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问大家韩愈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
孟子被誉为亚圣,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完整的体系,并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其著作《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向善的孟子:傅佩荣〈孟子〉心得》根据傅佩荣教授在孟子故乡所做的大型系列讲座,整理润色而成。傅教授对照诸子百家、西方学派、当代大家,贯通古今中外的人生哲学,从人性向善、修身养性、教育思想、仁政理想、人生格局等方面,生动解析《孟子》精粹,并廓清很多沿用至今的谬误曲解,比如人性本善论,“食色,性也”等等。与我们分享生机盎然的孟子大智慧,娓娓讲述在当下生活中,如何安定身心、面对困境,如何为人处事、奋发有为,做一个快乐而自信的人……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山东卫视《新杏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 主讲人、国学大师傅佩荣教授正本清源、中西贯通,全解孟子修身处世之道。 三十年研究心得,深入浅出正解经典。 现代人安定身心之书、奋发向善之书。 孟子被誉为亚圣,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完整的体系,并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其著作《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孟子是战国百家第一辩手,同时却又是中国被误读的圣人,需要重读;“善养浩然之气”的孟子,还是中国人最好的身心灵,值得领悟。
《向善的孟子:傅佩荣〈孟子〉心得》根据傅佩荣教授在孟子故乡所做的大型系列讲座,整理润色而成,附有《孟子》原文,以方便读者随时品味几句经典之美。我称此为闲书,是不愿给自己与读者压力,因为学习孟子原来可以是一件轻松而喜悦的事。
孟子被称为“亚圣”,因为“至圣”是孔子。但这种称号并不像奥运会的金牌银牌,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隔着一百多年,在各自的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孟子的书都是亲自修订,文气和内容非常有力量,不像《论语》常让人觉得可惜,话语太简短了,难免不好理解。
在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里,孟子是饱受委屈的一位。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人受委屈,莫过于他有能力,也愿意服务社会,却没有机会,甚至被人误解。我们不会说颜渊受委屈,因为他活了四十岁,还来不及服务社会就过世了;也不会说庄子受委屈,他有能力,但不愿意服务社会,学了道家之后逍遥去了。但是孟子很委屈,因为他有能力,也愿意服务社会,却从没有机会,反而饱受误解。
学习孟子,就要对他重新评价。我以为,孟子所受的委屈主要在三个方面。
首先,大家都知道的,他被人们说成好辩。这个评价一出,很多人就不管孟子说的是什么,说的对不对,只说他好辩。在他们眼里,孟子像名家一样专门搞诡辩,只是逞口舌之利,说的道理恐怕都有问题。这是对孟子非常大的误会啊!
孔子的学生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其中第二科叫言语,有两位上榜,一位叫宰我,第二位叫子贡,而孟子在言语上是远远超过这两位的。而且孟子作为一个老师,也是够资格的,因为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孟子不仅熟读掌握了古代的经典《诗经》、《书经》(《尚书》)、《易经》,又收集掌握了孔子的全部思想,然后还有自己新的创见,自然可以为师了。其实,他的学识和见解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被人说成好辩之后,他“温故而知新”的心得、表达思想的能力仿佛变得可有可无,实在是冤枉!
第二,孟子提出仁政思想。在战国中期提仁政,当然是吃力不讨好。梁惠王、齐宣王这些国君,一心只想着称霸天下,统一各国,根本听不进所谓仁政。孟子这么聪明的人,难道不知道他们心里想什么吗?事实上孟子常常直接说出来,国君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但孟子明知他们的目的是富国强兵,照样坚持自己的心得——只有仁政能够统一天下,并且长期维持太平。因为古今中外的社会是一样的,人们都希望统治者施行仁政,善待百姓,与民同乐。
孟子还把这种很高的仁政理想,落实在详细的经济政策上。《梁惠王篇》里描写一家几口人,怎样种桑树,怎样养猪、养鸡,让我们觉得这个哲学家真辛苦啊,还要教导一般家庭的农事。这样一来,老人家到五十岁就有丝织品可穿,到七十岁就有肉吃,老百姓就不会挨饿受冻。这就是王政、王道的开始。孟子配合经济政策来讲仁政,从下层的经济谈到上层的仁政,还讲到有恒产才有恒心,都是千古不易之理。
P2-3
这是一本闲书。
如果你碰巧有一点休闲的时间,又想真正认识孟子的思想,那么这本书或许可以作为参考。儒家又称“孔孟之道”,但是孟子所受到的重视是不成比例的少。孔子曾经感叹没有人了解自己。孟子了解孔子并且温故知新,发扬光大,还能自成一家之言。然而,孟子却又被人误会为“好辩”,让他深觉委屈。
我于二○○八年在山东卫视介绍孟子思想,口语讲述力求浅显易懂,形诸文字则较为情顺可读。所有的原文都转化为日常语言,但内容则是扣紧孟子思想作了全面而完整的描述。我个人研究孟子的心得也毫无保留地铺陈于其中。
把一本介绍孟子的书称为“闲书”,是因为我在校读本书时心情颇为悠闲,好像在同老朋友聊天,觉得熟悉、温暧、亲切、自然。孟子说出了人类的心声。谁不希望活出人生的价值?谁不希望成为君子或大人?与此同时,如果还能过得快乐,那更是妙不可言了。孟子告诉我们:所有这一切理想都是可以而且应该实现的。不学习孟子将会蒙受无以弥补的损失。
儒家总是教人正面看待人生。这不是天真的乐观主义,而是经由“好学、深思、力行”所提炼出来的智慧。可惜的是,这种智慧在中国历史上受到各种曲解。先是董仲舒向汉武帝献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后是宋代学者一厢情愿地把孟子的“性善”说成“性本善”,使人性原本的活泼生机成为僵化而刻板的死水。
“真诚”才有力量,这是孟子思想的出发点。力量可以称为“向”,所指的正是“善”。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因此,当我肯定“人性向善”时,我也同时宣称:要真诚处世,要以个人之力为众人谋求最大福祉。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孟子也期盼“平治天下”,并且自信地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孟之道即是追求止于至善的大同境界。在此一努力过程中,我的人性得以实现,而这正是“乐莫大焉”。这样的一套学说,自然成为人类的精神标杆,放诸四海而皆准,永远像灯塔般指引我们前进。
本书附有《孟子》原文,以方便读者随时品味几句经典之美。我称此为闲书,是不愿给自己与读者压力,因为学习孟子原来可以是一件轻松而喜悦的事。
孟子与孔子并不是不同,实可说是更同。因为孟子把原来儒家的意思加以推绎,加以引申,使儒家的态度更为显然,色彩更为鲜明。
——梁漱溟
傅先生对于国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简捷清晰的表达。我很欣赏傅先生眼界和心胸的开阔,他在讲课中做到了两个打通:其一,打通各个领域,其二,打通中西哲学。
——周国平
这是一个到处都有大师的时代,这是一个缺乏大师的时代。当今,台湾大学的傅佩荣教授真的可称为大师。
——章美
傅先生对于国学研究是很有功?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非常高,尤其是把国学讲得那么生动而又贴近人心,实属难得。
——李存山(中国社科院中国哲学研究所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傅教授是我所听过课的中国所有的国学专家中,讲得最好的一位讲师。尤其是他能站在中西文化的至高点上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视野绝对不一样。
——邹先生(北大历史系国学培训班学员、上海某民办大学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