糖耐量受损者,预示着糖尿病暴发性流行的趋势还在继续发展。因此,糖尿病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不容低估。同样,糖尿病的控制状况也不容乐观。
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充分阐明,还不能进行有效的病因治疗。也就是说,现代医学水平暂时还不能治愈糖尿病,只能达到理想控制,也就是治疗“达标”。
治疗糖尿病,饮食疗法是基础,运动疗法是手段,药物疗法是关键,心理疗法是统帅,自我病情监测是保证。前三者是在不同机制、不同环节上相互协同调节血糖。心理疗法是保持心理平衡,在治疗全过程中起统帅作用的。自我病情监测是通过负反馈原理,使病情得到控制,使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的范围。这五项措施的作用虽然不同,但在糖尿病治疗中是缺一不可的。
本书是希望患者能够合理运用各种控制糖尿病的方法,在与疾病的抗争过程中实现“和谐”相处,从而达到带病生存而长寿的目标。最后祝愿各位患友在和谐社会里生活有质量,心情也舒畅。
季昌群谢英彪
2011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