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游踪》以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的游历与追求为经,以其浪漫主义名作和诸多纪实性的诗篇为纬,间以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逸闻趣事,涉及李白与历代咏怀古迹的名诗上千首、名胜数百处,既生动地介绍了祖国的许多名胜古迹,也从一个新的角度通俗地勾勒出李白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
《诗仙游踪》能够引导读者在“行万里路”中“读万卷书”,寻求真知,了解民情与传统文化,达到广识博物、陶冶情操的目的。作者李秋弟对某些问题的独特见解,对爱好历史和李白诗歌的人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是《诗仙游踪》的《齐鲁幽燕篇 江西淮南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诗仙游踪(齐鲁幽燕篇江西淮南篇)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李秋弟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诗仙游踪》以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的游历与追求为经,以其浪漫主义名作和诸多纪实性的诗篇为纬,间以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逸闻趣事,涉及李白与历代咏怀古迹的名诗上千首、名胜数百处,既生动地介绍了祖国的许多名胜古迹,也从一个新的角度通俗地勾勒出李白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 《诗仙游踪》能够引导读者在“行万里路”中“读万卷书”,寻求真知,了解民情与传统文化,达到广识博物、陶冶情操的目的。作者李秋弟对某些问题的独特见解,对爱好历史和李白诗歌的人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是《诗仙游踪》的《齐鲁幽燕篇 江西淮南篇》。 内容推荐 李秋弟同志在大学读书时就探讨过《史记》精神与李白诗歌的关系,表现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此后,他对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学精神继续身体力行,他除了在科学普及方面多有成果外,更在走访历史故迹、进行实地考察方面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颇有些司马迁为创作《史记》而遍访历史故地,和李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熔铸自己独特的人格而大量寻访中国名山胜水的遗风。也正因此,才使他的这部《诗仙游踪》具有了知识丰富、叙事清晰、方位准确、言必有据的突出特色。 《诗仙游踪》以李白一生的游历与理想追求为经,以诗人诗歌涉及的风景名胜、重要古迹、历史典故为纬,既沿着诗仙李白的游踪介绍了祖国诸多的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知识,也多角度地显现了伟大诗人李白传奇一生的基本历程。《诗仙游踪》第一次出版于1996年,当时还只是一册20万字的小薄本;事隔15年之后,李秋弟同志又大规模地修改、重写了此书,到这次出版的时候就已经是长达60万言的皇皇巨著了。书中题目增加了近一倍,内容增加了约三分之二,而且每一章节都附有主要景点的摄影图片,图文并茂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本书是《诗仙游踪(齐鲁幽燕篇江西淮南篇)》。 《诗仙游踪(齐鲁幽燕篇江西淮南篇)》能够引导读者游历齐鲁豳燕和江西淮南两个地方的风景名胜,寻求真知,了解民情与传统文化,达到广识博物、陶冶情操的目的。 目录 郫预街题笺 王强题笺 李白游踪览胜示意图 李白齐鲁豳燕览胜示意图 李白江西淮南览胜示意图 序,韩兆琦 前言 李白生平简谱 齐鲁豳燕篇(今山东河北及苏北部分地区) 一、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太自居所 二、朝登大庭库,云物何苍然——曲阜礼圣 三、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仙山小史 四、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留侯归处 五、暝投淮阴宿,欣得漂母迎——兵仙故里 六、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临淄历下 七、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东岳胜境 八、醉骑白花骆,西走邯郸城——丛台紫气 九、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邺城高陵 十、把酒领美人,请歌邯郸词——陌上龙卧 十一、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易水金台 十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涿鹿古迹 江西淮南篇(今江西安徽一带) 十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直北回——乌江天门 十四、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池州风景 十五、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泾县溪潭 十六、昔在九江水,遥望九华峰——佛国仙城 十七、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黄山由来 十八、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宣城山水 十九、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五松名山 二十、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匡庐仙境 二十一、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庐山人文 二十二、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九江文脉 二十三、卜筑司空原,北将天柱邻——古之南岳 二十四、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滕王高阁 二十五、苻坚百万众,遥阻八公山——淮南故事 二十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龙山赏菊 二十七、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太白楼头 二十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青山永在 附录 本书所涉及风景名胜篇章索引(按音序)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楚汉相争时,被誉为“兴汉三杰”之一、能够“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是李白十分倾慕的大英雄。诗人访寻英雄遗迹到河南道泗州,在传说张良遇到老师黄石公的地方久久徘徊,写下了《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这篇怀古感慨之辞: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日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下邳是古县名,其故城位置在今江苏北部的睢宁县西北方向。圯桥,在当时下邳城郊的沂水上,所谓“圯桥三进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在明朝人吴承恩的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中,东海龙王曾经用这个故事劝导孙大圣尽心竭力扶保唐僧前往西天求取真经,修心小忍以待大成,由此可见这个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流传之广。 李白以上诗作的主体是以仰慕之情讲述这个故事。相传张良在少年时,曾经变卖了所有家产,秘密招募不怕死的壮士,预谋去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城东关)用一只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去刺杀秦始皇,为被灭亡了的韩国报仇。当时由于一击不中,刺客被擒,作为主谋的张良只好隐姓埋名,亡命他乡。 张良潜匿流浪在下邳期间,百无聊赖,有一天来到城外沂水的圯桥之上,遇到了一个白发老翁。这个老翁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掉在桥下,要张良去为他捡回并为他穿上,如是者三。张良虽然心有不满,但却因自身素质较高,尤其是有敬老的美德,未出任何怨言,一次次恭敬地为老翁捡回鞋子并为他穿上。这个老翁由此认为张良“孺子可教”,就传授给他一部《太公兵法》。据说,张良后来给汉高祖当首席参谋,“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本事都是从这里打下的根基。张良后来成为刘邦的“帝王师”——首席谋士,成为以智谋辅佐刘邦平定天下的不二人选,下邳圯桥从此也名闻天下。下邳城是汉代的东部重镇,三国时的几个重要事件,如曹操水淹下邳城,吕布白门楼被缢,关羽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等,都是发生在这里的。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的邳州市已经不是当年的下邳城。据有关专家介绍,由于历史上黄淮、泗水多次泛滥,古代黄淮流域的文化遗存均已处于地底下。一般认为,古下邳城的位置应该在今江苏睢宁县北,当年的圯桥就在这座古城东南的小沂水之上。 值得一提的是,李白到下邳访古时,还能够看到原汁原味的下邳古城,看到沂水河的流水和当年黄石公授书予张良的圯桥,但1800多年后的一次堪称空前的大地震,使这座千年名城沉入水下。 那是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公元1668年7月25日),鲁南突发8.5级特大地震,山东郯城、沂州(今临沂)和莒州(今莒县)一带破坏最为严重,据推测,烈度达到12度,使当地山川易景,方圆千里都严重受灾。紧邻上述地区的下邳古城,先是感到剧烈地震,接着就是黄河决堤后黄水汹涌而至,两种巨大的灾难相继降临。七月十二日(公历8月19日),无情的黄水吞没了已经被震得残破的州城,下邳这座千年名城所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竞成了一片泽国。21年后,人们在下邳旧城址以北九十里的地方建了邳州新城(今邳县邳城乡),原来的邳州城则被称为“旧城湖”。现在作为原下邳城坐标地的古邳镇,据称当年只是古下邳城南关外的一个小村庄,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旧城湖畔一座繁华的大集镇了。 根据以上事实可以基本断定,现在当地即使有圯桥,也不过是个让后世人发思古之幽情的仿古建筑而已,绝对不会是张良初遇黄石公的那座圯桥的遗迹,因为那座古桥已经因宋元以来的多次自然灾害沉没于湖水和泥土之下了。 当年,胸怀大志、但却还一事无成的青年李白来到这古迹犹存的下邳城的圯桥上,自然会感慨万端。这首怀古诗虽然写得慷慨激昂,却掩盖不住诗人盛世不遇的无限寂寞和别人不易理解的孤独心境。 但是,李白爱国忧民的精神足以愧杀今日的许多“高知”和高官,因为即使是在李白蒙冤被罪的晚年,他还是以张良为榜样,劝勉青年人报效国家,丝毫没有陷入“我爱祖国,祖国爱我吗”那种迷失人生目标的迷惘。 秦帝沦玉镜,留侯降氛氲。 感激黄石老,经过沧海君。 壮士挥金槌,报仇六国闻。 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 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 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 宇宙初倒悬,鸿沟势将分。 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 ……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身陷冤狱,却还积极鼓励有为青年去投军平叛。他借歌咏“智勇冠终古”的张良抒发自己的爱国怀抱,其慷慨激昂的报国之志跃然纸上。诗的结尾处略有悲哀之感,那也是感叹自己像屈原那样,“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无从一展拯民报国之志的缘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乱世英雄张良的高度敬仰,也可以看到诗人“一身报国有万死”(陆游语)的坚定信仰和磊落襟怀。 《史记·留侯世家》说张良在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以后,刘邦曾让他在齐国选三万户封邑,他却选择了与汉高祖故乡沛县相邻的较小封邑留地,表示“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对外宣称自己是在“学辟谷,道引轻身”。所谓“辟谷”,就是不吃谷物,古代道家的养生学仙途径之一。现代中医也把有限制的辟谷作为健身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实,张良名为辟谷,实为避难,因为在封建社会“伴君如伴虎”,随时都可能有杀身之祸。辟谷深山,其实就是使自己远离政治斗争漩涡,以明哲保身。 李白最初是没有这方面想法的,他以为自己生活在“圣明时”,可以不必有这方面的顾虑,所以,他最初为自己设计的“功成身退”模式,无疑是一种有太多浪漫色彩的理想规划。但后来经过入朝后被群小攻击,导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从政失败;因入永王幕府从军平叛,被卷入皇室“兄弟阋于墙”的争斗而落入“世人皆欲杀”的处境这两件事,李白最终痛苦地承认了这一残酷的铁律。他在《行路难·其三》中概叹道: ……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 诗人对这些曾经建立了不世功勋的历史名人的不幸结局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陕西留坝县的留侯祠,相传就是张良“功成身退”后的一处修道辟谷处。留坝县的留侯祠是一处特殊的游览胜地,祠中甚至还仿造了沂水上的“进履桥”(即圯桥)。而且这座留侯祠牌楼上的一联文字就是: 博浪一声震天地圯桥三进升云霞 关于张良的“辟谷”之所,有几个不同版本。甚至有的说他后来与赤松子游,成了神仙。但是中国大地上却分明有几处他的坟墓。他真正的墓地在何处,却搞得比传说中曹操的疑冢还要扑朔迷离。因为所谓曹操的疑冢也不过分布在几十里的范围内,而张良几处墓地的距离竟然有千里之遥。P18-21 序言 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一本大书,祖国的壮美山河与辉煌历史也是一本大书,汉代的司马迁和唐代的李白就是善于从这两本大书汲取营养、取得成就而成为伟大的历史文化名人。在中国历史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精神的实践和传承,造就了一代代的英才。 李秋弟同志在大学读书时就探讨过《史记》精神与李白诗歌的关系,表现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此后,他对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学精神继续身体力行,他除了在科学普及方面多有成果外,更在走访历史故迹、进行实地考察方面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颇有些司马迁为创作《史记》而遍访历史故地,和李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熔铸自己独特的人格而大量寻访中国名山胜水的遗风。也正因此,才使他的这部《诗仙游踪》具有了知识丰富、叙事清晰、方位准确、言必有据的突出特色。 《诗仙游踪》以李白一生的游历与理想追求为经,以诗人诗歌涉及的风景名胜、重要古迹、历史典故为纬,既沿着诗仙李白的游踪介绍了祖国诸多的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知识,也多角度地显现了伟大诗人李白传奇一生的基本历程。《诗仙游踪》第一次出版于1996年,当时还只是一册20万字的小薄本;事隔15年之后,李秋弟同志又大规模地修改、重写了此书,到这次出版的时候就已经是长达60万言的皇皇巨著了。书中题目增加了近一倍,内容增加了约三分之二,而且每一章节都附有主要景点的摄影图片,图文并茂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李白“一生好人名山游”,作者追寻李白的游踪,实地考察了李白诗歌涉及的绝大多数古迹。对于个别由于条件所限不能实地造访的名胜,作者也总是通过与当地友人交流以及查阅、比对、研究大量的文献,力求叙述得真实、准确、可靠。例如,他在书中对李白故里和李白的几个长居之地所作的介绍,就是综合了多家观点,根据实地考察的第一手材料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的;他在介绍太白为九华山、五松山取名以及对桃花潭一带实地景象的描绘,和他对《赠汪伦》一诗的分析,都证据确凿、光景历历,令人读来饶有兴味他探讨李白南至衡山、九疑,北至太原、幽燕的章节,也可以使读者得到不少历史、地理乃至科学方面的知识,从而加深对李白生平和唐代历史文化的了解。又如,书中对于屡经迁址的屈原故里准确地描述说:“从原址的香溪口处向东迁至长江南岸,它背倚三峡副坝,与黄陵庙一西一东,形成了坝区的主要景点”,这些都是不到实地考察并经过认真琢磨所难以说清楚的。 又如,对李白赋诗怀念张良的下邳古城,作者较为详细地叙述和分析了它在秦汉三国时乃至隋唐时的辉煌,以及最后湮没的原因和过程。对于张良所封的“留”地,更是根据历史记载和周边地理环境的分析以及古人的有关诗文,作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和推论,为人们寻访英雄故地提供了相当准确的地理坐标。对于李白诗中所述金陵征虏亭的方位,作者不仅实地考察访问了遗址,还引述了《建康志》的记载以及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金陵怀古》作为佐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其地理参考坐标——吴国冶城遗址的方位,进行了比较严谨的逻辑推理,作出了不同于一些辞书和唐诗注解且能够以理服人的判断。 此外,书中还很注意对彼此相似、相反、相互关联的景点、景物进行相互比较,相互连带的介绍,从而使人由此及彼,相互关联地加深对许多知识、景物的认识。如他在叙述完长江天门之险后总结性地写道: 祖国江河之上的天设之门,李白见过的也实在不算少了,从诗人的作品中看,仅在 长江之上他就至少欣赏过三座。它们分别是:三峡入口处的夔门,出口处的荆门,以及 此处的天门。万里长江上有许多类似门的关口,就好像诗人那一波三折的人生之旅。 这种抒情性的议论,反复地隐现在长篇的写景、叙事之中,既起到了一种阶段性的提点作用,又往往使人能得到一种画龙点睛似的顿悟式的愉悦之感。 《诗仙游踪》主要是讲李白一生所游览的行经之地,但本书的写法却远未停留于对李白一生所行经之地的简单、平面的描写与叙述,而是贯穿着上下几千年、贯穿着自然山水与人类社会的巨大沧桑变化来进行考察与描述的。书中讲述的每一座城镇、每一处湖山、每一个景点,都联系着上古中古,联系着李白的当时,以及在李白以后的一千二百多年间所发生的自然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等。诸如对成都古代城池、古代园林的变迁,对南京、镇江一带长江水面的变化,对流传于河北涿鹿的黄帝传说,对邺城“六朝故都”的描述等等,都收集了许多翔实的考古资料,简明而准确地讲清了有关景点和有关人物、故事的来龙去脉,令读之者眼界大开。 作者多年从事青少年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特别是他的摄影家视角,使其文史研究有了不同于别人的新视野和严谨而形象的表达方式。作者十余年的精力,使这部形似休闲的知识性读物凝聚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乃至科学知识,做到了集文学、历史、文化旅游和科学知识为一体。 我一生从事古代文史的教学与研究,也曾去过许多地方参观考察,但读过李秋弟同志的这部《诗仙游踪》后,就深深感到自己在这方面的差距了,我的确从这部著作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它使我以前许多不清晰的地理概念,变得清晰起来;它使我以前许多未曾注意的历史人物与历史地理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起来。这部书不仅对研究李白、喜爱李白的读者与专家有用,而是对古代文史的研究者与爱好者,以及对喜欢旅游与从事旅游服务的人士都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 祝贺李秋弟同志的《诗仙游踪》的增订再版,我们期待着李秋弟同志发挥自己博学多艺的特长,继续为读者奉献更多的好作品,为祖国的文化繁荣作出更多的贡献。 韩兆琦 二○一○年秋于京师园 后记 李白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名人,是诗歌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传奇式的一生和无与伦比的浪漫诗篇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他的思想与诗歌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笔者在求学时第一次通读李白诗集,就为诗人的才华,更为诗人的坎坷命运和执著追求所感动,写下了一首古体长诗: 我爱李太白,忧民复忧国。 诗章慨然有正气,不媚权贵弃云乐。 入京旋复去,蓬蒿金殿屡磨折。 一生好豪饮,醉吟起壮歌。 才大难为用,终身遭坎坷。 宫闱识遍权贵丑,清白羞与浊同列。 自然拂尽君臣意,赐金还山归世界。 身在江湖怀君恩,文章一片忧国心。 指斥汉庭失德智,借鲸扫地类愚人。 安史乱起长安小,九州攘攘声扰扰。 明皇蒙尘固应得,百姓何罪血沾草? 君子志在复长城,投笔佩剑事戎征。 忧国竟以危国论,报国招得祸国名。 《万愤词》、《百忧章》, 备述人间委曲情,愤国忧民恨难消。 诗仙入世为谁来?青莲亦有诗史在。 清新子夜吴歌曲,悲凉《乌栖》、《乌夜啼》。 《蜀道难》、《将进酒》,英风豪气几人有? 《古风》尽述平生志,文史政论五十九。 我推太白为诗圣,七咏五叹皆绝声。 林泉名山携书剑,江湖处处留遗踪。 雄思豪论惊风雨,凄凉委婉写世情。 壮士请缨从军乐,盛世思危有不平。 叹君年老逢大厄,文星惨然江东没。 大鹏中天殒,长空黯失色, 忧民泪尽日,大地涌悲歌。 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曾这样评价李白在文学思想史上的地位:“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最录李白集》)这可以理解为,李白诗歌不仅在表现形式上融合了庄子散文的汪洋恣肆和屈原《离骚》的奇幻瑰丽风格,而且在思想上将庄子“等死生、齐万物”的思想和屈原忧国忧民、“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熔铸为一体,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他有时像屈原一样面对夜空问天,有时会根据现实的不平质疑经典,甚至因此对被历代统治者视为宗法社会秩序和道德楷模的尧、舜、禹的神圣故事都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庄子和屈原的思想往往是中国知识分子反礼教、反权威、追求独立的人格和独特个性的重要思想基础,而李白在诗歌中将二者“并之以为心”形成的独特精神,对后世更是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李白的爱国情怀是始终不渝的。诗人从少年时立下“安黎元”之志起,就开始了一生不懈的追求。尽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能够如愿以偿地成为一位名垂青史的政治家,但却留下了足以使国人感到骄傲的壮丽诗篇。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李白优秀的山水诗和记游诗,生动形象地描摹了祖国名山大川雄奇壮丽的景色,激发了多少人的爱国情怀!它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笔者求学之初,即钟情于祖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唐诗中充满真情与浪漫色彩的李白作品。通过学习李白的诗歌,不仅汲取了许多古代文化、地理知识,形象、艺术地了解了祖国山川的风貌,也越发为祖国文化的灿烂和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到由衷的自豪!我想,我的同胞,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如果能够在认真诵读李白名诗的同时,以“行万里路”的精神,探访一下诗人在神州各地的游踪,也一定会深有同感并有所收获的。 为此,笔者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研读李白作品和学习文化历史地理知识的心得,以及在各地探访名人遗迹和山水胜景时的所思所感,整理编写成这本书,奉献给和我一样喜欢唐诗,热爱祖国文化传统及爱好旅游的朋友们。 笔者认为,李白一生以个性鲜明的方式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一点是更接近现代人的。他在“行万里路”中的创作生涯,更像是为现代人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文化求知之旅提供了一个可供直接模仿的范本。 本书此次增补的题目约为百分之五十,增订修改的内容超过初版的三分之二,而且增加了大量的实景图片。笔者在书中引用了许多名篇的原文,主要是为了便于读者一册在手,讽咏有据;而对原文没有作过多的注解和阐发,一是因为李白的多数诗篇本来就明白如话,今人读起来也不会有什么障碍——即使是其中的一些典故和特定背景,结合本书对相关历史地理知识的叙述,也完全可以读瞳;二是因为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其要旨和精神,每个读者自可心领神会;三是想节省一点篇幅,使本书更接近一本可随时翻阅的旅游手册——之所以将全书一分为三,也多半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本书的初版曾得到郑一奇等先生的支持指导。本次增订再版,也受到北京师范大学师长的鼓励和帮助。韩兆琦教授审阅了全部书稿并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现在呈现于读者面前的一些章节,就是在韩先生的直接启发下得以完善的。韩先生在序言中对本书的赞誉之词,更多地是对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求知精神和方式的肯定和鼓励,是对笔者深研古代文化典籍的一种鞭策,也是对后学的指导和期盼。 特别要提到的是,在2010年年初,著名文史学者郭预衡教授以九十高龄为本书的增订再版题写了书名。令笔者万分遗憾的是,郭先生没有看到本书的正式出版就于当年夏季仙逝了。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诸多师友的大力支持,张开逊、李英杰、郑壬杰、杨少春、包建民、陶振宗、田兵等曾为笔者提供了部分资料和照片,吴文虎、陈晨、陈合力、何龙、胡扬政、李声笑、张彤、李朝军、甘南雄、吕洪斌、龚正伟、刘贤忠、王先华、苑铁东、翟端恩、马嵘、王义华等曾为笔者在各地实地考证提供了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中央财经大学的王强教授为本书做了题笺,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有关编辑也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这里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书中的李白游历简谱是参考了郭沫若、詹锳、朱金城、瞿蜕园、安旗、薛天纬、郁贤皓并日本学者笕久美子等多家李白研究的成果和新、旧《唐书》、《资治通鉴》以及翦伯赞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沈起炜编著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的相关内容而形成的,其中有选择地列出的重大历史事件及相关背景和与李白诗歌相关的人物及其他信息,可以使读者加深对李白思想发展和诗歌内容的理解。 最后应该说的是,本书虽然尽可能多地增加了新鲜内容,订正了一些问题,希望对读者深入了解李白诗歌和祖国的历史文化有所帮助,但囿于个人见闻与经历,书中一定还会有一些不妥乃至谬误之处,衷心希望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李秋弟 2011年春记于旅途 书评(媒体评论) 《诗仙游踪》内容丰富、方位准确、叙事清晰、言必有据,讲清了与李白相关的诸多景点的自然地理变迁和有关人物、故事的来龙去脉,可令读者眼界大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韩兆琦 《诗仙游踪》结合作者读书旅行的所见所思,以通俗的文字记述探讨了与李白相关的诸多历史、文化知识,可使读者增益见闻。 ——清华大学教授 吴文虎 当我吟诵着“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佳句,在大诗人李白墓前凭吊的时候,我对他的一生充满了强烈的敬意与好奇。因此,我认为《诗仙游踪》是一本可以让我们与诗仙一起神游天下的好书。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 孙云晓 《诗仙游踪》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阅读此书,不自觉间就会深入到李白和唐诗的世界,如目睹其景,如耳闻其声,轻松畅游于历史山川之间。 ——《大众摄影》副社长、执行主编 郑壬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