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关注孩子的成长,本该是最美好、幸福、丰富的人生内容。然而,更多的家长感受到的却是“育儿焦虑”。尤其成为小学生家长之后,与孩子学前阶段相比,明显地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了许多。《娃的问题咱不怕(小学阶段)》按照小学的年级组成分为六部分,通过介绍小学不同阶段孩子面临的具体现实问题和发展需求,分析孩子性格、能力、心理等方面的共性特征,帮助家长提高沟通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性,收获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愉悦。作者松婀鹂认为,对家长来说,学会洞察孩子的需求比简单去发现孩子的问题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关注孩子的需求,才是真正地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
《娃的问题咱不怕(小学阶段)》按照小学的年级组成分为六部分,每一部分用一句轻松的童谣为标题,点明各年级孩子的共性,易于家长了解与掌握不同阶段孩子的特征。也希望家长能用一颗童心理解孩子,与孩子轻松交流,提高沟通的有效性,收获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愉悦。每一部分中都有一篇“父亲功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是母亲所不能替代的,所以特意给父亲们提供一些参考。各章节中每一篇文章都采用了鲜活的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小故事,引出孩子的问题并给出方法对策。每篇故事后都有一个贴心的“爱心小提示”,进一步提醒家长朋友们要重视的注意事项及孩子问题背后的心理需求,因为对于家长来说,学会洞察孩子内心的需求,比发现孩子的问题更为重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才是真正地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
《娃的问题咱不怕(小学阶段)》由松婀鹂所著。
一、准小学生应该了解的几个概念
老师发生的变化
“儿子,小学老师跟你幼儿园老师一样,不用怕。”木耳妈妈信心十足地鼓励着儿子。她可不像很多一年级新生的家长担心这操心那,她对孩子的适应能力充满信心。她的小木耳不光长得漂亮,打扮得干净、时尚,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他有一张讨人喜欢的小嘴巴,老师妈妈长、老师妈妈短地缠着老师,木耳妈妈相信儿子仍会像在幼儿园里一样,额外得到一份宠爱。
木耳,以自己成为小学生而骄傲。入学的第一天,他眼睛亮亮地将新发的课本抱在怀里。喜欢课本的木耳,还喜欢穿校服,尽管校服穿在他身上显得过于宽大。但是有那么一天,对小学生活热情高涨的木耳突然来了个大转变——躲在家里无论如何不肯去学校了。事情是这样的,一天下课的时候,木耳跑去和老师亲呢,小手被老师重重地扒拉了下来,木耳被“打”的心理感受很强烈,拒绝再去学校了。一向以儿子会与老师沟通而自豪的妈妈,也慌神了,与木耳爸爸商量对策。
木耳爸爸分析,大多数孩子会对自己的新生身份充满渴望与担心,想做得更出色,同时也会担心自己做不好,新老师不喜欢自己。有一小部分孩子很自信,像木耳,但对“老师”的理解仍停留在幼儿园老师的阶段,用幼儿园的处事经验与老师沟通。
木耳妈妈想起儿子的“前科”。在幼儿园时,木耳趁几个家长来接孩子的混乱之机,离开座位跑到老师身边,看到有小朋友向妈妈撒娇,受到刺激的木耳忽地将老师的衣角撩起来,弄得老师很尴尬,好在当时在场的都是女性。老师嗔怪地向妈妈告状,但没引起妈妈的重视。
见哭诉过的孩子情绪开始平稳,妈妈赶紧说:“木耳,你能说说小学老师和幼儿园老师哪里不一样吗?”
爱动脑筋的木耳使劲转动起大眼睛,答道:“小学老师严格,厉害,不哄我们玩。”
“答得真好!”妈妈继续启发儿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嗯嗯……”木耳回答起来有些难度。
“你现在和上幼儿园时,有什么不一样呢?”听到妈妈如此问,木耳答:“以前做游戏,现在学知识。”
“答到点子上了!”木耳很喜欢听到夸奖,又恢复了自信的小模样。见孩子有些理解两个老师的不同概念,爸爸妈妈松了一口气,觉得应该替老师说说话了。爸爸告诉孩子,小学老师教你们学知识的任务很重,没有过多时间哄你们,想想如果你是老师,是不是也会很忙?木耳想了想,点点头。
理解了老师的孩子,还需要了解自己的情况。“老师和每位同学间都需要花费多些的时间来磨合。”爸爸做着手势向孩子解释磨合的意义,“磨合中,孩子与老师间有‘冲突’很正常,就像木耳和老师的问题。你想想,别的同学是不是也有问题?”认真想一想,木耳觉得不那么难过了。接下来妈妈严肃地告诉木耳,有些行为过于亲昵,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对上学时间的错觉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许搞小动作!”妈妈嘱咐好动、爱玩的松果。
松果呢?倒没反映上课枯燥。老师也没反映孩子上课有问题。相反,做了几天小学生的松果对妈妈讲,小学生太好做了!总让下课去玩!妈妈有些奇怪儿子的反应,仔细和儿子聊天才知道,原来小学生活给松果的感觉非常好。以前在幼儿园多在教室里玩,户外玩的时间总是很短暂。而小学却不同了,一上午让去“户外”玩好几次,并且还可以在偌大的校园里随便跑,没有约束与限制。更让人开心的是,如果能“碰到”一堂体育课,能整整跑上一节课!太让人开心了!玩得太爽了! “上课好玩吗?”妈妈疑惑地问。
“好玩!真好玩!”松果美滋滋地回答。
见到儿子如此开心的样子,妈妈也为孩子感到开心:见过爱上学的,没见过这么爱上学的!谁知开心了一段日子后,松果开始觉得学校不那么好了,开始盼双休日,盼长假,盼寒暑假……怎么一下子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呢?原来是贪玩惹的祸。
上课的40分钟与下课的10分钟构成孩子小学生活的全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时间关系。40分钟与10分钟相比,前者是后者的4倍,但上学初期的松果却忽略了前者的漫长,因为松果在上课时“小玩”,下课时“大玩”。上课时的小动作也因为在幼小过渡期,一开始的时候被老师宽容,但后来慢慢被老师纠正时,孩子就觉得不那么自在了。有一部分孩子认为上课有意思,与老师形成互动,不觉得枯燥,这种情况是最理想的,但松果却不属于这一类,他看不到一节课40分钟,他能强烈感受的是下课时间,他享受的是快乐错觉。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妈妈掌握了松果的情况。她很后悔入学前没有对贪玩的孩子谈谈小学里的时间安排和这样安排的目的,使孩子对时间分配有概念,其实她有条件带孩子去家附近的小学,感受一下小学的上课铃声和下课铃声,让孩子对时间的认识更具体。
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但有一个词叫“弥补”。妈妈买了一个小闹钟,帮孩子建立时间概念,让他明白上、下课铃声的意义。妈妈还和松果做了一个小游戏,一起体验在心情愉快时感觉时间会过得快。妈妈贴在儿子的耳朵上故作神秘地说:“你以后课堂上多回答老师的问题,看时间过得快不快。”在妈妈和老师的帮助下,松果在课堂上逐渐体验到师生互动的快乐,很快适应了学校的作息时间。
有关责任的承担
榴莲觉得上学可真烦——早晨要被妈妈揪着起床;在学校里有上课铃催,不让玩够;上课玩玩书包带也要躲着老师的眼光,得提防被叫起来提问,往往吓了一跳,还不知道老师问的什么问题;盼来的双休日也不好玩,得写大量的破作业,写得不认真,妈妈又让重写:在学校里也是,写错的作业被罚重写、多写。上学太没意思了!事太多,太麻烦!总是被催来催去的,闹人!
P10-12
父母关注孩子的成长,本应是最美好、最幸福、最丰富的人生内容。然而,更多的家长感受到的却是“育儿焦虑”。尤其孩子成为小学生后,与孩子学前时相比,家长明显地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了许多,心里存在着不少担忧:一年级的小孩子要与许多高年级的大孩子在一个校园里,会不会被欺负?老师开始将小不点儿当做学生来对待,可孩子会听课吗?知道考试是怎么回事吗?……随着孩子的升级,家长忧虑的问题也在升级,开始觉得孩子越大越难管,尤其恼人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几乎成了当今家庭教育问题的集中爆发点。学习成绩不好,孩子的百般好似乎都变得暗淡,可家长恨铁不成钢的心态非但不能改变孩子的学习状况,相反更造成孩子自暴自弃,使一些没来得及对学校知识进行主动学习的孩子,变成了被动面对学业,引发出更多问题。这就背离了小学教学培养孩子学习兴趣之根本。而孩子学习成绩好,一俊遮百丑,家长常常又会忽略好成绩掩盖着的孩子的另一些问题:难独立、自私、性格孤僻等。孩子小学阶段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成为很多家长与孩子扎心的“隐痛”。
本书按照小学的年级组成分为六部分,每一部分用一句轻松的童谣为标题,点明各年级孩子的共性,易于家长了解与掌握不同阶段孩子的特征。也希望家长能用一颗童心理解孩子,与孩子轻松交流,提高沟通的有效性,收获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愉悦。每一部分中都有一篇“父亲功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是母亲所不能替代的,所以特意给父亲们提供一些参考。各章节中每一篇文章都采用了鲜活的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小故事,引出孩子的问题并给出方法对策。每篇故事后都有一个贴心的“爱心小提示”,进一步提醒家长朋友们要重视的注意事项及孩子问题背后的心理需求,因为对于家长来说,学会洞察孩子内心的需求,比发现孩子的问题更为重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才是真正地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
本书尤其强调要让孩子体验到学习能力得到发挥的快乐。这里的学习能力,不单纯针对课本上的知识学习而言,家长不妨用长远的眼光将它看做是一个人终生的一种对生活的追求和热情。因为相对于孩子的一生而言,学生生活只是短暂的一段,想在这段短暂的时光使孩子能拥有一生的“财富”——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素质等,每一个家长都需要探索与努力。本书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家长能根据自己孩子的特性,灵活地找到更好的解决对策,用智慧的爱去滋养孩子的心灵,让孩子能保持对学习的激情,快乐地度过小学时光。
《娃的问题咱不怕》(小学阶段)这本书的完成过程是难忘的。当最后一篇书稿完成的时候,明媚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我的身上,暖暖的。我心里涌起一波波的感动。
感谢多年来一直关怀我的老师与朋友,你们默默的支持与关注伴随我度过一段成长的岁月;感谢相识的与一些未曾谋面的家长朋友们,你们的信任给予了我源源不断前进的动力;感谢我的先生与儿子给予我理解与爱护,让我有了实现梦想的空间与时间;还要特别感谢与祝福一位我至爱的亲人,愿我的姐姐早日恢复健康,分享我的快乐。
受篇幅的限制,有太多的感谢无法表示,愿更多的朋友在拥有友情的同时,拥有健康的身体、快乐的心情与宁静幽远的心境,最好还能在阳光下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感动。
最后祝愿所有的家长朋友们,因孩子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积极与充盈,因孩子而让我们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