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这个人》稽考庄子的生平与交游,再现庄子生活的年代与历史背景,多角度解读庄子其人其作其思想,彰显了庄子的这些方面:衣敝履穿不逢时的生活,永远的愤青,避祸自保的非常道,在野隐士的精神领袖,远古的“巫”影,其实是个“大情种”,是个“技艺大师”,立足个体的人道情怀……
邓联合作者力图读出他的复杂与矛盾,他的孤傲、愤怒与无奈,而不是他说成是一个达观超脱、面孔单一的高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庄子这个人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邓联合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庄子这个人》稽考庄子的生平与交游,再现庄子生活的年代与历史背景,多角度解读庄子其人其作其思想,彰显了庄子的这些方面:衣敝履穿不逢时的生活,永远的愤青,避祸自保的非常道,在野隐士的精神领袖,远古的“巫”影,其实是个“大情种”,是个“技艺大师”,立足个体的人道情怀…… 邓联合作者力图读出他的复杂与矛盾,他的孤傲、愤怒与无奈,而不是他说成是一个达观超脱、面孔单一的高人。 内容推荐 《庄子这个人》是作者邓联合多年研究并由教学的讲稿整理而成,通俗易懂有形象。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尊重典籍、细读《庄子》的基础上的,没有过分阐释。难能可贵的是,该著坚持用现代经验和自己的生活体悟来谈庄子,灵活通脱,颇多新见,自成一家之言。 《庄子这个人》作者涵汇了三种视角或三种说话方式:其一,我以我眼看庄子,我以我心想庄子,我以我手写庄子;其二,用庄子的慧眼逼视我的内心,用庄子的妙智激发我的思考,用庄子的利嘴说我自己此前一直想说,却又一直说不出口的话;其三,跨越时空,我和庄子站在一起,用我们共同的眼睛看世间之人,用我们共同的声音说天下古今之事。 目录 兀然而生 我们所能稽考的庄子 1 家世渊源 2 生平 3 交游 4 庄子与孟子“失之交臂” 贫而不惫 衣敝履穿不逢时 1 庄子真穷 2 庄子为什么穷 3 穷有穷的活法儿 绝不饶恕 永远的“愤青” 1 庄子的“愤青”资格 2 轰毁圣王 3 指斥孔子 4 “最坏的恶意” 5 茫然徘徊于理想和现实之间 和而不唱 避祸自保的“非常道” 1 颜回游说卫君 2 叶公子高出使齐国 3 颜阖辅导卫国太子 4 “庖丁解牛”的深意 5 哀骀它的“好人缘” 6 聊以自保,说说罢了 陆沉于民 在野隐士的精神领袖 1 隐士与《庄子》 2 隐士众生相 3 庄子:身之隐 4 庄子:心之隐 5 洁士与烈士 登天游雾 远古的“巫”影 1 残存的魅影 2 隐秘的印记 3 神异的飞行 4 心灵修养 眼冷心热 其实是个“大情种” 1 从冷嘲热讽到漠然处之 2 以理化情 3 道是无情却有情 以技进道 庄子是个“技艺大师” 1 绝技及其修炼 2 从“心”做起 3 高手的神采 4 固执的笨老头 辩不如默 大师辩论 1 真理并非越辩越明 2 不辩之辩 3 激辩惠施 自在自治 立足个体的人道情怀 1 所谓“精神自由” 2 个体:自在自得与自由 3 社会:自治自善与自由 难·废·禁·葬 屡遭责骂和封杀的庄子 好·师·赞·颂 备受推崇和倾慕的庄子 后 记 试读章节 在谈庄子的家世问题之前,先让我们看看孔子的情况,这不仅可以在比较中说明问题,更是由于这二位的关系着实有些微妙。 司马迁在给孔圣人写的长篇传记中,对孔子的曾祖父、祖父、父母以及他出生的情形,都有简明的交代。似乎只粗略知道祖宗三代,只知道孔子的先人是宋国人,还不足以表达对孔老夫子的敬仰,现在还有人继续向前追溯,深挖孔子家族的根儿,直到把他的先祖最早确定为商王朝的微子启,也就是中国历史上与夏桀齐名的暴君商纣王的兄长。西周初期,微子启被代天子主持朝政的周公封为宋国的国君。 相比之下,《史记》对庄子家族世系的记载就显得“厚彼薄此”了。从中,我们只能推测庄子很可能也是宋国人——姑且可以算作孔子的老乡吧。至于他父母、先祖的大概情况,司马迁一字未提。孤零零地,没有谁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在动荡纷乱、杀伐之声不绝于耳的战国时代,庄子就这样径直站在了中国历史和思想文化的大舞台上。 事实上,不仅是庄子,当时的其他道家人物,例如老子、关尹、杨朱、列子等,在这方面他们的情况也是如此。甚至,有的道家思想先驱在历史上是不是确有其人,后人都无法断定。 或许,关于庄子的家世渊源,以前确实没有什么可靠的记载流传下来,以至于连司马迁这个很欣赏道家思想的皇家史官,想把这个问题交代清楚,也无从下手;或许,大凡边缘人物或所谓异端,他们的家世渊源照例总是要被世人忽略、被历史遗忘的吧。 愈是没有历史记载,愈是伟大的异端,后人往往反倒会对他们的方方面面愈加感兴趣。关于庄子的身世,我在这里想介绍两种现代学者所做出的推测。这样做不是掉书袋,而是为了帮助理解庄子其人、其书、其思想。 一种观点认为,庄子既然是姓“庄”的宋国人,那么,他的先祖很可能就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君主宋庄公,“庄”原是他先祖的谥号。再说得具体些,庄子应当是宋国的公族庄氏的不得意的子孙,其家族在经过国内的政治动乱后,失去了权势,走向没落;进一步,由于其他诸侯国的歧视、围攻,地理上难守却易攻的宋国最终陷于孤立无援之地,被齐国吞并,再后来又被齐楚两国合伙瓜分。可见,庄子的祖上以及他本人先后经历了家败、国亡的悲惨命运。 如果庄子真是宋庄公的子孙的话,接下来我们就可以顺手得出一个很有趣的结论:庄子和孔子,他们不仅是宋国的老乡,而且原本还是一家人。因为,按照血脉,宋国的君主是被周人灭国的殷商人的后裔,庄、孔两位老夫子恰好拥有同一个祖先,那就是上面提到的宋国的开国之君微子启。 更有趣也更奇怪的是,在孔子去世一百多年后,庄子对他的这位“本家长辈”却似乎很不客气,甚至很不厚道。粗略翻过《庄子》一书的读者都会发现,孔子是书中出场最频繁、出场次数也最多的人物,可以说是书中的头号主角,就算“男一号”吧。然而,庄子笔下的孔子形象却惨了点,这位老圣人不是遭到各色人等的批评、教导、训斥、诋毁、丑化、讽刺、嘲骂,就是改头换面,从里到外被强行整容成为一个道家大师,而不再是儒家的至圣先师。对此,作家林语堂说得好:“西方人不必再批评孔子,因为单单庄子一人对他的攻击就已经够严苛了。” 究竟二人有什么过节,庄子为什么老是跟孔夫子过不去,总喜欢拿他“开涮”、“死掐”,至今我还没有看到可以令人完全信服的解释。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庄子虽然是宋国人,但其祖上却可能是来自于遥远的南方楚国的贵族。我们知道,战国期间,吴起在楚国推行了一场变法,部分贵族的权势和利益遭到削弱,这自然会引起他们的怨恨和斗争。有人说,庄子的祖先大概就是卷入到这场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为了避祸,他们被迫背井离乡,携家出走,并向北迁移、流落,最终定居在了宋国。这样庄子也就成了宋人。 说庄子身上流淌着楚人的血脉,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庄子》一书使用了不少楚地的语言,而且书中的神话以及该书所表现出的奇异丰富的想象力,也与楚文化的精神有着割不断的深刻渊源。 无论其祖先是楚人还是殷人,似乎都能暗示出庄子为什么不接受、不认同儒家所继承和发扬的周人的官方正统文化。楚国远在南方,在中原人眼里,那是不开化的蛮夷之地,而楚文化受到北方儒家文化的影响也相对较弱,楚人自己另有一套生活方法和精神信仰。 至于宋国的殷人,他们则是被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他们家灭了国的遗民,周王朝后来划拨给这些“亡国奴”的聚居地又处于难守易攻的极其不利的地理环境中。作为亡了国还要被人欺负的弱势群体,他们自然对周人的那些玩意儿愤愤然“不感冒”。 孔子就不同了。在周王朝已经分崩离析的情况下,他不仅仍然对周人的玩意儿倍加推崇、一往情深,甚至有时候因为睡觉没有梦见周公,他都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并且,孔子还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有朝一日能够帮助某位君主重新恢复安定团结、和睦共处的政治局面,挽大厦于将倾。 对于孔子的“死心眼儿”,庄子可能会冷冷地念叨:至于吗?“老房子”着火就让它烧吧,要倒就让它倒了吧,反正又不是咱们殷人或我们楚人的,管它呢!P4-7 序言 历史是一条绵延不息的长河,庄子在上游,我们在下游或末游。 或许是由于庄子暗中掀动的思想波澜太强劲,或许是由于庄子的阴魂从来未曾死去,或许是由于天下的水原本都是相通的,而我们更和庄子处在同一条河中,所以,虽经遥远曲折的历史流荡,直到今天,我们仍能真切感受到庄子这个人的生命气息,以及他的思想所激起的无尽涟漪。 司马迁说:“庄子者,蒙人也。”这是太史公对庄子家乡故里的交代。而我有时却把这句话开玩笑地解释为:庄子是一个喜欢并且擅长蒙骗大伙的人,——用他神奇美富、“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语)的文章,更用他诡异多端、真假难辨、深邃高渺、越出常轨的思想。 或许正因为这一点,在后世,庄子既倾倒了无数的名流雅士,赚足了千古美誉,又惹恼了众多的正人君子,留下骂声一片。 好在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摆脱简单的是非善恶,心平气和、客观公正地去看庄子,看他究竟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看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看他究竟有多少副面孔。 好在今天我们还可以想自己之所想、说自己之所说,用我们自己的心灵去贴近庄子、感悟庄子、评判庄子,无论前人如何已断言他有多么好,或有多么坏。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妹妹”。同样道理,从远近历史来看,有多少读者,便有多少个庄子。他时而被看做是一个愤世之人,或超世洁士,时而被神化为一个化外老仙,时而又被斥骂为一个鬼混在世间、比小人还要小人、比乡愿还要乡愿、比阿Q还要阿Q的无耻之徒……哪个才是真正的庄子?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我在尽可能地呈现庄子所具有的各种歧异面孔的同时,也必须承认,本书所描绘的只是我心目中的庄子形象,是我的“这一个”。 本书涵汇了三种视角或三种说话方式: 其一,我以我眼看庄子,我以我心想庄子,我以我手写庄子。 其二,用庄子的慧眼逼视我的内心,用庄子的妙智激发我的思考,用庄子的声音说我自己此前一直想说、却又一直说不出口的话。 其三,跨越时空,我和庄子站在一起,用我们共同的眼睛看世间之人,用我们共同的声音说天下古今之事。 坦率地说,前两条,我可以尽力做到,虽然结果不一定让人满意;第三条,我就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更不知道庄子同意不同意了。 无论是爱是恨,或者爱恨交加,抑或因爱生恨、先恨后爱,也无论爱大于恨,还是恨大于爱,读《庄子》难免动情。不动情,便读不进、读不通《庄子》,更无法抵达庄子其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的精神脉动。但是情之所发,既需合理有据,又需得到动情对象的认可和接受。庄子能接受我这个陌生人的“自作多情”吗?对此,我心里还真是没底儿。 反正我是真心的。 后记 本书的写作基础,一是我在山东大学开设的“《庄子》导读”选修课,二是我的博士论文《“逍遥游”释论——庄子的哲学精神及其多元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前者偏重通俗普及,后者属于纯学术。二者结合起来,便是我在正文前写的那几句话:“通俗但不媚俗,学术但不学究……” 写作过程中,我曾把部分文稿呈送给几位师友,请他们提提意见。结果,得到的反应非常不一:有人说,怎么看都还像是学术论文,最好通俗点;有人说,通俗是通俗,但也太俗了吧?有人说,深入浅出,庄谐杂陈,情理并重,总之写得不错!有人说,你写的啥呀,既不是论文,又不像普及读物,整个就是一不伦不类!有人干脆未置一词,只是帮我改了几个错字和病句。对于各种意见,我先是觉得众口难调、莫衷一是,随即转念一想:继续努力,这不正是本书所追求的写作风格吗? 我一直想写这样一部书:(1)把雅的往俗里说,把俗的往雅里说,既俗又雅;(2)既属于口,又属于心,使读者既可以读之而获口舌之愉,又可以思之而有精神之得。换句话说,我希望我的书既可以用嘴顺畅朗读、用眼睛快速扫视,同时又不失思想的严谨深透,以及文献资料的精准。不知这本《庄子这个人》做到了没有。 原先,我为这本书还想了其他几个名字,例如《庄子的多副面孔》、《看哪,庄子这人》、《漫说庄子》、《天上民间说庄子》等。想来想去,最后我还是选定了《庄子这个人》。是因为一旦谈论某个具体的人,我们便会油然而生一种面对面的现场感,从而他的呼吸言谈、举手投足、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瞬间即可真实呈现在我们眼前,更何况我们要谈论的是魅力无穷的庄子。 对于庄子,我向来认为,一定要读出他的复杂与矛盾,以及他的孤傲、愤怒与无奈,切忌把他说成是一个达观超脱、面孔单一的高人。凡是犯此禁忌者,不是理解力有问题,就是别有所图。 除了我在书中勾画出的这些形象,庄子当然还是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考虑到读者对此已经很熟悉了,所以我就没有另加介绍。 《庄子》一书历来难读难懂。我对书中部分文句的翻译和理解,受惠于以下著作甚多: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0年)、杨柳桥《庄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在此,谨向几位前辈学者深表谢意! 最后,还要感谢高立志先生,感谢他所付出的辛勤汗水,更感谢他对本书写作方式的支持和纵容。 邓联合2010年7月17日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