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艾滋文学的经典之作,出版二十年,其感人之震撼力量,迄今未减。
保罗·莫奈编著的《借来的时间》是一部艾滋百科,读来撼人心魂……是一部艾滋“醒世恒言”,美国二十世纪八零年代那一场艾滋大灾难足以让我们借鉴警惕。……保罗与罗杰的故事,正是这场瘟疫中见真情最动人的见证。
《借来的时间》感人的可读性极高,阅读之后而不饮泣是不可能的事……他们的爱情故事是纯粹的人性与全然的真实。《借来的时间》不是所谓的“同志文学作品”,而是一部温馨如诗的感人最佳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借来的时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保罗·莫奈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美国艾滋文学的经典之作,出版二十年,其感人之震撼力量,迄今未减。 保罗·莫奈编著的《借来的时间》是一部艾滋百科,读来撼人心魂……是一部艾滋“醒世恒言”,美国二十世纪八零年代那一场艾滋大灾难足以让我们借鉴警惕。……保罗与罗杰的故事,正是这场瘟疫中见真情最动人的见证。 《借来的时间》感人的可读性极高,阅读之后而不饮泣是不可能的事……他们的爱情故事是纯粹的人性与全然的真实。《借来的时间》不是所谓的“同志文学作品”,而是一部温馨如诗的感人最佳作品。 内容推荐 保罗与罗杰相识时才28岁,罗杰32岁,在一起十余年,两人相知相惜,文学与艺术是他们的共同爱好,他们是一对理想的同志伴侣,尽情享受美好人生。可是好景不常,一九八五年罗杰染艾滋病,一年半后身亡,保罗·莫奈编著的这本《借来的时间》便是记载罗杰患病十八个月两人生死与共,抵抗艾滋病的回忆录。《借来的时间》是美国艾滋文学的经典之作,出版二十年,其感人之震撼力量,迄今未减。 目录 推荐序:瘟疫中见真情白先勇 译序:爱的试炼杨月荪 暗影 圣诞颂 离去 爱在艾滋蔓延时 浮游群落 死亡天使 漫长的旅程 夜尽之前 大难来临 敌人 借来的时间 荒凉 试读章节 我不知道在我死之前能否写完这本书。我如此断言自然有自不量力之嫌,然而谁还计较呢?或许我在圣诞节之前一个月之间目睹了太多的病痛与死亡,因而一种命中注定的现实主义远比奇迹对我更有慰藉。我只知道:病毒已在我体内蠕动了。它才不管我们怎么分类呢——什么时候病情全面爆发,什么是与艾滋病相关的病症,什么只不过是不适与疲惫?没有人能破解时间的谜底。我每天两次服用从墨西哥蒂华纳城(Tijuana)取得的药剂。那些说我精神有多好、气色有多佳的朋友,正是最早向我保证很快就有医学突破的人。他们似乎不了解的是,我为了救我朋友的命早已用光了自己所有的乐观意识。如今他已走了,而我自己健康的命运既非半满也非半空。只是一半。 同样困难的,自然是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如今我周遭的世界是由它的终结来下定义了——墓碑上连字号后面的日期。罗杰·郝维茨,我热爱的朋友,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二日死于艾滋病并发症,在确诊后的第十九个月零十天。这是唯一的不会再有的真实日期了,它在情人们的所有假日上投下了冰冷的阴影。在十月的那个长夜之前,没有任何一天能够取代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二日,那天春分——罗杰确诊艾滋病,我们开始被放逐月球。 事实上,没人知道艾滋病该从何处谈起。今天,在这个灾难的第七个年头,我洛杉矶的朋友们几乎已不再记得这种病出现之前的日子是何等的感觉了。我们只是眼睁睁地看着纽约死亡人数的增高,之后是旧金山,好几年之后才蔓延到我们这里来。它的来临有如恐怖的缓慢降临。起先,你身上佩带了上百种不同的护身符,将它远远地挡住。之后,有你认识的人住进了医院,顿时,如日中天,全面进入了应战状态。他们忘了告诉你,不会发给你任何一种武器。于是你用手边任何东西拼制了一件武器,就像牢狱里的犯人把一只汤匙磨成一把小匕首。你勇猛地奋战,你狠毒地奋战,但你无法比它更狠毒。 犹记得一九八二年二月里的一个周六,我与罗杰开车沿着十号公路去棕榈泉探望他父母并共度周末。罗杰驾车,我念《鼓吹者》刊出的一篇文章给他昕。文章的标题是“性使我们生病吗?”这个疑问带有些微的讽世意味,这种都市人的酷味在今天几乎已天真得近乎虚伪了。不过这篇文章写得并不矫饰。这是我读过的第一篇深入报道,它陈述了在当时仍属最零碎谣传的隐晦的非事实层面。只不到半年之前,疾病防治中心(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01)才收到首宗艾滋病例的报告,但报章并未加以报道,至少洛杉矶没有。我在一九八一年十二月的日记上记载了有关一种“同志癌症”的含糊报道,但对这是怎么回事一点概念都没有。如果当时有任何人了解是怎么回事,我想我会问是哪种人的癌症? 我仍确切记得当时我念这篇文章时脑海里在想什么,虽然现在我已记不清那篇文章的细节了。我在想:怎么不会是我呢?我尽量想找出自己能幸免的一个模式。那是其后几年间我观察到的指数成长的一种拒绝接受、否认其存在的心态,但在当时我只感到如释重负而已。因为这篇文章似乎在指出,这种不清不楚的灾难有着阴森渐进的趋势,伴有一些先决的症状——慢性肝炎、梅毒的反复病发,以及外来的寄生病菌等。这也难怪我起先的基本反应是感觉自己安全了。那是他们的事——我指的是属于纽约火烧岛阶层,苏特罗浴场与“至高性爱”(High Eros)等同志圈中的人士。 不是我们。 我之所以这样感觉舒心,是因为前一年的秋天我们才走过一段崎岖的路。在那之前罗杰的身体总维持在一种货真价实的健康状态:他做任何事都从不过度,对无病呻吟的臆病症有着本质上的厌憎,除了发现自己脱了些头发时略显惊愕之外,他从不顾影自怜。我们在一起的七年岁月中,我几乎记不得他曾经感冒或服用过阿司匹林。不过在一九八一年十月他却经历了一场怪异的肠胃流行感冒。他做过的血液检验也未出现任何症状,不过却有好几个星期,一直有一些持续不退却又相互无甚关联的症候:腿痛、泻肚与一般的不适。我自己则没什么明显的不舒适,不过从另方面而言,我可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臆病患者,因而我思量要是罗杰体内有了什么病菌,那我也有。 我们两人最后还是去看了村上的一位同志医生,做进一步的验血。同志中产阶级的男性有个奇特的现象,似乎任何跟性关系沾上边的病痛都最好去看一位“同辆公车”上的医生。这是一种同志情怀,还是要避免尴尬呢?难道我们真的认为只有我们这种人中的医生才能治愈似乎附在我们隐密心田中的病痛吗?医学太玄乎了。当然那时我们并不知道,那少数几位有着大批同志病人的医生即将全然没有能力应付这场浩劫了。 验血结果是阿米巴病菌呈阳性反应。罗杰与我开始服用毒性极强的杀阿米巴菌的药剂——需服两种不同的药物,记忆中每天得吃三十粒药丸,持续服用六周,直到一月中旬。这也是我有生首次经历到治疗能使人病痛加重的现象。治疗结束时我们两人都非常虚弱而且体重大减,其后一两个月里也很容易感冒,或感染其他小毛病。 在我们治疗结束之后,才有一位接受同一位医生诊断感染了阿米巴病菌的朋友将他的检验玻璃片送往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园的实验室再做一次检查。那也是我第一次认识到实验室也会出错。加大实验室的医生对我们解释说,我们朋友的检验玻璃片受到误读;上头看似阿米巴变形虫的病菌其实是良性的。那位医生摇着头抱怨说:“这帮自己做检验玻璃片工作的家伙。”之后罗杰也取回了自己的玻璃片,送去加大实验室复检结果也同样——并没有感染阿米巴病菌。我们平白无故服用了六周的毒药。 所以说,并不是《鼓吹者》刊出的那篇文章使我们竖起了警戒的红旗。我们是被阿米巴菌这档子事给吓坏了,从那时起我们在性生活方面开始小心翼翼起来。如今所谓的安全性行为在当年其意义尚未明确界定。这种概念在当时还不存在。不过很快事情就变得很明显了,即令在那时我们也认识到,我们绝不能等着别人来为我们设定界限。因此我所认识的每一个男同志,都必须经由避免性行为传染疾病(我们圈内称之为STD)的混乱,来为自己下一个界定。很显然地,那次我下的并非什么有意识的决定,只是在圣贝纳迪诺西边闪光的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突然一下子觉悟过来——每当我想到海洋的变幻时我就会想起那天。狂欢势必要结束了。证据的确太令人心悸了:我们染病,都是自作自受。 P3-6 序言 瘟疫中见真情 保罗·莫奈的艾滋追思录 白先勇 保罗与罗杰是一对同性恋人。两人家世优渥,保罗出身东岸中产家庭,罗杰的父亲是犹太商人。两人有美国大学最杰出的学历,罗杰拥有哈佛法律博士,保罗毕业于耶鲁英文系。两人从事高薪职业,罗杰是执业律师,保罗写电影电视剧本。保罗与罗杰居住在洛杉矶好莱坞日落大道山坡上一幢华屋里,有景观、有游泳池,两人一同欧游、出入于各种慈善公益活动,过着美国同志圈令人羡慕的生活。保罗与罗杰相识时才二十八岁,罗杰三十二,在一起十余年,两人相知相惜,有共同爱好,文学与艺术,是一对理想的同志伴侣,两人尽情享受美好人生。 可是好景不常,因为那是二十世纪八○年代初,一九八一年,就在洛杉矶,高利亚医生(Dr.Gottlieb)发现他的几个年轻男病人免疫系统突然全面崩溃患各种疾病而亡。那是艾滋病瘟疫侵入美国的第一下警钟,此后如野火燎原,在东西岸大城,以至全国迅速蔓延,直至一九九五年,艾滋专家何大一发明鸡尾酒治疗法。艾滋病AIDS等于绝症,十数年间,上百万人感染,四十余万人死亡。艾滋最先侵入美国男同性恋群体,先入为主,所以最初数年,患病者多为男同志,罗杰便是其中之一。一九八五年罗杰染病,一年半后身亡,保罗·莫奈(Paul Monette)这本《借来的时间》(Borrowed Time)便是记载他的爱人罗杰患病十九个月来两人生死与共,抵抗艾滋的回忆录。此书于一九八八年出版,即刻引起巨大回响,获得“笔会”非小说类文学奖。这是美国第一本个人经历艾滋风暴的纪实录,也成为艾滋文学的经典之作,出版二十年,其感人之震撼力量,迄今未减。 《借来的时间》可分两个层面:首先这是一部记载艾滋病肆虐人体惊心动魄的档案。艾滋病是二十世纪人类所遭遇到一种全新的传染病,初登陆美国,美国人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一阵张皇失措,恐惧莫名。因为当时医学界对艾滋病的病因病源、传染途径一无所知,又因第一波患者多为同性恋者,美国社会一度误解艾滋病为同性恋群体特有疾病,遂引来美国保守人士对同性恋者恶意攻击,称艾滋病乃上帝对同性恋患者的“天谴”,艾滋病受污名化,变成难以启口的社会禁忌,里根总统右派政府竟然长期对此侵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视若无睹,噤声不提。在如此荆棘满布、阻碍重重的社会背景下,保罗·莫奈这本《借来的时间》的出现,可谓晴天一声霹雳,震破了当时的社会禁忌,把艾滋病如何将人凌迟至死的恐怖事实,赤裸裸的呈现出来。保罗·莫奈以极大的勇气,毫不保留的将他爱人罗杰自染病之初,十九个月来,逐步消耗,受尽折磨以致于死亡的点点滴滴,巨细无遗的记载下来,成为一部艾滋病例完整的纪录。同时他又将周遭朋友,一一被艾滋击倒吞噬的残酷事实描写得历历如绘,因为艾滋病末期病人,免疫系统全面崩溃,各种伺机性疾病集于一身,有人全身瘤肿,有人腹泻不止,赢瘦不成人形,失明、神经错乱、接踵而来,最后大多数死于肺炎。《借来的时间》是一部艾滋百科,读来撼人心魂。 美国同性恋者平权运动自一九六九年石墙酒吧事件揭竿而起,经过七○年代波澜壮阔,冲击到法令规章、社会习俗、学术研究、政治导向各种层面,同时与黑人及妇女平权运动齐头并进,一时声势浩大,进入八○年代,正往高峰迈进,而许多同性恋者亦误认为解放运动天国在望,于是尽情放纵享乐,不想艾滋风暴突然来袭,对同性恋者平权运动不啻当头棒喝,重挫士气,让正在初尝解放自由的美国同性恋者,从狂热陶醉中清醒过来,重新思考自己的命运及处境。八○年代,艾滋浩劫在美国夺走数以万计的青壮年生命,制造出无数的悲剧结局。许多患者一夕间变成“贱民”,被社会家庭所弃,亲友纷纷走避,甚至连多年相伴的爱人也因恐惧离去,最后一一孤绝死亡。但艾滋病的突袭也在二十世纪末给人类带来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在这场瘟疫肆行的时刻,人性本善的光辉亦会骤然升起,照亮黑暗。 保罗与罗杰的故事,正是这场瘟疫中见真情最动人的见证。《借来的时间》不仅描写罗杰患病十八个月间,保罗如何衣不解带百般呵护,也详细描述两人的亲友对他们的支援与同情。罗杰的父母知道儿子罹患艾滋,只有疼惜,没有责怪,保罗本人的父母知情后,对两人亦十分体谅,尤其是保罗的弟弟鲍伯,是个坐轮椅的残障,可是对哥哥遭受的痛楚,尽力安慰,不停的打气加油,深更半夜,鲍伯常跟保罗通电话,给他出主意,手足之情,溢于言表。罗杰人缘好,朋友知道他有难,多表同情。保罗·莫奈写这部艾滋追思录,出于极端痛苦,句句肺腑之言,他如此开头:“我不知道在我死之前能否写完这本书。”保罗自己也染上了艾滋,大概是罗杰传给他的,可是书中没有半句怨言。保罗·莫奈并没有被艾滋击倒,接着他又写了一本自传——《成人之道:半生纪实》。是写他作为一个同性恋者艰辛的成长过程,这本书获得美国最高荣誉奖:国家书卷奖。保罗·莫奈于一九九五年死于艾滋病,他亦因艾滋成为名作家。 何大一发明鸡尾酒治疗法后,艾滋病患者死亡率大降,但此种治疗法并不能根治艾滋,只能缓解,而艾滋对全人类健康的威胁,并未稍减,联合国最近发表的数字足以说明其严重性。全世界迄今已有七千万人患上艾滋病,其中四千万人已经死亡。患者大多数在非洲,但全球几乎已无净土。患者十分之一为同性恋者,其余为异性恋者,华人世界中,联合国宣布中国大陆已知有八十四万病例,但何大一严正警告:二○一○年,中国艾滋病患者可能遽升到一千万。台湾卫生署宣布艾滋病例近两万人,据医学界计算,不知情的带原者应加十倍,即有二十万人,这已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据。而台湾历届政府都未能真正正视这个威胁台湾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规划一套有效防治艾滋的办法来,教育宣导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保罗·莫奈的《借来的时间》是一部艾滋“醒世恒言”,美国二十世纪八○年代那一场艾滋大灾难足以让我们借鉴警惕。 书评(媒体评论) 阅读这个爱情故事而不饮泣是不可能的事…莫奈此一作品令我们读来难以释手,他的叙述综合了激情的火焰与愤恨的寒冰。其效果之强烈,情欲之澎湃,有时令人简直不忍再看下去。 ——新闻日(Newsday) 无比感人……无法释手……本书所蕴涵的失落感超越一个男人、一对同性恋爱侣与同志群体的感受,作者莫奈触动了所有人的心弦。 ——温斯顿赛兰报(The Winston—salem Journal) 强烈的感受与精致的描写,势将超越它所记载的那个悲剧时代。纯粹的人性与全然的真实,一个难忘的经历。 ——费城询问报(The Philadephia Inquirer) 威力万钧,忧郁难遣,臻于心碎的文采。本书已不适于归入同志文学作品中,而该进入人类损失的共同领域。 ——新闻周刊(Newsweek) 悲剧性强烈……一部富有恐怖美感的著作。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Bookworld) 读来如小说,又内蕴最真挚的诗情,它感动心肠也滋润灵魂。莫奈是作家中的作家。 ——大西洋城报(The Atlantic Journal) 一个许多人被迫与死神重订契约的时代最真实的记录,令人心碎的旅程。 ——纽约格林威治村心声报(The Village Voice) 锥心的感性,罕见的坦诚,生动而不煽情……一部刻骨铭心的每个人都会感同身受的威力著作。 ——波士顿先驱报(The Boston Herald)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