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记者(篷巴拉克历险记)》是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环球游系列”的收官之作,中文版首度面世,一次从格鲁吉亚到中国北京的万里大冒险,50幅精美插图全新呈现。
《地心游记》深入地表,《海底两万里》探秘海洋,《八十天环游地球》历险蓝天,《从地球到月球》寻访太空,而《特派记者(篷巴拉克历险记)》则是一次脚踏实地的冒险旅程。可以说,缺了这部作品,凡尔纳的“环球游”作品就是不完整的。
《特派记者(篷巴拉克历险记)》是法国文学巨匠儒勒·凡尔纳1891年创作的作品,中文版首次面世。可以说:没有这部小说,凡尔纳的环球游作品就是不完整的。
《特派记者(篷巴拉克历险记)》以19世纪的亚洲及中国为创作大背景,以第一人称方式进行叙述,主要讲述了一位法国记者的旅行见闻。
这位记者通晓多国语言,奉报社命令乘坐跨越大中亚的火车前往北京。旅行全程6000公里,历时13天,一路上的见闻被具有渊博知识的作者用极富文采的语言娓娓道来,描写颇为细腻,人物刻画生动逼真,对当时社会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深刻地揭示出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除了精彩的章节外,书中还随文附有五十余幅精美插图,为本书又增加了一个亮点。
不过,此时,我还是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外高加索这个地区的风貌,有幸弄到了一一份外高加索地区和民族分布备忘录。或许大家会对当地人戴的毛帽子、缠头巾之类的服饰比较感兴趣吧。其实,这些都是山里人必不可少的着装。哥萨克军人被戏称为“阿斯特拉罕巴巴哈皮帽子”。他们束在腰间的大衣,有人管它叫“格鲁吉亚男人切尔克斯卡子弹袋大衣”,也有人叫它“贝其米特大衣”,大衣上可系子弹夹。格鲁吉亚人和亚美尼亚人都戴这种圆锥形的糖包山帽子,而那些商人则穿着杜鲁巴羊皮大衣;库尔德人和帕西人仍然穿着“布尔卡”,这是一种斗篷,长毛绒的,可以防水。格鲁吉亚女士的头饰,名叫“塔斯撒克拉维”头饰,由一种浅色缎带和羊毛面纱构成。她们常用面纱缠绕在她们那可爱的脸蛋上,身着五颜六色的外套,令人惊讶。她们的衣袖宽大,不过相对来讲,穿在里面的裙子还比较合身。冬天,她们就穿着天鹅绒斗篷,斗篷边上镶有羽毛和银色绒丝带;夏天则披着白色的棉布披风,她们管这种披风叫“恰得拉”,脖子上系得很紧,看起来格外时尚。我对这一切都会观察入微,仔细认真地记录在我的笔记本里。她们打扮得如此时尚漂亮,真让我大饱眼福!
后来才了解到,高加索有个国家交响乐团,不过,该交响乐团使用的乐器有些特别,有“祖尔呐”,一种吹起来发出尖声的长笛;有吱嘎吱嘎响的单簧管,他们管它叫“萨拉穆里笛”;有装有铜弦的“曼陀林琴”,这种琴需用羽毛拨动琴弦;有奇阿努里提琴,这种提琴是直立着拉的;还有铙钹,它发出的咔嚓咔嚓声如同冰雹打在玻璃窗上。
我还看到高加索军人身上披有一个弹药袋,弹药袋上装饰着纽扣饰钉和银色的刺绣,前面悬挂一把“齐司卡剑”,腰带上佩戴一把“金德尔腰刀”,或叫“堪迪甲匕首”。士兵扛的是长长的大马士革步枪,上面装饰着磨得闪闪发亮的刺刀。
在这里,我还见到了俄国大马车。这是一种四轮马车,车轮之问有五根非常灵活的木头作车轴,两个轮子隔得较开,轮子的高度适中。由耶蒙其克车夫坐在前座赶车,一般用三匹马拉,必要时加
位左马驭者,俄语叫他马车夫。如果在高加索公路跑,还会从邮政局局长那儿再雇一匹马。
我不仅了解到,1俄里等于2/3英里,而且还了解到,外高加索牧民政府管辖着15000名厄鲁特后裔卡尔慕克人、8000名吉尔吉斯人、1100名孔德洛夫鞑靼人、112名萨尔多夫鞑靼人、8500名诺盖人和近4000名土库曼人。就这样,我在对格鲁吉亚作了一番周密的研究后,又接到命令让我就此打住。我甚至还没来得及去登一登亚挣腊山,也还没来得及发表我外高加索之旅的感慨。我本来计划按法兰西科学院规定的文字统计法认可的实际字数用32000字完成该稿件,町现在至少还有1000多行没有写完。
整个工作会进展得非常艰难,可是没有办法。首先,我不知道从第比利斯开往里海的火车什么时间出发。
第比利斯是交通枢纽,有三条铁路交会,即:西线通往黑海波季港,欧洲来的乘客都在那里登陆;东线开往巴库,乘客可以在那里乘船穿越里海;第三条线是俄国刚刚竣工的一条铁路线,它从符拉迪高加索通往第比利斯。从内高加索到外高加索全长约160公里,铁路翻越了1370米高的阿尔霍特山脉,在俄国南部与格鲁吉亚首都相连。P2-3
他求助科学以证实他的幻想,并将这种幻想升华到将来某一天必定能实现的方案高度。
——让-雅克·凡尔纳