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最酣畅的文字、最勇敢的呐喊、最精粹的传承、最真挚的情感、最冷静的思考、最清醒的坚持……在这个纷扰多变的年代,我们选择读书悟道,寻找精神安顿之所。
《故纸风雪声》收录了作者伍立杨近些年来的优秀随笔杂文。作者文笔犀利,史料功底扎实,面对种种假、丑、恶社会现象不平则鸣,奋笔疾书,令人深思。
小品文,渐行渐远,渐行渐近,又渐渐地远去了,如潮涨潮落散落在沙滩上的碎贝,在苦涩海水的冲刷下,少了引人的各色花纹,多了平实的光泽。这光,不耀眼,但即使在夜里,也会闪出一些光来。它们或被拾走,或又被冲回大海,或静静地散落在沙滩上,散落在草原里,散落在撒满灰尘的书架上……散落在大自然的各个角落里。
《故纸风雪声》收录了作者伍立杨近些年来的优秀小品文。《故纸风雪声》内容包括报纸和文言、老派幕僚的最后余光、从马基雅弗利到李宗吾、文章的“黄金分割”、印象式结论的可疑和哀中文之式微等。
古人眼光可供参考
近见《南方周末》载文谈美国走出孤立主义的历程,尝谓其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确立早期的不干预政策,美国应保持对所有国家的善意。该文说,二战期间,英、日、法签订协议,关闭中、缅、印通道,中国危急,“谁来阻止野心勃勃的日本寇军?”只有美国有如此的道德勇气和历史远见。1940年8月,罗斯福总统宣布禁止向日本出口航空汽油;向中国提供战略物资;陈纳德率志愿航空队远航中国与日军作战;美国是当时西方列强中,唯一对中国没有任何土地、军事、资源要求的国家,几百万美军参战抗击法西斯……如无这些巨大付出,很难想像有二战的胜利。但当今的美国,却招致了不少的敌视、嫉恨和误解。
美国因为政体的先进性,民主政治的普适性,而造成的世界第一流强国,是一个活生生的榜样。其形象本身,就是对愚民专制、蒙昧主义、禁欲主义的一种强力回击和反驳。二战结束以来,它的自由精神、正义感、国际道义、人权努力——却受到别有用心者的苛责,只因美国的精神力量触动了他们的铁幕,遂多方伺机讥嘲谩骂,一旦美国有事,他们更是掩饰不住的狂喜。其后果是导致这些地方民性的浇漓、颟顸,一根儿筋、不讲理,离文明、进步越来越远。
实则在早些时候的中国古人,倒对美国有妥恰深刻的认识。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外大西洋卷)说它复疆土、远交近攻、人心顺洽、官吏选举得法……而赞扬它“武”、“智”、“公”、“周”的国家精神。美国“非有雄材枭杰之王也”,为何走在世界前列呢?乃因其机制“一变古今官家之局”。又说,英国以鸦片祸害中国,而美国除“以货易货外,尚岁运金银百数十万以裨中国之弊”。“富且强,不横凌小国,不桀骜中国,且遇义愤,请效驰驱,可不谓谊乎?”并特别赞赏其“立一国之首日统领,其权如国王;立各部之首日首领,其权如中国之督抚。凡公选、公举之权,不由上而由下。所有条例,统领必先自遵行,如例所禁,统领亦断不敢犯之。”
天佑其国。民主、法治、契约精神,形成一种固定性格和底色,中国古人看清楚了,并予以拈出表彰,他们看到了人的自由和权利,即个人在社会政治中身份的根本改变,看到了选举、制衡的重要性。这些政治层面的先进文化,并不只是资本主义的,它实际是也应该是一种时代吁求,是令世界变得和平、民主、富强的具有普适性的推动力量。
林则徐的朋友、晚清名儒梁章冉著《海国四说》,论美国,谓之“未有统领,先有国法。法也者,民心之公也。统领限年而易……其举其退,一公之民……为统领者,既知党非我树,私非我济,则亦唯有力守其法,于瞬息四年中,殚精竭虑……”
这些百多年前的智者,眼光高远宽博。对于国家运行的程序以及政体可行性诸原则,在美国这个国家身上,认知相当清晰,他们既看到了健全制度的位置,也看到了极强的可操作性。就文明发展的大势和趋向而言,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或指导意义。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