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蒹首席执行官。百度公司创建于2000年,2005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11年3月,李彦宏以94亿美元身价摘取中国内地首富桂冠。几乎是同一时间发生的福布斯排行榜及百度文库侵权事件,让李彦宏及百度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福布斯排行榜赋予李彦宏富豪身份,而文库侵权事件则将百度推上了被告席。作为行业领跑者的百度,在摸索与试错中勇往直前。《一胜九败3:百度在试错中前行》深入剖析百度引吭高歌的深层原因,全面解读百度的企业文化、技术支持及李彦宏的专注与执著,再现百度的辉煌与波折,为读者展现一个不一样的百度。本书由刘雯著。
李彦宏,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蒹首席执行官。百度公司创建于2000年,2005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上市当天创下354%的涨幅纪录。目前,该公司是中文搜索领域的领跑企业。2011年3月,李彦宏以94亿美元身价摘取中国内地首富桂冠。
《一胜九败3:百度在试错中前行》以时间为主线,生动描述了李彦宏的成长历程及百度的发展轨迹,书中详实记录了李彦宏为实现梦想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创业过程中所经历的辉煌和波折,展现他专注执著、勇于正视问题、敢于挑战困境的个性魅力,同时客观评析了百度作为一个中国顶尖级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遭受的质疑。《一胜九败3:百度在试错中前行》对李彦宏和百度进行全面、深入解读,为读者展现一个不一样的百度。本书由刘雯著。
百度与Google是一对神奇的竞争对手,其竞争关系如同麦当劳和肯德基、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宝马和奔驰、耐克和阿迪达斯那样,依靠彼此的名声来深入消费者,赢得市场。对于百度登陆纳斯达克,有人高呼“中国的Google”。而对于Google进入中国,也有人笑谈是“再现百度”。所不同的是,百度和Google的竞争演绎的是一个中国小公司卧薪尝胆、以弱胜强的精彩故事。
2000年9月12日,Google开发其主站Google.com的中文界面,直到2003年,Google在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上都占据最大份额。那时,Google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市场上都一直遥遥领先,根本就不把像百度这样的小公司放在眼里。2000年,李彦宏在创业之初,采取的是为国内门户网站提供搜索技术服务的模式,不久却发现这种模式只是“为他人作嫁衣”。从2001年起,百度开始自立门户。但在网站初创时,其日点击流量少得可怜。但李彦宏毫不灰心,他逐渐网罗到一批对互联网搜索技术有兴趣、也有激情的技术天才加入百度团队。2002年,百度成功实施了“闪电计划”,在用户体验上不断改进中文搜索技术,网民们开始发现使用百度搜索“很快,也很方便”。
从2003年起,Google在中国市场上的流量就开始落后于百度了。到2004年,Google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放下架子,开始与百度的“亲密”接触。施密特的如意算盘是想通过投资控制百度,从而兵不血刃地拿下中国市场。
2004年在百度上市前的1470万美元的融资中,百度接受Google 499万美元的投资,即Google拥有百度2.6%的股份。这在自负的施密特看来,作为美国搜索巨头的Google,拿下微小的中国百度,不过是早晚的事。
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李彦宏当时接受Google的参股只是“缓兵之计”——因为在当时来说,Google的实力、财力比百度强上百倍,知名度、影响力也比百度大得多。若是直接拒绝,说不定会激怒对方,导致实力薄弱的百度遭到扼杀。因而,李彦宏是以一种隐忍的方式与施密特交往,对外界,李彦宏称百度和Google之间是“竞合”关系。而在与Google“合作”的迷魂阵下,百度加快开拓中国市场的步伐,积极地密谋上市。
施密特没有想到的是,在中文搜索引擎领域,百度竟然打着“百度最懂中文”的旗帜,一路攻城略地,赢得了稳定的用户群和较高的忠诚度。2005年首季,百度不仅在流量上远远超过Google,同时,也取得了不菲的营业收入。施密特闻之大惊。
即便是这样,施密特依然一相情愿地认为,2005年,Google将铁定进军中国市场,但具体的形式还要取决于与百度的谈判结果。因为当时像百度这样的新兴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前景一般有两条路:一条是走外资收购的路,一条是走独立上市的路。对于百度,Google也有两种选择:其一,Google单纯地持股百度;其二,双方展开深入合作,Google将拥有百度更多股份,甚至成立合资公司。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施密特于2005年6月秘密赴京,直奔百度总部——中关村理想大厦12楼。在那里,施密特对李彦宏威逼利诱地说:听说你们要上市,我们是刚刚上市,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下经验,那就是上市真的不好玩。你的公司现在规模这么小,你肯定不希望受这么多约束。我们可以收购你的公司,也可以再给你追加投资,你不要上市了。然后他开出了很优惠的收购条件。让施密特没有想到的是,眼前的这个形象阳光俊朗的小伙子竟然突然间变得强硬起来。对于施密特开出的条件,李彦宏毫不动心,他只是更坚定地希望百度能走独立发展的路,并能在美国纳斯达克顺利上市。
百度很快向外界发布了一则让施密特震怒的声明:“百度的中文搜索技术是强大的,人才是最好的,渠道是最完善的。”而这恰恰是Google在中国的软肋之一。
施密特终于发现自己失算了。在收购百度的计划落空之后,他迅速推出了自建中国区总部的计划,并冒着与微软正面冲突的的代价挖来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Google希望,熟悉中国市场的李开复,能够打造出一个中国本土化的Google。而Google抢在百度IPO之前发布“启用李开复”的中国策略,不过是想在资本市场和公共关系上力压百度,这样,美国投资者就不会看好百度的前途,让百度在资本市场摔一个大跟头,最终让百度乖乖就范。
但随着百度在纳斯达克的成功上市,施密特的如意算盘落空了。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其股价借着Google的东风一路飙升,涨幅甚至超过了Google在头一年上市时的风光。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李彦宏对于百度上市做了更周全的布局,彻底断绝了施密特收购百度的后路。为了防止施密特的恶意收购,李彦宏特地推出了一个针锋相对的“牛卡计划”,使Google无法用收购来有效控制百度。
不可否认,百度的成功上市是借助了Google的概念。百度搜索引擎在国外一直被称为“中国的Google”,据此,有人认为纳斯达克的投资人疯狂投资百度的最重要理由在于:它是Google的中国翻版。
对这一点,李彦宏也毫不否认:百度之所以接受Google的小额投资,主要是从提升百度品牌的角度考虑的。不是Google选择百度,而是百度选择了Google。因为,百度已经确定要在美国上市,美国人对Google非常了解,而至少在上市之前,大多数美国人是不知道百度的,更不用说深刻了解。如果百度有Google这个股东,就会让美国人相信百度的确是非常优秀的,否则Google也不会参股,这就间接证明百度是最好的中文搜索引擎。
百度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李彦宏离他的互联网梦想又近了一步。从此,百度在美国声名鹊起,在中国,百度超越了Google,得以坐上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第一把交椅。
不仅如此,在随后的5年时间里,百度在中国日益深入人心。而Google在百度上市的第二年,即2006年的4月12日正式进入中国,时隔短短4年,Google于2010年3月23日发表声明,其在中国内地的搜索业务已转至香港。Google因水土不服终于撤离了中国内地,百度依靠实力打败了国际搜索巨头Google,至此,百度中文搜索的霸主地位更加稳固。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像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几年后最终攻破吴国国都,俘获吴王一般,李彦宏和百度在经历了一番劳筋骨、苦心志的“苦痛”后,终于享受了属于自己的荣耀。P4-8
2011年3月,同时发生两件事,使百度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第一件事,在3月10日发布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李彦宏以94亿美元身价成为中国内地首富,并位列全球富豪榜第95位,是首名进入该排行榜前百位的中国大陆富豪;第二件事,3月15日,慕容雪村、贾平凹、刘心武、麦家、熊召政、韩寒、郭敬明等近50位中国作家,联合署名发表《3·15中国作家讨百度书》,声讨百度文库侵权。在随后的半个月里,这件事引发了诸多作家、出版界、大众网民的广泛参与,他们唇枪舌剑,将百度置于一片责难声中。
这两件反差如此之大,却又几乎在同一时间发生在百度身上的事,不免引发了笔者对百度的再思考。
第一,百度已经跻身于国内顶尖级企业。百度成为顶尖级企业并不是偶然现象,李彦宏问鼎国内首富,也并不是偶然的投机或碰运气的结果。百度是一个很有实力的企业,它的实力来源于它的技术。用技术改变世界,用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一直是李彦宏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李彦宏付出了很多努力。
百度的成功缘于李彦宏对产品的苛刻要求。李彦宏要求他的员工,在开发每一项产品时,这个产品一定要明显超过市场上所有竞争对手的产品。他要求他的员工把每件事情都要做到极致。因为在他看来,要把一家公司打造成同行业中有影响力的公司,就必须这样。
百度的成功还缘于李彦宏“技术×市场需求=成功”的商业逻辑。作为搜索引擎上的顶级专家,李彦宏并不是一个唯技术论者,他始终把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在他看来,再好的技术,一旦脱离市场,就等于失去了商业价值。这正是李彦宏打败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关键点。百度一位早期的员工曾经将百度与Google作过对比分析:Google拥有强大的技术和大量的优秀人才,但这些优秀的技术人员远在美国硅谷,他们对中国市场和中国用户理解不深。而百度恰好将对方这一劣势转变为自己的优势。
第二,百度是一家创新型公司。互联网在中国是一个刚刚兴起的领域,而搜索引擎又是一门刚刚兴起的、技术含量极高的新技术,李彦宏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能够把一家只有几个人的小公司做成国内数一数二的顶级公司,主要就是得益于“创新”二字。技术是百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经过十多年的历练,百度在搜索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形成门槛,别人难以跨越。而这些技术是在不断试错的基础上得以推进的。每项技术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做得那么完美无缺,它们需要每天的小改和升级。包括“框计算”概念的提出以及在技术上的实现都是这样。没有试错的过程,难有创新的结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中国依靠劳动力资源优势迅速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大动力引擎,但这种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由于缺乏创新,生产出来的产品技术含量低,在国际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而有的企业好大喜功,为了追求发展速度,抛弃创新,抛弃试错,一路猛进,盲目超越发展阶段,其结果是问题不断,错误百出,欲速则不达。百度作为一家创新型公司,其成长、成功的道路,无疑可以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经验。
第三,百度是一家在摸索中前进的企业。百度创业之前,搜狐CEO张朝阳、网易CEO丁磊都曾先后进入过搜索市场,但当时国内市场尚不成熟,搜索最终没有成为他们公司的主业。百度是在没有太多的成功先例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在中文搜索领域,百度本身就是领跑者。百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就是一个在试错中摸索前进的过程。
百度的成功,还得之于李彦宏把握住创业的最佳机会。李彦宏选择在20世纪末回国创业,是因为发现国内的发展机会多于国外。发展机会多意味着市场空间大。因而,百度在中国的发展,每年都有不俗的表现。2002年是技术年;2003年是流量年;2004年是品牌年;2005年成功上市。短短5年的时间,李彦宏就把一个最初只有7人的小企业做到上市。
任何事情都有其正反两面性。在百度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商业环境尚不完全成熟,相关的政策法规并不完善,灰色地带大量存在。在这种商业环境下抢先进入,意味着能够赢得更多的商机,但同时也冒着极大的风险。比如,竞价排名作为一种盈利模式是否能够确保其提供的信息公正、公平和透明(好在这种模式已被一种新的模式——凤巢系统彻底替代)。
百度在成长过程中,可谓是一路风光、一路赞誉;一路质疑、一路非议。
互联网行业作为一种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打破了许多存在于传统企业中的潜规则,一路领先,在众多行业中脱颖而出。可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创下许多奇迹,而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崛起,则是奇迹中的奇迹。如今,中国发展商业的环境越来越好,各行业的运作越来越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越来越健全和完善。因而,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民营企业,在充分享受这些企业带来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要客观冷静地看待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本书立足于翔实的资料,生动描述了李彦宏及其百度的成长历程和成功轨迹,再现了李彦宏为实现梦想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展现了他在创业过程中所经历的辉煌和波折,客观评析了百度作为一个中国顶尖级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遭受的质疑,揭示了李彦宏敢于正视问题、挑战困境,从成功走向更大成功的智慧和谋略。
是为序。
作者于北京西钓鱼台
2011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