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生理、心理、教育、沟通、性教育等多方面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亲子关系的各种技巧,为父母正确处理亲子关系提供了一套简单易学而又极具可操作性的参照模式,有效地解决父母在育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烦恼和困惑。最后以“父母篇”点明父母和孩子相处应有的原则和可以使用的技巧,力图使为人父母的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后能够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深入地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让亲子之间相处更和谐融洽,让孩子能够在父母的教育下健康成长,有孝心,有爱心。
如果父母能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科学教育,通过正面反馈及鼓励,让孩子从父母约束变为自我约束,让爱与信任,理解与尊重成为家的主旋律,即为“毛毛虫”成长准备良好的生活环境,总有一天“毛毛虫”将化茧为蝶,翩翩地飞过美丽的河面。
父母人人都能做,然而做好父母却不易。“玉不琢,不成器”,孩子更要经过父母爱心“雕琢”才能成“器”,成为社会人,成为不但被社会所认同,而且推动社会前进的人。怎么琢玉,需要专门知识;怎么教养孩子,也需要一些教养必备理论。
鉴于此,本书倾心为父母们备好必要的指导,旨在启发家长改变心态,积极沟通,改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健康成长。针对父母们在和孩子的日常相处中感到困惑和疑虑的问题,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及其活动规律,提出相应的培育方式方法。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心理科学为依据,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来进行针对性解答,为父母们开出极有针对性的修护良方,提供改善亲子关系的有效工具。
心理篇
1.嫉妒——需要更多的关怀/2
2.孤僻——孩子一个人的狂欢/5
3.自卑——需要父母撑起孩子的天空/8
4.缺乏安全感——爱是孩子的浮木/11
5.多动症——你的孩子属于哪一种/14
6.说谎——父母言行的反映/17
7.脏话——注意淡化和转移/20
8.暴力倾向——缺乏交流是根本/23
9.偷窃——多给孩子一些关注/26
10.脾气暴躁——不只是孩子的错/29
11.自私自利——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关键/32
12.青春期叛逆——心理历程必经之路/35
13.过度依赖——父母要学会适度放手/37
14.懒散疲沓——积极乐观可克服/40
15.半途而废——监督引导不轻忽/43
16.受挫能力弱——娇生惯养的过错/46
生理篇
1.挑食——心平气和改进烹饪法/50
2.爱吃零食——孩子也需要慰藉/52
3.不爱运动——多样尝试提高兴趣/55
4.睡眠不好——把握孩子睡眠的正常周期/57
5.想要健康牙齿——乳牙护理最关键/60
6.四季着衣——让孩子快乐穿衣/63
7.常见疾病——未雨绸缪是好事/66
8.变声期——顺应自然是正途/69
9.肥胖——健康食谱加运动助减肥/72
10.便秘——膳食调整好改善/75
11.营养不良——科学喂养能改善/78
12.近视——越早发现易改善/81
13.吸烟——消除不良榜样的贻害/84
教育篇
1.过早开发智力——有害无益毛病多/88
2.勇敢——不唬不骗放手培养/91
3.同情心——由己及人泛爱众/94
4.自律——定下“家规”来培养/97
5.记忆力——针对弱点训练收效大/99
6.阅读——激发兴趣自由读/102
7.书写——练字从娃娃开始/104
8.诚实——奖励说真话的孩子/106
9.乐群——家庭温馨鼓励孩子多交往/109
10.宽厚——教育孩子小事不要耿耿于怀/112
11.俭朴——亲身体会金钱来之不易/115
12.谦虚——引导和批评出虚心/118
13.孝敬——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120
14.勤奋一努力和成功在一起/123
15.文明礼貌——教育失当是错误/126
16.独立思考——不要在学业上过多帮助/129
沟通篇
1.犯错误——坦诚沟通化解矛盾/134
2.唠叨——爱护孩子不要事事干涉/136
3.严厉粗暴——棍棒底下不会出孝子/139
4.代沟——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142
5.倾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145
6.厌学——调整心态奖惩结合/148
7.胆小——鼓励夸奖建立自信/151
8.任性——不吓不唬多开导/153
9.急躁——培养做事的条理性/155
10.表扬——目的明确针对进步/158
11.批评——注意孩子的承受能力/161
12.安慰——不要斥责受委屈的孩子/164
性教育篇
1.我从哪里来——答案不要超出孩子的认知水平/168
2.身体为什么是这样——认识生殖器官/171
3.保健——应该讲述生理卫生常识/174
4.性别认同障碍——不要随心所欲打扮孩子/177
5.身体发育——青春期变化不要慌张(女孩篇)/180
6.身体发育——青春期变化不要慌张(男孩篇)/183
7.与异性交往——重视青春期教育/186
8.早恋——堵不如疏/189
9.手淫——端正认识改善生活措施/192
10.吸吮手指——多管齐下渡过口欲期/195
11.尿床——肛欲期遗患/198
父母篇
1.父母的身份——成长的协助者/202
2.关爱——营造理想家庭环境/204
3.意见分歧——确定教育观余/207
4.教育模式——宽严相济/210
5.犯错误——不教而责谓之虐/213
6.无私教养——千万不要拿“爱”进行交换/216
7.权威滥用——伤害亲子关系/219
8.玩耍——要尊重认知发展的途径/222
蹒跚学步的幼儿,看到母亲在抱其他的孩子时,总会大声哭闹起来,叫着:“不要抱他,抱我。”这样的哭闹会持续到母亲把他拥入怀中为止。
嫉妒是一种“负面情绪”,它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五六岁时,嫉妒会更频繁地显现在孩子心里。不过,孩子能通过周围人的反应逐渐明白妒嫉是不好的,渐渐地学会“掩饰”自己的嫉妒感。但如果父母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孩子幼小的心灵依然饱受嫉妒的折磨:有的孩子会因为同学受到老师表扬而闷闷不乐;有的孩子会因为小朋友拥有好玩的玩具而莫名其妙地耿耿于怀;甚至有的孩子会去破坏其他孩子的玩具,阻碍别的孩子获得表扬……
嫉妒是在别人比自己优越时,所产生的一种憎恨情绪。孩子的嫉妒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羡慕,而不自卑。这种力量是正向的,不会自责,也不会损害他人。二是因自卑而难以接受对方比自己优秀,会去指责,去自我伤害,甚至攻击他人。
我们来看一个有关攻击性嫉妒的案例:
蕾蕾在上幼儿园,老师常表扬她。可最近妈妈发现蕾蕾有时回家很不高兴。在妈妈的追问下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前几天幼儿园老师表扬作业做得好的孩子,没有表扬到她,所以她才生闷气。妈妈还发现每次去表弟家,如果妈妈抱抱表弟或亲表弟,蕾蕾就又哭又喊,“不要!不要!”并且对表弟表现出很强的敌意,甚至要打表弟。
通常孩子都有嫉妒心理,而非源于成人的影响或推动。当孩子觉得有缺失时,就容易产生嫉妒。嫉妒产生于缺失感,缺失感则源于孩子的需求被剥夺。
蕾蕾渴望老师的表扬,妈妈的拥抱,当她的作业没有得到表扬、妈妈没有拥抱她而是拥抱表弟时,缺失感使得她内心产生憎恨,妒嫉别的孩子,就以生闷气、自我伤害、攻击表弟的形式表示嫉妒之心。
要想制止嫉妒之心,就要弥补蕾蕾的缺失感觉。当然,这并不是说父母满足蕾蕾的任何需求,或者在贬低别的孩子的基础上,抬高蕾蕾。
蕾蕾好胜心强,总希望自己处处超过别人,这是无可非议的。父母可以适当利用蕾蕾的虚荣心、自尊心激励蕾蕾的竞争意识,使蕾蕾积极努力,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超越别人。应该告诉蕾蕾:“你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别的孩子也希望得到表扬,在大家都努力获胜的情况下,结果可能是这次你胜利了,下次又变成他胜利了。因此,只要积极表现,那么不管结局如何,都是让人喜爱的孩子。”这样,蕾蕾既希望自己获胜,也能在心理上容纳别人的成功。
P2-3
有一只毛毛虫想过河,它该怎么过河呢?父母在一起想了很多的办法,比如从哪个桥,或者从哪条船捎带过去,或者干脆乘着树叶冒险过去。父母还思考过,这条河如果没有水,可以从河底爬过去……父母想了很多复杂的办法,各方各面都考虑到了,他们对此相当满意.觉得自己设想了这么多的答案,都会对毛毛虫过河很有用,毛毛虫也一定能顺顺利利过河去。
可是令人惊讶的是,答案并不像父母想象得那么复杂:因为等到毛毛虫变成蝴蝶了,它自己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飞过河面。
亲子之间和谐关系的营造,需要父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父母教养子女,也不能像替毛毛虫过河一样,应该给孩子一个顺其自然的成长空间,然后对其进行科学教育。孩子成长的好坏,其实关键在父母。父母人人都能做,然而做好父母却不易。“玉不琢,不成器”,孩子更要经过父母爱心“雕琢”才能成“器”,成为社会人,成为不但被社会所认同,而且能够推动社会前进的人。怎么琢玉,需要专门知识;怎么教养孩子,也需要一些教养必备理论。
父母对孩子有教养之责,教养即教育和抚养。抚养之责是要给孩子必备的物质条件,使孩子健康发育、成长。教育之责则是要使孩子成人、成才。要做到这些,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父母是孩子的朋友、老师和引路人,父母是孩子天底下最亲的人,父母教养方法的差别,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鉴于此,本书倾心为父母们备好必要的精神食粮,旨在启发家长改变心态,积极沟通,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本书是改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研究结晶,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均是父母们在和孩子的日常相处中感到困惑和有疑虑的,针对具体问题,再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及其活动规律,提出合适的养育方式方法,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心理科学为依据,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来进行针对性解答,为父母们开出极有针对性的修护良方,提供改善亲子关系的有效工具。
本书从生理、心理、教育、沟通、性教育等多方面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亲子关系的各种技巧,为父母正确处理亲子关系提供了一套简单易学而又极具可操作性的参照模式,有效地解决父母在育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烦恼和困惑。最后以“父母篇”点明父母和孩子相处应有的原则和可以使用的技巧,力图使为人父母的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后能够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深入地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让亲子之间相处更和谐融洽,让孩子能够在父母的教育下健康成长,有孝心,有爱心。
如果父母能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科学教育,通过正面反馈及鼓励,让孩子从父母约束变为自我约束,让爱与信任,理解与尊重成为家的主旋律,即为“毛毛虫”成长准备良好的生活环境,总有一天“毛毛虫”将化茧为蝶,翩翩地飞过美丽的河面。
编者
201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